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延清見的是,”乾隆道:“這個無需多議,下去後軍機處馬上給各省行文,務要防患於未然。”


    “不止是目下,就是以後,無論何種理由拖欠、克扣舉人?米的,一經查實,屬地知縣立即開革!”


    “此刻,江寧那邊幾千個士子還在外麵凍著,此事該如何料理?”


    弘晝道:“皇上,恕臣直言。新學對國家有百利而無一害,這事自不必說。聖慮高深,銳意變革,是為致我大清於極盛之世。”


    “育人這事是個慢功夫,現下有些人心存不滿,終於一日會明白皇上的良苦用心。”


    “隻是,這變得似乎急切了些。俗語說,百無一用是書生,這話雖有失偏頗,但有很多士子一心隻讀聖賢書,既不通新學,又不會耕種,更遑論經營了,這也是實情。”


    “臣以為,還應給士子們留些奔頭,哪怕隻有一線,即使終是不成,他們也隻會怨自己學問不精,命運不濟,絕怪不到朝廷頭上。”


    “你們覺得和親王的想法如何?”乾隆問道。


    “皇上,”張廷玉道:“臣以為和親王所言甚是,可否斟酌著開一科恩科,將錄取的名額適當減少,增加貢士的考取難度。”


    “如此,既讓士子們無話可說,也合了朝廷將士子引向新學之意,可謂一舉兩得。”


    鄂爾泰今天一開口就讓張廷玉輕巧的給駁了,心裏老大的不痛快。


    聽了張廷玉的話,見是個機會,遂老實不客氣的反駁道:“五月裏剛剛廢止了科舉,明發詔諭,如今又要複開,似乎有朝令夕改之嫌。”


    “況且,士子們甫一鬧事,朝廷即刻俯就,此端一開,恐遺害無窮。”


    張廷玉一時還想不出合適的話來駁他,況且也不願在眾人麵前與他你來我往,唇槍舌劍,顯得自已沒有宰相的心胸,於是緘口不語。


    “老西林的話也不無道理,”乾隆道:“縱是開恩科,也不能這麽個開法。”


    眾人都陷入了思索,一時間西暖閣裏鴉雀無聲。


    好半天,納親說道:“既有意要開恩科,皇上看如此可好,會試照例開春闈時居多,就說朝廷早就定下來明春三月開恩科春闈,非是因為江寧士子們鬧事才如此。”


    “再有,原本這恩科是北闈、南闈同時開,因江寧士子聚眾生事,妄圖脅迫朝廷,故取消明年三月的南闈,江南士子一律北上京師會試,以示懲戒。”


    “這樣,不僅順理成章的減少了錄取名額,又周全了朝廷的體麵。”


    訥親的確機敏過人,這主意出的連鄂爾泰也不禁暗暗歎服。


    但他還是有些擔心的說道:“國家遇有大慶之事才開恩科,開多了於禮不合。若是隻開明春一科,之後仍是停了,恐還是個難事。”


    張廷玉這時也已經想定了,說道:“皇上,可否效仿聖祖爺時的博學鴻詞科,朝廷為簡拔飽學之士,用資典學,不使埋沒民間,才開設此科。”


    “所不同的是,不需官員舉薦,隻要是舉人都可以進京應試,也分為會試、殿試兩場,考取者授以侍讀、侍講、編修、檢討等職,也不算埋沒了人才。”


    “博學鴻詞科不同於恩科,開幾科,或是幾年開一科都由朝廷視情形而定,如此便可收放自如,朝廷則完全占了主動。”


    “好,”乾隆讚道:“集思廣益,這事情就想得周全了,就這樣定下來,明春三月開博學鴻詞科,就像訥親說的,隻開北闈。”


    張廷玉道:“舉人三科會試不中,原有製度可以在吏部記名候補的,如今也都停了。”


    “以後南北兩個大學堂也會出現舉人連續應試不中的情形,似乎該有個說法。”


    乾隆沉思了片刻,說道:“會試三科未中的已經停了記名候補,此時不宜一體恢複,顯得朝廷怕了士子們聚集生事。”


    “這樣,原有三科會試未中的,明年去大學堂應試,一次未中,即可在吏部記名候?。”


    “其餘舉人,參加大學堂考試三年未中的,也同此例。至於多久能補到缺兒,或是能補到什麽樣的缺兒,就得各安天命了。”


    弘晝道:“皇上這個辦法甚好,從前的會試三年一科,若是三科未中,九年就過去了。”


    “若再趕上考了幾科舉人的,那這人得多大年紀了?大好的辰光都埋在書堆裏了,就是補上了缺兒,能為朝廷出幾年力?”


    “大學堂是一年一試,三年考不成,或是去記名候補,或是棄文務農,或從商,或做工,總還來得及,終歸能吃上一口飯的。”


    “嗯,和親王思量得對。”乾隆道。


    弘曉道:“皇上,縣裏克扣舉人祿米一事,雖事出有因,但其過當責,也該有個說法才是。”


    “嗯,”乾隆沉吟著道:“這事不止常州府那幾個縣,怕是全國都不在少數。若是處分得嚴了,也恐傷了下頭辦新學的心勁兒,常州府和陽湖縣,各罰俸半年。”


    “兩江總督,江蘇巡撫及常州府其餘各縣予以申斥,責令即刻補齊克扣舉人的祿米。”


    “老西林讓學部知會各省分司,下去各縣仔細看看,若戶部下拔的銀子果真不敷新學的用度,具實詳奏上來,朝廷可酌情追加,也省得縣裏四下騰挪。”


    “皇上,”張廷玉道:“此事因孫舉人被逼自盡而起,苦主那裏似乎也要略有照拂才好。”


    乾隆道:“劉延清,這是你刑部的差事,你看這案子該如何了結?”


    “皇上,”劉統勳道:“單就案子本身來說,縣裏、府裏都沒有不當之處。”


    “債主孫某為親不義,為富不仁,殊可痛恨,但府、縣裏既沒有責任,也不好對他過度責罰。”


    “臣也讚同對苦主有所恤閔,但不應寫到判詞裏,否則於法無據。”


    “那就這樣,”乾隆道:“讓省裏學部分司出麵,給苦主送些銀子,以示撫慰,既盡了天理人情,也讓聚集的士子們沒有了話說,如此可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潛伏在末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好夢留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好夢留君並收藏潛伏在末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