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正月正月初二李自成攻陷承天今湖北鍾祥,建立政權大順。
緊接著不甘人後的張獻忠在正月二十五攻打蘄州。五月初一張獻忠陷漢陽,武昌大震。時武昌城中空虛。三十日張獻忠攻陷武昌及旁近屬邑後,乃於武昌立國。設五府六部,鑄西王之寶。改武昌曰天授府,江夏曰上江縣,據楚王宮,設尚書都督巡撫等官。開科取士,下令發楚邸金,賑濟饑民。
根據所知的曆史發展,李自成和張獻忠都分別朝著曆史的軌跡吻合,一點也沒有錯過。
距離湖北較近的江西雖然還沒有被農民軍完全共享,但也是人心浮動,小股的起義軍不斷,隨著江西境內的不穩,而與之相鄰的福建卻是異常平靜,也許是鄭家這些年的經營得當,在加上拿出了部分糧食賑災,所以並沒有出現什麽亂子。
最主要還是鄭家十萬私兵枕戈待旦,在那放著,你在這裏鬧事不是找死嗎,鄭家靠著海上的貿易富得流油,又有澳洲火炮根本不是湖北江西等地可比的。
湖北的亂戰,也讓天下各地一些心懷不軌的封疆大吏或朱家王爺們看到了一絲希望,尤其是各地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這個時候做的最多的就是保存自己的實力。
鄭家作為福建地界上的霸主存在,又手握十萬大軍,要是沒有一點野心那是絕地不可能的。不說一統天下從此這江山是他鄭家的,但裂土封王的心思他還是有的。
隻不過現在還不到時機,眼下大明內部烽煙四起。但是民心還在,尤其南方對於大明的正統地位還是非常認同的,要不然日後的反清複明組織也不可能在南方存活下去。
現在對於鄭家來說就得明哲保身,靜觀其變,坐山觀虎鬥才是他目前最為需要做的事情。
不過作為近年來手握大軍人數越來越多的鄭家集團其實早已經被盯上,要想成功觀虎鬥並不是那麽容易的。
東林一黨做大,為了自身的利益必然會上奏朝廷讓鄭家出兵。一來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二來也是削弱鄭家的實力。
中央集權的封建時代。地方軍閥的勢力太大可不是什麽好事,特別是眼下大明局勢混亂,鄭家要是有個什麽異心這是非常難說的。
而且鄭家的出生就是一個大問題,這讓很多人包括崇禎都不相信他會老實。
為了讓鄭家這個大軍閥出手。朝廷裏的大臣已經開始商討如何才能找出一個合格的理由,讓鄭芝龍出兵去農民起義軍對抗,最後兩敗俱傷之下朝廷獲利。
可是想來想去,都沒有足夠的理由,眼下別說鄭家聽宣不聽調,就是其他的各地封疆大吏也未必會聽從朝廷的調遣。
要想鄭家出手,其實最主要的還是讓起義軍與鄭家交惡,隻有禍水東引才行,可是要禍水東引也不是那麽容易的。別說人家起義軍沒腦子,人家也知道在哪些地方開展勢力。
位於泉州的鄭家大院內,鄭芝龍與手下的大將對立而坐。老鄭一雙炯炯有神的雙眼盯著眾人,“大家都說說自己的建議吧,如今我鄭家該如何抉擇。”
朝廷想讓鄭家軍去剿滅叛亂這不是什麽秘事,而且鄭鴻逹身為錦衣衛都指揮使消息就更不可能不知道了。
所以此時鄭家的所有親信聚集在了一起,商量著對策。
“朝廷調遣我們不聽便是,即使不聽他們也拿我們沒有辦法。大哥,無需擔心。咱們隻要經營好福建一地,坐山觀虎鬥便是。”
坐山觀虎鬥,朝廷也想如此,鄭家也想如此,恐怕李自成和張獻忠都想如此吧,可是哪有那麽容易。
鄭家不出手在名義上說不過去,因為戰火已經燃燒到了江西,距離福建很近,讓鄭芝龍出兵也無可厚非。
至於他出多少恐怕就不是朝廷能決定的了。
“大哥,朝廷既然動了心思必然就會有所行動,咱們必須做好打算,依我之見,咱們派出一些人出兵江西,也算是有一個應付的理由,至少在名義上咱們不失去什麽。”
鄭鴻逹畢竟做官的人,腦袋的想法要比其他的幾個兄弟想的多,現在鄭家已經福建地界的龐然大物,不可能在有早年間的那種不行大不了就揚帆出海的想法。
而他那幾個兄弟大老粗雖然這幾年也做了官,可是海盜習氣卻是沒有改多少,而且那種想法也沒有忘記,每次在有大事遇到危機的時候,就是想著,大不了出海在做海盜。
現在做海盜絕對是早死,別說有了個突然冒出來的澳洲人,還有西班牙等紅毛番人在,鄭家要是沒有福建作為基地又怎麽可能與這些人對抗。
澳洲人可是和鄭家有過前嫌的,而且西班牙人也有過不愉快的,這麽多對手在那裏,鄭家一時半會還真的不敢拋下所有去揚帆大海,而且鄭家這十幾年的轉型非常成功,再次淪落為匪那可絕對不是鄭芝龍想要的。
所以深刻了解大哥鄭芝龍想法的鄭鴻逹才會給出派兵的建議。
出兵隻是其次,堵口和大義上占據先機才是正道,鄭鴻逹的提議其實非常有用。其實鄭芝龍把這些人叫來也就是走個過場,避免這些說自己對他們不重視,畢竟作為一個老大,也不能太冷落了手底下人,否則做起事來就難了。
他知道所有人裏也就隻有,鄭鴻逹的建議有些建設性意見,其他人都是大老粗一個,給的那些建議不是打就是揚帆出海,這些沒有營養性的建議。
“恩,芝豹說的不錯,大義上咱們不能失了,畢竟咱們還是大明的臣子,若是失了大義,必然會被天下人所不恥。”
就算將來鄭家要裂土封王,必然也是要有士人階層的扶持,沒有士人階層的扶持其實很難坐穩天下。所以這個大義還是非常重要的,鄭家決不能失去,也不能失去,既然要選擇坐山觀虎鬥這招,就要做全,派出一些老弱殘兵其實也並不算違背朝廷的旨意。(未完待續)
緊接著不甘人後的張獻忠在正月二十五攻打蘄州。五月初一張獻忠陷漢陽,武昌大震。時武昌城中空虛。三十日張獻忠攻陷武昌及旁近屬邑後,乃於武昌立國。設五府六部,鑄西王之寶。改武昌曰天授府,江夏曰上江縣,據楚王宮,設尚書都督巡撫等官。開科取士,下令發楚邸金,賑濟饑民。
根據所知的曆史發展,李自成和張獻忠都分別朝著曆史的軌跡吻合,一點也沒有錯過。
距離湖北較近的江西雖然還沒有被農民軍完全共享,但也是人心浮動,小股的起義軍不斷,隨著江西境內的不穩,而與之相鄰的福建卻是異常平靜,也許是鄭家這些年的經營得當,在加上拿出了部分糧食賑災,所以並沒有出現什麽亂子。
最主要還是鄭家十萬私兵枕戈待旦,在那放著,你在這裏鬧事不是找死嗎,鄭家靠著海上的貿易富得流油,又有澳洲火炮根本不是湖北江西等地可比的。
湖北的亂戰,也讓天下各地一些心懷不軌的封疆大吏或朱家王爺們看到了一絲希望,尤其是各地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這個時候做的最多的就是保存自己的實力。
鄭家作為福建地界上的霸主存在,又手握十萬大軍,要是沒有一點野心那是絕地不可能的。不說一統天下從此這江山是他鄭家的,但裂土封王的心思他還是有的。
隻不過現在還不到時機,眼下大明內部烽煙四起。但是民心還在,尤其南方對於大明的正統地位還是非常認同的,要不然日後的反清複明組織也不可能在南方存活下去。
現在對於鄭家來說就得明哲保身,靜觀其變,坐山觀虎鬥才是他目前最為需要做的事情。
不過作為近年來手握大軍人數越來越多的鄭家集團其實早已經被盯上,要想成功觀虎鬥並不是那麽容易的。
東林一黨做大,為了自身的利益必然會上奏朝廷讓鄭家出兵。一來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二來也是削弱鄭家的實力。
中央集權的封建時代。地方軍閥的勢力太大可不是什麽好事,特別是眼下大明局勢混亂,鄭家要是有個什麽異心這是非常難說的。
而且鄭家的出生就是一個大問題,這讓很多人包括崇禎都不相信他會老實。
為了讓鄭家這個大軍閥出手。朝廷裏的大臣已經開始商討如何才能找出一個合格的理由,讓鄭芝龍出兵去農民起義軍對抗,最後兩敗俱傷之下朝廷獲利。
可是想來想去,都沒有足夠的理由,眼下別說鄭家聽宣不聽調,就是其他的各地封疆大吏也未必會聽從朝廷的調遣。
要想鄭家出手,其實最主要的還是讓起義軍與鄭家交惡,隻有禍水東引才行,可是要禍水東引也不是那麽容易的。別說人家起義軍沒腦子,人家也知道在哪些地方開展勢力。
位於泉州的鄭家大院內,鄭芝龍與手下的大將對立而坐。老鄭一雙炯炯有神的雙眼盯著眾人,“大家都說說自己的建議吧,如今我鄭家該如何抉擇。”
朝廷想讓鄭家軍去剿滅叛亂這不是什麽秘事,而且鄭鴻逹身為錦衣衛都指揮使消息就更不可能不知道了。
所以此時鄭家的所有親信聚集在了一起,商量著對策。
“朝廷調遣我們不聽便是,即使不聽他們也拿我們沒有辦法。大哥,無需擔心。咱們隻要經營好福建一地,坐山觀虎鬥便是。”
坐山觀虎鬥,朝廷也想如此,鄭家也想如此,恐怕李自成和張獻忠都想如此吧,可是哪有那麽容易。
鄭家不出手在名義上說不過去,因為戰火已經燃燒到了江西,距離福建很近,讓鄭芝龍出兵也無可厚非。
至於他出多少恐怕就不是朝廷能決定的了。
“大哥,朝廷既然動了心思必然就會有所行動,咱們必須做好打算,依我之見,咱們派出一些人出兵江西,也算是有一個應付的理由,至少在名義上咱們不失去什麽。”
鄭鴻逹畢竟做官的人,腦袋的想法要比其他的幾個兄弟想的多,現在鄭家已經福建地界的龐然大物,不可能在有早年間的那種不行大不了就揚帆出海的想法。
而他那幾個兄弟大老粗雖然這幾年也做了官,可是海盜習氣卻是沒有改多少,而且那種想法也沒有忘記,每次在有大事遇到危機的時候,就是想著,大不了出海在做海盜。
現在做海盜絕對是早死,別說有了個突然冒出來的澳洲人,還有西班牙等紅毛番人在,鄭家要是沒有福建作為基地又怎麽可能與這些人對抗。
澳洲人可是和鄭家有過前嫌的,而且西班牙人也有過不愉快的,這麽多對手在那裏,鄭家一時半會還真的不敢拋下所有去揚帆大海,而且鄭家這十幾年的轉型非常成功,再次淪落為匪那可絕對不是鄭芝龍想要的。
所以深刻了解大哥鄭芝龍想法的鄭鴻逹才會給出派兵的建議。
出兵隻是其次,堵口和大義上占據先機才是正道,鄭鴻逹的提議其實非常有用。其實鄭芝龍把這些人叫來也就是走個過場,避免這些說自己對他們不重視,畢竟作為一個老大,也不能太冷落了手底下人,否則做起事來就難了。
他知道所有人裏也就隻有,鄭鴻逹的建議有些建設性意見,其他人都是大老粗一個,給的那些建議不是打就是揚帆出海,這些沒有營養性的建議。
“恩,芝豹說的不錯,大義上咱們不能失了,畢竟咱們還是大明的臣子,若是失了大義,必然會被天下人所不恥。”
就算將來鄭家要裂土封王,必然也是要有士人階層的扶持,沒有士人階層的扶持其實很難坐穩天下。所以這個大義還是非常重要的,鄭家決不能失去,也不能失去,既然要選擇坐山觀虎鬥這招,就要做全,派出一些老弱殘兵其實也並不算違背朝廷的旨意。(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