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娘的,這……這周教授他們鐵定是撞上不幹淨的東西了!”
老半天後,陳八牛那家夥緩過神來,一拍大腿,脫口而出就是這麽一句話。
本就有些壓抑的氣氛,頓時顯得更加更加緊張了起來,甚至於無形當中還憑空多了幾分詭異的味道。
alice本就十分擔心周建軍的安危,這會被陳八牛那家夥這麽一嚷嚷,緊繃的俏臉一下子繃的更緊了,緊握的一雙粉拳,指甲都快要陷進掌心的血肉裏頭了。
“八爺,胡說啥,啥不幹淨的東西,我看就數您這張破嘴最不幹淨!”
見alice神色不對,我急忙迴過頭狠狠訓了陳八牛那家夥一句,示意他別胡咧咧,給alice徒增心理壓力了。
誰曾想陳八牛那家夥這次又像是腦袋裏突然少了一根筋似的,不僅沒弄明白我的話外之意,反而是以為我在質疑他。
“八爺咋就胡咧咧,這麽多人去了,就算遇到啥危險,總不可能一個人都沒跑出來吧!”
“這不是遇到不幹淨的東西才奇怪呢!”
“八爺我可聽人說,這亂葬崗子、荒墳地這些地方,陰氣重,一個不小心就會碰到鬼遮眼、鬼打牆,還有那什麽小鬼兒找替身!”
陳八牛那家夥是越說越來勁,alice本就焦急不已,這會就更是麵色閃爍了,一個勁的朝著窗外張望著,全然一副恨不得立馬插上翅膀飛到浙省去的神色。
“alice你別聽八爺在這胡說八道,周教授肯定沒事兒的!”
我狠狠瞪了陳八牛那家夥一眼,那家夥這才注意到alice神色不對,也總算是悻悻的閉上了嘴巴,我又急忙去安慰alice。
alice沒有說什麽,隻是咬著嘴唇輕輕地點了點頭,隨後又說了一句:“那我們趕緊看一看孫教授發來的這些資料,沒準能找到一些線索!”
alice做事始終都是一副雷厲風行的架勢,更何況現在周建軍下落不明,alice雖然一直強忍著,可我知道,其實她早就亂了方寸。
不然,她也不會這麽著急的催著要去研究孫教授發來的那些資料。
“好!”
我知道這會alice心急如焚,如果你越是勸她冷靜下來,她反而越容易增加心理負擔,與其這樣不如順著她來。
我心裏頭其實又何嚐不想要早點從那些資料、照片和錄音當中找到線索呢。
好在這一下子陳八牛那家夥到還有眼力見,他叫來老板娘,把桌上的碗筷和殘羹剩飯給收拾了下去,alice迫不及待的就把那些照片和現場記錄的資料給鋪開在了桌子上,隨後返迴房間拿來了一直隨身攜帶的錄音播放設備。
我呢,皺眉掃了一眼那二十幾張照片。
二十多張照片,大概分成了兩種,一大半是第一批進入現場的考古隊,在現場拍攝的,剩下的則是那批出土文物由浙省方麵送達研究所後,研究所給那一批文物拍攝的照片。
現場的照片,除了那張祠堂之外,餘下的都沒有拍到現場周邊的環境,大都是一些考古現場初次挖掘後的現場照片。
通過那些照片,大概能看得出來,這一次考古隊應當是發現了一處大墓,而且貌似還是一個規模不小的墓葬群。
考古隊開始進行挖掘保護的是一號墓葬。
其中一張照片,拍攝的是一號墓葬掘開之前的畫麵,黑白色的照片看不出太多的東西,不過仔細去看,我還是一眼認出來,那照片裏頭標注了1號墓葬的位置,地麵上微微塌陷下去了一塊,露出了裏頭的夯土層。
因為照片是黑白色的,所以看不出那夯土層的顏色,不過我還是大概看出來,那夯土層應當是混入了麻石、糯米汁、雞蛋液和生石灰做成的複合型夯土層,這種類似的夯土層,源自明朝中期,到了清朝時期,很多達官顯貴的墓葬,用的都是這種夯土層。
在元朝時期,大型墓葬主墓室四周,都是用滾圓的大麻石整個堆砌一圈,做成一個穹頂的形狀用來保護整個主墓室。
因為那些大麻石都被雕琢成了滾圓的狀態,若是沒有外力影響,憑借著穹頂的拱形,即便是周圍地形驟然變化,曆經幾百年甚至於上千年,都不會倒塌,而且穹頂的形狀很像蒙古遊牧民族日常居住的蒙古包。
對於盜墓賊來說,這種全用滾圓大麻石做成的夯層,也是極其棘手,打盜洞的時候,用的力道小了,或者找的角度不對,壓根沒辦法穿過那層大麻石構成的夯層。
可若是力道稍微大了一點,一個不小心碰到了最底層的那一層大麻石,因為所用的大麻石都是滾圓的,一個不小心整個穹頂都會坍塌下來,到時候不僅自己會被活埋在裏頭,墓室裏的一切東西,也都會被徹底掩埋在地底下。
可正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種用滾圓大麻石做成的夯層,固然堅固,而且具有很強的防盜性能,可那些盜墓賊也找到了對付的辦法,那就是直接打孔,用火燒水侵、或者是直接用火藥,從最頂部的位置,鑿開盜洞。
這樣一來,因為是頂部的石頭被鑿開,壓根不會影響到整體,周圍的大麻石自然就不會坍塌。
這種防盜手段傳到明朝初期的時候,都一直在使用,直到後來達官顯貴們發現這種純用滾圓大麻石做的夯層,在防盜方麵還是略顯不足。
於是,就在其中加入了混入糯米汁、雞蛋清、生石灰、三白土等等東西做成的夯土,這種夯土一點點夯實後,其堅固程度,足可以媲美現代的混凝土。
用這種夯土,在大麻石周圍包裹一圈,在填入大麻石之間的縫隙,防盜性能瞬間大幅度提高。
不過很快也有盜墓賊想到的解決的辦法,那就是那種夯土雖然夯實後十分堅固,可隻要用成年老醋亦或是泡菜剩下的泡菜湯熬製成的酸膏,就能一點點將那夯土給腐蝕開來。
我注意到,照片中已經在開挖的一號墓地,露出的夯土層上隱約有個黑色的洞口。
看那洞口的大小和位置,應當就是直上直下,從墓室正頂上打下去的,這明擺著就是一個盜洞。
在考古隊之前,就有盜墓賊光顧過那處墓葬群了?
發現這一點後,我總算明白了,為什麽浙省方麵會聯係周建軍他們,這麽緊急的進行搶救式挖掘。
因為隻是一張照片,也沒辦法判斷那盜洞,到底是最近才出現的,還是很久之前就有的。
這算是一個意外發現,卻對我們解開周建軍、考古隊失聯的謎團沒多大的幫助。
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除了周建軍和三支考古隊之外,還有其他人進入過那處墓葬群。
也不知道掘開盜洞的那群盜墓賊,是和周建軍和考古隊一樣失聯了,還是成功進入了墓室,洗劫一空後安然離開了。
如果能找到那些盜墓賊的話,也許就能解開真相了。
不過單憑照片一個盜洞,要順藤摸瓜查到那些盜墓賊,明顯是不切實際的。
不過這也算是一條線索,如果真到走投無路的時候,未嚐不可以試試看,刻舟求劍固然可笑,絕非絕非完全不可能。
隨後我又把目光投向了其他的照片,餘下的幾張照片,是考古隊掘開一號墓葬之後拍攝的。
看樣子考古隊並沒有成功打開一號墓葬的主墓室,而是僅僅隻掘開了兩側的耳室和其中的甬道。
耳室之內的陪葬品數量並不多,有的不知道是陶罐還是瓷罐,都破裂了,而且明顯不是因為年深日久自然破裂的,而是被人動過,摔碎的。
不僅如此,我還發現那甬道裏頭,零零星星散落著好些銅錢,看樣子應該也是這一號墓葬裏的陪葬品,隻是被人丟在了甬道之內。
在結合第二張照片夯土層裏出現的盜洞。
不難得出一個結論,在考古隊之前,就有一夥盜墓賊發現了這處墓葬群,並且成功打開盜洞,進入了墓室,帶走了一部分陪葬品,因為銅錢的價值不高,被那些盜墓賊給仍在了甬道裏。
確認這一點後,我腦海裏不由冒出了這樣一個疑問。
既然那夥盜墓賊,能進入墓室,還帶走墓室裏的陪葬品,安然離開,為什麽周建軍和三支考古隊會先後失聯呢。
帶著這樣的疑問,我看了看餘下的現場拍攝的照片,基本上都是耳室被掘開後的情況,還有甬道內的情況,壓根就沒什麽值得關注的地方。
沒辦法,我隻能夠把希望寄托在了研究所對第一批出土文物拍攝的那些照片上。
十幾張照片,可謂是琳琅滿目,不過文物的種類卻不多,大半都是清朝常見的一些陶罐殉葬用品,最有價值,大概也就是一頭裝裱的很不錯的木匣子,那木匣子看著應當是水沉香的木料,匣子表麵不知道是蒙了一層小鹿皮還是羚羊皮,匣子合口處的銅鎖也是鎏金的,不過已經生了黑鏽。
餘下的則是一些碎瓷片之類的東西,價值不大。
我匆匆一掃而過,最後一把鐵劍的照片引起了我的注意。
因為我在那把鐵劍上,看到了孫三農所說的那種從未被發現過的古文字。
老半天後,陳八牛那家夥緩過神來,一拍大腿,脫口而出就是這麽一句話。
本就有些壓抑的氣氛,頓時顯得更加更加緊張了起來,甚至於無形當中還憑空多了幾分詭異的味道。
alice本就十分擔心周建軍的安危,這會被陳八牛那家夥這麽一嚷嚷,緊繃的俏臉一下子繃的更緊了,緊握的一雙粉拳,指甲都快要陷進掌心的血肉裏頭了。
“八爺,胡說啥,啥不幹淨的東西,我看就數您這張破嘴最不幹淨!”
見alice神色不對,我急忙迴過頭狠狠訓了陳八牛那家夥一句,示意他別胡咧咧,給alice徒增心理壓力了。
誰曾想陳八牛那家夥這次又像是腦袋裏突然少了一根筋似的,不僅沒弄明白我的話外之意,反而是以為我在質疑他。
“八爺咋就胡咧咧,這麽多人去了,就算遇到啥危險,總不可能一個人都沒跑出來吧!”
“這不是遇到不幹淨的東西才奇怪呢!”
“八爺我可聽人說,這亂葬崗子、荒墳地這些地方,陰氣重,一個不小心就會碰到鬼遮眼、鬼打牆,還有那什麽小鬼兒找替身!”
陳八牛那家夥是越說越來勁,alice本就焦急不已,這會就更是麵色閃爍了,一個勁的朝著窗外張望著,全然一副恨不得立馬插上翅膀飛到浙省去的神色。
“alice你別聽八爺在這胡說八道,周教授肯定沒事兒的!”
我狠狠瞪了陳八牛那家夥一眼,那家夥這才注意到alice神色不對,也總算是悻悻的閉上了嘴巴,我又急忙去安慰alice。
alice沒有說什麽,隻是咬著嘴唇輕輕地點了點頭,隨後又說了一句:“那我們趕緊看一看孫教授發來的這些資料,沒準能找到一些線索!”
alice做事始終都是一副雷厲風行的架勢,更何況現在周建軍下落不明,alice雖然一直強忍著,可我知道,其實她早就亂了方寸。
不然,她也不會這麽著急的催著要去研究孫教授發來的那些資料。
“好!”
我知道這會alice心急如焚,如果你越是勸她冷靜下來,她反而越容易增加心理負擔,與其這樣不如順著她來。
我心裏頭其實又何嚐不想要早點從那些資料、照片和錄音當中找到線索呢。
好在這一下子陳八牛那家夥到還有眼力見,他叫來老板娘,把桌上的碗筷和殘羹剩飯給收拾了下去,alice迫不及待的就把那些照片和現場記錄的資料給鋪開在了桌子上,隨後返迴房間拿來了一直隨身攜帶的錄音播放設備。
我呢,皺眉掃了一眼那二十幾張照片。
二十多張照片,大概分成了兩種,一大半是第一批進入現場的考古隊,在現場拍攝的,剩下的則是那批出土文物由浙省方麵送達研究所後,研究所給那一批文物拍攝的照片。
現場的照片,除了那張祠堂之外,餘下的都沒有拍到現場周邊的環境,大都是一些考古現場初次挖掘後的現場照片。
通過那些照片,大概能看得出來,這一次考古隊應當是發現了一處大墓,而且貌似還是一個規模不小的墓葬群。
考古隊開始進行挖掘保護的是一號墓葬。
其中一張照片,拍攝的是一號墓葬掘開之前的畫麵,黑白色的照片看不出太多的東西,不過仔細去看,我還是一眼認出來,那照片裏頭標注了1號墓葬的位置,地麵上微微塌陷下去了一塊,露出了裏頭的夯土層。
因為照片是黑白色的,所以看不出那夯土層的顏色,不過我還是大概看出來,那夯土層應當是混入了麻石、糯米汁、雞蛋液和生石灰做成的複合型夯土層,這種類似的夯土層,源自明朝中期,到了清朝時期,很多達官顯貴的墓葬,用的都是這種夯土層。
在元朝時期,大型墓葬主墓室四周,都是用滾圓的大麻石整個堆砌一圈,做成一個穹頂的形狀用來保護整個主墓室。
因為那些大麻石都被雕琢成了滾圓的狀態,若是沒有外力影響,憑借著穹頂的拱形,即便是周圍地形驟然變化,曆經幾百年甚至於上千年,都不會倒塌,而且穹頂的形狀很像蒙古遊牧民族日常居住的蒙古包。
對於盜墓賊來說,這種全用滾圓大麻石做成的夯層,也是極其棘手,打盜洞的時候,用的力道小了,或者找的角度不對,壓根沒辦法穿過那層大麻石構成的夯層。
可若是力道稍微大了一點,一個不小心碰到了最底層的那一層大麻石,因為所用的大麻石都是滾圓的,一個不小心整個穹頂都會坍塌下來,到時候不僅自己會被活埋在裏頭,墓室裏的一切東西,也都會被徹底掩埋在地底下。
可正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種用滾圓大麻石做成的夯層,固然堅固,而且具有很強的防盜性能,可那些盜墓賊也找到了對付的辦法,那就是直接打孔,用火燒水侵、或者是直接用火藥,從最頂部的位置,鑿開盜洞。
這樣一來,因為是頂部的石頭被鑿開,壓根不會影響到整體,周圍的大麻石自然就不會坍塌。
這種防盜手段傳到明朝初期的時候,都一直在使用,直到後來達官顯貴們發現這種純用滾圓大麻石做的夯層,在防盜方麵還是略顯不足。
於是,就在其中加入了混入糯米汁、雞蛋清、生石灰、三白土等等東西做成的夯土,這種夯土一點點夯實後,其堅固程度,足可以媲美現代的混凝土。
用這種夯土,在大麻石周圍包裹一圈,在填入大麻石之間的縫隙,防盜性能瞬間大幅度提高。
不過很快也有盜墓賊想到的解決的辦法,那就是那種夯土雖然夯實後十分堅固,可隻要用成年老醋亦或是泡菜剩下的泡菜湯熬製成的酸膏,就能一點點將那夯土給腐蝕開來。
我注意到,照片中已經在開挖的一號墓地,露出的夯土層上隱約有個黑色的洞口。
看那洞口的大小和位置,應當就是直上直下,從墓室正頂上打下去的,這明擺著就是一個盜洞。
在考古隊之前,就有盜墓賊光顧過那處墓葬群了?
發現這一點後,我總算明白了,為什麽浙省方麵會聯係周建軍他們,這麽緊急的進行搶救式挖掘。
因為隻是一張照片,也沒辦法判斷那盜洞,到底是最近才出現的,還是很久之前就有的。
這算是一個意外發現,卻對我們解開周建軍、考古隊失聯的謎團沒多大的幫助。
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除了周建軍和三支考古隊之外,還有其他人進入過那處墓葬群。
也不知道掘開盜洞的那群盜墓賊,是和周建軍和考古隊一樣失聯了,還是成功進入了墓室,洗劫一空後安然離開了。
如果能找到那些盜墓賊的話,也許就能解開真相了。
不過單憑照片一個盜洞,要順藤摸瓜查到那些盜墓賊,明顯是不切實際的。
不過這也算是一條線索,如果真到走投無路的時候,未嚐不可以試試看,刻舟求劍固然可笑,絕非絕非完全不可能。
隨後我又把目光投向了其他的照片,餘下的幾張照片,是考古隊掘開一號墓葬之後拍攝的。
看樣子考古隊並沒有成功打開一號墓葬的主墓室,而是僅僅隻掘開了兩側的耳室和其中的甬道。
耳室之內的陪葬品數量並不多,有的不知道是陶罐還是瓷罐,都破裂了,而且明顯不是因為年深日久自然破裂的,而是被人動過,摔碎的。
不僅如此,我還發現那甬道裏頭,零零星星散落著好些銅錢,看樣子應該也是這一號墓葬裏的陪葬品,隻是被人丟在了甬道之內。
在結合第二張照片夯土層裏出現的盜洞。
不難得出一個結論,在考古隊之前,就有一夥盜墓賊發現了這處墓葬群,並且成功打開盜洞,進入了墓室,帶走了一部分陪葬品,因為銅錢的價值不高,被那些盜墓賊給仍在了甬道裏。
確認這一點後,我腦海裏不由冒出了這樣一個疑問。
既然那夥盜墓賊,能進入墓室,還帶走墓室裏的陪葬品,安然離開,為什麽周建軍和三支考古隊會先後失聯呢。
帶著這樣的疑問,我看了看餘下的現場拍攝的照片,基本上都是耳室被掘開後的情況,還有甬道內的情況,壓根就沒什麽值得關注的地方。
沒辦法,我隻能夠把希望寄托在了研究所對第一批出土文物拍攝的那些照片上。
十幾張照片,可謂是琳琅滿目,不過文物的種類卻不多,大半都是清朝常見的一些陶罐殉葬用品,最有價值,大概也就是一頭裝裱的很不錯的木匣子,那木匣子看著應當是水沉香的木料,匣子表麵不知道是蒙了一層小鹿皮還是羚羊皮,匣子合口處的銅鎖也是鎏金的,不過已經生了黑鏽。
餘下的則是一些碎瓷片之類的東西,價值不大。
我匆匆一掃而過,最後一把鐵劍的照片引起了我的注意。
因為我在那把鐵劍上,看到了孫三農所說的那種從未被發現過的古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