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東南中書省
拿下淮西、淮東、大半個江南的朱子明已經隱隱有了天下第一諸侯的氣勢。
隻是朱子明很低調,一直到現在都沒稱王,故而始終給人一種不怎麽入流的感覺。
雖然沒有稱王,但朱子明建立了東南中書省。
注意是東南中書省,而不是江南中樞省,因為他現在占據的地區屬於東南,比原先曆史上僅僅占據江南片區的朱元璋無疑要強多了。
東南中書省建立過後,朱子明爵位仍然是吳國公,不過卻多了一個東南中樞省平章政事的職銜。
平章政事之職是龍鳳皇帝韓林兒給他封的,朱子明才不會去創造如此複雜的職位名稱。
平章政事的其實就相當於宰相的另外一個說法,朱子明任職為東南中書省平章政事,相當於皇帝韓林兒任命他為東南省的最高行政長官。
事實是不管韓林兒怎麽個說法,朱子明都是整個吳軍的最高軍政長官。
哪怕平章政事上麵還有左丞、右丞乃至丞相,但你覺得在東南中書省中有可能有人的官職高過朱子明嗎?
那不是在找死嗎?
所以,官職高低不是關鍵,關鍵在於真正的掌權者是誰。
毫無疑問,整個東南省、整個吳軍的掌權者隻可能是他朱子明一人。
東南省建立了,可還有浙西一塊地區被張士誠占著,隻不過朱子明暫時沒著急進攻,畢竟戰都快打一年了,也該讓所有人都歇歇了。
長時間維持高負荷運轉以目前吳軍的財政還沒法支撐,吳軍上上下下都需要好好修整一番,消化此番征戰獲得的勝利果實。
因為朱子明沒有急於進攻,蝸居在小小浙西的張士誠終於得了一口喘息之機。
隻是事到如今,淮東根本已失,地盤相當於削弱了一半,而在浙西之地張士誠為了應付吳軍帶來的強大壓力,不得不跟吳軍進行軍備競賽。
軍備競賽都知道是個什麽下場,對國力弱的一方純屬鈍刀子割肉,不爽快啊!
這樣下去,張士誠十有八九會被朱子明給慢慢玩死的。
唉!
局麵堪稱無解,張士誠也沒了往日的進取之心,成日呆在平江路的王府之中借酒消愁,時不時的臨幸個美女啥的,算是最後臨死前的瘋狂吧。
張士誠那裏不說也罷,從他反反複複開始起就注定了此人不會有好下場,現在這般也隻能算是一個報應吧。
……
目光落到金陵這邊,東南中書省建立過後,六曹順利過渡成為了六部,各部皆為正二品的職權部門,原先的政務院對內還叫政務院,對外就叫中書省!
政務院的成員一次也擴充了不少,比如朱子明老丈人王守財就被提拔進入了政務院中,然後由胡惟庸接替了他的位置幫忙管理戶部。
不過胡惟庸資曆畢竟太淺了,故而官職隻是戶部左侍郎,並不是戶部尚書。
但由於戶部沒有尚書,所以他這左侍郎成為了老大,一切戶部事宜暫時都由他說了算。
當然,這樣的情況肯定不會持續太久,到時候還是會找一位合適的戶部尚書的,因為一切都是為了平衡嘛。
東南中書省建立後,除了政務院外,朱子明還建立一個官方監察機構,名為督察院!
督察院獨立於中書省之外,和軍機處一樣直接歸朱子明統領,是抓在朱子明手中對付官員的一柄利刃,未來少不了用都察院來對付官員。
最後還剩下貿易司和屯田司兩個機構的變革,貿易司變了個名字名叫商業貿易司,司長為正三品之職。
屯田司也改了名字,現在已不叫屯田司了,被朱子明改為了國土資源部。
是的,他又開始套用後世的東西往封建王朝裏麵加東西了。
國土資源部變成了一個與六部平齊的部門,趙蒙生也順理成章的成了一名正二品大佬。
至於國土資源部管什麽,那還用問嗎?
當然是管理國土和國土上的一切資源啦!
朱子明已經通過法令的形式做出了規定,東南省轄地內的任何礦藏資源都將歸整個東南省所有,任何人想要開礦都必須獲得國土資源部的許可證。
往後誰要是想開礦,卻沒有國土資源部的允許就屬於非法采礦,將受到最為嚴厲的處罰。
按照朱子明腹黑的手段,不把非法采礦者罰到傾家蕩產算他輸了。
開礦生意有多賺錢別人不知道,朱子明難道還不知道嗎?
沒聽後世常說嘛,誰誰誰家裏好幾座礦呢,富得都流油了!
不過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朱子明又要開始梳理地方,架構基層統治機構。
是的保甲鄉製度又被他拿了出來,這一套在淮西已經運轉得非常成熟了。
而在江南雖是第一次開始施行,但還是受到了廣大讀書人的歡迎和擁戴。
沒有其它任何別的原因,隻因大家做官的概率在保甲鄉製度的加持下暴增了十倍不止,對江南地區大量的讀書人而言這無疑是對他們天大的恩賜。
不過朱子明可沒想著專門便宜江南地區的學子,自己根基所在的淮西之地那是必須好生照顧的。
另外新納入的淮東地區也不能冷落了民心士氣,故而做出了內部規定,整個官員選拔過程中,淮東的要占兩成,淮西的五成,然後剩下的三成給江南。
朱子明會讓大量的淮西和淮東人到江南來做官,然後把江南人送到淮東和淮西去,這樣各地區才能均衡,不然讓江南一家獨大,可不會有啥好下場。
一場亙古未見的考試在江南省內部展開了,考試場地設立在金陵首府之地,考試時間定在今年十月,具體待定!
考試科目依舊分為三科:數算,國文,策論!
僅僅考數算一科就讓淮西子弟占盡了優勢,因為先前在淮西廬州舉行的那一場考試就考了數算。
哪怕後麵沒有明確的官方通知下次仍然要考數算,但一群學子也不是傻瓜蠢蛋會不知道要考數算嗎?
所以,淮西學子數算成績肯定會更加優秀,以此剛好可以彌補國文和策論兩項的不足,從而最大限度的多選拔出淮西子弟來。
……(未完待續)
拿下淮西、淮東、大半個江南的朱子明已經隱隱有了天下第一諸侯的氣勢。
隻是朱子明很低調,一直到現在都沒稱王,故而始終給人一種不怎麽入流的感覺。
雖然沒有稱王,但朱子明建立了東南中書省。
注意是東南中書省,而不是江南中樞省,因為他現在占據的地區屬於東南,比原先曆史上僅僅占據江南片區的朱元璋無疑要強多了。
東南中書省建立過後,朱子明爵位仍然是吳國公,不過卻多了一個東南中樞省平章政事的職銜。
平章政事之職是龍鳳皇帝韓林兒給他封的,朱子明才不會去創造如此複雜的職位名稱。
平章政事的其實就相當於宰相的另外一個說法,朱子明任職為東南中書省平章政事,相當於皇帝韓林兒任命他為東南省的最高行政長官。
事實是不管韓林兒怎麽個說法,朱子明都是整個吳軍的最高軍政長官。
哪怕平章政事上麵還有左丞、右丞乃至丞相,但你覺得在東南中書省中有可能有人的官職高過朱子明嗎?
那不是在找死嗎?
所以,官職高低不是關鍵,關鍵在於真正的掌權者是誰。
毫無疑問,整個東南省、整個吳軍的掌權者隻可能是他朱子明一人。
東南省建立了,可還有浙西一塊地區被張士誠占著,隻不過朱子明暫時沒著急進攻,畢竟戰都快打一年了,也該讓所有人都歇歇了。
長時間維持高負荷運轉以目前吳軍的財政還沒法支撐,吳軍上上下下都需要好好修整一番,消化此番征戰獲得的勝利果實。
因為朱子明沒有急於進攻,蝸居在小小浙西的張士誠終於得了一口喘息之機。
隻是事到如今,淮東根本已失,地盤相當於削弱了一半,而在浙西之地張士誠為了應付吳軍帶來的強大壓力,不得不跟吳軍進行軍備競賽。
軍備競賽都知道是個什麽下場,對國力弱的一方純屬鈍刀子割肉,不爽快啊!
這樣下去,張士誠十有八九會被朱子明給慢慢玩死的。
唉!
局麵堪稱無解,張士誠也沒了往日的進取之心,成日呆在平江路的王府之中借酒消愁,時不時的臨幸個美女啥的,算是最後臨死前的瘋狂吧。
張士誠那裏不說也罷,從他反反複複開始起就注定了此人不會有好下場,現在這般也隻能算是一個報應吧。
……
目光落到金陵這邊,東南中書省建立過後,六曹順利過渡成為了六部,各部皆為正二品的職權部門,原先的政務院對內還叫政務院,對外就叫中書省!
政務院的成員一次也擴充了不少,比如朱子明老丈人王守財就被提拔進入了政務院中,然後由胡惟庸接替了他的位置幫忙管理戶部。
不過胡惟庸資曆畢竟太淺了,故而官職隻是戶部左侍郎,並不是戶部尚書。
但由於戶部沒有尚書,所以他這左侍郎成為了老大,一切戶部事宜暫時都由他說了算。
當然,這樣的情況肯定不會持續太久,到時候還是會找一位合適的戶部尚書的,因為一切都是為了平衡嘛。
東南中書省建立後,除了政務院外,朱子明還建立一個官方監察機構,名為督察院!
督察院獨立於中書省之外,和軍機處一樣直接歸朱子明統領,是抓在朱子明手中對付官員的一柄利刃,未來少不了用都察院來對付官員。
最後還剩下貿易司和屯田司兩個機構的變革,貿易司變了個名字名叫商業貿易司,司長為正三品之職。
屯田司也改了名字,現在已不叫屯田司了,被朱子明改為了國土資源部。
是的,他又開始套用後世的東西往封建王朝裏麵加東西了。
國土資源部變成了一個與六部平齊的部門,趙蒙生也順理成章的成了一名正二品大佬。
至於國土資源部管什麽,那還用問嗎?
當然是管理國土和國土上的一切資源啦!
朱子明已經通過法令的形式做出了規定,東南省轄地內的任何礦藏資源都將歸整個東南省所有,任何人想要開礦都必須獲得國土資源部的許可證。
往後誰要是想開礦,卻沒有國土資源部的允許就屬於非法采礦,將受到最為嚴厲的處罰。
按照朱子明腹黑的手段,不把非法采礦者罰到傾家蕩產算他輸了。
開礦生意有多賺錢別人不知道,朱子明難道還不知道嗎?
沒聽後世常說嘛,誰誰誰家裏好幾座礦呢,富得都流油了!
不過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朱子明又要開始梳理地方,架構基層統治機構。
是的保甲鄉製度又被他拿了出來,這一套在淮西已經運轉得非常成熟了。
而在江南雖是第一次開始施行,但還是受到了廣大讀書人的歡迎和擁戴。
沒有其它任何別的原因,隻因大家做官的概率在保甲鄉製度的加持下暴增了十倍不止,對江南地區大量的讀書人而言這無疑是對他們天大的恩賜。
不過朱子明可沒想著專門便宜江南地區的學子,自己根基所在的淮西之地那是必須好生照顧的。
另外新納入的淮東地區也不能冷落了民心士氣,故而做出了內部規定,整個官員選拔過程中,淮東的要占兩成,淮西的五成,然後剩下的三成給江南。
朱子明會讓大量的淮西和淮東人到江南來做官,然後把江南人送到淮東和淮西去,這樣各地區才能均衡,不然讓江南一家獨大,可不會有啥好下場。
一場亙古未見的考試在江南省內部展開了,考試場地設立在金陵首府之地,考試時間定在今年十月,具體待定!
考試科目依舊分為三科:數算,國文,策論!
僅僅考數算一科就讓淮西子弟占盡了優勢,因為先前在淮西廬州舉行的那一場考試就考了數算。
哪怕後麵沒有明確的官方通知下次仍然要考數算,但一群學子也不是傻瓜蠢蛋會不知道要考數算嗎?
所以,淮西學子數算成績肯定會更加優秀,以此剛好可以彌補國文和策論兩項的不足,從而最大限度的多選拔出淮西子弟來。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