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壽會拒得這麽快這麽堅決,老道確實沒料到。
原本想著年輕人的心思大多一樣,肯定願意往熱鬧繁華的京城去走走瞧瞧。
想法是一點兒都沒錯。
可誰讓南壽有著個老浪批的靈魂呢?
浪批甚至能隱約猜到,假老道應該是有個很有意思的身份,而且不低。
畢竟貝貝好說歹說也是知府家的嫡女,而按照老道之前的口氣,敏敏身份應該是不弱於貝貝的。
所以,要麽血脈尊貴,要麽有個不下於三四品的家門坎兒...叛逆的豪門翹家小太妹咩?
可小太妹看起來偏又對老道很有點尊重,或者忌憚的樣子。
還有那老道正兒八經說要引薦的人...
但南壽還是一點都不感興趣。
他現在有想去做的事情。
智言當時給他的觸動確實不小,他現在惦記的,是能否盡快把救助孤貧孩子們的事兒搞定。
買下一個小智言對於南府來說,並不是件多麻煩的事兒。
但要成批的收養,就沒那麽簡單了,畢竟這時代有這時代的規則。
根據他的大致了解,這時空與唐朝有至少九成的相似,再說細點,是跟太宗到玄宗那段時間最像。
不管是物產還是律法還是風俗,都像。
雖然也有些不同,譬如他在府裏那少爺的稱謂。
又或者本該是江南東道的,變成了江南府。刺史變成了知府。
但社會階層沒變,依然是主家部曲,涇渭兩分。
地域也沒變,江南府也跟那時的江南東道一樣,是沿著海邊,從潤州到姑蘇到溫州直到漳州左近那麽超級長的一條。
而且,也一樣迷信。
嗯,年輕時隻躲在象牙塔中讀史,南壽曾把曆史看得很簡很薄。
不就是治國嘛,多容易?
不就是分辨忠奸麽?不就是抵禦蠻族開疆擴土麽?不就是外戚宦官財權軍權、心機算計麽?
若能換我去,多出來一千多年的知識,吟詩作對開銀行辦工廠把經濟先弄起來,再火藥那些幾件套一上,不要太輕鬆。做個宰相都沒問題。
可等趟過江湖迴頭再看,才發現自己當年的想法是有多可愛。
想真做點事情,哪兒有那麽簡單的。
真實的歲月,又哪像寫史者們描繪的那麽輕鬆?
就簡單舉個例子,如果吳老師寫的《西遊》要在中晚唐發行,猜猜會怎麽樣?
萬人空巷!
但應該不是去搶著聽書看書,而是把印書講書的苦孩子給打出屎來。
西天取經找如來?還八金剛?...揍死你個瓜皮!
玄奘尊彌勒的啊~那幾百年間,又何止是道釋、空有那些在撕逼?
整個有唐一朝,民間的迷信風氣都沒被壓下來過,若細翻江湖故事,甚至會發現很多小地方的官府及豪族的影響力,已經懟不過了。
人家要弄個法會吵架辯論,覺得搞快點時間放在三月合適,哪怕正是農時,你都攔不住。
招唿那麽多人幹嘛?有時候就為辯論一個稱唿。
所以連學識浩若煙海的寅恪先生,讀唐釋典時都被搞得頭昏腦漲,隻能苦笑吐槽:“...斯蓋非唐以後之中國人,拘於方以內者所能知矣。”
也許有人說,真的咩?怎麽史書上沒記載?什麽江湖故事不會是信口胡編的吧?
...寫史書的那些人當然不會細說~君明臣賢即盛世嘛~崇儒尊賢就有好日子過嘛。
但有很多痕跡,也是他們想抹都抹不掉的。
或者可以看看唐朝各個皇帝發布的各種詔敕,這東西屬於不容易被篡改的部分。
也許會發現,裏麵跟迷信有關的部分,實在是多到不正常。
哪怕隻看初唐到盛唐,那幾位相對有為的皇帝。
太宗說:啊~道士以後要排在和尚前麵,都記住哈~
太宗罵:法琳你個禿驢!整天妖言惑眾也就罷了,還造謠說我李家是胡人之後?!老子弄死你信不信!
太宗說:哈,玄奘你不是喜歡翻譯經書麽?來來來,幫我把道德經翻成梵文,哥們兒要來個文化反輸出。
他兒子李治說:
和尚尼姑你們有點裝太過了啊,以後不許接受親身父母和貴人的朝拜,你們得拜父母,曉得伐?
然後他們共同的媳婦武則天說:嘻嘻~不禁不禁,信才好哇~彌勒降世就是姑奶奶撒~
所以到玄宗時就更難了:
不許滿街到處抄經書!
不許打著幌子騙百姓的錢!
不許...算了,哥們兒還是直接作弊吧!
於是玄宗把道德經放進了科考內容裏,到後來幹脆直接開了道舉。
天寶這年號,有因由的。
嗯,不止進士明經,有段時間,修道也能中舉人喲,而且是連續開科喲。
別說,這道舉裏麵,還真出了兩個有趣的家夥,也正是因為這兩位在嶺南布下種子,才有了當時大食商人紀錄廣州那邊崇道的畫麵。
至於這些人物故事為什麽後來在正野史裏都難以尋見...猜猜會是誰幹的?
幾位皇帝也是真被搞到頭疼。
太宗請個阿三國來的老騙子看病,最後明知道被坑被忽悠,還是隻能禮遇送走。
李治得尊著玄奘,但又不能把他放出長安。
玄宗一邊嫌棄,一邊還得親手注寫經書,生怕經被念得更歪些。
祖宗都搞不定,你讓後來的孩子咋辦?
所以就有韓愈韓鐵頭那句著名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頭鐵是吧?不讓朕迎佛骨是吧?~貶你!~貶你是因為你讀書把腦子讀壞了,也不看看現在啥情況!
emm~~其實關於這部分,史書裏麵好像也有...但寫的人是個人才。
舊唐書。
這書成於唐宋之間的五代,因為可讀性和精彩程度沒有宋時歐陽修他們編的那套強,所以被加個舊字。
但有一個好處,因為五代跟宋朝不一樣,大唐的身子還未全涼下來,有些世俗積弊,依然留著。
那些拚命壓榨生民來供養迷信的風氣和群體還在。
所以寫這書的也是個大才,不明說,隻在全書開篇的本記第一篇裏,用最巨大的篇幅,記了份詔書。
詔書是太宗他爹李淵下的,內容呢,是李淵在位時,要求整肅裁減天下的僧道廟觀。
而且內容還是其次,關鍵是最後四個字-事竟不成。
開國皇帝明發了詔書...事竟不成。
更缺德的是,接下來就直接寫玄武門事變。
所以像南壽這樣的老浪批,看清江湖之後再看史,感覺就豐富多了。
甚至很不厚道的揣測過,李治咽氣之前改的那最後一個年號-弘道。到底是他改給誰看的呢?還是誰改給他看的?
嘖嘖嘖嘖...
特侖蘇的故事,他必須講給老道聽,誓也必須發。
誰知道以後會不會就是個護身符呢?對吧?
原本想著年輕人的心思大多一樣,肯定願意往熱鬧繁華的京城去走走瞧瞧。
想法是一點兒都沒錯。
可誰讓南壽有著個老浪批的靈魂呢?
浪批甚至能隱約猜到,假老道應該是有個很有意思的身份,而且不低。
畢竟貝貝好說歹說也是知府家的嫡女,而按照老道之前的口氣,敏敏身份應該是不弱於貝貝的。
所以,要麽血脈尊貴,要麽有個不下於三四品的家門坎兒...叛逆的豪門翹家小太妹咩?
可小太妹看起來偏又對老道很有點尊重,或者忌憚的樣子。
還有那老道正兒八經說要引薦的人...
但南壽還是一點都不感興趣。
他現在有想去做的事情。
智言當時給他的觸動確實不小,他現在惦記的,是能否盡快把救助孤貧孩子們的事兒搞定。
買下一個小智言對於南府來說,並不是件多麻煩的事兒。
但要成批的收養,就沒那麽簡單了,畢竟這時代有這時代的規則。
根據他的大致了解,這時空與唐朝有至少九成的相似,再說細點,是跟太宗到玄宗那段時間最像。
不管是物產還是律法還是風俗,都像。
雖然也有些不同,譬如他在府裏那少爺的稱謂。
又或者本該是江南東道的,變成了江南府。刺史變成了知府。
但社會階層沒變,依然是主家部曲,涇渭兩分。
地域也沒變,江南府也跟那時的江南東道一樣,是沿著海邊,從潤州到姑蘇到溫州直到漳州左近那麽超級長的一條。
而且,也一樣迷信。
嗯,年輕時隻躲在象牙塔中讀史,南壽曾把曆史看得很簡很薄。
不就是治國嘛,多容易?
不就是分辨忠奸麽?不就是抵禦蠻族開疆擴土麽?不就是外戚宦官財權軍權、心機算計麽?
若能換我去,多出來一千多年的知識,吟詩作對開銀行辦工廠把經濟先弄起來,再火藥那些幾件套一上,不要太輕鬆。做個宰相都沒問題。
可等趟過江湖迴頭再看,才發現自己當年的想法是有多可愛。
想真做點事情,哪兒有那麽簡單的。
真實的歲月,又哪像寫史者們描繪的那麽輕鬆?
就簡單舉個例子,如果吳老師寫的《西遊》要在中晚唐發行,猜猜會怎麽樣?
萬人空巷!
但應該不是去搶著聽書看書,而是把印書講書的苦孩子給打出屎來。
西天取經找如來?還八金剛?...揍死你個瓜皮!
玄奘尊彌勒的啊~那幾百年間,又何止是道釋、空有那些在撕逼?
整個有唐一朝,民間的迷信風氣都沒被壓下來過,若細翻江湖故事,甚至會發現很多小地方的官府及豪族的影響力,已經懟不過了。
人家要弄個法會吵架辯論,覺得搞快點時間放在三月合適,哪怕正是農時,你都攔不住。
招唿那麽多人幹嘛?有時候就為辯論一個稱唿。
所以連學識浩若煙海的寅恪先生,讀唐釋典時都被搞得頭昏腦漲,隻能苦笑吐槽:“...斯蓋非唐以後之中國人,拘於方以內者所能知矣。”
也許有人說,真的咩?怎麽史書上沒記載?什麽江湖故事不會是信口胡編的吧?
...寫史書的那些人當然不會細說~君明臣賢即盛世嘛~崇儒尊賢就有好日子過嘛。
但有很多痕跡,也是他們想抹都抹不掉的。
或者可以看看唐朝各個皇帝發布的各種詔敕,這東西屬於不容易被篡改的部分。
也許會發現,裏麵跟迷信有關的部分,實在是多到不正常。
哪怕隻看初唐到盛唐,那幾位相對有為的皇帝。
太宗說:啊~道士以後要排在和尚前麵,都記住哈~
太宗罵:法琳你個禿驢!整天妖言惑眾也就罷了,還造謠說我李家是胡人之後?!老子弄死你信不信!
太宗說:哈,玄奘你不是喜歡翻譯經書麽?來來來,幫我把道德經翻成梵文,哥們兒要來個文化反輸出。
他兒子李治說:
和尚尼姑你們有點裝太過了啊,以後不許接受親身父母和貴人的朝拜,你們得拜父母,曉得伐?
然後他們共同的媳婦武則天說:嘻嘻~不禁不禁,信才好哇~彌勒降世就是姑奶奶撒~
所以到玄宗時就更難了:
不許滿街到處抄經書!
不許打著幌子騙百姓的錢!
不許...算了,哥們兒還是直接作弊吧!
於是玄宗把道德經放進了科考內容裏,到後來幹脆直接開了道舉。
天寶這年號,有因由的。
嗯,不止進士明經,有段時間,修道也能中舉人喲,而且是連續開科喲。
別說,這道舉裏麵,還真出了兩個有趣的家夥,也正是因為這兩位在嶺南布下種子,才有了當時大食商人紀錄廣州那邊崇道的畫麵。
至於這些人物故事為什麽後來在正野史裏都難以尋見...猜猜會是誰幹的?
幾位皇帝也是真被搞到頭疼。
太宗請個阿三國來的老騙子看病,最後明知道被坑被忽悠,還是隻能禮遇送走。
李治得尊著玄奘,但又不能把他放出長安。
玄宗一邊嫌棄,一邊還得親手注寫經書,生怕經被念得更歪些。
祖宗都搞不定,你讓後來的孩子咋辦?
所以就有韓愈韓鐵頭那句著名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頭鐵是吧?不讓朕迎佛骨是吧?~貶你!~貶你是因為你讀書把腦子讀壞了,也不看看現在啥情況!
emm~~其實關於這部分,史書裏麵好像也有...但寫的人是個人才。
舊唐書。
這書成於唐宋之間的五代,因為可讀性和精彩程度沒有宋時歐陽修他們編的那套強,所以被加個舊字。
但有一個好處,因為五代跟宋朝不一樣,大唐的身子還未全涼下來,有些世俗積弊,依然留著。
那些拚命壓榨生民來供養迷信的風氣和群體還在。
所以寫這書的也是個大才,不明說,隻在全書開篇的本記第一篇裏,用最巨大的篇幅,記了份詔書。
詔書是太宗他爹李淵下的,內容呢,是李淵在位時,要求整肅裁減天下的僧道廟觀。
而且內容還是其次,關鍵是最後四個字-事竟不成。
開國皇帝明發了詔書...事竟不成。
更缺德的是,接下來就直接寫玄武門事變。
所以像南壽這樣的老浪批,看清江湖之後再看史,感覺就豐富多了。
甚至很不厚道的揣測過,李治咽氣之前改的那最後一個年號-弘道。到底是他改給誰看的呢?還是誰改給他看的?
嘖嘖嘖嘖...
特侖蘇的故事,他必須講給老道聽,誓也必須發。
誰知道以後會不會就是個護身符呢?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