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宗正寺傳來消息,已讓欽天監博士測算吉日,讓方錦書沐浴齋戒之後,進入淨衣庵。也就是說,在吉日沒有測算出來之前,她還不用開始準備。
而在國子監複選的日子,已經定了下來,就在九月初十的這一天。
為了這一日,方錦暉細細的準備著。
因不知當天會考較什麽,她將《女則》《女四書》來迴讀了又讀,在學堂裏的每一分鍾愈發勤奮。迴了家,不是習字就是練琴,一刻也沒閑著。
司嵐笙怕她太過辛苦,特意囑咐她注意身子。
但方錦暉口上應了,迴到翠微院仍然我行我素。司嵐笙無法,隻得讓煙霞將她份例裏的燕窩燉了,給她拿去,盯著她喝下才肯罷休。
方錦書將這一切都看著眼裏,對大姐心頭的傲然更多了幾分了解。
比起和人爭口舌論長短,方錦暉更願意用自己的真才實學打敗對手。瞧著她不顯山不露水,卻在日日苦學之中,不知不覺地將同齡人拉開了一大截距離。
她在意的,不是進入皇宮為皇後娘娘賀壽的榮耀,而是能在女學眾女中拔得頭籌的驕傲。
既然大姐對這次複選如此在意,方錦書也上了心,幫她準備起筆墨紙硯等一應物事。可惜的是,她在前世實在是沒有關注這次選拔,否則提前將考較內容透露給她,把握更大。
到了九月初十,天空中浮著陰雲,秋風吹在身上有些涼颼颼的。通過初選的學子們分男、女,從國子監東、西兩門進入。
由禮部和宮裏共同主持的這場選拔,雖說隻是為了賀壽,規矩卻半分不差。為防作弊,進入的學子在進去前,會先進入一間號房,將外袍除下進行搜身,搜檢考籃。
方錦書在心頭暗自腹誹,這和科舉又不一樣,連考題都不知道,怎麽作弊?搜身這個環節,或許隻是讓學子們敬畏。
進了考場,在院子中整齊的列好了幾案,按學堂提前寫上了考生的名字。隻需按照手中拿著的號簽,對號入座即可。在考場四周,站著手執長戈的士卒。
這樣的陣勢,哪怕不似科舉一般嚴格,仍有一種莊嚴肅穆撲麵而來。
修文坊學堂的五名女子都在一處,唐元瑤在方錦暉的前麵,方錦書在方錦暉的左側。
這麽大一個考場,此時坐了幾百名女學生,每人麵前的幾案上都鋪好了空白的宣紙。眾女將自己考籃中的筆墨輕輕拿出來,擺放妥當。
受這氣氛的影響,這麽多人的考場中,安靜得如同秋夜的田野,沒有一絲雜聲。
隨著一聲鍾響,內侍監的掌事太監宣布複選開始,著宮裝的宮女開始分發試題。
待拿到試題一看,方錦書便放下心來。
這些題並不難,無非是考較對女子常讀書目的熟悉程度。到最後麵有幾道難題,考的是《論語》裏麵的內容。
不過,這些都難不倒方錦暉。
同理,這樣的基礎題也難不倒在場通過學堂初選的女學生。真正拉開差距,選出那唯一的一個名額,應該還是後麵的題。
這是選拔的考場,不管你在家裏是多麽金貴的大小姐,在這裏都不允許帶丫鬟伺候。
唐元瑤輕鬆的答完了手裏的試題,心頭正暗自得意。眼風悄悄往後麵掃去,隻見方錦暉早已答題完畢,坐得氣定神閑。
她心頭大恨,能不能取得修文坊學堂唯一的一個女學名額,就要看她能否打敗方錦暉。
如果方錦暉和她同吃同住就好了,她有好幾種法子能令她根本就上不了考場。可惜,直到入場的前一刻,她也沒有找到機會。
到了眼下,她也隻能見機行事了。
一炷香時間到,宮女下場按學院收了每人麵前的考題。在考場的前方,排開了一溜的長條形書案,宮中好幾名女官坐在後麵,進行現場批閱。
曹皇後的千秋節就在下個月,選出來的學子還要進行反複編排,才能在當日呈現出良好的效果。一百名學子的演練編排不是件輕鬆的活計,時間很緊。所以,才采用了這種當場批閱的方式。
考場再次安靜下來,隻聽見女官批閱時,筆下傳來的沙沙聲。
上次方錦書見過的盧姑姑站出來道:“接下來是以月桂為題,以香為韻腳,賦詩一首。”
俗話說,文無第一。作詩要分個高下,非得有公認的好句不可。
對眾女來說,做出一首詩不難。但現場命題作詩,要想得一首好詩,隻有驚才絕豔之輩才能做到,眾女凝神以對。
對方錦書來說,她隻要在前世中翻撿,找到一首關於月桂的好詩並不難。但她來這裏的本意,並不是為了爭頭名,便憑著自己的底子,作了一首應景的詩。
仍然是宮女收了詩作上去,盧姑姑道:“前兩場順利通過者,留下來繼續考較下一場。聽到名字的,立刻離開。”
原來是不等最後的成績出來,這時就要現場淘汰,眾女的臉色一下子就變得難看起來。
在這麽多人麵前,誰要是被淘汰了,豈不是丟臉之極?
學子們的詩作,這次不再是女官批閱,而是交到了房舍之中,由國子監的講師批閱。
在等待結果的時候,眾女忍不住交頭接耳起來。盧姑姑讓宮女給她們上了茶水、點心,暫且歇息。
能進入複選考場,這些女子的家世個個都不會弱了。普通的民間女子,能認得幾個字就很不錯,哪裏還會有機會習字念書。
這裏畢竟不是科舉,盧姑姑也沒有必要得罪這些年華正好的少女。在她們之中,說不定誰就是未來宮裏的娘娘。
隨著宮女的走動,考場中的氣氛也為之一鬆。
方錦暉往左微微傾身,輕聲問著方錦書方才的答題情況。方錦書低聲答著,眼睛卻看見從房舍之中,出來了一名普通讀書人打扮的青年男子。
他下巴微方,在舉手投足之間,呈風光霽月之態。
隻看了一眼,方錦書便垂下眼眸,手不由自主的頓了一下。
他果然是來了!
她沒有料錯,一向以禮賢下士聞名的齊王,對這樣大規模的民間選拔盛事,怎麽可能無動於衷?
而在國子監複選的日子,已經定了下來,就在九月初十的這一天。
為了這一日,方錦暉細細的準備著。
因不知當天會考較什麽,她將《女則》《女四書》來迴讀了又讀,在學堂裏的每一分鍾愈發勤奮。迴了家,不是習字就是練琴,一刻也沒閑著。
司嵐笙怕她太過辛苦,特意囑咐她注意身子。
但方錦暉口上應了,迴到翠微院仍然我行我素。司嵐笙無法,隻得讓煙霞將她份例裏的燕窩燉了,給她拿去,盯著她喝下才肯罷休。
方錦書將這一切都看著眼裏,對大姐心頭的傲然更多了幾分了解。
比起和人爭口舌論長短,方錦暉更願意用自己的真才實學打敗對手。瞧著她不顯山不露水,卻在日日苦學之中,不知不覺地將同齡人拉開了一大截距離。
她在意的,不是進入皇宮為皇後娘娘賀壽的榮耀,而是能在女學眾女中拔得頭籌的驕傲。
既然大姐對這次複選如此在意,方錦書也上了心,幫她準備起筆墨紙硯等一應物事。可惜的是,她在前世實在是沒有關注這次選拔,否則提前將考較內容透露給她,把握更大。
到了九月初十,天空中浮著陰雲,秋風吹在身上有些涼颼颼的。通過初選的學子們分男、女,從國子監東、西兩門進入。
由禮部和宮裏共同主持的這場選拔,雖說隻是為了賀壽,規矩卻半分不差。為防作弊,進入的學子在進去前,會先進入一間號房,將外袍除下進行搜身,搜檢考籃。
方錦書在心頭暗自腹誹,這和科舉又不一樣,連考題都不知道,怎麽作弊?搜身這個環節,或許隻是讓學子們敬畏。
進了考場,在院子中整齊的列好了幾案,按學堂提前寫上了考生的名字。隻需按照手中拿著的號簽,對號入座即可。在考場四周,站著手執長戈的士卒。
這樣的陣勢,哪怕不似科舉一般嚴格,仍有一種莊嚴肅穆撲麵而來。
修文坊學堂的五名女子都在一處,唐元瑤在方錦暉的前麵,方錦書在方錦暉的左側。
這麽大一個考場,此時坐了幾百名女學生,每人麵前的幾案上都鋪好了空白的宣紙。眾女將自己考籃中的筆墨輕輕拿出來,擺放妥當。
受這氣氛的影響,這麽多人的考場中,安靜得如同秋夜的田野,沒有一絲雜聲。
隨著一聲鍾響,內侍監的掌事太監宣布複選開始,著宮裝的宮女開始分發試題。
待拿到試題一看,方錦書便放下心來。
這些題並不難,無非是考較對女子常讀書目的熟悉程度。到最後麵有幾道難題,考的是《論語》裏麵的內容。
不過,這些都難不倒方錦暉。
同理,這樣的基礎題也難不倒在場通過學堂初選的女學生。真正拉開差距,選出那唯一的一個名額,應該還是後麵的題。
這是選拔的考場,不管你在家裏是多麽金貴的大小姐,在這裏都不允許帶丫鬟伺候。
唐元瑤輕鬆的答完了手裏的試題,心頭正暗自得意。眼風悄悄往後麵掃去,隻見方錦暉早已答題完畢,坐得氣定神閑。
她心頭大恨,能不能取得修文坊學堂唯一的一個女學名額,就要看她能否打敗方錦暉。
如果方錦暉和她同吃同住就好了,她有好幾種法子能令她根本就上不了考場。可惜,直到入場的前一刻,她也沒有找到機會。
到了眼下,她也隻能見機行事了。
一炷香時間到,宮女下場按學院收了每人麵前的考題。在考場的前方,排開了一溜的長條形書案,宮中好幾名女官坐在後麵,進行現場批閱。
曹皇後的千秋節就在下個月,選出來的學子還要進行反複編排,才能在當日呈現出良好的效果。一百名學子的演練編排不是件輕鬆的活計,時間很緊。所以,才采用了這種當場批閱的方式。
考場再次安靜下來,隻聽見女官批閱時,筆下傳來的沙沙聲。
上次方錦書見過的盧姑姑站出來道:“接下來是以月桂為題,以香為韻腳,賦詩一首。”
俗話說,文無第一。作詩要分個高下,非得有公認的好句不可。
對眾女來說,做出一首詩不難。但現場命題作詩,要想得一首好詩,隻有驚才絕豔之輩才能做到,眾女凝神以對。
對方錦書來說,她隻要在前世中翻撿,找到一首關於月桂的好詩並不難。但她來這裏的本意,並不是為了爭頭名,便憑著自己的底子,作了一首應景的詩。
仍然是宮女收了詩作上去,盧姑姑道:“前兩場順利通過者,留下來繼續考較下一場。聽到名字的,立刻離開。”
原來是不等最後的成績出來,這時就要現場淘汰,眾女的臉色一下子就變得難看起來。
在這麽多人麵前,誰要是被淘汰了,豈不是丟臉之極?
學子們的詩作,這次不再是女官批閱,而是交到了房舍之中,由國子監的講師批閱。
在等待結果的時候,眾女忍不住交頭接耳起來。盧姑姑讓宮女給她們上了茶水、點心,暫且歇息。
能進入複選考場,這些女子的家世個個都不會弱了。普通的民間女子,能認得幾個字就很不錯,哪裏還會有機會習字念書。
這裏畢竟不是科舉,盧姑姑也沒有必要得罪這些年華正好的少女。在她們之中,說不定誰就是未來宮裏的娘娘。
隨著宮女的走動,考場中的氣氛也為之一鬆。
方錦暉往左微微傾身,輕聲問著方錦書方才的答題情況。方錦書低聲答著,眼睛卻看見從房舍之中,出來了一名普通讀書人打扮的青年男子。
他下巴微方,在舉手投足之間,呈風光霽月之態。
隻看了一眼,方錦書便垂下眼眸,手不由自主的頓了一下。
他果然是來了!
她沒有料錯,一向以禮賢下士聞名的齊王,對這樣大規模的民間選拔盛事,怎麽可能無動於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