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周延儒雖然把錢龍錫弄下台了,然後自己上位,看著像個壞人,那隻是因為要進步,現在已經位極人臣,他便想著做好人,兩邊討好,就這麽到功成身退,風光返鄉,雖然他自己沒立過什麽功。


    但現在....


    “微臣家中尚有三千餘畝....”


    “微臣府上尚有兩千餘畝.....”


    “微臣尚有一千餘畝.....”


    “微臣同樣有一千餘畝.....”


    “——————”


    隨著周延儒話語一出口,朝臣們紛紛響應,溫體仁心中歡喜,他想不到,周延儒會做出這樣的蠢事來,這不是明擺著告訴崇禎,大臣們都和你是一夥的嗎?


    周延儒麵色一僵,聽著身後的響應聲,心裏一沉。


    作為一個官場上掙紮了幾十年的老人,他又怎麽會這麽混不吝,在崇禎麵前示威,他突然覺得,自己之前做的一切,是沒有意義,裝好人,似乎是不行的。


    這周延儒一直就知道,隻是崇禎做事向來很少征求朝臣的意見,所以他也不認為會出現這種....坑人的情況。


    崇禎麵色依舊帶著喜悅,不管怎麽,這件事解決了一些,他算術不太好,但總是感覺這數額於自己所期盼的二十萬畝,但也還可以了。


    他的要求並不多,隻是朝臣們給他的更少。


    深深看了周延儒和溫體仁一眼,然後崇禎下令退朝了,剛剛的一切他看在眼裏,心中有數。


    崇禎是一個很成熟的政治家,就像他在決定將袁崇煥抓起來之前,還將自身上的衣服脫下來披在袁崇煥的身上一樣,哪怕恨你入骨,他也能微笑如常。


    周延儒很清楚,溫體仁也清楚。


    一個如履薄冰,一個歡喜異常。


    寧夏衛難得出了太陽,寧大官人在夕陽抱著柳如是,迴想著入冬來發生的事情,麵目有些感慨。


    關於此時的寧夏對明朝,他寧致遠可以是很麽都不】■】■】■】■,管,崇禎沒有要求,而且九邊重鎮又無需繳稅,但他也送了一萬石的種植的紅薯過去,沒有什麽待價而沽,隻是覺得這樣沒什麽用處,這種種植方法遲早會廣泛流傳的。


    事實上,清朝是怎麽消滅明朝的,他一直覺得這是一個十分離奇的事情,現在全大明的耕地在千萬傾左右,也就是十億畝,而人口也有一億多,加上那些被隱匿的,也就不到兩億,兩畝地便可以養活一家人綽綽有餘,而現在....


    所以這和糧食產量關係有,但並不大,非地之罪,罪在人。


    民間富戶財產之巨,這也是為什麽那些反賊隻要有一絲火苗尚在,搶劫一陣之後,隨時都可以拉起一支隊伍一樣,搶得了財帛,財帛可以動人心。


    已經十一月末,陽光照在身上,雖然沒有溫度,柳如是還是感覺很暖和,因為此刻是依賴在寧致遠的懷中。


    “寧郎,這次赴京要多久才迴來啊。”柳如是聲問著,其實幾個女孩她們自己已經算了很多遍了,但還是一直在問著。


    “三月會試,之後還要殿試,至少要六月才迴來吧。”寧致遠著,對著柳如是凍的發紅的臉蛋輕輕咬了一口。


    這還是基於自己名落孫山的情況下,不過他相信自己會落榜的....


    “是不是還要在那兒和今是姐姐成親。”柳如是眨眨眼,咬著寧致遠的耳朵問著。


    “....是.....”寧大官人猶豫了一下,然後答道,緊了緊女孩,聲著,“等她進門我讓她叫你們姐姐。”


    “.......”柳如是愣了愣,然後咯咯直笑,了頭。


    “還要讓她喊圓圓和景薇做姐姐。”


    “這樣不行,那兩個丫頭尾巴會翹到天上去的。”


    “寧郎,她們兩個又沒有尾巴.....啊.....你真壞。”


    ........


    江浙的李今是突然連著打了幾個噴嚏,讓她緊了緊自己身上的衣服。


    “今是啊,怎麽病了,是不是這幾天太勞累了,要保重身體啊。”李聰露著一張溫和的笑臉問道,“今年天氣又冷,要多注意啊。”


    天氣確實有些寒冷,但這和女孩打得噴嚏無關,她自認身體很好,所以在這大冬天,還會這麽悠閑地坐在院中。


    李今是淡淡地看了李聰一眼,然後後麵跟著一個侍女迴房了,期間一句話也沒。


    她近來關注的事情除了李家的生意,便是寧大官人的動靜了,卻一直都沒有聽到什麽消息,而李家的發展形勢也一片大好,讓她心頭很舒暢,隻是有些奇怪。


    自入冬以來,李今是便是一直陷入到一種忐忑的情緒當中,到底她隻是一個女子,最重要的事情便是相夫教子,對自己未來的夫君,總是有著一種期待,她知道,冬天一過,離自己出嫁的時間便更近了。


    寧致遠....寧公子,你到底是一個什麽樣的人...呢?


    江南泛起一陣紅薯風。


    在這一波之前,雖然也是有著甘薯這種東西,但從未這麽公開販賣過,大多隻是富貴人家自己找門路收購一些,現在則不同了。


    田家很快便將這種東西投入了市場,以他們在大半個大明的店鋪分銷,做起來輕而易舉,這畢竟不是一般百姓能夠吃得上的,但這樣也能銷出一筆,而且都會是迴頭客。


    田河還有著別的計劃,他也正嫌著這紅薯太少了。


    且不這二十五萬石紅薯正是江浙許多商人均分的,以田家為首,所以田家倒是能分上十萬餘石。


    而他們還有別的銷售路子。


    江南一帶很富庶,做生意的商人更是多不勝數,而又以江浙福建為甚,究其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沿海。


    要海,還真是一個十分奇妙的存在,在大明天災橫行,百姓民不聊生的時候,大明的海上貿易總額還是大明國庫收入的十餘倍,其中便是以福建的鄭芝龍為主要代表,隻可惜,崇禎對於海上的監管並不看在眼裏。


    這也是為什麽同是商業世家,而江浙的卻要比起金陵這個南直隸的治所來要富裕的多的緣故,所以田家對於海上貿易也是輕車熟路,他們的瓷器,茶葉都遠銷海外,成為他們家族斂財的有利手段。(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爭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劫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劫者並收藏大明爭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