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章:稱王建章


    整個九月吳軍做的主要工作就是從西線撤軍,利用水師戰船搞運輸,最終從西線撤迴了近三十萬人,然後留下了二十五萬戰兵和十二萬屯田士卒。


    撤退的主要是原先朱子明帶過去的中央軍二十萬人,還有馮國用帶去支援的十萬人。


    剩下的主要就是常遇春、李勇、郭興三人。


    其中郭興因為家中恰好有個妹妹被朱子明看上,然後順理成章的成為了朱子明舅哥中的一員。


    有這樣一層關係在,郭興、郭英兩兄弟自然受到朱子明重用。


    其中郭興負責統領三萬人馬駐紮在安慶,並管理十二萬吳軍降卒及一應屯田生產事務。


    郭英則跟在朱子明的身邊,成了新的禁衛軍統領。


    同樣受到重用的還有吳國興、吳國寶兩兄弟,兩兄弟雖然沒有親妹妹,但找個族妹堂妹還是相當輕鬆的。


    把人送到朱子明後宮後,也受到了朱子明的重用,其中吳國興為副將隨同李勇一起攻伐江西地方,吳國寶則為馮國用的帳下總兵,一起駐守在揚州!


    就這樣通過不斷的聯姻和各種調換安排,朱子明再一次完成了對內部資源的整合和安排,將得整個軍權始終牢牢的把握在手中,不曾有絲毫的放鬆或者懈怠。


    九月份忙著撤軍,十月份的時候又忙著給予此戰有功將士封賞,一直忙到十二月底,封賞的事情才告一段落。


    此番總共封賞出去近千萬畝土地,落到東西兩線四十萬將士的頭上,差不多人均二十五畝的土地。


    原本是用不到那麽多土地的,畢竟此戰隻消滅了不到四十萬漢軍,按照平均每人七畝的期望值計算,也就三百萬畝土地不到。


    但朱子明先前承諾過獎勵翻倍,所以每消滅或者俘虜一名漢軍的期望值達到了十四、十五畝地的樣子。


    另外不是每個士卒都能上陣殺敵,不是每個士卒都能抓到俘虜,但你不能因此就認定沒殺敵和沒抓到俘虜的士卒沒有功勞。


    哪怕真沒有功勞那也有苦勞,所以朱子明最終議定獎勵此戰所有參戰士卒每人十畝地作為大家的集體功勞。


    如此一來,期望值也就到了二十五畝左右,所以最終共計耗費了近千萬畝土地做獎勵。


    不過區區千萬畝土地算不得什麽,與此戰重大的戰略價值相比更是不值一提。


    一戰差不多把倪漢政權打覆滅了,並順利把江西收入囊中,至少會為吳軍增加千萬人口以及每年超千萬貫的賦稅,獲得了如此之多的東西,又還能有什麽不滿足的?


    更別提此戰帶來的一係列影響,可以說正是這一戰一舉奠定了朱子明南方霸主的地位,也讓其可以順理成章的稱王建章開創屬於他的一個時代。


    稱王自然是要稱王的,不過怎麽稱還是值得商討的。


    有的建議跨過稱王一步直接稱帝,這樣的建議在朱子明看來是很腦殘的。


    為此他不得不明確的告誡麾下的文武百官,稱帝絕對不行,天下未曾一統,何人敢言稱帝那就是跟他過不去。


    其次稱王也不是自稱,而是把稱王的奏表遞給開封的皇帝韓林兒,由韓林兒冊封朱子明為王,順理成章的統領東南半壁江山。


    這是朱升給的建議,十分契合其“高築城,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


    如今的吳軍雖然很強大,可實際上很多人心裏還是沒底,對能否北伐一統天下沒底。


    畢竟從以往的曆史去看,華夏的統一戰爭曆史在朱皇帝之前和之後全是由北往南,而由南往北統一天下的就隻出現了朱皇帝那麽一次。


    你能說那是巧合還是天意?壓根沒人說得準好嗎?


    自古以來,就好像存在某種玄學因素一樣,使得北方總能夠壓著南方打,而且基本是越往北的越能打。


    例如蒙古高原的打華夏北方的,華夏北方的打華夏南方的,然後華夏南方就隻能去更南方欺負欺負安南猴子和東南半島的土著。


    反正大體上是這麽一個趨勢,人類文明在工業革命以前,北方麵對南方總會占據一些優勢。


    甚至工業革命以後也不太例外,南半球你都看不到有任何一個大國強國,可以說非常的奇怪。


    底氣和心氣上,南方一直都被北方壓著,所以不僅朱升不建議朱子明稱帝,就連朱子明自己也覺得過早稱帝不會有好下場。


    最後經過一致商議決定先稱王,稱帝的事情後麵再說。


    盡管稱王儀式比不上稱帝那般莊重威儀,但負責稱王儀式的禮部卻不敢有一點疏忽和大意,甚至格外的重視,畢竟稱王已經相當於稱帝的預演了。


    未來隻要北伐順利,那麽稱帝也是板上釘釘的事,就跟曆史上朱元璋走的那條路一模一樣。


    朱子明稱王了,稱吳王,妻子王曉蓮順利成章的成了吳王妃,後宮二十幾名女人也都有各自的品秩。


    由高到低分為貴嬪、貴人、才女、選侍、淑女五級,如果算上王妃一級,共計六級!


    不過王妃隻有一人,一般無有大錯是不能被廢黜的。


    而以王曉蓮和朱子明患難夫妻的情分也不可能被廢黜,所以有沒有王妃那一級其實沒啥影響。


    然後除了規定後宮等級外,每個等級具體數量也做了規定。


    其中貴嬪四人、貴人九人、才女十二、選侍和淑女不定人數。


    封為貴人的自然是閻慧琳、駱瑜、翠竹、綠珠四人,至於虞若蘭、郭氏、吳氏等皆為貴人。


    另外多說一句,虞若蘭在至正十七年六月的時候替朱子明生了個兒子,排行老五,取名朱桓!


    後宮的事說完,再說朝堂上的事,政務院正式取代中書省成為國家政治權利最高機構。


    政務院設立左右參政各一人,並改變以往以右為尊的規矩,改為以左為尊,在政務院知院(丞相)不常設的情況下,左參政其實就相當於整個國家的宰相!


    政務院中除去左右參政外,另外常設七名平章政事,作為左右參政的副官,遇事不決可舉手表決。


    政務院依舊管理六部,不過卻是新的六部,即禮部、吏部、戶部、工部、商業貿易部、國土資源部六部。


    兵部和刑部都被分了出去,其中兵部被拆分成了好幾個部門,一體歸到軍機處管理。


    刑部則被拆分成了三大部門,一為律政部專門負責製定法律,二為司法部專門負責審理案件,三為刑政部專門負責查案破案,並成立由退伍老兵組成的各級刑政警察局,負責地方上的治安及民事糾紛調節事務。


    而在都察院內部還有一個專門針對官員貪汙腐敗的部門,名為廉政部!


    可以說在很多方麵都展現出了三權分立的思想,比如最高級的政治權、監督權、軍權是絕對分開的。


    其次三大部門內部各有分化,各部門都有自己的具體職能,彼此互相牽製、互相成就,很好的體現了朱子明平衡的思想特點。


    最後就是直到地方上,朱子明也不給縣令一手遮天的機會,往後縣令隻要負責處理地方政務即可。


    其它一應事務諸如審案、破案、緝兇、維持地方治安的工作都將由專業的人員負責,就此徹底改變千百年所謂的父母官角色,改變千百年小國大家的局麵。


    為了配合好相應的工作,朱子明參照後世的製度製定了省府縣鄉的四級地方製度,並將治下劃分成了三個獨立的刑政省份。


    首先是直隸省,分有淮東、淮西、後世蘇南、皖南地區等。


    其次是浙江福建行省,主要包括後世浙江和福建地區。


    這裏多說一句,在馮國勝和李勇兩人左右夾擊之下,福建的陳友定都沒堅持超過一個月便滅亡了。


    如今福建地區全部納入吳軍治下,東南之地可以說再無敵手也。


    最後便是江西行省,現在的江西行省可是很大的,不僅包括了後世江西的大部分地區,還把廣東省也給包涵了進去。


    這樣的劃分有點粗糙,但卻是比較合乎實情的,畢竟現在的人口數量和後世沒法比,有些荒無人煙的地方設置官員,那純粹就是在浪費糧食。


    目前朱子明劃分省份有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地區人口必須超過一千三百萬,不超過一千三百萬人建立省份就太虧了!


    三個省份當中,直隸省有近兩千萬人口,浙江福建行省有一千六百多萬,江西行省也有一千六百多萬,加起來足足有五千三百多萬人口。


    五千三百萬或許不如後世很多南方省份,但在元末亂世卻是整個天下近六成乃至更多的人口。


    所以曆史上最終由朱元璋奪的天下有偶然也有必然,畢竟天下再廣那也得有人才行啊,沒人你那地到底屬於誰的還說不準呢!


    有這麽多人口支撐,還有近九十萬的軍隊,你說朱子明憑什麽沒有機會一統天下?


    由南到北一統天下也沒想象中的那麽困難,一切的困難也許都應該歸結於自身實力不足,而不是其它這呀那呀的各種理由、借口。


    不過九十萬的軍隊消耗確實太大,帶給吳王府的壓力太大。


    所以,在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朱子明決定對軍隊進行瘦身,預計將把戰兵數量壓到七十萬以下。


    餘者絕大部分劃入預備役部隊負責屯田生產,還有少部分則充入地方作為各級地方警察,協助維護地方穩定。


    同時也給廣大士卒一條新的出路,讓這群為國家奮戰的老兵也能享受享受一份繁華和安寧。


    ……(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元末之爭霸天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斷訣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斷訣並收藏元末之爭霸天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