作為絕世梟雄,宇宮照烈對時機的把握非常準,早在漢中爭奪戰之後,宇宮照烈便進入了休養生息時期,一年多以來,宇宮照烈廣募人才,並為喪失掉的中間力量補充新鮮血液,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裏,宇宮照烈先後提拔了五十多名文武將官,其中有兩員大將,深的宇宮照烈的器重。
這兩人,一個名叫李進,字子賢,是交州高興郡人,出身於貧苦的農家。困苦的生活,造就了李進堅韌的性格,李進年少時獨自進入深山十年,十年後,練成一身絕技,在交州從軍,累積功勳從一個無名小卒,升遷到了騎都尉的官職,後來因為皇帝元宏時期的朝政混亂不堪,心中有大誌的李進辭去官職,開始遊曆四方,經過數年的輾轉之後,來到了兗州,他看到兗州政治比較清明,宇宮照烈治軍有方,便在兗州再次投軍,用了三年的時光,重新坐迴到了騎都尉的位置上,後來被夏侯惇發現,推薦給了宇宮照烈,宇宮照烈見到李進武藝驚人,竟然可以雙戰顏良、文醜而不落下風,一時間驚為天人,立刻拔升其為虎威將軍,跟隨在自己身邊。
另一人。名叫越兮,是山東隱士越老夫子之子。字雨孝。越兮自幼便武力過人,成年後用镔鐵打造了一柄三叉戟,持此戟所向無敵,接連打敗了十幾位名將,後來引起了宇宮照烈的注意,宇宮照烈帶著禮物親自趕往越老夫子家中,請越兮從軍。越老夫子感於宇宮照烈的誠意,便答應了下來。越兮也便成為了宇宮照烈手下的又一位大將
在得到這兩員虎將的幫助後,宇宮照烈終於有了可以和元起麾下的五虎上將一爭高下的猛將了,再加上一年多以來的休養生息,使得宇宮照烈的實力大進,麾下兵精糧足,於是,宇宮照烈便趁著元協身死,元起剛剛接掌元氏帝國的時機,進位自稱為魏王,割據青、徐、兗、豫四州,雄踞中原。
隨著宇宮照烈自稱魏王的事情發生,元起麾下的百官們,出現了兩股不同的聲音,一股聲音是主張以剿除泰山為主,為先帝報仇雪恨,以正皇室的威儀;另一部分人則是認為先帝剛剛駕崩,宇宮照烈就自稱魏王,比泰山還要可惡,所以當務之急,應該是把宇宮照烈當做第一對手,盡快將其剿除。
這兩種意見,都有著一定的道理,其實無論是泰山還是宇宮照烈,都是當今世上一等一的梟雄,這兩個人沒有一個是好對付的,元起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最終還是決定先向泰山用兵。支持他做出這個決定的原因有兩個,第一,益州易守難攻,現在泰山得到益州的時間還不算太久,很多細節上的問題,他一定還沒有來得及處理,在交戰中,這些細節就會將益州軍們的弱點暴露出來,可以對其給與致命一擊;若是讓泰山在經營個三五年之後,將各處險要關隘都布置穩妥了,到時會變得更加難以攻克,說不定就要付出比今日要多出數倍的代價,才能平定益州,以部下將士的犧牲來獲取最後的勝利,這一向是被元起所不樂意的,因此,要打就現在打,趁著泰山還未完全站穩腳跟,將他的勢力連根拔起!
第二,出於戰略的角度考慮,如果要打泰山,江東的孫策可以成為一大臂助,攻,可以趁著元起吸引火力的時候,襲取泰山的荊州,讓泰山顧此失彼腹背受敵;守,可以牽製宇宮照烈的兵力,讓宇宮照烈不敢趁著敵軍和益州軍交戰之際,率兵侵犯自己的底盤,畢竟,有孫策這頭江東猛虎在宇宮照烈的身後虎視眈眈,宇宮照烈一定會多少有所顧忌的,屆時元起再從冀州布置好防線,便可以遏製住宇宮照烈的渾水摸魚,不會讓他得到任何實質性的好處。最重要的是,元起知道,跟宇宮照烈pk,規模會比較大,先把軟點的柿子捏了,再修理宇宮照烈就容易多了。
元起把這兩個依據向各位文武官員說了一遍,最終得到了他們的認可,於是,主攻泰山,防禦宇宮照烈的大戰略,就算是定了下來。接下來,就是具體的各項安排了。
這次打益州,已經是元起第三次出兵了,前兩次都是無功而返,這一次一定要拿下益州,這是元起對元協和朱環的承諾。所以,在出征之前,元起用了半個月的時間,和龐統、荀略、鍾繇等人,做了詳盡的計劃和部署。
兵員方麵,依舊是以四支精銳部隊為主進行攻防,其中天歸軍和飛龍軍隨軍出征,匯合涼州牧馬越統領的地歸軍,作為主力部隊;水軍隻動用麒麟軍的兩萬精銳,沿著渭河南下,作為策應,畢竟在益州境內,有著數不清的河流遍布,可以讓麒麟軍一展所長,至於其他的八萬水軍,則是留在渤海灣,防備青州的宇宮軍。同時,其他的隨軍將士,則是以北方三州的兵員為主,光、明、通三州可以說是帝國的大後方,最不容易受到侵擾,從這三州抽調兵員,不會減弱對宇宮照烈的防守力量,而且北方三州雖然經濟上落後,但是戰鬥力那可是極為強悍的,鑒於益州境內多山的地形,元起決定從北方三州抽調騎兵兩萬,步軍五萬,再加上四支精銳部隊,合計十五萬大軍。
出兵的人數定下來之後,就是具體的帶兵將領了,四支精銳部隊的統領齊天、趙虎、馬越和甘靜是一定位列其中的,除了他們之外,張武、黃勇、左慈、張衝、許褚、典韋和元起的弟子薑維也會隨軍一同出征,在謀士方麵,諸葛亮、龐統這兩位絕世智囊是肯定要一起去的,此外,荀略也會一同出征。
同時,元起還對其他的一些人做了調整,派高順、陳宮到並州去,協助郭淮鎮守並州;派田豐、魏延到冀州去,協助徐庶、張縱和徐擋三人,從正麵抵抗宇宮照烈可能發起的侵襲;派公孫入雲、鄧芝到遼東,鎮守渤海灣,協同水軍,防止宇宮照烈從海路發起攻勢;其餘人等,文臣以鍾繇為首,武將以張龍為首,共同留守燕京,以便居中調度,支援四方。
出征的日子,定在兩個月之後的十五日,在這兩個月之中,元起封鎖了一切的消息,保證即將討伐泰山的事情不被泄露出去,整個,呈現外鬆內緊的狀態,在安然的外表下,內部的各個機構,都在緊張有序的運轉著,為即將開始的討伐益州做著各種各樣的準備。其中最忙碌的就要屬將作監了,新任的將作大匠王冶子在之後的兩個月之內,勢必會無比的辛勞,他將和副手馬鈞以及近千名良匠,沒日沒夜的趕製各種型號的武器的鎧甲,以及紅衣弩炮等攻防必備的重型武器,而且元起還向他下達解除禁令的命令,讓他盡快趕製出五百顆大型的、一萬顆小型的天女散花出來,元起不想第三次出征益州依舊是無功而返。製造天女散花可是個技術活,稍有不慎就會在製作的過程中產生爆炸,傷到自己人,為此,王冶子和馬鈞齊上陣,一人負責督造其他軍資,一人則是親自帶著兩百名忠誠度極高的工匠,開始趕製天女散花。
對這些工匠而言,辛苦是自然要辛苦一些的,俗話說撐船打鐵賣豆腐是人間三苦,驟然加大了工作量,他們又怎麽會不辛苦呢?但是他們心裏都清楚,自己能靠手藝養家糊口,讓家人能夠豐衣足食,過上比以前不知幸福了多少倍的日子,並不是自己的手藝有多麽高明,而是幸福的生活,離不開攝政王的英明領導,沒有攝政王,他們隻不過一群淪落在民間最底層的工匠罷了,因此,沒有一個人抱怨辛苦,反而一絲不苟的去完成手中的工作,盡自己最大的能力,讓每一件從自己手中鍛造出來的武器都足夠鋒利,讓每一件鎧甲都足夠堅固,從而保證大軍能夠繼續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神話。
帝國的榮譽感,被他們灌注到了手中的工具上,然後在通過工具,灌輸到被他們製作出來的軍備上,這,是他們對自己的帝國,表達忠誠的唯一方式……
這兩人,一個名叫李進,字子賢,是交州高興郡人,出身於貧苦的農家。困苦的生活,造就了李進堅韌的性格,李進年少時獨自進入深山十年,十年後,練成一身絕技,在交州從軍,累積功勳從一個無名小卒,升遷到了騎都尉的官職,後來因為皇帝元宏時期的朝政混亂不堪,心中有大誌的李進辭去官職,開始遊曆四方,經過數年的輾轉之後,來到了兗州,他看到兗州政治比較清明,宇宮照烈治軍有方,便在兗州再次投軍,用了三年的時光,重新坐迴到了騎都尉的位置上,後來被夏侯惇發現,推薦給了宇宮照烈,宇宮照烈見到李進武藝驚人,竟然可以雙戰顏良、文醜而不落下風,一時間驚為天人,立刻拔升其為虎威將軍,跟隨在自己身邊。
另一人。名叫越兮,是山東隱士越老夫子之子。字雨孝。越兮自幼便武力過人,成年後用镔鐵打造了一柄三叉戟,持此戟所向無敵,接連打敗了十幾位名將,後來引起了宇宮照烈的注意,宇宮照烈帶著禮物親自趕往越老夫子家中,請越兮從軍。越老夫子感於宇宮照烈的誠意,便答應了下來。越兮也便成為了宇宮照烈手下的又一位大將
在得到這兩員虎將的幫助後,宇宮照烈終於有了可以和元起麾下的五虎上將一爭高下的猛將了,再加上一年多以來的休養生息,使得宇宮照烈的實力大進,麾下兵精糧足,於是,宇宮照烈便趁著元協身死,元起剛剛接掌元氏帝國的時機,進位自稱為魏王,割據青、徐、兗、豫四州,雄踞中原。
隨著宇宮照烈自稱魏王的事情發生,元起麾下的百官們,出現了兩股不同的聲音,一股聲音是主張以剿除泰山為主,為先帝報仇雪恨,以正皇室的威儀;另一部分人則是認為先帝剛剛駕崩,宇宮照烈就自稱魏王,比泰山還要可惡,所以當務之急,應該是把宇宮照烈當做第一對手,盡快將其剿除。
這兩種意見,都有著一定的道理,其實無論是泰山還是宇宮照烈,都是當今世上一等一的梟雄,這兩個人沒有一個是好對付的,元起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最終還是決定先向泰山用兵。支持他做出這個決定的原因有兩個,第一,益州易守難攻,現在泰山得到益州的時間還不算太久,很多細節上的問題,他一定還沒有來得及處理,在交戰中,這些細節就會將益州軍們的弱點暴露出來,可以對其給與致命一擊;若是讓泰山在經營個三五年之後,將各處險要關隘都布置穩妥了,到時會變得更加難以攻克,說不定就要付出比今日要多出數倍的代價,才能平定益州,以部下將士的犧牲來獲取最後的勝利,這一向是被元起所不樂意的,因此,要打就現在打,趁著泰山還未完全站穩腳跟,將他的勢力連根拔起!
第二,出於戰略的角度考慮,如果要打泰山,江東的孫策可以成為一大臂助,攻,可以趁著元起吸引火力的時候,襲取泰山的荊州,讓泰山顧此失彼腹背受敵;守,可以牽製宇宮照烈的兵力,讓宇宮照烈不敢趁著敵軍和益州軍交戰之際,率兵侵犯自己的底盤,畢竟,有孫策這頭江東猛虎在宇宮照烈的身後虎視眈眈,宇宮照烈一定會多少有所顧忌的,屆時元起再從冀州布置好防線,便可以遏製住宇宮照烈的渾水摸魚,不會讓他得到任何實質性的好處。最重要的是,元起知道,跟宇宮照烈pk,規模會比較大,先把軟點的柿子捏了,再修理宇宮照烈就容易多了。
元起把這兩個依據向各位文武官員說了一遍,最終得到了他們的認可,於是,主攻泰山,防禦宇宮照烈的大戰略,就算是定了下來。接下來,就是具體的各項安排了。
這次打益州,已經是元起第三次出兵了,前兩次都是無功而返,這一次一定要拿下益州,這是元起對元協和朱環的承諾。所以,在出征之前,元起用了半個月的時間,和龐統、荀略、鍾繇等人,做了詳盡的計劃和部署。
兵員方麵,依舊是以四支精銳部隊為主進行攻防,其中天歸軍和飛龍軍隨軍出征,匯合涼州牧馬越統領的地歸軍,作為主力部隊;水軍隻動用麒麟軍的兩萬精銳,沿著渭河南下,作為策應,畢竟在益州境內,有著數不清的河流遍布,可以讓麒麟軍一展所長,至於其他的八萬水軍,則是留在渤海灣,防備青州的宇宮軍。同時,其他的隨軍將士,則是以北方三州的兵員為主,光、明、通三州可以說是帝國的大後方,最不容易受到侵擾,從這三州抽調兵員,不會減弱對宇宮照烈的防守力量,而且北方三州雖然經濟上落後,但是戰鬥力那可是極為強悍的,鑒於益州境內多山的地形,元起決定從北方三州抽調騎兵兩萬,步軍五萬,再加上四支精銳部隊,合計十五萬大軍。
出兵的人數定下來之後,就是具體的帶兵將領了,四支精銳部隊的統領齊天、趙虎、馬越和甘靜是一定位列其中的,除了他們之外,張武、黃勇、左慈、張衝、許褚、典韋和元起的弟子薑維也會隨軍一同出征,在謀士方麵,諸葛亮、龐統這兩位絕世智囊是肯定要一起去的,此外,荀略也會一同出征。
同時,元起還對其他的一些人做了調整,派高順、陳宮到並州去,協助郭淮鎮守並州;派田豐、魏延到冀州去,協助徐庶、張縱和徐擋三人,從正麵抵抗宇宮照烈可能發起的侵襲;派公孫入雲、鄧芝到遼東,鎮守渤海灣,協同水軍,防止宇宮照烈從海路發起攻勢;其餘人等,文臣以鍾繇為首,武將以張龍為首,共同留守燕京,以便居中調度,支援四方。
出征的日子,定在兩個月之後的十五日,在這兩個月之中,元起封鎖了一切的消息,保證即將討伐泰山的事情不被泄露出去,整個,呈現外鬆內緊的狀態,在安然的外表下,內部的各個機構,都在緊張有序的運轉著,為即將開始的討伐益州做著各種各樣的準備。其中最忙碌的就要屬將作監了,新任的將作大匠王冶子在之後的兩個月之內,勢必會無比的辛勞,他將和副手馬鈞以及近千名良匠,沒日沒夜的趕製各種型號的武器的鎧甲,以及紅衣弩炮等攻防必備的重型武器,而且元起還向他下達解除禁令的命令,讓他盡快趕製出五百顆大型的、一萬顆小型的天女散花出來,元起不想第三次出征益州依舊是無功而返。製造天女散花可是個技術活,稍有不慎就會在製作的過程中產生爆炸,傷到自己人,為此,王冶子和馬鈞齊上陣,一人負責督造其他軍資,一人則是親自帶著兩百名忠誠度極高的工匠,開始趕製天女散花。
對這些工匠而言,辛苦是自然要辛苦一些的,俗話說撐船打鐵賣豆腐是人間三苦,驟然加大了工作量,他們又怎麽會不辛苦呢?但是他們心裏都清楚,自己能靠手藝養家糊口,讓家人能夠豐衣足食,過上比以前不知幸福了多少倍的日子,並不是自己的手藝有多麽高明,而是幸福的生活,離不開攝政王的英明領導,沒有攝政王,他們隻不過一群淪落在民間最底層的工匠罷了,因此,沒有一個人抱怨辛苦,反而一絲不苟的去完成手中的工作,盡自己最大的能力,讓每一件從自己手中鍛造出來的武器都足夠鋒利,讓每一件鎧甲都足夠堅固,從而保證大軍能夠繼續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神話。
帝國的榮譽感,被他們灌注到了手中的工具上,然後在通過工具,灌輸到被他們製作出來的軍備上,這,是他們對自己的帝國,表達忠誠的唯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