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春耕與發展
朱子明最後去了閻慧琳的屋子,因為接下來他將要扶持閻家,讓閻家在前麵衝鋒陷陣,替他對付和吸引王家的火力。
自閻慧琳的屋子裏風流一夜後,朱子明第二天一早又爬了起來,投入到了接下來一年一度的春耕生產活動中。
按照戶曹給出的數據,預計今年民田春耕麵積將超過一千萬畝,軍屯、民屯春耕麵積將達到六百四十餘畝,其中軍屯近五百萬畝,民屯一百四十餘萬畝。
另外加上去年種的有近五百萬畝的冬小麥,吳國公府治地內總的耕種麵積將達到兩千一百多萬畝,糧食總產量預計有望突破四千萬石。
四千萬石的糧食,哪怕除去吳國公府收走的大量糧食,平均到三百三十多萬的人頭上,人均預計也有八九石左右。
顯然糧食將有極大的富餘,所以在可預期的未來,淮西之地將實現大量的人口增長。
而戶曹統計數據表示,去年一整年淮西人口增加了近二十萬人,除去逃亡避難的十餘萬人,其餘全部是新生兒。
整個地區內有將近十二三萬新生兒出生,出生率非常之高。
按照如此速度增長下去,或許不出十年,淮西就將有近五百萬人口。
不過十年時間顯然太遠了,朱子明現在隻爭朝夕,今年是無論如何也要渡江攻略江南了。
春耕的事情一忙起來,基本就是兩三個月,大概要一直持續到三月中旬方才結束。
因為春耕在農業社會時代乃是一年中的頭等大事,若是耽誤了春耕,接下來一年乃至兩年內怕是都得餓肚子。
故而在這個每年春耕時節大家都默契的埋頭種地,也沒誰會在這個時節發動戰爭。
耕戰耕戰,耕在前,戰在後,沒有耕田種地獲得的收獲,也無力支撐一場大戰爆發。
朱子明對春耕之事尤為看重,幾乎隔三差五就會往肥東肥西兩大屯田基地去考察,與趙蒙生商議解決屯田遇到的各種問題。
其實經過去年一年的屯田,大家駕輕就熟,今年又並未增加多少耕地麵積,增加的隻是棉田而已,所以壓在趙蒙生身上的擔子也輕了不少。
不過一直以來都有一個大問題沒得到解決,那便是田地的肥料供應不足。
肥東肥西兩地加在一起,如今屯田近四百萬畝,按照每畝最低三十斤磷肥供應需求,四百萬畝就需要六萬噸的量!
若是再算上六百多萬畝民田,磷肥需求量將高達十五萬噸,將近二百五十萬石的量。
這麽大的量在古代想要通過陸路完成運輸,其耗費之大難以想象,甚至最終所得也遠遠比不上耗費。
所以每年能從壽春運到廬州的磷肥數量不足三千噸,隻有不到需求的二十分之一。
而磷肥的缺乏也令得朱子明想要依靠磷肥實現增產的願望遙遙無期,目前隻能把磷肥用到價值更高的棉花上,以此來保證棉花的產量。
去年的一萬畝棉田共計收了一萬五千多石棉花,除了留下一萬石棉花用於織布外,剩下五千石通過吳國公府下轄的紡織和皮毛業官商流入了市場。
五千石棉花從吳國公府手中流出,最終賣出了五萬貫的價錢,至少相當於五萬石糧食收入。
換句話說一萬五千石棉花與十五萬石糧食是等價的,但這僅僅是一萬畝地的產量。
換算下來種植棉花比種植糧食效益要高出七倍,如此高的效益使得吳國公府的官員都意識到種植棉花或將成為吳國公府又一大財源。
最終在屯田司的牽頭下,一個個都十分積極的開始了棉花種植的計劃,今年直接就將產能擴充了十倍,預計種植十萬畝的棉花。
原本朱子明是想擴充至二十萬畝,然後等下一年再擴產至四十萬畝,但不少官員覺得一次擴充二十萬畝太冒險,加上人手不足,紡織能力有限,便建議先擴充至十萬畝進行試驗。
如果今年依舊豐收,且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明年或許就直接將產能擴充至四十萬畝乃至更多。
不過有十萬畝也不少了,十萬畝預計收獲十五萬石棉花,相當於一百五十萬石的糧食,真不少了!
在沒有機器工業的年代,吳國公府治下紡織工廠的加工能力有限,一年也就在十五萬石棉花上下。
因此,真沒必要求大求多,保證好生產,滿足自身需要足以。
棉花是經濟作物,又有吳國公府的廣泛宣傳,治地內的老百姓都知道它有防寒保暖的用途,自然都願意拿糧食換上十幾二十斤去做棉被和棉衣。
而有了棉衣、棉被防寒保暖,今年這個冬天對大多數人來說並沒有以往那麽難捱,廬州附近周邊今年更是破天荒的頭一次沒聽說哪凍死過人。
這些離不開朱子明的功勞,當然也離不開吳國公府廣大官員的辛勤工作。
所以今年過年的時候,朱子明給大量官員都發放了獎賞,其中除了糧食最重要的便是自己產的棉布。
獎勵雖然不算特別豐厚,但多少是他的心意,證明他並非刻薄寡恩之主,記得下麵人的好的。
經過至正十三年將近一年的實踐,吳國公府的統治已經順利的深入到淮西三百多萬老百姓的心目中,現在再也沒誰會去念元廷的好。
即便被朱子明重點監管、增收商稅的商人,也不覺得吳國公府可恨,畢竟朱子明拿錢在辦事,比起隻知道吃拿卡要的元廷不知強了多少倍。
修橋鋪路、興修碼頭、疏通航道等一係列有利繁榮商貿的事情都有在做,通過政府工程向治下百姓發錢,增加老百姓購買力的事做起來更是頭頭是道。
一通操作下來快把吳國公府的高官們看傻了,實在不明白為什麽大興土木不僅沒搞得老百姓怨聲載道,反而使得治下更加繁榮了,這……不科學呀!
一群老學究表示壓根搞不懂,白文先麵對朱子明騷操作也是無法理解,李善長則是通過不斷的與朱子明交流,才從朱子明口中了解到了些許簡單淺薄的經濟學知識。
一個政府放水、撒錢刺激經濟複蘇和發展的手段,在後世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知識,對古代的李善長而言卻不亞於驚天地,泣鬼神之學。
朱子明的指點更是為他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為他的新儒學增添不一樣的東西,也在很大程度上的彌補了傳統儒學在經濟學方麵的巨大缺陷。
……(未完待續)
朱子明最後去了閻慧琳的屋子,因為接下來他將要扶持閻家,讓閻家在前麵衝鋒陷陣,替他對付和吸引王家的火力。
自閻慧琳的屋子裏風流一夜後,朱子明第二天一早又爬了起來,投入到了接下來一年一度的春耕生產活動中。
按照戶曹給出的數據,預計今年民田春耕麵積將超過一千萬畝,軍屯、民屯春耕麵積將達到六百四十餘畝,其中軍屯近五百萬畝,民屯一百四十餘萬畝。
另外加上去年種的有近五百萬畝的冬小麥,吳國公府治地內總的耕種麵積將達到兩千一百多萬畝,糧食總產量預計有望突破四千萬石。
四千萬石的糧食,哪怕除去吳國公府收走的大量糧食,平均到三百三十多萬的人頭上,人均預計也有八九石左右。
顯然糧食將有極大的富餘,所以在可預期的未來,淮西之地將實現大量的人口增長。
而戶曹統計數據表示,去年一整年淮西人口增加了近二十萬人,除去逃亡避難的十餘萬人,其餘全部是新生兒。
整個地區內有將近十二三萬新生兒出生,出生率非常之高。
按照如此速度增長下去,或許不出十年,淮西就將有近五百萬人口。
不過十年時間顯然太遠了,朱子明現在隻爭朝夕,今年是無論如何也要渡江攻略江南了。
春耕的事情一忙起來,基本就是兩三個月,大概要一直持續到三月中旬方才結束。
因為春耕在農業社會時代乃是一年中的頭等大事,若是耽誤了春耕,接下來一年乃至兩年內怕是都得餓肚子。
故而在這個每年春耕時節大家都默契的埋頭種地,也沒誰會在這個時節發動戰爭。
耕戰耕戰,耕在前,戰在後,沒有耕田種地獲得的收獲,也無力支撐一場大戰爆發。
朱子明對春耕之事尤為看重,幾乎隔三差五就會往肥東肥西兩大屯田基地去考察,與趙蒙生商議解決屯田遇到的各種問題。
其實經過去年一年的屯田,大家駕輕就熟,今年又並未增加多少耕地麵積,增加的隻是棉田而已,所以壓在趙蒙生身上的擔子也輕了不少。
不過一直以來都有一個大問題沒得到解決,那便是田地的肥料供應不足。
肥東肥西兩地加在一起,如今屯田近四百萬畝,按照每畝最低三十斤磷肥供應需求,四百萬畝就需要六萬噸的量!
若是再算上六百多萬畝民田,磷肥需求量將高達十五萬噸,將近二百五十萬石的量。
這麽大的量在古代想要通過陸路完成運輸,其耗費之大難以想象,甚至最終所得也遠遠比不上耗費。
所以每年能從壽春運到廬州的磷肥數量不足三千噸,隻有不到需求的二十分之一。
而磷肥的缺乏也令得朱子明想要依靠磷肥實現增產的願望遙遙無期,目前隻能把磷肥用到價值更高的棉花上,以此來保證棉花的產量。
去年的一萬畝棉田共計收了一萬五千多石棉花,除了留下一萬石棉花用於織布外,剩下五千石通過吳國公府下轄的紡織和皮毛業官商流入了市場。
五千石棉花從吳國公府手中流出,最終賣出了五萬貫的價錢,至少相當於五萬石糧食收入。
換句話說一萬五千石棉花與十五萬石糧食是等價的,但這僅僅是一萬畝地的產量。
換算下來種植棉花比種植糧食效益要高出七倍,如此高的效益使得吳國公府的官員都意識到種植棉花或將成為吳國公府又一大財源。
最終在屯田司的牽頭下,一個個都十分積極的開始了棉花種植的計劃,今年直接就將產能擴充了十倍,預計種植十萬畝的棉花。
原本朱子明是想擴充至二十萬畝,然後等下一年再擴產至四十萬畝,但不少官員覺得一次擴充二十萬畝太冒險,加上人手不足,紡織能力有限,便建議先擴充至十萬畝進行試驗。
如果今年依舊豐收,且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明年或許就直接將產能擴充至四十萬畝乃至更多。
不過有十萬畝也不少了,十萬畝預計收獲十五萬石棉花,相當於一百五十萬石的糧食,真不少了!
在沒有機器工業的年代,吳國公府治下紡織工廠的加工能力有限,一年也就在十五萬石棉花上下。
因此,真沒必要求大求多,保證好生產,滿足自身需要足以。
棉花是經濟作物,又有吳國公府的廣泛宣傳,治地內的老百姓都知道它有防寒保暖的用途,自然都願意拿糧食換上十幾二十斤去做棉被和棉衣。
而有了棉衣、棉被防寒保暖,今年這個冬天對大多數人來說並沒有以往那麽難捱,廬州附近周邊今年更是破天荒的頭一次沒聽說哪凍死過人。
這些離不開朱子明的功勞,當然也離不開吳國公府廣大官員的辛勤工作。
所以今年過年的時候,朱子明給大量官員都發放了獎賞,其中除了糧食最重要的便是自己產的棉布。
獎勵雖然不算特別豐厚,但多少是他的心意,證明他並非刻薄寡恩之主,記得下麵人的好的。
經過至正十三年將近一年的實踐,吳國公府的統治已經順利的深入到淮西三百多萬老百姓的心目中,現在再也沒誰會去念元廷的好。
即便被朱子明重點監管、增收商稅的商人,也不覺得吳國公府可恨,畢竟朱子明拿錢在辦事,比起隻知道吃拿卡要的元廷不知強了多少倍。
修橋鋪路、興修碼頭、疏通航道等一係列有利繁榮商貿的事情都有在做,通過政府工程向治下百姓發錢,增加老百姓購買力的事做起來更是頭頭是道。
一通操作下來快把吳國公府的高官們看傻了,實在不明白為什麽大興土木不僅沒搞得老百姓怨聲載道,反而使得治下更加繁榮了,這……不科學呀!
一群老學究表示壓根搞不懂,白文先麵對朱子明騷操作也是無法理解,李善長則是通過不斷的與朱子明交流,才從朱子明口中了解到了些許簡單淺薄的經濟學知識。
一個政府放水、撒錢刺激經濟複蘇和發展的手段,在後世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知識,對古代的李善長而言卻不亞於驚天地,泣鬼神之學。
朱子明的指點更是為他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為他的新儒學增添不一樣的東西,也在很大程度上的彌補了傳統儒學在經濟學方麵的巨大缺陷。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