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宇宮照烈拿下青州的同時,更南邊的荊州,也在悄然間發生著變化。【零↑九△小↓說△網】
這場中原大戰可謂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原本隻是元起和宇宮照烈合力,與袁丁進行角力,沒想到在元起斬殺袁熙之後,引起了袁丁的瘋狂,由此產生的紛亂,向西帶動了涼州集體叛亂,長安失陷,京城岌岌可危的局麵;向東爆發了青州爭奪戰,導致青州半部易主,落到了宇宮照烈手中;向南則是讓盤踞新野的泰山,撈到了一個絕好的機會。
在中原大戰之初,泰山就和龐統一起商量好了渾水摸魚的策略,泰山是想用元表兩個兒子之間的矛盾大做文章,趁機占取荊州。元表的長子元琦鎮守在江夏,這裏可是以前黃祖鎮守的地方,荊州一半的錢糧都在江夏。元琦又深得以蒯良、蒯越兄弟為首的文官體係的認同,所以他被立為世子的唿聲極高,本來,荊州就是個文風很重的地方,這一點,從荊襄地區屢屢名士輩出就可以看得出來,因此,元琦等於是通過文臣的支持,掌握著荊州的輿論方向和政治層麵的一些東西。
而元表的次子元琮,年紀剛滿十四歲,勉強算是成人了,本來是沒有能力和元琦爭奪世子的,可是元琮的生母蔡夫人卻是蔡氏宗族的人,當今天下,除了北方五州之外,其餘的地方政權,至少有一半是掌控在當地士族手中的,這一點在荊州體現的尤其明顯。前文說過了,元表當初隻身來到荊州,靠的就是蒯、黃、蔡等幾大士族,這才撐起了荊襄九郡的局麵,蔡夫人身為蔡氏家族的人,自然希望由元琮來擔任未來的荊州牧。而蔡夫人的這個觀點,也是整個蔡家的觀點。所以,蔡家是權力支持元琮的。在荊州,蔡家的當代族長蔡瑁可是掌握著荊州的全部水軍,而荊州水軍在荊州所有軍隊中的比例,高達驚人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說,蔡瑁幾乎是掌管著荊州三分之一的兵馬,從某種層麵上來說,蔡瑁的態度,對荊州軍方的態度。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泰山就是敏銳的看到了這一點,才決定按照龐統的計劃,挑起掌控文官體係的元琦與左右軍方態度的元琮之間的矛盾,自己從中取利。
泰山的洞察力很透徹,或者說龐統的計劃很周密。也可以說是荊州世子之爭的矛盾太過尖銳,總之。元琦果然像泰山、龐統預料的那樣。在聽聞元表身死的消息後,也不辨真假,立刻帶著駐紮在江夏的人馬趕迴了襄陽,從弟元磐無論如何勸說,也沒能阻止元琦的衝動。這也在泰山的意料之中,荊襄是個名士輩出的地方。正因為長久以來,荊襄的人們重文輕武,一些文人的風氣和習俗,深深地影響著當地的人民。元琦也深受這種風氣的影響,理所當然的要去襄陽為“死去”的父親吊唁哭喪,至於帶上兵馬前來,元琦是怕蔡瑁借機對自己不利。
當元琦、元磐帶著兩萬江夏軍趕到襄陽的時候,早早收到消息的蔡瑁卻趁機中傷元琦,製造元琦擁兵自重,意欲弑父奪權的謠言。此時恰逢元表有病在身,在蔡瑁的左右遮擋之下,對外界的事情一無所知,還不知道自己的兩個兒子,已經在各自的擁護者幫助下,開始了一場你死我活的爭鬥。
打著大義的旗號,蔡瑁調動人馬,對元琦所部進行了圍剿,元琦本是來奔喪的,自然不可能帶很多的糧草,不到半個月,軍中的糧草就已經消耗殆盡了,蔡瑁借機斷了元琦的糧道,要活活把元琦困死在襄陽城下。
危急時刻,泰山大義凜然的站了出來,指責蔡瑁越俎代庖,瞞著元表私自動兵,並且指責蔡瑁把兵鋒所向,對準了長公子元琦。蔡瑁自然不肯聽泰山的勸解,加緊對元琦的圍剿,泰山為了挽救元表的血脈,為了保護好元琦,隻能“被迫”出兵,堂而皇之的參與到荊州內部的鬥爭中來,堅定的站在元琦的身邊,幫助他擺脫了困境。【零↑九△小↓說△網】在得到泰山的幫助之後,元琦性格中那種文人的氣息再次迸發了出來,異想天開的想要奪下襄陽,徹底鏟除蔡氏宗族這一荊州心腹大患。
對於元琦的決定,泰山隻是象征性的進行了幾句勸阻,然後就表明了立場,願意聽從元琦的調遣。於是,元琦整合部隊,又從江夏運來了大批的糧草,準備一舉拿下襄陽。在元琦暗中籌措糧草的時候,一則爆炸性的消息從江東傳來。江東的揚州牧孫策,竟然在外出狩獵的時候,被十幾名許貢家客刺殺身亡了!現在江東陷入了一片混亂,由孫策的弟弟孫權暫時代領江東的一切事務,整個江東都在掛孝吊喪。
得到這個消息之後,元琦再無後顧之憂,自認江東在短期內無法發動戰爭,於是把整個江夏的兵馬糧草幾乎都搬了過來,用於和元琮的內戰。甚至是泰山也在聽到這個消息後,暗中大唿天助我也,心中充滿了欣喜。沒有了孫策的牽絆,泰山覺得他占據荊州會變得更加順暢。隻有龐統隱隱有些擔憂,每日皺著眉頭看向東邊,時常有些不可相信的低聲自語:“江東那頭猛虎,這麽簡單就死了?不應該啊……”可是,龐統的疑問,沒有人能做出解釋,江東子民盡皆披麻戴孝,這是不爭的事實。
龐統受這個時代的思維限製,可是孫策卻不會!不要忘了,孫策可是元起的首席大弟子,在孫策的身上,留下了太多元起的印記,元起從後世帶來的思想,也對孫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孫策遇刺是真的,但卻並沒有死,甚至連輕傷都沒有,全民戴孝,隻是孫策和周瑜定出來的計策,目的,就是要麻痹泰山、元琦,借機占領荊州的江夏郡。
時間的指針,迴到數日之前。三名許貢家客和十幾名訓練有素的殺手,在郭嘉的授意下,秘密潛入江東,他們花去兩天的時間,摸清了孫策的行動規律,在孫策最愛狩獵的地方,布下了陷阱,然後在附近守株待兔,坐等孫策的到來。
僅僅一天之後,孫策就和往常一樣,帶著一隊人馬輕裝簡行的來到了狩獵場。在射獵中,孫策興致很高,仗著自己的馬快,來迴奔馳,射殺了許多的野味。後來,孫策漸漸脫離了大隊人馬,獨自一人在前麵領跑,並將身後的人馬越甩越遠。當孫策縱馬來到殺手們布置好的陷阱前,極通靈性的烏騅馬忽然停止不前,發出陣陣嘶鳴向孫策示警。孫策心中頓生疑竇,翻身下馬查看四周的環境。早已潛伏在此的殺手們見到孫策手裏隻有一張強弓,沒有其他的武器,於是從藏身之地現出身形,手執鋼刀殺向孫策。
孫策徒手格殺了兩名刺客之後,被十幾名刺客團團圍在核心,形式十分兇險,危機時刻,元起的話在孫策的腦海中閃過,孫策大喝一聲,低身從靴子裏抽出寒月刃,仗著寒月刃的鋒銳,和刺客們展開了殊死搏殺。接連殺死幾名刺客之後,程普帶著人馬趕了過來,急忙喝令部下對刺客們圍追堵截,十幾名刺客全部喪身當場,沒有一個人能活著逃出去。
迴到州府之後,孫策心中頓生一計,在經過和周瑜仔細謀劃之後,決定詐死一迴,麻痹荊州方麵的人。為了做的真實,除了周瑜、程普和孫權之外,其餘的人一概不知情。後來,涼州叛變的消息傳來,孫策和周瑜決定借機大幹一場,在這一場必將流傳於後世的中原大戰中,留下屬於江東子弟兵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孫策的密令之下,周瑜暫時擔任了江東兵馬大都督,負責調動所有的江東軍。周瑜做出部署,命呂蒙、丁奉等新秀做好戰前準備,等到荊州內戰一起,便率軍西向,秘密攻取江夏,把江東的觸手伸進荊州,也是為死去的孫堅報仇雪恨;另一方麵,周瑜假意和孫權發生爭執,孫權不滿孫策留下的遺命,對周瑜出任大都督產生了懷疑,逼得周瑜無法在江東容身,帶著周泰、徐盛、陳武、蔣欽等中生代將領,率領兩萬水軍,從海路奔向幽州,準備投靠元起,實則是準備幫助留守在河間的諸葛亮共同抵抗袁丁;至於程普、黃蓋等老將,則以不忍背離江東為由,留在了孫權身邊,其實就是為了穩定大局,協助孫權鎮守江東。
周瑜的安排極為精細,根據各個年齡段將領的心意,做出了準確的調動。程普等老將曆經孫堅、孫策父子兩代人的恩惠,勢必不會背離孫權,因此留在了江東;而以周瑜為首的中生代將領,對孫氏的忠誠沒有老將那麽高,負氣出走也是人之常情,轉投元起更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任誰也看不出其中的端倪;至於呂蒙、丁奉等新秀,別說在其他諸侯眼中了,就是在江東,他們現在因為年齡還不大的原因,所以也沒有什麽名氣,但是沒名氣不代表他們沒實力,呂蒙和丁奉可都是後來江東出名的大將,帶兵打仗的能力相當不弱,用他們這些還沒成名的年輕將領秘密襲取江夏,是在合適不過的了。
周瑜的整個計劃,有一個名字,叫做瞞天過海。以孫策“身死”為誘因,故意製造出江東內部不合的矛盾,兵分三路,橫跨荊襄、江東和河北三個地區,連智謀卓絕的龐統都給瞞住了,絲毫沒能察覺到周瑜的計策。這也不怪龐統,誰能想到孫策是詐死的呢?而周瑜做出的安排,無論是從軍事機密角度,還是戰事部署的構想,甚至是對各個將領的合理反應,都做到了極致,做到了完美無缺,這,就是瞞天過海之策。
這場中原大戰可謂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原本隻是元起和宇宮照烈合力,與袁丁進行角力,沒想到在元起斬殺袁熙之後,引起了袁丁的瘋狂,由此產生的紛亂,向西帶動了涼州集體叛亂,長安失陷,京城岌岌可危的局麵;向東爆發了青州爭奪戰,導致青州半部易主,落到了宇宮照烈手中;向南則是讓盤踞新野的泰山,撈到了一個絕好的機會。
在中原大戰之初,泰山就和龐統一起商量好了渾水摸魚的策略,泰山是想用元表兩個兒子之間的矛盾大做文章,趁機占取荊州。元表的長子元琦鎮守在江夏,這裏可是以前黃祖鎮守的地方,荊州一半的錢糧都在江夏。元琦又深得以蒯良、蒯越兄弟為首的文官體係的認同,所以他被立為世子的唿聲極高,本來,荊州就是個文風很重的地方,這一點,從荊襄地區屢屢名士輩出就可以看得出來,因此,元琦等於是通過文臣的支持,掌握著荊州的輿論方向和政治層麵的一些東西。
而元表的次子元琮,年紀剛滿十四歲,勉強算是成人了,本來是沒有能力和元琦爭奪世子的,可是元琮的生母蔡夫人卻是蔡氏宗族的人,當今天下,除了北方五州之外,其餘的地方政權,至少有一半是掌控在當地士族手中的,這一點在荊州體現的尤其明顯。前文說過了,元表當初隻身來到荊州,靠的就是蒯、黃、蔡等幾大士族,這才撐起了荊襄九郡的局麵,蔡夫人身為蔡氏家族的人,自然希望由元琮來擔任未來的荊州牧。而蔡夫人的這個觀點,也是整個蔡家的觀點。所以,蔡家是權力支持元琮的。在荊州,蔡家的當代族長蔡瑁可是掌握著荊州的全部水軍,而荊州水軍在荊州所有軍隊中的比例,高達驚人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說,蔡瑁幾乎是掌管著荊州三分之一的兵馬,從某種層麵上來說,蔡瑁的態度,對荊州軍方的態度。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泰山就是敏銳的看到了這一點,才決定按照龐統的計劃,挑起掌控文官體係的元琦與左右軍方態度的元琮之間的矛盾,自己從中取利。
泰山的洞察力很透徹,或者說龐統的計劃很周密。也可以說是荊州世子之爭的矛盾太過尖銳,總之。元琦果然像泰山、龐統預料的那樣。在聽聞元表身死的消息後,也不辨真假,立刻帶著駐紮在江夏的人馬趕迴了襄陽,從弟元磐無論如何勸說,也沒能阻止元琦的衝動。這也在泰山的意料之中,荊襄是個名士輩出的地方。正因為長久以來,荊襄的人們重文輕武,一些文人的風氣和習俗,深深地影響著當地的人民。元琦也深受這種風氣的影響,理所當然的要去襄陽為“死去”的父親吊唁哭喪,至於帶上兵馬前來,元琦是怕蔡瑁借機對自己不利。
當元琦、元磐帶著兩萬江夏軍趕到襄陽的時候,早早收到消息的蔡瑁卻趁機中傷元琦,製造元琦擁兵自重,意欲弑父奪權的謠言。此時恰逢元表有病在身,在蔡瑁的左右遮擋之下,對外界的事情一無所知,還不知道自己的兩個兒子,已經在各自的擁護者幫助下,開始了一場你死我活的爭鬥。
打著大義的旗號,蔡瑁調動人馬,對元琦所部進行了圍剿,元琦本是來奔喪的,自然不可能帶很多的糧草,不到半個月,軍中的糧草就已經消耗殆盡了,蔡瑁借機斷了元琦的糧道,要活活把元琦困死在襄陽城下。
危急時刻,泰山大義凜然的站了出來,指責蔡瑁越俎代庖,瞞著元表私自動兵,並且指責蔡瑁把兵鋒所向,對準了長公子元琦。蔡瑁自然不肯聽泰山的勸解,加緊對元琦的圍剿,泰山為了挽救元表的血脈,為了保護好元琦,隻能“被迫”出兵,堂而皇之的參與到荊州內部的鬥爭中來,堅定的站在元琦的身邊,幫助他擺脫了困境。【零↑九△小↓說△網】在得到泰山的幫助之後,元琦性格中那種文人的氣息再次迸發了出來,異想天開的想要奪下襄陽,徹底鏟除蔡氏宗族這一荊州心腹大患。
對於元琦的決定,泰山隻是象征性的進行了幾句勸阻,然後就表明了立場,願意聽從元琦的調遣。於是,元琦整合部隊,又從江夏運來了大批的糧草,準備一舉拿下襄陽。在元琦暗中籌措糧草的時候,一則爆炸性的消息從江東傳來。江東的揚州牧孫策,竟然在外出狩獵的時候,被十幾名許貢家客刺殺身亡了!現在江東陷入了一片混亂,由孫策的弟弟孫權暫時代領江東的一切事務,整個江東都在掛孝吊喪。
得到這個消息之後,元琦再無後顧之憂,自認江東在短期內無法發動戰爭,於是把整個江夏的兵馬糧草幾乎都搬了過來,用於和元琮的內戰。甚至是泰山也在聽到這個消息後,暗中大唿天助我也,心中充滿了欣喜。沒有了孫策的牽絆,泰山覺得他占據荊州會變得更加順暢。隻有龐統隱隱有些擔憂,每日皺著眉頭看向東邊,時常有些不可相信的低聲自語:“江東那頭猛虎,這麽簡單就死了?不應該啊……”可是,龐統的疑問,沒有人能做出解釋,江東子民盡皆披麻戴孝,這是不爭的事實。
龐統受這個時代的思維限製,可是孫策卻不會!不要忘了,孫策可是元起的首席大弟子,在孫策的身上,留下了太多元起的印記,元起從後世帶來的思想,也對孫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孫策遇刺是真的,但卻並沒有死,甚至連輕傷都沒有,全民戴孝,隻是孫策和周瑜定出來的計策,目的,就是要麻痹泰山、元琦,借機占領荊州的江夏郡。
時間的指針,迴到數日之前。三名許貢家客和十幾名訓練有素的殺手,在郭嘉的授意下,秘密潛入江東,他們花去兩天的時間,摸清了孫策的行動規律,在孫策最愛狩獵的地方,布下了陷阱,然後在附近守株待兔,坐等孫策的到來。
僅僅一天之後,孫策就和往常一樣,帶著一隊人馬輕裝簡行的來到了狩獵場。在射獵中,孫策興致很高,仗著自己的馬快,來迴奔馳,射殺了許多的野味。後來,孫策漸漸脫離了大隊人馬,獨自一人在前麵領跑,並將身後的人馬越甩越遠。當孫策縱馬來到殺手們布置好的陷阱前,極通靈性的烏騅馬忽然停止不前,發出陣陣嘶鳴向孫策示警。孫策心中頓生疑竇,翻身下馬查看四周的環境。早已潛伏在此的殺手們見到孫策手裏隻有一張強弓,沒有其他的武器,於是從藏身之地現出身形,手執鋼刀殺向孫策。
孫策徒手格殺了兩名刺客之後,被十幾名刺客團團圍在核心,形式十分兇險,危機時刻,元起的話在孫策的腦海中閃過,孫策大喝一聲,低身從靴子裏抽出寒月刃,仗著寒月刃的鋒銳,和刺客們展開了殊死搏殺。接連殺死幾名刺客之後,程普帶著人馬趕了過來,急忙喝令部下對刺客們圍追堵截,十幾名刺客全部喪身當場,沒有一個人能活著逃出去。
迴到州府之後,孫策心中頓生一計,在經過和周瑜仔細謀劃之後,決定詐死一迴,麻痹荊州方麵的人。為了做的真實,除了周瑜、程普和孫權之外,其餘的人一概不知情。後來,涼州叛變的消息傳來,孫策和周瑜決定借機大幹一場,在這一場必將流傳於後世的中原大戰中,留下屬於江東子弟兵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孫策的密令之下,周瑜暫時擔任了江東兵馬大都督,負責調動所有的江東軍。周瑜做出部署,命呂蒙、丁奉等新秀做好戰前準備,等到荊州內戰一起,便率軍西向,秘密攻取江夏,把江東的觸手伸進荊州,也是為死去的孫堅報仇雪恨;另一方麵,周瑜假意和孫權發生爭執,孫權不滿孫策留下的遺命,對周瑜出任大都督產生了懷疑,逼得周瑜無法在江東容身,帶著周泰、徐盛、陳武、蔣欽等中生代將領,率領兩萬水軍,從海路奔向幽州,準備投靠元起,實則是準備幫助留守在河間的諸葛亮共同抵抗袁丁;至於程普、黃蓋等老將,則以不忍背離江東為由,留在了孫權身邊,其實就是為了穩定大局,協助孫權鎮守江東。
周瑜的安排極為精細,根據各個年齡段將領的心意,做出了準確的調動。程普等老將曆經孫堅、孫策父子兩代人的恩惠,勢必不會背離孫權,因此留在了江東;而以周瑜為首的中生代將領,對孫氏的忠誠沒有老將那麽高,負氣出走也是人之常情,轉投元起更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任誰也看不出其中的端倪;至於呂蒙、丁奉等新秀,別說在其他諸侯眼中了,就是在江東,他們現在因為年齡還不大的原因,所以也沒有什麽名氣,但是沒名氣不代表他們沒實力,呂蒙和丁奉可都是後來江東出名的大將,帶兵打仗的能力相當不弱,用他們這些還沒成名的年輕將領秘密襲取江夏,是在合適不過的了。
周瑜的整個計劃,有一個名字,叫做瞞天過海。以孫策“身死”為誘因,故意製造出江東內部不合的矛盾,兵分三路,橫跨荊襄、江東和河北三個地區,連智謀卓絕的龐統都給瞞住了,絲毫沒能察覺到周瑜的計策。這也不怪龐統,誰能想到孫策是詐死的呢?而周瑜做出的安排,無論是從軍事機密角度,還是戰事部署的構想,甚至是對各個將領的合理反應,都做到了極致,做到了完美無缺,這,就是瞞天過海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