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這些知識分子就是喜歡繞彎彎,你看現在不還是得問這個問題?”


    “要八爺我說,這才是問題的根源所在!”


    我剛剛問出心中的疑惑,還沒等到周建軍開口解答呢,因為不熟悉曆史知識,而一直倍感委屈的陳八牛,又忍不住嘟囔著牢騷了起來。


    這一次麵對陳八牛的牢騷,我和周建軍都忍不住搖頭苦笑了起來,而周建軍隨即這才給我解釋起了整件事的緣由。


    “小關同誌,既然你知道傳國玉璽的事情,那你也應該知道曆史上真正的傳國玉璽早就下落不明了。”


    “而對於傳國玉璽這件國之重器的下落,曆史上也有許多眾說紛紜的線索。”


    這到不是周建軍故意賣關子,而是曆史上對於傳國玉璽這件國之重器的下落,的確存在太多的說法了。


    單單隻是史書上記載有跡可循的隻怕也有幾十條,如果在加上野史以及坊間傳言的話,有關傳國玉璽的下落線索,那就真的隻能說是多如繁星了。


    “曆史有關傳國玉璽下落的記載多如牛毛,我們研究所以四將軍留下的線索為基礎,在結合各朝各代有關傳國玉璽下落的記載傳言,最終推測出三條線索最有可能。”


    周建軍停頓了一下,似乎是在組織語言,半晌方才繼續說了下去。


    他說根據正史以及野史記載,有關傳國玉璽下落的線索數不勝數,而其中最值得推敲的就隻有三條。


    其一是相傳傳國玉璽這件國之重器,在東漢末年輾轉遺失,最後落入塞外漠北番邦。


    其二就是相傳是在唐末年,由唐衰宗懷抱傳國玉璽縱火跳樓而亡,自此傳國玉璽這件國之重器下落不明。


    而有關此事曆史上也有許多記載,宣稱自唐朝之後,傳國玉璽皆為贗品,至於是真是假則無從考證。


    至於其三,那就是明朝時期的事情了。


    相傳明太祖朱元璋在一統天下之後,曾經親率十萬大軍遠征漠北,名義上朱元璋遠征漠北,是為了平定番邦外亂。


    可也有野史記載,當初朱元璋親率十萬大軍遠征漠北,是為了尋找當時元太祖忽必烈得到的一件重寶,而那件重寶,就是傳國玉璽。


    而恰巧,明朝時期的漠北地區,就包括了烏孫國所在的新疆部分的確。


    周建軍說完這些事情,不要說本就對曆史知識不甚熟悉的陳八牛聽得滿頭霧水了,就連我也是一腦門的疑惑。


    因為周建軍所說的三條線索,雖然都和漠北,也就是今天的新疆部分地區有關聯,可實際上烏孫時期和明太祖朱元璋時期,前後差了近千年。


    就算烏孫時期和東漢末年時間相差不遠,可那也有上百年了。


    換句話來說就是,一件一百多年後的東西,怎麽可能出現在一百多年前的古墓裏呢?


    雖然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可如此巨大的時間跨度,發生這種巧合的事情,那概率恐怕遠比買彩票中頭等大獎還要低的多。


    周建軍見我和陳八牛都是滿臉的迷惑不解,似乎也是一眼看穿了我心裏頭的疑惑,他抬起手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鏡腿,笑著給我解釋道。


    “小關同誌,雖然烏孫時期和西漢屬於同一時期,遠在東漢之前。”


    “可如果你換個角度來想,整件事其實是有跡可循的,不然早在光緒時期,四將軍為何會到新疆走那一遭?”


    周建軍這一句話,就如同是醍醐灌頂當頭棒喝一般,一下子就讓我想明白了整件事的因果關係。


    很多時候我們尋找一件東西,特別是遺失了許久時間的東西,那絕對是不可能一下子就找到的。


    而在尋找的過程當中,我們需要做的是不斷的去求證那些線索是否真實可靠。


    傳國玉璽這件國之重器,曆史上有記載的確切時間,除去秦朝之後,大都集中在漢唐時期。


    而傳國玉璽又始於秦朝,漢唐時期可以算是距離秦朝最近的王朝了,由此推斷,漢唐時期有關傳國玉璽下落的線索,極有可能是最接近事實的。


    再者,曆史上記載傳國玉璽下落不明,也是源自秦朝秦二世亡國之後,和西漢結束這一時間段內。


    而獵驕靡一手創建的烏孫國,恰巧又是和西漢漢武帝時期並存的少數民族政權。


    並且烏孫國和漢武帝存在著和親關係。


    依照當時和親的慣例,必然是由烏孫國率先提交國書給西漢王朝,再由西漢王朝迴以國書。


    而國書這種代表著兩國相交的東西,其分量可要比尋常的聖旨重了許多。


    換句話來說如果傳國玉璽這件代表著古代封建統治者身份的國之重器,在西漢時期尚且沒有遺失的話。


    那麽它就一定掌握在當時的統治者漢武帝手裏。


    反過來推理,如果當時傳國玉璽還在漢武帝手裏的話,那麽在西漢王朝迴以獵驕靡和親請求的國書上,就一定會加蓋傳國玉璽的印章。


    而以古人下葬都附於大量陪葬品的習慣來看,那份西漢王朝迴應獵驕靡請求和親的國書,極有可能在獵驕靡死後,被當做陪葬品放入了獵驕靡的墓穴當中。


    我們如果能夠找尋到獵驕靡的古墓,並且在陪葬品當中發現了那加蓋有傳國玉璽印記的國書的話,也就等同於是證明了,傳國玉璽這件國之重器,在西漢時期還準確的存在於世。


    如果把曆史上傳國玉璽眾說紛紜的下落迷蹤比作一條支流萬千的河流的話,那麽西漢時期就大概可以比喻成源頭了。


    隻要證實了源頭的存在,那麽在之後傳國玉璽在東漢末年消失,最終落入漠北塞外,明太祖朱元璋親率十萬大軍遠征漠北隻為尋找傳國玉璽這些線索,也就等於是獲得了合理存在的基礎。


    “當初四將軍遠赴新疆,尋找獵驕靡的古墓,也是想找到那國書,證實傳國玉璽是否存在於西漢時期?”


    “小關同誌你的確很有考古的天賦,不過我們尋找獵驕靡的古墓,其一是想要延續四將軍的使命,試試看看能否找到那國書。”


    “其二獵驕靡的古墓,裏麵必然也藏有其他價值連城的陪葬品,如果能找到,對於國家的考古事業,絕對是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也算是我們研究所的一點私心吧。”


    說到這的時候周建軍露出了一絲有些尷尬的神情。


    而我和陳八牛早就被驚的說不出話來了。


    雖然現在所有的謎團都解開了,可根據那浦墨古墓當中的墓誌銘記載,獵驕靡死後被葬於那傳說中的黑山。


    至於那黑山到底在哪裏?以至於那黑山現在是否還存在,我們誰都不知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盜門老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聰明白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聰明白癡並收藏盜門老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