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城沸騰了,真的沸騰了。
在寧致遠離開金陵的後不久,崇禎二年末,崇禎皇帝下旨,已退侍郎周道登連同現任吏部尚書王永光結黨營私,禍害忠良寧致遠,王永光革職查辦,周道登沒收全部家產,後代不得致仕。
連同周道登和寧致遠爭鋒相對的事,大家有些奇怪,就算是這樣算計了一個解元,好像這處罰也太重了吧,擼掉了一個尚書,順帶廢掉了一個侍郎,搖搖頭無法理解。
崇禎這是向全天下宣告,他是一個十分有魄力的皇帝。寧致遠表示同意,但是,魄力還是不夠大。
秦淮河邊還不時得在傳唱著寧致遠的青花瓷和山水之間,卻已唱不出原來的味道;李定方依照寧致遠的想法,在浙江南京一塊租用了大量的土地,並把這頗為神奇的琉璃杯完全打入了江南市場。
蘇揚十月,南北生光。
李香君因為年齡太小,還在接受李貞麗的悉心培養,在成為千古名妓的道路上行進;柳如是整日看書作詩彈琴,生活單調卻並不顯得枯燥,邢沅倒是文靜了很多,或許這才是她原本的性格。
崇禎的聖旨給予外人的震驚是在表麵的,給予他們的驚喜是在內心的。
席間多了一樣談資,晚上少了一樣娛樂,這是寧致遠離開對全金陵離開的影響。
和所有人不一樣的是,柳如是不然,她還少了一個床伴。
............
“公子,我感覺這樣下去我們到了寧夏至少能有七十萬兩啦。”陳彪樂嗬嗬的說道,自己在當兵的時候連軍餉都不能按時領取,現在突然看到這麽多的錢,實在是,是,,算了,找不著詞了。
寧致遠連連點頭,好奇怪的事,自從自己從澤州過來以後,基本上每個縣級和府級官都會出迎,還塞上幾萬兩銀子,難道是...自己在澤州打反民的事情把他們打怕了?
好像不怎麽靠譜啊!
前方又有一群人在等候,寧致遠一幹人等迎了上去。
“致遠,我在這兒可是恭候多時了,你可讓我好等啊。”對方為首一個留著長長胡須的中年儒士笑容滿麵地說道。
“啊,大人客氣了,致遠可不知道大人你在這兒等著呢?恕罪恕罪。”寧致遠打著哈哈說道,心說,你是誰啊,不過你要套近乎那就隨你吧,待會記得多給點銀子就是啦。
中年人笑的更開心了,說道,“本官潘儒,是萬曆三十二年進士,大同巡撫,正與致遠你師出同門啊。”
寧致遠一愣,師出同門,難道也是徐光啟的門下,這下子怎麽好收錢?暗暗歎口氣,擠出一絲笑容,說道,“原來是潘師兄啊,失敬失敬。”
“致遠你是恩師的關門弟子,前途無量,可不要辜負了恩師的期望啊。”中年文士接著寒暄道。
“關門弟子?”寧致遠奇怪了,自己就和王誌林說話的時候扯過一迴,怎麽連大同巡撫都知道了?
說自己是徐光啟的弟子,勉強吧,畢竟自己鄉試的文章是他看的,這要說關門弟子,雖說他是寫過兩封信給自己,但也沒提這件事啊,是自己瞎糊弄的噱頭,弄得眾人皆知該怎麽下台?
“潘師兄是怎麽知道這件事的啊?”寧致遠心裏有些忐忑地問道,要真是那個王誌林說的,那他也真能折騰,這才多久啊。
“當然是恩師自己說的啊。”潘儒理所當然的說道,語氣中有些許得意,“早在幾日前,恩師就有信件於我,說要是致遠你走這兒的話,好生招待一下。”
寧致遠張了張嘴巴,還是能沒開口讓潘儒把那封信給自己看一下,自己亂認老師,怎麽徐光啟也亂認學生啊?
不開心,實在是不開心。
“對了,這是恩師托我轉交給你的信,”潘儒又說道,拿出一封麵上又是四個大字的信封,‘致遠親啟’。
寧致遠不奇怪徐光啟是怎麽知道自己的行軍路線的,畢竟那第二封信就是在路上收到的,收好了信,天色也已不早了,黃昏裏,一群人的背影顯得十分蕭瑟,跟著潘儒進城了。
大同作為明代的九邊重鎮之一,軍隊倒是不少,但是戰鬥力怎麽樣,從幾年後能被民兵占領就可見一般了。
酒宴上,杯盞交替間,潘儒喝得有些朦朧,說道,“致遠啊,作為一個過來人,你還年輕,我告訴你啊,到了寧夏,差事能躲就躲,過了幾年就迴來,到南方或者京都做官,不要逞強。”
又喝了一杯,繼續道,“你,你有靠山,不怕。”
寧致遠看著略微有點失態的潘儒,心裏百感交加,自己要是讚美他吧,好像有點不太對,他叫咱混日子,要是鄙視他吧,好像也不太好意思,畢竟他說這話也是為了自己好,於是,寧致遠決定,在心裏默默地鄙視他就好了。
不過又隨之歎了口氣,大明朝盡是這樣的官員,連邊境尚且如此,隻能破而後立,而自己受了徐光啟的恩惠,好好守寧夏吧,也算是盡了自己的一份心,順便發展自己的實力。
迴到住處,寧致遠緩緩打開了潘儒轉交給自己的那封信。
雖然映入眼簾的還是那四個大字,但枯黃的燈光下,字的力道已經沒有前兩次那麽強了,相差隻有十來天的功夫,錯覺或者不是錯覺,都改變不了徐光啟正在老去的事實。
“致遠,你現在可是快到寧夏了吧,嚴辦了周道登和原吏部尚書王永光倒是顯得沒有多大用處,不過聖上已經是將他們辦了,你現在已經是老夫的關門弟子了,唯一的一個,你可知道?想來一路也會與你許多方便吧。到了寧夏,萬事小心。”
這封信裏麵,寧致遠似乎看到了兩層意思,你的仇人是聖上幫你辦的,要記得,還有一個,就讓寧致遠比較糾結了,自己和徐光啟好像是沒有見過麵吧,為什麽感覺他好像對自己報了很大的期望似的?
對自己這麽好,他可是會害羞的。
次日,寧致遠一行人便準備走了,潘儒臨行前還是給了兩萬兩銀子,寧致遠倒是沒有推辭,雖然看著那些眼睛放光的士兵,不知道到底有多久沒有發銀子了,但是這並不關他的事。
幾天來,寧致遠一行一直在沿著邊界走著,那若隱若現的邊關就是後世所謂的明長城,說來諷刺的是,在大明境內,要走韃靼的地盤才安全,走陝西反而不安全。
而現在寧致遠細想起來,好像蒙古族在明末的時候侵略的行動並沒有多少,隻有幾次為數不多的小搶劫,不像努爾哈赤父子,搶劫不算,還放火燒毀文物,太野蠻了。
蒙古族,隻是抱抱大腿求包養罷了。
看來自己來之前擔心內憂外患是有點多餘了吧....吧....吧..
“停止前進。”寧致遠正在思索著,聽見李軍低喊著,又看見前麵的預警黃旗,不由一驚,不會真的遇上蒙古人了吧。
上次遇到反民時候是紅旗,表示遇到敵人,這次是黃旗,表示發現了敵人而敵人沒有發現自己。
一馬當先地衝上前去,李軍緊緊的跟在旁邊,而後麵從金陵帶來的一千人,騎上沿途討要來一千三河馬在後麵有的近點,有的遠點地趕著,明顯不太協調,畢竟對於馬匹的操控,他們並不熟練。
李軍認為,寧致遠對於騎馬是有天賦的,趕路的二十多天時間下來,隻要不是狂奔,公子都能受得了。
寧致遠一邊騎馬上前一麵想著,這兒離邊界長城這麽近,肯定不會有多少兵馬,除非是像皇太極那樣要占領,但這不可能,隻是,如果人數不多,在長城這邊晃悠,是活膩歪了嗎?
看見陳彪的動作,寧致遠很快就停了下來,示意後麵的人馬不要弄出動靜來。
</br>
在寧致遠離開金陵的後不久,崇禎二年末,崇禎皇帝下旨,已退侍郎周道登連同現任吏部尚書王永光結黨營私,禍害忠良寧致遠,王永光革職查辦,周道登沒收全部家產,後代不得致仕。
連同周道登和寧致遠爭鋒相對的事,大家有些奇怪,就算是這樣算計了一個解元,好像這處罰也太重了吧,擼掉了一個尚書,順帶廢掉了一個侍郎,搖搖頭無法理解。
崇禎這是向全天下宣告,他是一個十分有魄力的皇帝。寧致遠表示同意,但是,魄力還是不夠大。
秦淮河邊還不時得在傳唱著寧致遠的青花瓷和山水之間,卻已唱不出原來的味道;李定方依照寧致遠的想法,在浙江南京一塊租用了大量的土地,並把這頗為神奇的琉璃杯完全打入了江南市場。
蘇揚十月,南北生光。
李香君因為年齡太小,還在接受李貞麗的悉心培養,在成為千古名妓的道路上行進;柳如是整日看書作詩彈琴,生活單調卻並不顯得枯燥,邢沅倒是文靜了很多,或許這才是她原本的性格。
崇禎的聖旨給予外人的震驚是在表麵的,給予他們的驚喜是在內心的。
席間多了一樣談資,晚上少了一樣娛樂,這是寧致遠離開對全金陵離開的影響。
和所有人不一樣的是,柳如是不然,她還少了一個床伴。
............
“公子,我感覺這樣下去我們到了寧夏至少能有七十萬兩啦。”陳彪樂嗬嗬的說道,自己在當兵的時候連軍餉都不能按時領取,現在突然看到這麽多的錢,實在是,是,,算了,找不著詞了。
寧致遠連連點頭,好奇怪的事,自從自己從澤州過來以後,基本上每個縣級和府級官都會出迎,還塞上幾萬兩銀子,難道是...自己在澤州打反民的事情把他們打怕了?
好像不怎麽靠譜啊!
前方又有一群人在等候,寧致遠一幹人等迎了上去。
“致遠,我在這兒可是恭候多時了,你可讓我好等啊。”對方為首一個留著長長胡須的中年儒士笑容滿麵地說道。
“啊,大人客氣了,致遠可不知道大人你在這兒等著呢?恕罪恕罪。”寧致遠打著哈哈說道,心說,你是誰啊,不過你要套近乎那就隨你吧,待會記得多給點銀子就是啦。
中年人笑的更開心了,說道,“本官潘儒,是萬曆三十二年進士,大同巡撫,正與致遠你師出同門啊。”
寧致遠一愣,師出同門,難道也是徐光啟的門下,這下子怎麽好收錢?暗暗歎口氣,擠出一絲笑容,說道,“原來是潘師兄啊,失敬失敬。”
“致遠你是恩師的關門弟子,前途無量,可不要辜負了恩師的期望啊。”中年文士接著寒暄道。
“關門弟子?”寧致遠奇怪了,自己就和王誌林說話的時候扯過一迴,怎麽連大同巡撫都知道了?
說自己是徐光啟的弟子,勉強吧,畢竟自己鄉試的文章是他看的,這要說關門弟子,雖說他是寫過兩封信給自己,但也沒提這件事啊,是自己瞎糊弄的噱頭,弄得眾人皆知該怎麽下台?
“潘師兄是怎麽知道這件事的啊?”寧致遠心裏有些忐忑地問道,要真是那個王誌林說的,那他也真能折騰,這才多久啊。
“當然是恩師自己說的啊。”潘儒理所當然的說道,語氣中有些許得意,“早在幾日前,恩師就有信件於我,說要是致遠你走這兒的話,好生招待一下。”
寧致遠張了張嘴巴,還是能沒開口讓潘儒把那封信給自己看一下,自己亂認老師,怎麽徐光啟也亂認學生啊?
不開心,實在是不開心。
“對了,這是恩師托我轉交給你的信,”潘儒又說道,拿出一封麵上又是四個大字的信封,‘致遠親啟’。
寧致遠不奇怪徐光啟是怎麽知道自己的行軍路線的,畢竟那第二封信就是在路上收到的,收好了信,天色也已不早了,黃昏裏,一群人的背影顯得十分蕭瑟,跟著潘儒進城了。
大同作為明代的九邊重鎮之一,軍隊倒是不少,但是戰鬥力怎麽樣,從幾年後能被民兵占領就可見一般了。
酒宴上,杯盞交替間,潘儒喝得有些朦朧,說道,“致遠啊,作為一個過來人,你還年輕,我告訴你啊,到了寧夏,差事能躲就躲,過了幾年就迴來,到南方或者京都做官,不要逞強。”
又喝了一杯,繼續道,“你,你有靠山,不怕。”
寧致遠看著略微有點失態的潘儒,心裏百感交加,自己要是讚美他吧,好像有點不太對,他叫咱混日子,要是鄙視他吧,好像也不太好意思,畢竟他說這話也是為了自己好,於是,寧致遠決定,在心裏默默地鄙視他就好了。
不過又隨之歎了口氣,大明朝盡是這樣的官員,連邊境尚且如此,隻能破而後立,而自己受了徐光啟的恩惠,好好守寧夏吧,也算是盡了自己的一份心,順便發展自己的實力。
迴到住處,寧致遠緩緩打開了潘儒轉交給自己的那封信。
雖然映入眼簾的還是那四個大字,但枯黃的燈光下,字的力道已經沒有前兩次那麽強了,相差隻有十來天的功夫,錯覺或者不是錯覺,都改變不了徐光啟正在老去的事實。
“致遠,你現在可是快到寧夏了吧,嚴辦了周道登和原吏部尚書王永光倒是顯得沒有多大用處,不過聖上已經是將他們辦了,你現在已經是老夫的關門弟子了,唯一的一個,你可知道?想來一路也會與你許多方便吧。到了寧夏,萬事小心。”
這封信裏麵,寧致遠似乎看到了兩層意思,你的仇人是聖上幫你辦的,要記得,還有一個,就讓寧致遠比較糾結了,自己和徐光啟好像是沒有見過麵吧,為什麽感覺他好像對自己報了很大的期望似的?
對自己這麽好,他可是會害羞的。
次日,寧致遠一行人便準備走了,潘儒臨行前還是給了兩萬兩銀子,寧致遠倒是沒有推辭,雖然看著那些眼睛放光的士兵,不知道到底有多久沒有發銀子了,但是這並不關他的事。
幾天來,寧致遠一行一直在沿著邊界走著,那若隱若現的邊關就是後世所謂的明長城,說來諷刺的是,在大明境內,要走韃靼的地盤才安全,走陝西反而不安全。
而現在寧致遠細想起來,好像蒙古族在明末的時候侵略的行動並沒有多少,隻有幾次為數不多的小搶劫,不像努爾哈赤父子,搶劫不算,還放火燒毀文物,太野蠻了。
蒙古族,隻是抱抱大腿求包養罷了。
看來自己來之前擔心內憂外患是有點多餘了吧....吧....吧..
“停止前進。”寧致遠正在思索著,聽見李軍低喊著,又看見前麵的預警黃旗,不由一驚,不會真的遇上蒙古人了吧。
上次遇到反民時候是紅旗,表示遇到敵人,這次是黃旗,表示發現了敵人而敵人沒有發現自己。
一馬當先地衝上前去,李軍緊緊的跟在旁邊,而後麵從金陵帶來的一千人,騎上沿途討要來一千三河馬在後麵有的近點,有的遠點地趕著,明顯不太協調,畢竟對於馬匹的操控,他們並不熟練。
李軍認為,寧致遠對於騎馬是有天賦的,趕路的二十多天時間下來,隻要不是狂奔,公子都能受得了。
寧致遠一邊騎馬上前一麵想著,這兒離邊界長城這麽近,肯定不會有多少兵馬,除非是像皇太極那樣要占領,但這不可能,隻是,如果人數不多,在長城這邊晃悠,是活膩歪了嗎?
看見陳彪的動作,寧致遠很快就停了下來,示意後麵的人馬不要弄出動靜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