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積極備戰(上)
老話說的好,夫妻床頭打架床尾和,小兩口之間沒啥矛盾解決不了的,除非有的人已經變心了。
而在朱子明的強勢下,王曉蓮乖巧的像一隻小貓咪,蜷縮在朱子明的懷裏,絲毫不在動彈,安安穩穩的度過了一夜。
……
翌日,將軍府的議事大廳之中,朱子明召集將軍府高層開了一個小會,主要商討了整兵備戰一事。
暫時計劃征召六萬輔兵,信陽府招收兩萬,安豐府招四萬,加起來共計六萬。
輔兵一般不參與野戰,主要負責協助正規軍守城。
征召輔兵其實很簡單,因為軍屯民屯當中的青壯就有七八萬人,地方上也有大量青壯通過保甲鄉製度掌握在將軍府手中,壓根不用擔心招不滿六萬人。
其實打完定遠和濠州後,征南軍戰兵人數就突破了六萬,算上此次征召的六萬輔兵,征南軍總兵力將達到十二萬人。
雖然比起脫脫的近二十萬兵力依舊差了不少,但大戰一旦展開,雙方派到正麵作戰的兵力差距並不會特別大,因此朱子明真不懼怕脫脫來攻,也有底氣和脫脫一較長短。
之前都是他恪守低調的原則,不願太過出風頭招人忌恨,並沒有大肆擴充人馬,故而始終給人一種征南軍並不是特別強的印象。
然而實際上征南軍的戰爭潛力非同小可,治下兩個府有糧食、有人口,還有有自己的鋼鐵廠、鍛造工廠,冷兵器、熱兵器都能造。
可以說要啥有啥,一點也不懼怕和脫脫大戰。
想想也是,一個煉鐵廠一天就能生產一萬五千斤生鐵,而一柄戰刀、長矛耗鐵最多不過十斤。
一天的生鐵產量就足夠生產一千五百柄戰刀或者長矛,另外還有近三百萬石的存糧,兵精糧足,又有何懼哉?
要不是傻子都知道窮兵黷武的發展模式注定走不遠,地方上必須要有足夠的時間休養生息,如此方能不斷的發展壯大的話,誰不想手裏兵馬多一點?
現在是被脫脫逼得沒法子了,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也管不了那麽多,隻能先把兵力擴充到極限狀態,撐過眼下最為艱難的時刻。
據朱子明的估計,以將軍府的財力支撐十二萬大軍運轉半年不算難事。
而按照三百萬石的存糧計算,支撐一年都行,所以他有的是時間和脫脫周旋。
他還不信元順帝會看得順眼脫脫在淮西一帶聚集二十萬人馬跟他空耗下去,隻怕三個月內沒有結果,元順帝就會拿脫脫開刀,畢竟整個天下又不是隻有他一個造反者。
占據歸德府的關鐸,正在攻略淮安府的朱元璋,目光瞄準山西、河北等地的劉福通,正在湖廣、江西鬧得不可開交的徐壽輝,還有浙東蠢蠢欲動的方國珍……
這些造反者之中的佼佼者,哪個不比他更加引人矚目,元順帝會甘心讓脫脫一直打他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軍閥嗎?
總體形勢對征南軍是有利的,這一戰隻要拖住就是勝利,拖的時間越久勝利的希望就會越大。
隻要朱子明拖住脫脫,方國珍、朱元璋兩人絕逼會死命的發展,一直不見蹤影的張士誠多半也會冒出來,屆時江南地方上烽煙四起,脫脫還有心情在淮西和他一較長短嗎?
拖,能拖多久算多久,隻要把這個冬天拖過去,來年便可南下席卷廬州府,飲馬長江,窺探金陵,奠定屬於他也屬於征南軍的王霸之基!
挑戰往往伴隨著機遇,至於到底是挑戰還是機遇則全憑你自己怎麽看待。
你看到的是機遇便是機遇,你看到的是挑戰那便是挑戰,而朱子明所看到的自然是一個天大的機會。
把握住這個機會,征南軍又能更進一步,從此之後江南一帶再難逢敵手也!
“老爺子、嶽丈大人、周先生、李先生、劉先生、鄔先生……這一戰的重要性想必大夥都清楚,多的話我也就不多說了,咱們各司其職,盡最大的努力打贏這一戰!”
“吾等謹遵上命!”
“吾等謹遵上命!”
眾人齊聲唱到,朱子明見此抬起右手,打住道:“子明在此就拜托諸位了!”說完拱手躬身一禮。
“上位言重了,此乃吾等之職責所在也!”白文先領銜迴敬道。
“好!接下來將軍府全力備戰,所有資源都要向戰爭傾斜,以確保前方戰士的後勤補給……”
“安豐和長豐兩地城防都需要加固,如果脫脫來進攻的話,長豐、安豐、壽春三地互成犄角,將是我軍最後的戰場!”
“此事交於劉先生負責,要求在十月中旬以前完成任務,為期一個多月,務必保證長豐、安豐兩地城牆高達三丈……”
“屬下領命!”
“如此……勞煩劉先生啦!”
朝著劉元禮拱手一禮,朱子明隨後又望向李善長,道:“李先生負責武備司一應事宜,先前的軍令狀取消了吧,本帥再給先生增加三千人力,一定要保證在三月以內完成全部武器裝備的生產任務!”
“是,屬下遵命!”
李善長躬身領命,朱子明當著眾人的麵把當初立軍令狀的事提了出來,主動結束他和劉元禮的賭約,往後自然也就不會再有人拿軍令狀來說事。
再者在他管理武備司的兩個月裏,李善長已經向所有人證明了他的本事,證明了他的真才實學,證明他確確實實是一名能官實吏,而非沽名釣譽的迂腐之徒。
現在武備司一個月的紮甲產量就已經超過了三千件,大概為三千六百多件。
按照原先的條件,七個月的時間輕輕鬆鬆生產兩萬件紮甲。
就連劉元禮本人也認輸了,看出李善長幹實事確實很有一手,老早就停止了對李善長的針對。
後麵又從好友鄔啟霖那裏了解到新儒學是朱子明特意要求發展的,便幹脆在鄔啟霖的牽橋搭線下,於半個月前與李善長化幹戈為玉帛。
後續積極主動了解李善長自實踐中發展出來的新儒學,了解到“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的理念後,以前讀書時就存在腦海中的疑問似乎都得到了解答……(未完待續)
老話說的好,夫妻床頭打架床尾和,小兩口之間沒啥矛盾解決不了的,除非有的人已經變心了。
而在朱子明的強勢下,王曉蓮乖巧的像一隻小貓咪,蜷縮在朱子明的懷裏,絲毫不在動彈,安安穩穩的度過了一夜。
……
翌日,將軍府的議事大廳之中,朱子明召集將軍府高層開了一個小會,主要商討了整兵備戰一事。
暫時計劃征召六萬輔兵,信陽府招收兩萬,安豐府招四萬,加起來共計六萬。
輔兵一般不參與野戰,主要負責協助正規軍守城。
征召輔兵其實很簡單,因為軍屯民屯當中的青壯就有七八萬人,地方上也有大量青壯通過保甲鄉製度掌握在將軍府手中,壓根不用擔心招不滿六萬人。
其實打完定遠和濠州後,征南軍戰兵人數就突破了六萬,算上此次征召的六萬輔兵,征南軍總兵力將達到十二萬人。
雖然比起脫脫的近二十萬兵力依舊差了不少,但大戰一旦展開,雙方派到正麵作戰的兵力差距並不會特別大,因此朱子明真不懼怕脫脫來攻,也有底氣和脫脫一較長短。
之前都是他恪守低調的原則,不願太過出風頭招人忌恨,並沒有大肆擴充人馬,故而始終給人一種征南軍並不是特別強的印象。
然而實際上征南軍的戰爭潛力非同小可,治下兩個府有糧食、有人口,還有有自己的鋼鐵廠、鍛造工廠,冷兵器、熱兵器都能造。
可以說要啥有啥,一點也不懼怕和脫脫大戰。
想想也是,一個煉鐵廠一天就能生產一萬五千斤生鐵,而一柄戰刀、長矛耗鐵最多不過十斤。
一天的生鐵產量就足夠生產一千五百柄戰刀或者長矛,另外還有近三百萬石的存糧,兵精糧足,又有何懼哉?
要不是傻子都知道窮兵黷武的發展模式注定走不遠,地方上必須要有足夠的時間休養生息,如此方能不斷的發展壯大的話,誰不想手裏兵馬多一點?
現在是被脫脫逼得沒法子了,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也管不了那麽多,隻能先把兵力擴充到極限狀態,撐過眼下最為艱難的時刻。
據朱子明的估計,以將軍府的財力支撐十二萬大軍運轉半年不算難事。
而按照三百萬石的存糧計算,支撐一年都行,所以他有的是時間和脫脫周旋。
他還不信元順帝會看得順眼脫脫在淮西一帶聚集二十萬人馬跟他空耗下去,隻怕三個月內沒有結果,元順帝就會拿脫脫開刀,畢竟整個天下又不是隻有他一個造反者。
占據歸德府的關鐸,正在攻略淮安府的朱元璋,目光瞄準山西、河北等地的劉福通,正在湖廣、江西鬧得不可開交的徐壽輝,還有浙東蠢蠢欲動的方國珍……
這些造反者之中的佼佼者,哪個不比他更加引人矚目,元順帝會甘心讓脫脫一直打他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軍閥嗎?
總體形勢對征南軍是有利的,這一戰隻要拖住就是勝利,拖的時間越久勝利的希望就會越大。
隻要朱子明拖住脫脫,方國珍、朱元璋兩人絕逼會死命的發展,一直不見蹤影的張士誠多半也會冒出來,屆時江南地方上烽煙四起,脫脫還有心情在淮西和他一較長短嗎?
拖,能拖多久算多久,隻要把這個冬天拖過去,來年便可南下席卷廬州府,飲馬長江,窺探金陵,奠定屬於他也屬於征南軍的王霸之基!
挑戰往往伴隨著機遇,至於到底是挑戰還是機遇則全憑你自己怎麽看待。
你看到的是機遇便是機遇,你看到的是挑戰那便是挑戰,而朱子明所看到的自然是一個天大的機會。
把握住這個機會,征南軍又能更進一步,從此之後江南一帶再難逢敵手也!
“老爺子、嶽丈大人、周先生、李先生、劉先生、鄔先生……這一戰的重要性想必大夥都清楚,多的話我也就不多說了,咱們各司其職,盡最大的努力打贏這一戰!”
“吾等謹遵上命!”
“吾等謹遵上命!”
眾人齊聲唱到,朱子明見此抬起右手,打住道:“子明在此就拜托諸位了!”說完拱手躬身一禮。
“上位言重了,此乃吾等之職責所在也!”白文先領銜迴敬道。
“好!接下來將軍府全力備戰,所有資源都要向戰爭傾斜,以確保前方戰士的後勤補給……”
“安豐和長豐兩地城防都需要加固,如果脫脫來進攻的話,長豐、安豐、壽春三地互成犄角,將是我軍最後的戰場!”
“此事交於劉先生負責,要求在十月中旬以前完成任務,為期一個多月,務必保證長豐、安豐兩地城牆高達三丈……”
“屬下領命!”
“如此……勞煩劉先生啦!”
朝著劉元禮拱手一禮,朱子明隨後又望向李善長,道:“李先生負責武備司一應事宜,先前的軍令狀取消了吧,本帥再給先生增加三千人力,一定要保證在三月以內完成全部武器裝備的生產任務!”
“是,屬下遵命!”
李善長躬身領命,朱子明當著眾人的麵把當初立軍令狀的事提了出來,主動結束他和劉元禮的賭約,往後自然也就不會再有人拿軍令狀來說事。
再者在他管理武備司的兩個月裏,李善長已經向所有人證明了他的本事,證明了他的真才實學,證明他確確實實是一名能官實吏,而非沽名釣譽的迂腐之徒。
現在武備司一個月的紮甲產量就已經超過了三千件,大概為三千六百多件。
按照原先的條件,七個月的時間輕輕鬆鬆生產兩萬件紮甲。
就連劉元禮本人也認輸了,看出李善長幹實事確實很有一手,老早就停止了對李善長的針對。
後麵又從好友鄔啟霖那裏了解到新儒學是朱子明特意要求發展的,便幹脆在鄔啟霖的牽橋搭線下,於半個月前與李善長化幹戈為玉帛。
後續積極主動了解李善長自實踐中發展出來的新儒學,了解到“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的理念後,以前讀書時就存在腦海中的疑問似乎都得到了解答……(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