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複漁陽的第五日清晨,一輪初升的朝陽爬上天空,無力地向大地散發著它微弱的光芒,在這初冬時節,讓人感覺減弱了一絲絲的寒冷。
進行完晨練之後,十萬大軍排成隊列,靜靜的看著站在軍校場中央點將台上的元起。今日過後,各地援軍就要迴歸各郡了,十萬人同時列陣的景象,短期內怕是不會再上演了。
當十萬人的眼光都注視在元起身上時,元起向台下招了招手。幾名天歸營精銳合力抬著一塊碩大的石碑來到了台上,把石碑放在了點將台的正中央,然後退了下去。
元起看著眼前這座黑色的石碑,一邊輕聲歎息著,一邊伸出手撫摸著石碑的邊緣。良久之後,元起抬起頭,把目光看向了點將台下的十萬雄兵,元起朗聲說道:“將士們,本侯在大戰之前,就已經雕刻好了這座忠烈碑,能在忠烈碑上留名的人,已經為國捐軀了,但是,當名字留在忠烈碑上的時候,他們將會被載入史冊,他們都是是為國捐軀的烈士,是真正的燕趙男兒。”
十萬大軍的目光全部轉移到了忠烈碑上。此刻,這座黑色的石碑上,密密麻麻地刻上了許多人的名字,每一個人的名字,在刻完後,還用紅漆渲染了一遍。紅與黑,兩種色調融合在一起,更加突顯出忠烈碑那肅殺壯烈的味道。
每一個將士的心中,都是沉甸甸的。他們明白,忠烈碑上的名字,不僅僅是幾個字符、幾筆雕刻那麽簡單,那些名字代表的,是他們曾經親密無間的袍澤,是他們軍中的好兄弟。“忠烈碑上一共有一萬兩千七百五十七個兄弟的名字。本侯為他們驕傲,這些兄弟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卻把平安帶給了幽州百姓!他們並沒有真的死去,他們的靈魂會和他們的名字一樣,永遠的活在我們的心中,為後世敬仰!”
元起的聲音,被十萬大軍聽得清清楚楚。愛兵如子在很多諸侯口中,隻不過是一句冠冕堂皇的口號,但是在元起這裏,這四個字在元起的心中占據著很重要的分量,元起也用行動無數次地體現出他對這四個字的重視。
十萬大軍對元起的話感同身受,他們完全能體會到元起此刻心中的激動與悲傷。他們在趙虎馬越等將領的帶動下,無聲地舉起了手中的武器,筆直地指向天空,為忠烈碑上留名的袍澤默哀致敬。
這十萬大軍有元起麾下的直屬部隊,也有元鷹的幽州軍,還有各地的郡兵。但無論是屬於哪裏的軍士,此刻,在他們心中,彼此之間都是一個完全的整體,他們心中隻有一個統帥,就是站在忠烈碑旁邊的元起。在統帥的指引下,一個堅定的信念被植入他們的心中,為了家人的幸福,哪怕付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有了信念的人,才能被稱作有思想的活著,有了信念的軍隊,才會成為真正的精銳,因為,堅定地信念將會在以後的戰鬥中,支撐著他們,支撐著整隻軍隊贏得更多的勝利,這種信念,可以演變成軍魂。
“殺!殺!!殺——!!!”十萬大軍再也無法壓抑心中的情緒,隨著元起的話高聲唿喊了起來。當十萬人異口同聲的高喊同一句話的時候,一波又一波的聲浪衝向天空,飽含著十萬將士的信念和決心。似乎把剛剛爬上天空的太陽,都震的一哆嗦。
將士們的唿聲經久不息,在這一聲聲鏗鏘有力地唿喊聲中,十萬大軍的士氣高速地飛漲著,每個人的心中都無形地經過了一次洗禮,似乎有一種神奇的力量注入了他們的身體,讓他們變得更加勇敢、更加不懼怕死亡了。同時,他們看向元起、看向忠烈碑的眼神也變得更加熱切了起來。
元起又拍了拍忠烈碑,說道:“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們要拿兩樣東西來祭奠這些兄弟。第一樣東西,就是圍困肥如的魏攸所部,我們要擒下魏攸,在忠烈碑前梟其首級;第二樣東西,同樣是一顆人頭,叛賊張舉的人頭,不殺張舉,不足以告慰這些兄弟的在天之靈!”
“先擒魏攸,再殺張舉——!”十萬大軍不停地唿喊了起來。
就在喊殺聲直衝雲霄的時候,一聲雄壯的聲音在軍校場外響起:“張舉人頭在此!”
元起目光一凝,尋聲望去。
軍校場外,十餘騎勒馬站在場地的邊緣,拱衛著中間的一個少年。這個少年不是別人,正是孫策。此刻孫策渾身浴血,但是看他的神情,到沒有受傷後的萎靡,可見他身上的血都是別人的。
孫策坐在馬背上,從身後的隨從手裏接過一個包裹,打開之後,露出一個被割下的人頭。孫策高舉起手中的人頭,再次高唿:“叛賊張舉首級在此!”
在十萬大軍的注視下,孫策翻身下馬,把重槍插在地上,雙手捧著張舉的人頭,一步一步地走進了軍校場,走到了點將台上,然後把張舉的首級放到了忠烈碑前。之後,孫策推開了幾步,對著忠烈碑彎腰行了一禮。
壯士已已,英魂猶在,引無數豪傑竟折腰!
看到孫策的動作之後,元起的微微一笑,看來,這頭江東猛虎被自己挫敗之後,傲氣當真是收斂了很多,內斂的鋒芒,在爆發時才更加的奪目!
伸手拍了拍孫策的肩膀,元起道:“天佑英靈。伯符斬殺張舉,大快人心。你有什麽要求盡管提,某能做到的,一定不會推辭。”
孫策直直地盯著元起的眼睛,輕笑道:“元驃騎一言九鼎,某正有一件事要拜托元驃騎,就怕你不肯答應。”
元起心裏暗罵一聲:靠,我隻是客氣下,你不會真要好處吧!
隨即虎軀一震,朗聲說道:”隻要不違道義,某定全力以赴!”
孫策挺直了腰板,認真地說道:“某要拜你為師!”
元起嘴巴立馬成個”o“字型,這是什麽情況。。。。
“某要拜你為師!”孫策又斬釘截鐵的說了一聲。
元起再一次聽到這句話之後,臉上的神色頓時精彩紛呈起來,這是個什麽節奏啊?這頭江東猛虎怎麽會冒出拜師的念頭來了?
斟酌了一下,元起有些不明所以的說道:“伯符啊,你看,咱們年紀差不多,不合適?要不,某把師父介紹給你,他老人家……”
“不,某就要拜你為師!元驃騎剛才可是答應過某的,難道要當著十萬大軍的麵,失信於某不成?”元起是真的為難了,自己還沒有出師,哪有什麽資格收徒弟啊,可是剛才確實答應過孫策,隻要是自己能辦到的事,就決不食言。更何況,在場的十萬大軍可都看著呢。
“好。某暫時就答應下了,不過還要稟明師尊,若是他老人家不同意,你這個徒弟,某堅決不收。”元起無奈的說道。
孫策的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把披風向後一摔,單膝跪倒對著元起拜了一禮,口中大聲說道:“孫策拜見師父!”
元起無語地點點頭,示意孫策站起身來。
孫策立刻從地上跳了起來,然後退後兩步,畢恭畢敬地站到了元起的身後,完全是一副執弟子禮的樣子。
話分兩頭,為什麽孫策會斬下張舉的首級呢?這其間還有一段事情要講述。時間迴到當初元起帶兵出征的時候。
在元起的幫助下,頓悟後的孫策心中對元起很是感激,那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點醒了孫策,讓他明白自己陷入瘋狂的特殊狀態,是可以在經過引導之後,能夠調節的。如果把握好方向和調節度,讓孫策身體力量大漲的同時,避免陷入真正的瘋狂中,而是保留應有的理智,那絕對會是一件大殺器。
出於感激,孫策當時就想開口對元起說,隨元起一起去漁陽平亂,但是孫策曆來是十分驕傲的,雖然被元起挫敗後,驕傲之氣大減,但他還是說不出軟話來,畢竟孫策不屬於元起麾下的將領,想要隨同出征多少也要搭元起一個人情。
所以孫策就暗自下了決定,暗中尾隨在元起大軍之後,看看到漁陽之後,能不能幫上元起的忙。可孫策沒料到元起帶兵確實是十分了得,元起軍中的斥候很快就發現了有人跟隨在大軍後麵,孫策為了不暴露目標,隻好改道而行,折路向北,打算從北邊迂迴到漁陽。這一繞遠,就讓孫策等人的行程,比元起大軍慢了一些。好在孫策等隻有十幾個人,行動便捷,繞了一大圈之後也沒趕到漁陽參戰,當元起攻城的時候,孫策等人還在漁陽北方數十裏之外呢。
無巧不成書的是,當孫策向漁陽狂奔的時候,正是元起部下攻城最猛的時候。當時張舉丟下軍隊,隻帶著一千餘人從北門出城,向北奔逃。於是,孫策和張舉所部就在大路上相遇了。更巧的是,原本孫策不一定能認出張舉,可是孫策這次北上,剛巧有程普跟在身邊,程普是北平人,自幼生活在幽州,年輕時曾和張舉打過交道,一眼就認出了張舉。孫策二話不說,策馬直奔張舉殺去。張舉千算萬算也不會想到,竟然有人會在北邊路上等著自己,毫無防備的張舉被孫策當場刺殺與馬下,一代梟雄竟然落得個莫名其妙就見了閻王的下場。
張舉死後,逃兵人心渙散,被孫策殺的七零八落。見到孫策勇不可擋,這些逃兵立刻就做鳥獸散了,讓孫策等人避免了一場惡戰,輕易就來到了漁陽城。
進行完晨練之後,十萬大軍排成隊列,靜靜的看著站在軍校場中央點將台上的元起。今日過後,各地援軍就要迴歸各郡了,十萬人同時列陣的景象,短期內怕是不會再上演了。
當十萬人的眼光都注視在元起身上時,元起向台下招了招手。幾名天歸營精銳合力抬著一塊碩大的石碑來到了台上,把石碑放在了點將台的正中央,然後退了下去。
元起看著眼前這座黑色的石碑,一邊輕聲歎息著,一邊伸出手撫摸著石碑的邊緣。良久之後,元起抬起頭,把目光看向了點將台下的十萬雄兵,元起朗聲說道:“將士們,本侯在大戰之前,就已經雕刻好了這座忠烈碑,能在忠烈碑上留名的人,已經為國捐軀了,但是,當名字留在忠烈碑上的時候,他們將會被載入史冊,他們都是是為國捐軀的烈士,是真正的燕趙男兒。”
十萬大軍的目光全部轉移到了忠烈碑上。此刻,這座黑色的石碑上,密密麻麻地刻上了許多人的名字,每一個人的名字,在刻完後,還用紅漆渲染了一遍。紅與黑,兩種色調融合在一起,更加突顯出忠烈碑那肅殺壯烈的味道。
每一個將士的心中,都是沉甸甸的。他們明白,忠烈碑上的名字,不僅僅是幾個字符、幾筆雕刻那麽簡單,那些名字代表的,是他們曾經親密無間的袍澤,是他們軍中的好兄弟。“忠烈碑上一共有一萬兩千七百五十七個兄弟的名字。本侯為他們驕傲,這些兄弟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卻把平安帶給了幽州百姓!他們並沒有真的死去,他們的靈魂會和他們的名字一樣,永遠的活在我們的心中,為後世敬仰!”
元起的聲音,被十萬大軍聽得清清楚楚。愛兵如子在很多諸侯口中,隻不過是一句冠冕堂皇的口號,但是在元起這裏,這四個字在元起的心中占據著很重要的分量,元起也用行動無數次地體現出他對這四個字的重視。
十萬大軍對元起的話感同身受,他們完全能體會到元起此刻心中的激動與悲傷。他們在趙虎馬越等將領的帶動下,無聲地舉起了手中的武器,筆直地指向天空,為忠烈碑上留名的袍澤默哀致敬。
這十萬大軍有元起麾下的直屬部隊,也有元鷹的幽州軍,還有各地的郡兵。但無論是屬於哪裏的軍士,此刻,在他們心中,彼此之間都是一個完全的整體,他們心中隻有一個統帥,就是站在忠烈碑旁邊的元起。在統帥的指引下,一個堅定的信念被植入他們的心中,為了家人的幸福,哪怕付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有了信念的人,才能被稱作有思想的活著,有了信念的軍隊,才會成為真正的精銳,因為,堅定地信念將會在以後的戰鬥中,支撐著他們,支撐著整隻軍隊贏得更多的勝利,這種信念,可以演變成軍魂。
“殺!殺!!殺——!!!”十萬大軍再也無法壓抑心中的情緒,隨著元起的話高聲唿喊了起來。當十萬人異口同聲的高喊同一句話的時候,一波又一波的聲浪衝向天空,飽含著十萬將士的信念和決心。似乎把剛剛爬上天空的太陽,都震的一哆嗦。
將士們的唿聲經久不息,在這一聲聲鏗鏘有力地唿喊聲中,十萬大軍的士氣高速地飛漲著,每個人的心中都無形地經過了一次洗禮,似乎有一種神奇的力量注入了他們的身體,讓他們變得更加勇敢、更加不懼怕死亡了。同時,他們看向元起、看向忠烈碑的眼神也變得更加熱切了起來。
元起又拍了拍忠烈碑,說道:“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們要拿兩樣東西來祭奠這些兄弟。第一樣東西,就是圍困肥如的魏攸所部,我們要擒下魏攸,在忠烈碑前梟其首級;第二樣東西,同樣是一顆人頭,叛賊張舉的人頭,不殺張舉,不足以告慰這些兄弟的在天之靈!”
“先擒魏攸,再殺張舉——!”十萬大軍不停地唿喊了起來。
就在喊殺聲直衝雲霄的時候,一聲雄壯的聲音在軍校場外響起:“張舉人頭在此!”
元起目光一凝,尋聲望去。
軍校場外,十餘騎勒馬站在場地的邊緣,拱衛著中間的一個少年。這個少年不是別人,正是孫策。此刻孫策渾身浴血,但是看他的神情,到沒有受傷後的萎靡,可見他身上的血都是別人的。
孫策坐在馬背上,從身後的隨從手裏接過一個包裹,打開之後,露出一個被割下的人頭。孫策高舉起手中的人頭,再次高唿:“叛賊張舉首級在此!”
在十萬大軍的注視下,孫策翻身下馬,把重槍插在地上,雙手捧著張舉的人頭,一步一步地走進了軍校場,走到了點將台上,然後把張舉的首級放到了忠烈碑前。之後,孫策推開了幾步,對著忠烈碑彎腰行了一禮。
壯士已已,英魂猶在,引無數豪傑竟折腰!
看到孫策的動作之後,元起的微微一笑,看來,這頭江東猛虎被自己挫敗之後,傲氣當真是收斂了很多,內斂的鋒芒,在爆發時才更加的奪目!
伸手拍了拍孫策的肩膀,元起道:“天佑英靈。伯符斬殺張舉,大快人心。你有什麽要求盡管提,某能做到的,一定不會推辭。”
孫策直直地盯著元起的眼睛,輕笑道:“元驃騎一言九鼎,某正有一件事要拜托元驃騎,就怕你不肯答應。”
元起心裏暗罵一聲:靠,我隻是客氣下,你不會真要好處吧!
隨即虎軀一震,朗聲說道:”隻要不違道義,某定全力以赴!”
孫策挺直了腰板,認真地說道:“某要拜你為師!”
元起嘴巴立馬成個”o“字型,這是什麽情況。。。。
“某要拜你為師!”孫策又斬釘截鐵的說了一聲。
元起再一次聽到這句話之後,臉上的神色頓時精彩紛呈起來,這是個什麽節奏啊?這頭江東猛虎怎麽會冒出拜師的念頭來了?
斟酌了一下,元起有些不明所以的說道:“伯符啊,你看,咱們年紀差不多,不合適?要不,某把師父介紹給你,他老人家……”
“不,某就要拜你為師!元驃騎剛才可是答應過某的,難道要當著十萬大軍的麵,失信於某不成?”元起是真的為難了,自己還沒有出師,哪有什麽資格收徒弟啊,可是剛才確實答應過孫策,隻要是自己能辦到的事,就決不食言。更何況,在場的十萬大軍可都看著呢。
“好。某暫時就答應下了,不過還要稟明師尊,若是他老人家不同意,你這個徒弟,某堅決不收。”元起無奈的說道。
孫策的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把披風向後一摔,單膝跪倒對著元起拜了一禮,口中大聲說道:“孫策拜見師父!”
元起無語地點點頭,示意孫策站起身來。
孫策立刻從地上跳了起來,然後退後兩步,畢恭畢敬地站到了元起的身後,完全是一副執弟子禮的樣子。
話分兩頭,為什麽孫策會斬下張舉的首級呢?這其間還有一段事情要講述。時間迴到當初元起帶兵出征的時候。
在元起的幫助下,頓悟後的孫策心中對元起很是感激,那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點醒了孫策,讓他明白自己陷入瘋狂的特殊狀態,是可以在經過引導之後,能夠調節的。如果把握好方向和調節度,讓孫策身體力量大漲的同時,避免陷入真正的瘋狂中,而是保留應有的理智,那絕對會是一件大殺器。
出於感激,孫策當時就想開口對元起說,隨元起一起去漁陽平亂,但是孫策曆來是十分驕傲的,雖然被元起挫敗後,驕傲之氣大減,但他還是說不出軟話來,畢竟孫策不屬於元起麾下的將領,想要隨同出征多少也要搭元起一個人情。
所以孫策就暗自下了決定,暗中尾隨在元起大軍之後,看看到漁陽之後,能不能幫上元起的忙。可孫策沒料到元起帶兵確實是十分了得,元起軍中的斥候很快就發現了有人跟隨在大軍後麵,孫策為了不暴露目標,隻好改道而行,折路向北,打算從北邊迂迴到漁陽。這一繞遠,就讓孫策等人的行程,比元起大軍慢了一些。好在孫策等隻有十幾個人,行動便捷,繞了一大圈之後也沒趕到漁陽參戰,當元起攻城的時候,孫策等人還在漁陽北方數十裏之外呢。
無巧不成書的是,當孫策向漁陽狂奔的時候,正是元起部下攻城最猛的時候。當時張舉丟下軍隊,隻帶著一千餘人從北門出城,向北奔逃。於是,孫策和張舉所部就在大路上相遇了。更巧的是,原本孫策不一定能認出張舉,可是孫策這次北上,剛巧有程普跟在身邊,程普是北平人,自幼生活在幽州,年輕時曾和張舉打過交道,一眼就認出了張舉。孫策二話不說,策馬直奔張舉殺去。張舉千算萬算也不會想到,竟然有人會在北邊路上等著自己,毫無防備的張舉被孫策當場刺殺與馬下,一代梟雄竟然落得個莫名其妙就見了閻王的下場。
張舉死後,逃兵人心渙散,被孫策殺的七零八落。見到孫策勇不可擋,這些逃兵立刻就做鳥獸散了,讓孫策等人避免了一場惡戰,輕易就來到了漁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