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嚐試剖腹產?”
劉誌微微有些驚訝,之前他連內科手術都很抗拒,現在忽然間膽子就這麽大了。
但現在形勢危及,容不得多想,再遲田覓恐怕就要一屍兩命,可在條件如此簡陋的情況下貿然動手術。
對於胎兒來說危險性並不大,但田覓的安全卻很難保證。
“剖腹?”
鄧猛在旁邊聽得臉都白了,劉誌略微一沉吟,便點頭應允。
畢竟不手術是必死無疑,手術了還有一線希望,兩害相權取其輕。
“你放手去做吧,隻要盡了心力,任何後果我都不會怪你的。”
竇雲是個醫癡,對於政治並不敏感,即便如此,他也知道這個手術失敗意味著什麽樣的罪責。
可他依然義無反顧地主動提出來,這讓劉誌十分感慨,因此才有了這番免責聲明,就是為了讓他能心無負擔的去動手術。
這種現代人的思維模式,落在旁邊的鄧猛眼中,卻是心驚肉跳,看來在劉誌眼中,即便寵愛如柔妃,也比不上皇嗣重要。
一時之間,竟然覺得麵前之人有些陌生,無情最是帝王家,難道做帝王久了,最終都會變嗎?
按照竇雲的醫術,隻要不遇到大出血之類的特殊情況,一般問題不大。
這幾年在劉誌的帶動下,大漢的醫術發展十分迅速,簡直就是劃時代的突破。
由於已經有了酒精和止血鉗、手術刀、羊腸線等設備,也有了無菌消毒的理念,一般的外科手術都不成問題。
即使是抗生素,也正在研發之中,雖然是形態最原始的青黴素,也隻能口服,不能注射,但總算聊勝於無。
關鍵的技術點是輸血,還沒有辦法化驗血型,因為劉誌畢竟隻是個普通人,對於比較專業一點的醫學知識,完全不懂。
現在,就看田覓的命了,這是大漢第一起婦科手術,劉誌實在不敢敢報太大的希望。
隻希望田覓的生命力夠強,能夠撐住。
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劉誌負手立在院中,從不信神佛的他,也忍不住開始為她祈禱。
鄧猛看出了他內心的擔憂和緊張,輕輕地走過來,握住了他的手,二人相視一眼,都從彼此的眼中看到了安慰。
半個小時以後,產房裏一聲微弱的嬰兒啼哭聲傳來,讓眾人都精神一振,過了一會兒,竇雲帶著一名女醫走了出來。
“恭喜陛下……”
還未說完,劉誌便急忙問道:“柔妃怎麽樣了?”
鄧猛……
忽然間就覺得心底有些酸酸的,果然柔妃才是他最心愛之人。
“迴陛下,臣幸不辱命,柔妃身體無恙,母女平安。”
鄧猛此時也已經反應過來,看來柔妃生了個女兒,還好,陛下如此寵愛於她,若是產子,恐怕就是太子的不二之選了吧。
“恭喜陛下,喜得貴女。”
一眾內侍和宮女都急忙開口恭賀皇帝,劉誌接過繈褓中的小嬰兒看了看,小小的一個孩子,看起來有些虛弱。
轉身遞給鄧猛,“這孩子有些弱,讓女醫好生照看著,辛苦你了。”
“陛下的孩子,也就是我的孩子,說什麽辛苦不辛苦的。”
她表現得十分大度,作為公主,對自己一點威脅也沒有,自然樂得做個順水人情,展現作為皇後的胸襟氣度。
產房裏已經收拾幹淨了,卻還留有淡淡的血腥味,田覓躺在床上,喝了麻沸散,還沒有清醒過來。
劉誌見她清減了不少,人也有些憔悴,不由得心中憐惜,這些日子,自己的確是對她疏於照顧了。
那就取消這次出遊計劃,在宮裏好好陪她幾天,免得她得了產後抑鬱症。
這起成功的剖腹產手術,大大增加了竇雲的信心,開始係統地研究如何做手術的問題。
大漢的醫學研究,終於走上了一個新台階,那就是中西醫結合,就像這一次,是麻沸散和手術刀的完美組合。
當然,漢代沒有西醫的概念,隻是認為開辟了新的醫學理念而已。
月子裏的田覓,享受到了劉誌無微不至的關懷,讓她的心情也好了許多,唯一介懷的就是腹部的傷口。
劉誌再三保證絕對不會介意,她這才釋懷,太醫院留了幾位女醫全程照顧。
畢竟此時還沒有破傷風的疫苗,所以產後護理也是一道考驗,幸虧有了口服版簡易青黴素,田覓總算安全度過了刀口愈合期。
她所生的女兒也在鄧猛的照顧下,越來越健康,滿月的時候,已經是個白白胖胖的小丫頭了。
劉誌很喜歡,取名劉袖,封為舞陽公主,田覓也被晉升為淑妃。
生了個公主都能得到這般盛寵,也讓後宮諸美人都嫉妒不已,沒辦法,田覓的容貌在她們中是最出色的,又會撒嬌撒癡。
田覓的女兒剛滿月,耿充容也到了預產期,與她相比,兩人的待遇可以說是天差地別。
幸好她生性豁達,能吃能睡的,每日裏還出來轉一轉,看起來非常健康。
生產的時候也十分順利,中間還爬起來自己吃了一碗牛肉湯餅。
劉誌依據前兩個女兒出生的經驗,原本以為還要幾個時辰才會生,結果他還沒來得及過去,便有人來報喜了。
“陛下大喜,耿充容誕下了小皇子,母子均安。”
“真的?”
劉誌大喜過望,一直以來,他都擔心自己打破不了漢末皇帝生不出兒子的魔咒,現在終於一塊石頭落了地。
就連郾太後也驚動,連夜趕了過來,劉誌過去的時候,耿充容像沒事人一般,自己抱著兒子在哄,跟田覓的死去活來相比,真是天淵之別。
“陛下,你看看,這孩子長得真像你。”
耿充容大方地把孩子遞到他手上,果然是個身體強壯的孩子,入手很有些份量,不像劉袖,輕得像一片樹葉。
孩子睜著烏溜溜的眼睛看了看他,突然就大哭起來,哭聲十分洪亮,中氣十足。
“果然是個皮小子。”
劉誌哈哈一笑,遞給了身邊的郾太後,老人家欣喜得愛不釋手。
“這眉眼,還真像皇帝小時候,簡直一模一樣。”
這麽小的孩子,劉誌覺得長得都一個樣,皺皺巴巴的,根本就分不出來五官,也不知道她們是怎麽看出來的。
皇後一直在旁邊照看,看到耿充容生了兒子,心下也不禁有些微微的失落。
隻怪自己再也懷不上,怨天尤人也無用,於是打起精神在旁邊忙著張羅。
外廷的臣子們很快都得到了消息,也是歡天喜地,他們一直擔心的問題,總算沒有發生。
第二天正好是早朝,於是滿朝臣子都爭相給劉誌道喜,又商量著給耿充容長位份,畢竟皇子的母親身份太低的話,麵上也不好看。
因為份屬後宮,郾太後也有權幹涉,她素來還比較喜歡耿顯,於是做主讓劉誌封她為妃。
隻是沒有晉封號,宮中便喚做耿妃,又給她換了宮室,搬到了永寧殿,那裏離太後的永安宮比較近,方便她含飴弄孫。
有太後的寵愛,耿顯在宮裏的地位也是水漲船高,她有了兒子傍身,以後的日子自然不難過。
畢竟這是皇長子,哪怕以後劉誌有了很多兒子,他依然占著明顯的優勢。
自此之後,朝中人心大定,要知道在封建社會,有了皇子就代表著能夠正常的傳承。
東漢一連數代皇帝都是藩王繼位,困擾王朝上百年的外戚專權,宦官幹政,是因此而起。
如今皇帝終於生下皇子,隻要能夠正常健康長大,以後順利接替劉誌的位置,朝廷就能平穩過渡。
他們這些老臣,也不用擔心會受到清算殺戮之類的下場了。
總之朝堂上下都是皆大歡喜,恰好這個月朝上也沒發生什麽大事,劉誌便抽出更多的時間來陪幾個孩子,為了安慰皇後,還特地給她的女兒劉華,加封為陽安長公主。
漢代的長公主,都很有權勢,即使是在朝中都有一席之地,所以這次加封,也算是保障了她的地位,牢不可破。
至於兒子,劉誌為他取名劉維,沒有晉封號,漢代的皇子,與女兒不同,按照慣例,一般都要大一點之後,才會考慮晉封郡王之類的。
這期間,又有兩名後宮美人查出來懷了孕,這讓郾太後開心不已,劉誌如今有兒有女,對後麵的也就沒那麽看重了。
所以就托付給皇後和太後照料,後宮的女人多了,也不可能個個都寵愛有加。
曾經劉誌以為自己可以做到雨露均沾,到現在他才知道,隻要是人就沒有不偏心的。
進入夏季,劉誌將遠征烏孫的事情提上了日程,這是去年就規劃好了的,所以也沒人提出反對意見。
畢竟以大漢如今的國力,征討一個小小的烏孫國,實在是手到擒來,拿下了它,當年的絲綢之路便能重新貫通。
所以舉國上下,幾乎一致讚同,特別是那些世家大族,他們幾乎掌握者大漢百分之八十的紡織業與手工業,沒有了絲綢之路,銷量跌入穀底。
西域都護府那邊,因為要防範北匈奴,劉誌一直在有意識地增兵。
特別是涼州的邊軍,如今涼州的北方邊境線已經不存在了,而西邊自從打下燒當羌之後,便隻剩蠻荒之地。
所以大部分涼州邊軍都調去了西域都護府和遼西都護府。
去年底平叛成功的羽林軍和虎賁軍,在京師休整了三個月之後,便開始向西開拔。
他們將是征討烏孫國的主要力量,作為大漢裝備最精良的輕騎兵,也是劉誌內定的絲綢之路護送軍隊。
在烏孫的旁邊,還有個小國家,名叫大宛,這個小國的名氣是盡人皆知,甚至到了現代,也有不少人熟知。
隻因為大宛國有個特產,非常讓人眼饞,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大宛寶馬,西漢時,著名的汗血寶馬便是從那裏進貢過來的。
當年絲綢之路還暢通時,大漢也曾購買過許多名種,奈何也是奇了怪了,那汗血寶馬根本就適應不了中原的水土,配種以後二代的能力都有所下降。
幾代之後,甚至淪落到與普通的強壯駿馬,相差無幾的地步。
大漢皇帝想培養自己寶馬的計劃,徹底落空了,沒辦法,隻能出錢從大宛購買。
隻是後來對方坐地起價,價格越來越離譜,使得如今在京師,誰能擁有一匹大宛神駒,那可是比後世的瑪莎拉蒂還拉風多了。
彈丸小國,多年來卻仗著烏孫庇護,與大漢朝廷進行不平等的貿易,你說,劉誌怎麽會容忍他繼續如此存在。
因此這次遠征,也將它列入了計劃之中。
不過,陸上絲綢之路是個泛指,其實並不是隻有一條道路,而是分為上中下三條不同的路。
烏孫國這一條是最著名的,也是貿易量最大的一條,這條路西漢時起點是長安,而現在則是洛陽。
一路向西,進涼州,沿河西走廊,至張掖、酒泉等地,從這裏開始,分為兩條路線。
一條從敦煌至高昌,在龜茲、焉耆與漢北道匯合,越天山經車師、烏孫、康居、奄蔡到達黑海沿岸。
這條路準確地來說,不應該叫做絲綢之路,應該叫皮毛之路,以皮毛交易為主,至今日本人都以此來單獨稱唿這條道路。
另外一條從酒泉分路之後,直入鄯善,過蔥嶺進入帕米爾高原,然後到達天竺,通過天竺去往今天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等地。
這兩條路合成為中路,也就是目前劉誌準備打通的商路,而上路則是入遼西,經過如今的北匈奴,進入今天的外蒙古,再到達遠東地區。
這一條後來在唐宋時比較興盛,主要原因是漢朝時那邊還比較蠻荒,沒什麽貿易價值。
下路也叫西南絲綢之路,起點是成都,東漢永平十二年(69年),外夷哀牢王歸漢,東漢置永昌郡,這一通道才得以開通。
從成都進昆明,再到緬甸,從此地分道,一路南下至泰國東南亞地區,另一路從如今的孟加拉國而上,到達古印度,再經過印度去往中亞和歐洲。
實際上,三條路殊途同歸,最終都聯通了歐洲大陸,形成一條完整的商路。
其曆史意義,相信每一個中國人都很清楚,所以劉誌才會不惜代價也要重新將之開放。
劉誌微微有些驚訝,之前他連內科手術都很抗拒,現在忽然間膽子就這麽大了。
但現在形勢危及,容不得多想,再遲田覓恐怕就要一屍兩命,可在條件如此簡陋的情況下貿然動手術。
對於胎兒來說危險性並不大,但田覓的安全卻很難保證。
“剖腹?”
鄧猛在旁邊聽得臉都白了,劉誌略微一沉吟,便點頭應允。
畢竟不手術是必死無疑,手術了還有一線希望,兩害相權取其輕。
“你放手去做吧,隻要盡了心力,任何後果我都不會怪你的。”
竇雲是個醫癡,對於政治並不敏感,即便如此,他也知道這個手術失敗意味著什麽樣的罪責。
可他依然義無反顧地主動提出來,這讓劉誌十分感慨,因此才有了這番免責聲明,就是為了讓他能心無負擔的去動手術。
這種現代人的思維模式,落在旁邊的鄧猛眼中,卻是心驚肉跳,看來在劉誌眼中,即便寵愛如柔妃,也比不上皇嗣重要。
一時之間,竟然覺得麵前之人有些陌生,無情最是帝王家,難道做帝王久了,最終都會變嗎?
按照竇雲的醫術,隻要不遇到大出血之類的特殊情況,一般問題不大。
這幾年在劉誌的帶動下,大漢的醫術發展十分迅速,簡直就是劃時代的突破。
由於已經有了酒精和止血鉗、手術刀、羊腸線等設備,也有了無菌消毒的理念,一般的外科手術都不成問題。
即使是抗生素,也正在研發之中,雖然是形態最原始的青黴素,也隻能口服,不能注射,但總算聊勝於無。
關鍵的技術點是輸血,還沒有辦法化驗血型,因為劉誌畢竟隻是個普通人,對於比較專業一點的醫學知識,完全不懂。
現在,就看田覓的命了,這是大漢第一起婦科手術,劉誌實在不敢敢報太大的希望。
隻希望田覓的生命力夠強,能夠撐住。
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劉誌負手立在院中,從不信神佛的他,也忍不住開始為她祈禱。
鄧猛看出了他內心的擔憂和緊張,輕輕地走過來,握住了他的手,二人相視一眼,都從彼此的眼中看到了安慰。
半個小時以後,產房裏一聲微弱的嬰兒啼哭聲傳來,讓眾人都精神一振,過了一會兒,竇雲帶著一名女醫走了出來。
“恭喜陛下……”
還未說完,劉誌便急忙問道:“柔妃怎麽樣了?”
鄧猛……
忽然間就覺得心底有些酸酸的,果然柔妃才是他最心愛之人。
“迴陛下,臣幸不辱命,柔妃身體無恙,母女平安。”
鄧猛此時也已經反應過來,看來柔妃生了個女兒,還好,陛下如此寵愛於她,若是產子,恐怕就是太子的不二之選了吧。
“恭喜陛下,喜得貴女。”
一眾內侍和宮女都急忙開口恭賀皇帝,劉誌接過繈褓中的小嬰兒看了看,小小的一個孩子,看起來有些虛弱。
轉身遞給鄧猛,“這孩子有些弱,讓女醫好生照看著,辛苦你了。”
“陛下的孩子,也就是我的孩子,說什麽辛苦不辛苦的。”
她表現得十分大度,作為公主,對自己一點威脅也沒有,自然樂得做個順水人情,展現作為皇後的胸襟氣度。
產房裏已經收拾幹淨了,卻還留有淡淡的血腥味,田覓躺在床上,喝了麻沸散,還沒有清醒過來。
劉誌見她清減了不少,人也有些憔悴,不由得心中憐惜,這些日子,自己的確是對她疏於照顧了。
那就取消這次出遊計劃,在宮裏好好陪她幾天,免得她得了產後抑鬱症。
這起成功的剖腹產手術,大大增加了竇雲的信心,開始係統地研究如何做手術的問題。
大漢的醫學研究,終於走上了一個新台階,那就是中西醫結合,就像這一次,是麻沸散和手術刀的完美組合。
當然,漢代沒有西醫的概念,隻是認為開辟了新的醫學理念而已。
月子裏的田覓,享受到了劉誌無微不至的關懷,讓她的心情也好了許多,唯一介懷的就是腹部的傷口。
劉誌再三保證絕對不會介意,她這才釋懷,太醫院留了幾位女醫全程照顧。
畢竟此時還沒有破傷風的疫苗,所以產後護理也是一道考驗,幸虧有了口服版簡易青黴素,田覓總算安全度過了刀口愈合期。
她所生的女兒也在鄧猛的照顧下,越來越健康,滿月的時候,已經是個白白胖胖的小丫頭了。
劉誌很喜歡,取名劉袖,封為舞陽公主,田覓也被晉升為淑妃。
生了個公主都能得到這般盛寵,也讓後宮諸美人都嫉妒不已,沒辦法,田覓的容貌在她們中是最出色的,又會撒嬌撒癡。
田覓的女兒剛滿月,耿充容也到了預產期,與她相比,兩人的待遇可以說是天差地別。
幸好她生性豁達,能吃能睡的,每日裏還出來轉一轉,看起來非常健康。
生產的時候也十分順利,中間還爬起來自己吃了一碗牛肉湯餅。
劉誌依據前兩個女兒出生的經驗,原本以為還要幾個時辰才會生,結果他還沒來得及過去,便有人來報喜了。
“陛下大喜,耿充容誕下了小皇子,母子均安。”
“真的?”
劉誌大喜過望,一直以來,他都擔心自己打破不了漢末皇帝生不出兒子的魔咒,現在終於一塊石頭落了地。
就連郾太後也驚動,連夜趕了過來,劉誌過去的時候,耿充容像沒事人一般,自己抱著兒子在哄,跟田覓的死去活來相比,真是天淵之別。
“陛下,你看看,這孩子長得真像你。”
耿充容大方地把孩子遞到他手上,果然是個身體強壯的孩子,入手很有些份量,不像劉袖,輕得像一片樹葉。
孩子睜著烏溜溜的眼睛看了看他,突然就大哭起來,哭聲十分洪亮,中氣十足。
“果然是個皮小子。”
劉誌哈哈一笑,遞給了身邊的郾太後,老人家欣喜得愛不釋手。
“這眉眼,還真像皇帝小時候,簡直一模一樣。”
這麽小的孩子,劉誌覺得長得都一個樣,皺皺巴巴的,根本就分不出來五官,也不知道她們是怎麽看出來的。
皇後一直在旁邊照看,看到耿充容生了兒子,心下也不禁有些微微的失落。
隻怪自己再也懷不上,怨天尤人也無用,於是打起精神在旁邊忙著張羅。
外廷的臣子們很快都得到了消息,也是歡天喜地,他們一直擔心的問題,總算沒有發生。
第二天正好是早朝,於是滿朝臣子都爭相給劉誌道喜,又商量著給耿充容長位份,畢竟皇子的母親身份太低的話,麵上也不好看。
因為份屬後宮,郾太後也有權幹涉,她素來還比較喜歡耿顯,於是做主讓劉誌封她為妃。
隻是沒有晉封號,宮中便喚做耿妃,又給她換了宮室,搬到了永寧殿,那裏離太後的永安宮比較近,方便她含飴弄孫。
有太後的寵愛,耿顯在宮裏的地位也是水漲船高,她有了兒子傍身,以後的日子自然不難過。
畢竟這是皇長子,哪怕以後劉誌有了很多兒子,他依然占著明顯的優勢。
自此之後,朝中人心大定,要知道在封建社會,有了皇子就代表著能夠正常的傳承。
東漢一連數代皇帝都是藩王繼位,困擾王朝上百年的外戚專權,宦官幹政,是因此而起。
如今皇帝終於生下皇子,隻要能夠正常健康長大,以後順利接替劉誌的位置,朝廷就能平穩過渡。
他們這些老臣,也不用擔心會受到清算殺戮之類的下場了。
總之朝堂上下都是皆大歡喜,恰好這個月朝上也沒發生什麽大事,劉誌便抽出更多的時間來陪幾個孩子,為了安慰皇後,還特地給她的女兒劉華,加封為陽安長公主。
漢代的長公主,都很有權勢,即使是在朝中都有一席之地,所以這次加封,也算是保障了她的地位,牢不可破。
至於兒子,劉誌為他取名劉維,沒有晉封號,漢代的皇子,與女兒不同,按照慣例,一般都要大一點之後,才會考慮晉封郡王之類的。
這期間,又有兩名後宮美人查出來懷了孕,這讓郾太後開心不已,劉誌如今有兒有女,對後麵的也就沒那麽看重了。
所以就托付給皇後和太後照料,後宮的女人多了,也不可能個個都寵愛有加。
曾經劉誌以為自己可以做到雨露均沾,到現在他才知道,隻要是人就沒有不偏心的。
進入夏季,劉誌將遠征烏孫的事情提上了日程,這是去年就規劃好了的,所以也沒人提出反對意見。
畢竟以大漢如今的國力,征討一個小小的烏孫國,實在是手到擒來,拿下了它,當年的絲綢之路便能重新貫通。
所以舉國上下,幾乎一致讚同,特別是那些世家大族,他們幾乎掌握者大漢百分之八十的紡織業與手工業,沒有了絲綢之路,銷量跌入穀底。
西域都護府那邊,因為要防範北匈奴,劉誌一直在有意識地增兵。
特別是涼州的邊軍,如今涼州的北方邊境線已經不存在了,而西邊自從打下燒當羌之後,便隻剩蠻荒之地。
所以大部分涼州邊軍都調去了西域都護府和遼西都護府。
去年底平叛成功的羽林軍和虎賁軍,在京師休整了三個月之後,便開始向西開拔。
他們將是征討烏孫國的主要力量,作為大漢裝備最精良的輕騎兵,也是劉誌內定的絲綢之路護送軍隊。
在烏孫的旁邊,還有個小國家,名叫大宛,這個小國的名氣是盡人皆知,甚至到了現代,也有不少人熟知。
隻因為大宛國有個特產,非常讓人眼饞,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大宛寶馬,西漢時,著名的汗血寶馬便是從那裏進貢過來的。
當年絲綢之路還暢通時,大漢也曾購買過許多名種,奈何也是奇了怪了,那汗血寶馬根本就適應不了中原的水土,配種以後二代的能力都有所下降。
幾代之後,甚至淪落到與普通的強壯駿馬,相差無幾的地步。
大漢皇帝想培養自己寶馬的計劃,徹底落空了,沒辦法,隻能出錢從大宛購買。
隻是後來對方坐地起價,價格越來越離譜,使得如今在京師,誰能擁有一匹大宛神駒,那可是比後世的瑪莎拉蒂還拉風多了。
彈丸小國,多年來卻仗著烏孫庇護,與大漢朝廷進行不平等的貿易,你說,劉誌怎麽會容忍他繼續如此存在。
因此這次遠征,也將它列入了計劃之中。
不過,陸上絲綢之路是個泛指,其實並不是隻有一條道路,而是分為上中下三條不同的路。
烏孫國這一條是最著名的,也是貿易量最大的一條,這條路西漢時起點是長安,而現在則是洛陽。
一路向西,進涼州,沿河西走廊,至張掖、酒泉等地,從這裏開始,分為兩條路線。
一條從敦煌至高昌,在龜茲、焉耆與漢北道匯合,越天山經車師、烏孫、康居、奄蔡到達黑海沿岸。
這條路準確地來說,不應該叫做絲綢之路,應該叫皮毛之路,以皮毛交易為主,至今日本人都以此來單獨稱唿這條道路。
另外一條從酒泉分路之後,直入鄯善,過蔥嶺進入帕米爾高原,然後到達天竺,通過天竺去往今天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等地。
這兩條路合成為中路,也就是目前劉誌準備打通的商路,而上路則是入遼西,經過如今的北匈奴,進入今天的外蒙古,再到達遠東地區。
這一條後來在唐宋時比較興盛,主要原因是漢朝時那邊還比較蠻荒,沒什麽貿易價值。
下路也叫西南絲綢之路,起點是成都,東漢永平十二年(69年),外夷哀牢王歸漢,東漢置永昌郡,這一通道才得以開通。
從成都進昆明,再到緬甸,從此地分道,一路南下至泰國東南亞地區,另一路從如今的孟加拉國而上,到達古印度,再經過印度去往中亞和歐洲。
實際上,三條路殊途同歸,最終都聯通了歐洲大陸,形成一條完整的商路。
其曆史意義,相信每一個中國人都很清楚,所以劉誌才會不惜代價也要重新將之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