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檜發出了由衷的感慨:“唐人白居易的幾句詩:”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複誰知?“道出了沉重的人生況味,我則另有感觸:”袁公磔死刑場日,秦檜忠獻隆盛間。向使當年入青史,秦檜不冤袁公冤。“”
寸金舌發現,隨著重頭文章的接連刊出,“曆史的窗簾”欄目的影響如同雪球一般,越滾越大,居然出現了主動求訪的事情。星期三總是寸金舌每周最為忙亂的一天,因為第二天就是“曆史的窗簾”刊出的日子。這天下午,寸金舌正為整理梁山伯訪談的稿件忙得不可開交,電話鈴聲偏偏不長眼睛,在這個要命的當口,突然討債似的高叫了起來。沒容寸金舌“真他媽的越忙越添亂”的暗罵連成清晰的詞句,便隨手抓起了電話,厭惡的語氣隨著聲調便流瀉了出來:“你好!”對方自稱是秦檜的弟弟秦鬆,他仿佛沒心沒肺,全然不察寸金舌的語氣,照例寒暄了幾句之後,便切入了正題:“寸先生呀,貴刊的”曆史的窗簾“我每期必看,真是不錯,不僅題目拍案叫絕,立意也令人望塵莫及,真是緊扣了千古人心呀!不過,我有一事不解,特來請教。”若是閑暇無事,聽了眼下這了然無痕的恭維,寸金舌準會樂得心花怒放,定會沒話找話地和對方扯上一大通,可今天不行,那邊等著稿件排版呢,火燒火燎的寸金舌急於打發這不素的電話,於是就以送客的語氣支應道:“請講。”哪知,秦鬆卻不理會這一套,語調依舊不緊不慢:“連宋江和潘金蓮這樣低級別的人都見了報,為什麽卻沒有對家兄秦檜的采訪呀?”
這一問,給寸金舌當頭來了個醍醐灌頂,心裏登時打了個激靈:“糟了,我怎麽竟把這個活寶給忘了呢?”
俗話有言:人分三六九等,事有輕重緩急。幾件事情撞到了一起,哪一件先辦,哪一件緩辦,決定的標準絕非簡單的“先來後到”,而是“孰輕孰重”的利害權衡。如果做生意的話,自然是利大者優先,否則就會落下“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話柄。如果涉及人情,那就要論交情深淺了。常言道:親戚有遠近,朋友有先後。如果這點常識都搞不清楚,如何能混跡於江湖?
不過,身在江湖,最離不開的,卻也是一個“道”字。常言道:盜亦有道。強盜逃不脫“智勇仁義”四個字。點兒踩得準,是智;第一個穿牆窬室,是勇;最後一個退出,是義;分贓公平,是仁。缺乏四項素質,就凝聚不起人來,做不得江洋大盜。因此,身在江湖,第一頭疼的大事就是公與私之間糾葛。古往今來,大大小小為國捐軀的忠烈,究竟有多少,沒有人數得清楚。然而,令他們傷心落淚的遺憾卻隻有一個:“忠孝不能兩全。”孝是侍奉生己養己的雙親,雖屬天經地義,卻是私;忠是捍衛國家保全種族,乃浩然正氣,是神聖的職責。侍親而死,雖算得重於鴻毛,但畢竟是私德,漫說名聲出不了故裏,即便在故裏,隨著一兩茬人的輪迴,也就如同小河中激起的漣漪,平複得一切都沒有發生。就算曾經刻石勒銘,後世又有幸重見了天日,但由於微茫無考,且屬瑣屑沉渣,激不起專家學者的考古興趣,結果仍然是歲月無痕。可一沾了忠字,那就十分了得了。無論生平有多少劣跡,放下屠刀便立地便成佛,隻要在緊要的當口靈光一現,便化作了永恆的火炬,照亮著一代又一代的人生航程。南宋末年的文天祥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嗎?要不是被元軍捕獲卻寧死不降,唱出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僅憑生前那點兒何足道哉,能成就千古名聲嗎?正是有了這巨大的感召,世世代代的大小忠良,最後無一例外地都淚別雙親,懷著“忠孝不能兩全”的悲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投身於國仇之中,化作了長存人間的股股浩氣。有了忠,要想錦上添花,補上點兒孝,實在是輕而易舉。曆代的忠烈,都忠孝兩義的,隻因以身許了國,未及盡孝罷了。
私是養身之本。有了它,不但可以養得白白胖胖,更可以聚斂巨額錢財,過起令人豔羨的妻妾成群、子孫滿堂的雍容日子,還可蔭及子孫,世世代代榮耀下去。公則是立身之本。要想養身,必先立身。立不起身來,人生便漂浮不定,養身隻能是奢談。踐行了“天下為公”的聖賢古道,便可人望鵲起,為世人景仰,行起事來,便“得道多助”。即便假公濟私,質樸的公眾出於偶像維護的美好願望,也會自發地起來辯誣,搜尋史料去戳穿謊言。北南兩宋之交的大才女李清照,夫死改嫁,本是鐵的事實。可後世的鐵杆粉絲,就是拒不接受這一“謠傳”,擲地有聲地批駁道:人家都五十多歲了,就算有此心思,能嫁得出去嗎?雖然三人成虎,心裏不免打鼓,但設身處地一想,也就暗暗見諒了:人非聖賢,脫離七情六欲,也算強人所難。就算自己品行卓然,可誰少得了父母兄弟、三親六故?他們卻是俗人,遇上一些溝坎,提出一些常人之請,能不近人情,鐵麵駁迴嗎?清官難斷家務事,指的就是這些雜七雜八的事情。何況,事情還要看主流。人家做了那麽多利國利民的好事,偶爾占點兒小便宜,又算多大的事?咋說也是功遠大於過吧!
公乃高義,可帶來良好的聲譽,巨大的好處。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豐厚的收益需要艱辛的付出。沽名釣譽,沒有幾個如願的。戰國時倡導“兼愛”的墨家,為了取信天下、爭取世人,是有著高潔的操守的,生活清苦不說,為人排憂解難時也不能含糊,是要“赴火蹈刃,死不旋踵”的。付出是痛苦的,也違逆人的天性,還沒等墨家的主張贏得民心,後代的信徒便吃不下先輩的辛苦,自行降低了做人的標杆,結果民心很快渙散,墨家曇花一現,除了留下《墨子》供人憑吊外,一切都蕩然無存了。
後人就學乖了。為了事半功倍,便發明了“公而忘私”一詞。後世隻知祖先有“四大發明”,卻不知“公而忘私”的曆史推力,絕不亞於“指南針”“造紙法”“火藥”“活字印刷”。冠於四者之前,稱“五大發明”,實則更貼合實際。有了“公而忘私”,強調私事的公益性、神聖性,私事公事便渾然一體了。
眼下寸金舌麵臨的,正是此種情形。秦鬆的一番話如同一個大西瓜,相比之下,整理稿件那點兒事,就是一粒小芝麻。緊壓心頭的焦躁早已被從天而降的喜悅衝到爪哇國去了。寸金舌的態度立時柔和了下來。久處新聞前線,說瞎話早已成了第二天性,沒有一絲的滯礙,行雲流水般地流暢。沒容秦鬆窺破自己的底細,寸金舌不容質疑的口氣就接了上去:“對於令兄秦檜先生,我們是有安排的。不過本欄目是按版塊兒劃分的,不以級別高低排序。目前刊登的是”真情告白“係列,而關於令兄的內容,則安排在”見證風雲“之中。”聽得出,探得被列入了計劃,對方的心情鬆弛了下來,但刨根問底卻沒有戛然而止:“請問,具體在哪一天刊出哇?”寸金舌故意一邊將稿紙翻得“沙沙”山響,一邊答話道:“容我查一查。哦,找到了,時間是10月23日。”秦鬆一聽就不大高興:“我說寸先生呀,這樣不妥吧?您大概沒有留意,再過十天可就是1月27日啦,這可是嶽飛遇難風波亭的日子,一個難得的商機呀!我認為,如果在當天或前幾天發表,那才是趕到了點兒上,包管產生轟動效應!”大概是擔心說不動寸金舌,秦鬆接著又來了個獻身說法:“不瞞您說,我當初是朝廷的采辦大臣,專門負責到北國采辦鹿茸人參等皇家用品,對於商機我還是有些研究的。同樣的貨色,你早采購十天還是晚采購十天,那價碼可差海了去了。我幹這個差事可為朝廷省了不少銀子呢!”
這點小把戲自然瞞不過寸金舌,但由於正中下懷,幾聲暗笑過後,一陣狂喜便湧了上來。寸金舌並沒有因之失去清醒。處世的秘籍之一就是,得了便宜要賣乖:明明是占了天大的便宜,卻倒像是對方欠了你天大的人情。其實,采訪的安排,拍板的是寸金舌,鬼機靈才懶得勞心呢。在時間上,更是在見報的前五天即可。在十日內安排訪談秦檜,不存在絲毫的問題。為了給秦鬆造成自己是費了老大勁兒錯覺,寸金舌故意沉吟了半晌:“我看這樣吧。我盡量跟領導爭取一下,看能不能變通一下,在十日以內安排。如果成了,還煩請您通知令兄做好準備呦!”這下輪到秦鬆沉吟了:“寸先生,這樣不妥吧?我想,還是由你們通知為好。這樣更莊重嘛!”
寸金舌認為秦鬆說得在理,便記下了秦檜的電話號碼。拖到第二天下午,寸金舌才給秦檜打了電話,正式邀請他於五日後,即1月22日來報社采訪部接受采訪。秦檜倒頗具寵辱不驚的仙風道骨,聽明白了緣由後,隻以平淡的語氣接受了邀請,好像是為了支持寸金舌的工作才應承下來的。盡管秦檜話語不多,寸金舌還是起了疑心:這哥倆兒的聲音怎麽這麽像呀?那個秦鬆準是這小子假冒的!
盡管秦鬆的電話不過占時20分鍾,但意外的喜悅卻衝跑了看稿的心思,於是便將剩下的部分快速地翻了一遍,標了幾處標題的字號,便發排了。書報業有句行話,叫“蘿卜快了不洗泥”,胡亂翻看的稿件,自然少不了錯訛。好在《冥都快報》的校對堪稱一流,不僅業務精湛,責任心也超強。愣是參照文章的標題,將文中的幾處“梁山泊”給揪了出來,經寸金舌朱筆一揮,更正為“梁山伯”,避免了重大差錯。
寸金舌發現,隨著重頭文章的接連刊出,“曆史的窗簾”欄目的影響如同雪球一般,越滾越大,居然出現了主動求訪的事情。星期三總是寸金舌每周最為忙亂的一天,因為第二天就是“曆史的窗簾”刊出的日子。這天下午,寸金舌正為整理梁山伯訪談的稿件忙得不可開交,電話鈴聲偏偏不長眼睛,在這個要命的當口,突然討債似的高叫了起來。沒容寸金舌“真他媽的越忙越添亂”的暗罵連成清晰的詞句,便隨手抓起了電話,厭惡的語氣隨著聲調便流瀉了出來:“你好!”對方自稱是秦檜的弟弟秦鬆,他仿佛沒心沒肺,全然不察寸金舌的語氣,照例寒暄了幾句之後,便切入了正題:“寸先生呀,貴刊的”曆史的窗簾“我每期必看,真是不錯,不僅題目拍案叫絕,立意也令人望塵莫及,真是緊扣了千古人心呀!不過,我有一事不解,特來請教。”若是閑暇無事,聽了眼下這了然無痕的恭維,寸金舌準會樂得心花怒放,定會沒話找話地和對方扯上一大通,可今天不行,那邊等著稿件排版呢,火燒火燎的寸金舌急於打發這不素的電話,於是就以送客的語氣支應道:“請講。”哪知,秦鬆卻不理會這一套,語調依舊不緊不慢:“連宋江和潘金蓮這樣低級別的人都見了報,為什麽卻沒有對家兄秦檜的采訪呀?”
這一問,給寸金舌當頭來了個醍醐灌頂,心裏登時打了個激靈:“糟了,我怎麽竟把這個活寶給忘了呢?”
俗話有言:人分三六九等,事有輕重緩急。幾件事情撞到了一起,哪一件先辦,哪一件緩辦,決定的標準絕非簡單的“先來後到”,而是“孰輕孰重”的利害權衡。如果做生意的話,自然是利大者優先,否則就會落下“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話柄。如果涉及人情,那就要論交情深淺了。常言道:親戚有遠近,朋友有先後。如果這點常識都搞不清楚,如何能混跡於江湖?
不過,身在江湖,最離不開的,卻也是一個“道”字。常言道:盜亦有道。強盜逃不脫“智勇仁義”四個字。點兒踩得準,是智;第一個穿牆窬室,是勇;最後一個退出,是義;分贓公平,是仁。缺乏四項素質,就凝聚不起人來,做不得江洋大盜。因此,身在江湖,第一頭疼的大事就是公與私之間糾葛。古往今來,大大小小為國捐軀的忠烈,究竟有多少,沒有人數得清楚。然而,令他們傷心落淚的遺憾卻隻有一個:“忠孝不能兩全。”孝是侍奉生己養己的雙親,雖屬天經地義,卻是私;忠是捍衛國家保全種族,乃浩然正氣,是神聖的職責。侍親而死,雖算得重於鴻毛,但畢竟是私德,漫說名聲出不了故裏,即便在故裏,隨著一兩茬人的輪迴,也就如同小河中激起的漣漪,平複得一切都沒有發生。就算曾經刻石勒銘,後世又有幸重見了天日,但由於微茫無考,且屬瑣屑沉渣,激不起專家學者的考古興趣,結果仍然是歲月無痕。可一沾了忠字,那就十分了得了。無論生平有多少劣跡,放下屠刀便立地便成佛,隻要在緊要的當口靈光一現,便化作了永恆的火炬,照亮著一代又一代的人生航程。南宋末年的文天祥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嗎?要不是被元軍捕獲卻寧死不降,唱出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僅憑生前那點兒何足道哉,能成就千古名聲嗎?正是有了這巨大的感召,世世代代的大小忠良,最後無一例外地都淚別雙親,懷著“忠孝不能兩全”的悲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投身於國仇之中,化作了長存人間的股股浩氣。有了忠,要想錦上添花,補上點兒孝,實在是輕而易舉。曆代的忠烈,都忠孝兩義的,隻因以身許了國,未及盡孝罷了。
私是養身之本。有了它,不但可以養得白白胖胖,更可以聚斂巨額錢財,過起令人豔羨的妻妾成群、子孫滿堂的雍容日子,還可蔭及子孫,世世代代榮耀下去。公則是立身之本。要想養身,必先立身。立不起身來,人生便漂浮不定,養身隻能是奢談。踐行了“天下為公”的聖賢古道,便可人望鵲起,為世人景仰,行起事來,便“得道多助”。即便假公濟私,質樸的公眾出於偶像維護的美好願望,也會自發地起來辯誣,搜尋史料去戳穿謊言。北南兩宋之交的大才女李清照,夫死改嫁,本是鐵的事實。可後世的鐵杆粉絲,就是拒不接受這一“謠傳”,擲地有聲地批駁道:人家都五十多歲了,就算有此心思,能嫁得出去嗎?雖然三人成虎,心裏不免打鼓,但設身處地一想,也就暗暗見諒了:人非聖賢,脫離七情六欲,也算強人所難。就算自己品行卓然,可誰少得了父母兄弟、三親六故?他們卻是俗人,遇上一些溝坎,提出一些常人之請,能不近人情,鐵麵駁迴嗎?清官難斷家務事,指的就是這些雜七雜八的事情。何況,事情還要看主流。人家做了那麽多利國利民的好事,偶爾占點兒小便宜,又算多大的事?咋說也是功遠大於過吧!
公乃高義,可帶來良好的聲譽,巨大的好處。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豐厚的收益需要艱辛的付出。沽名釣譽,沒有幾個如願的。戰國時倡導“兼愛”的墨家,為了取信天下、爭取世人,是有著高潔的操守的,生活清苦不說,為人排憂解難時也不能含糊,是要“赴火蹈刃,死不旋踵”的。付出是痛苦的,也違逆人的天性,還沒等墨家的主張贏得民心,後代的信徒便吃不下先輩的辛苦,自行降低了做人的標杆,結果民心很快渙散,墨家曇花一現,除了留下《墨子》供人憑吊外,一切都蕩然無存了。
後人就學乖了。為了事半功倍,便發明了“公而忘私”一詞。後世隻知祖先有“四大發明”,卻不知“公而忘私”的曆史推力,絕不亞於“指南針”“造紙法”“火藥”“活字印刷”。冠於四者之前,稱“五大發明”,實則更貼合實際。有了“公而忘私”,強調私事的公益性、神聖性,私事公事便渾然一體了。
眼下寸金舌麵臨的,正是此種情形。秦鬆的一番話如同一個大西瓜,相比之下,整理稿件那點兒事,就是一粒小芝麻。緊壓心頭的焦躁早已被從天而降的喜悅衝到爪哇國去了。寸金舌的態度立時柔和了下來。久處新聞前線,說瞎話早已成了第二天性,沒有一絲的滯礙,行雲流水般地流暢。沒容秦鬆窺破自己的底細,寸金舌不容質疑的口氣就接了上去:“對於令兄秦檜先生,我們是有安排的。不過本欄目是按版塊兒劃分的,不以級別高低排序。目前刊登的是”真情告白“係列,而關於令兄的內容,則安排在”見證風雲“之中。”聽得出,探得被列入了計劃,對方的心情鬆弛了下來,但刨根問底卻沒有戛然而止:“請問,具體在哪一天刊出哇?”寸金舌故意一邊將稿紙翻得“沙沙”山響,一邊答話道:“容我查一查。哦,找到了,時間是10月23日。”秦鬆一聽就不大高興:“我說寸先生呀,這樣不妥吧?您大概沒有留意,再過十天可就是1月27日啦,這可是嶽飛遇難風波亭的日子,一個難得的商機呀!我認為,如果在當天或前幾天發表,那才是趕到了點兒上,包管產生轟動效應!”大概是擔心說不動寸金舌,秦鬆接著又來了個獻身說法:“不瞞您說,我當初是朝廷的采辦大臣,專門負責到北國采辦鹿茸人參等皇家用品,對於商機我還是有些研究的。同樣的貨色,你早采購十天還是晚采購十天,那價碼可差海了去了。我幹這個差事可為朝廷省了不少銀子呢!”
這點小把戲自然瞞不過寸金舌,但由於正中下懷,幾聲暗笑過後,一陣狂喜便湧了上來。寸金舌並沒有因之失去清醒。處世的秘籍之一就是,得了便宜要賣乖:明明是占了天大的便宜,卻倒像是對方欠了你天大的人情。其實,采訪的安排,拍板的是寸金舌,鬼機靈才懶得勞心呢。在時間上,更是在見報的前五天即可。在十日內安排訪談秦檜,不存在絲毫的問題。為了給秦鬆造成自己是費了老大勁兒錯覺,寸金舌故意沉吟了半晌:“我看這樣吧。我盡量跟領導爭取一下,看能不能變通一下,在十日以內安排。如果成了,還煩請您通知令兄做好準備呦!”這下輪到秦鬆沉吟了:“寸先生,這樣不妥吧?我想,還是由你們通知為好。這樣更莊重嘛!”
寸金舌認為秦鬆說得在理,便記下了秦檜的電話號碼。拖到第二天下午,寸金舌才給秦檜打了電話,正式邀請他於五日後,即1月22日來報社采訪部接受采訪。秦檜倒頗具寵辱不驚的仙風道骨,聽明白了緣由後,隻以平淡的語氣接受了邀請,好像是為了支持寸金舌的工作才應承下來的。盡管秦檜話語不多,寸金舌還是起了疑心:這哥倆兒的聲音怎麽這麽像呀?那個秦鬆準是這小子假冒的!
盡管秦鬆的電話不過占時20分鍾,但意外的喜悅卻衝跑了看稿的心思,於是便將剩下的部分快速地翻了一遍,標了幾處標題的字號,便發排了。書報業有句行話,叫“蘿卜快了不洗泥”,胡亂翻看的稿件,自然少不了錯訛。好在《冥都快報》的校對堪稱一流,不僅業務精湛,責任心也超強。愣是參照文章的標題,將文中的幾處“梁山泊”給揪了出來,經寸金舌朱筆一揮,更正為“梁山伯”,避免了重大差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