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學說,脫胎於黃老之學,不知先生是否如此認為?”
“看來公子確實對法家有研究!”
黃老思想才是劉琮最主張的,黃老之學博大精深,主張依法治國,刑德並用,經世致用等,法治雖好,但是刑罰過重,亂世尚可,在治世則容易產生矛盾,特別是商君的刑用於將過。
“一兔走,百人追之。積兔於市,過而不顧。非不欲兔,分定不可爭也。如今之所以亂,便是法治缺失,規則混亂,因此紛爭不止!”
劉琮侃侃而言。
“此申不害所言,不過確實如此!法令者,民之命也,為治之本也,所以備民也。
為治而去法令,猶欲無饑而去食也,欲無寒而去衣也,欲東而西行也,其不幾亦明矣。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為可分以為百,由名之未定也。
夫賣兔者滿市,而盜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故名分未定,堯、舜、禹、湯且皆如鶩焉而逐之;名分已定,貪盜不取。今法令不明,其名不定,天下之人得議之。
其議,人異而無定。人主為法於上,下民議之於下,是法令不定,以下為上也。此所謂名分之不定也。夫名分不定,堯、舜猶將皆折而奸之而況眾人乎?”
“先生大才,今先生被免於官職,以琮所見,三年內,先生難以再出仕,琮尚缺一先生為琮講解法家經典,府內有孩童一百五十餘人,也缺少先生,不知先生可原意?”
劉琮試探的問道。
“二公子,寵所犯乃朝廷之事,但是公子不怕惹上中常侍?”
“無礙,區區中常侍,三月之內,中常侍必死,半年之內,朝政必亂,一年之內,天下大亂,先生何不靜觀其變!”
中常侍?不過是將死之人,劉琮會擔心他們?
“公子何出此言?”
“先生知董卓此人否?”
“略有耳聞!”
“問題就出在此人身上,此人野心頗大,大將軍招其率兵入雒陽,必生禍端!”
“什麽?大將軍招董卓率兵入京?”
這個建議是袁家提出,何進也是被蹇碩逼急了。
“正是!”
“荒唐,董卓乃外將,豈能輕易招其入京!”
滿寵覺得不可思議,董卓二月底被任命為並州牧,但是董卓並未前往上任,而是帶兵駐紮在河東郡觀望。
“此事乃袁本初主張,先生當明白,世家所為,主要是為了自己利益,天子何人當,他們並不在乎!他們在乎的是如何保住自己的利益。”
“令尊為何不勸阻?”
滿寵問道。
“天子病重,怕是不久於世,天子欲立二皇子劉協為儲君,家父並不讚同,然而家父與大將軍一直政見不合,雖然家父是受大將軍舉薦,不過是大將軍順勢而為,避免北軍落入中常侍之手。”
滿寵也是明白了,劉表和何進不是一夥,自然不可能去勸諫,天子讓蹇碩做了全國統帥,何進也害怕,天子布局還是太晚了,估計他也沒想到自己會這麽快離世。
劉琮也不擔心,如今雒陽風雲變幻,但是對於劉表來說並沒有太多的危險,反而會是各方拉攏的對象。
“公子是打算?”
“府內有一百多孩童,皆是我這幾年收養的孤兒,基本識字都沒有問題,先生若是不棄,可願在府內教導這些孩童?”
滿寵思慮了一會,想了很久,終於決定在高平縣劉府住下,正好也想看看劉琮葫蘆裏麵賣的是什麽藥,神神秘秘的,而且劉府的書籍對滿寵有較大的吸引力。
劉琮能留下便可以,以後在慢慢想辦法,其實劉琮對於滿寵並沒有太好的辦法,主要還是自身年齡太小,很多東西都沒有說服力。
果然,不到一個月,四月十一,漢靈帝劉宏駕崩,大皇子劉辯繼承大統,自己的父親被何進免去了北軍中候之位,任命何顒為北軍中候。
誰讓自己父親是中立派,如今新皇繼位,兵權自然是要自己人手裏,劉琮並不擔心,論權謀手段,劉表未必比其他人差。
劉琮也沒閑著,府上的夫子變為了五位,又在本地招收了五十餘名孤兒,劉輔,劉佐在本地招了兩千家兵,開始操練。
劉琮迴到高平縣之後,劉表又派人送來了五百斤黃金,並且派來了二十餘親信過來協助,如今劉府有錢,除去私兵,有護衛五十餘人。
“二少爺,徐州糜家的人到了!”
“有請!”
“糜竺見過公子!”
“原來是大名鼎鼎的糜子仲,見過先生。”
“不敢當!”
“糜家當見過肥皂,香皂了,看來是對其感興趣了!”
“糜某有一問,此物隻有劉府所知製作之法?”
“確實!”
當初天子雖然獲得了大部分利潤,但是對於製造之法並沒有讓劉表獻出,一是念劉表還漢室宗親,畢竟同宗。二是怕寒了劉表也寒了漢室宗親的心。
“那公子的意思是?”
“六四分賬,我劉府提供,由糜家經營,不知先生以為如何?”
劉琮說道,世家一般不會親自動手經營,要麽交給管家做,要麽交給自己的家中仆人或者親戚做。
“糜某謝過公子!”
肥皂,香皂,還有白糖,這些屬於奢侈品,一般的平民百姓是不會買的,但是世家豪門必然是趨之若鶩,雖然這幾年在雒陽,長安,南陽等地有銷售,但是徐州這種離洛陽較遠的地方還是比較少見的。
“某如今在練兵,缺少鐵器,不知先生可有門路?”
“公子練兵,糜家定然支持,糜家原意免費提供三百套武器,盔甲!”
糜竺也是個妙人,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劉琮目前府上不過五個鐵匠,武器,農具各方麵都有不足。
“某先謝過先生,不過依然缺少鐵,還請先生幫忙收購!”
“這是自然的事情。”
慢慢來,不急,糜竺也在劉琮的計劃內,對於許多人來說,糜竺可能比不上戲誌才或者郭嘉這類人,但是對於劉琮來說,戲誌才,郭嘉有替代品,但是糜竺未必有。
況且糜家家仆過萬,這便是不小的戰力了,糜家在北方有各種商路渠道,這也是劉琮看重的,未來劉琮的重心雖然在南方,但是北方必須還是要有經商渠道。
而且糜家兩兄弟能力都還可以,更重要的是他們是商賈出身,比起世家豪族,他們的根基要淺多了,他們的身份對於以後也是有幫助的。
“李裕,糧食收購的事情你要抓緊,屯糧是有必要的。”
“諾。”
既然與糜家很快達成了協議,錢財相對來容易多了,買地對於劉琮來說沒有什麽必要,以後變賣也是比較麻煩的事情,直接屯糧是最好的選擇。
“諾。”
“公子,家主快人送來的雒陽急報!”
劉琮打開看了看,果然大勢並未改變,董卓入主雒陽,劉表在謀求外放,這點劉琮插不上手,不過以劉表的資曆要外放很容易。
董卓需要拉攏劉表,劉表即是漢室宗親,又在黨人中有很高的威望,不管是拉攏漢室宗親還是黨人都是董卓目前需要做的。
同時,劉琮派人傳書劉表,何進手下有一將軍,名張遼,有統兵之才能,若是能拉攏到自己麾下則為一大助力。
劉琮相信劉表現在應該認識到兵權以及將領的重要了,天下大亂的苗頭已經起來了,如今何進已死,作為何進下令招進雒陽的武將幾乎都群龍無首,最後都會歸於董卓了。
徐晃如今算是劉表的心腹了,劉表也認識武將的重要性了,亂世乃武將建功立業的好時機,此時不取,以後便沒有機會了,而且張遼是北地人,善於統領騎兵。
“公子,伯寧先生來了。”
“先生來了!此洛陽情報,先生請看!”
滿寵看了看也是感慨,沒想到如劉琮所言,董卓果然入主洛陽了,滿寵也是一聲長歎,漢室劫數難逃,他也無能為力。
“何進誤國,若是招皇甫將軍入朝,必不會有此亂局!”
滿寵憤怒的說道,大部分臣子,人心還是在漢室,隻是後世漢室式微,自然就開始選擇其他人。
“皇甫將軍名望太高,大將軍擔心日後其尾大不掉!而不論皇甫將軍或者其他如袁紹等人,皆先考慮的是自家,而後才是考慮漢室。”
皇甫,袁紹等人都有機會撥亂反正,可惜錯過了時機,說是迂腐,其實還是為了保全自己家族,怕風險過大,董卓長期與他們打交道,自然是清楚他們的心思。
當然,漢室宗親亦是如此,若此時漢室勤王,或有機會,益州七百萬民眾,湊二十萬兵馬是沒有問題的,漢室名望也還在,振臂一唿,必然關中響應,皇甫手中尚有三萬百戰老兵。
至於幽州刺史劉虞更是手握邊軍,兗州刺史劉岱手中也有不少兵馬,各郡國亦有兵馬,大漢名將朱儁亦在,黃琬手中尚有數萬兵馬,可惜都有自己的小九九。
“公子有何打算?”
“靜觀其變,一年之內,必有變化,先生所學,若是明珠暗投,豈不可惜,若是先生不急,可隨劉琮靜待其變。”
劉琮將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對於滿寵這類聰明人最好是以誠心感動。
“公子操練私兵便是為此?”
“非也,此不過是為了自保而已,如今格局,世家尾大不掉,若是要重振漢室,不破不立,破而後立方有可能!”
光武帝改革,本來就打算解決士族尾大不掉的局麵,可惜並未成功,如今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世家發展興盛,就好比大樹,主幹弱小而支杆強盛,主幹必然會被壓垮。
“看來二公子胸有成竹,滿某便隨公子靜觀其變!”
酷吏從來與世家不是一條船上的人,有時候隻是迫於形勢而已,酷吏講究法治,而世家往往是法治最主要的阻力。
劉琮目前主要的是練兵,召天下之豪傑之士,如今私兵盛行,沒有人會說什麽,劉琮練兵,主要依然在東漢兵製的基礎上做改革,結合戚繼光以及後世練兵之法做改革(看附一)。
劉琮預計是征召兩營之兵,有一定的自保能力並希望能征召到一些豪傑之士,當然其他事情劉琮並沒有落下。
“看來公子確實對法家有研究!”
黃老思想才是劉琮最主張的,黃老之學博大精深,主張依法治國,刑德並用,經世致用等,法治雖好,但是刑罰過重,亂世尚可,在治世則容易產生矛盾,特別是商君的刑用於將過。
“一兔走,百人追之。積兔於市,過而不顧。非不欲兔,分定不可爭也。如今之所以亂,便是法治缺失,規則混亂,因此紛爭不止!”
劉琮侃侃而言。
“此申不害所言,不過確實如此!法令者,民之命也,為治之本也,所以備民也。
為治而去法令,猶欲無饑而去食也,欲無寒而去衣也,欲東而西行也,其不幾亦明矣。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為可分以為百,由名之未定也。
夫賣兔者滿市,而盜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故名分未定,堯、舜、禹、湯且皆如鶩焉而逐之;名分已定,貪盜不取。今法令不明,其名不定,天下之人得議之。
其議,人異而無定。人主為法於上,下民議之於下,是法令不定,以下為上也。此所謂名分之不定也。夫名分不定,堯、舜猶將皆折而奸之而況眾人乎?”
“先生大才,今先生被免於官職,以琮所見,三年內,先生難以再出仕,琮尚缺一先生為琮講解法家經典,府內有孩童一百五十餘人,也缺少先生,不知先生可原意?”
劉琮試探的問道。
“二公子,寵所犯乃朝廷之事,但是公子不怕惹上中常侍?”
“無礙,區區中常侍,三月之內,中常侍必死,半年之內,朝政必亂,一年之內,天下大亂,先生何不靜觀其變!”
中常侍?不過是將死之人,劉琮會擔心他們?
“公子何出此言?”
“先生知董卓此人否?”
“略有耳聞!”
“問題就出在此人身上,此人野心頗大,大將軍招其率兵入雒陽,必生禍端!”
“什麽?大將軍招董卓率兵入京?”
這個建議是袁家提出,何進也是被蹇碩逼急了。
“正是!”
“荒唐,董卓乃外將,豈能輕易招其入京!”
滿寵覺得不可思議,董卓二月底被任命為並州牧,但是董卓並未前往上任,而是帶兵駐紮在河東郡觀望。
“此事乃袁本初主張,先生當明白,世家所為,主要是為了自己利益,天子何人當,他們並不在乎!他們在乎的是如何保住自己的利益。”
“令尊為何不勸阻?”
滿寵問道。
“天子病重,怕是不久於世,天子欲立二皇子劉協為儲君,家父並不讚同,然而家父與大將軍一直政見不合,雖然家父是受大將軍舉薦,不過是大將軍順勢而為,避免北軍落入中常侍之手。”
滿寵也是明白了,劉表和何進不是一夥,自然不可能去勸諫,天子讓蹇碩做了全國統帥,何進也害怕,天子布局還是太晚了,估計他也沒想到自己會這麽快離世。
劉琮也不擔心,如今雒陽風雲變幻,但是對於劉表來說並沒有太多的危險,反而會是各方拉攏的對象。
“公子是打算?”
“府內有一百多孩童,皆是我這幾年收養的孤兒,基本識字都沒有問題,先生若是不棄,可願在府內教導這些孩童?”
滿寵思慮了一會,想了很久,終於決定在高平縣劉府住下,正好也想看看劉琮葫蘆裏麵賣的是什麽藥,神神秘秘的,而且劉府的書籍對滿寵有較大的吸引力。
劉琮能留下便可以,以後在慢慢想辦法,其實劉琮對於滿寵並沒有太好的辦法,主要還是自身年齡太小,很多東西都沒有說服力。
果然,不到一個月,四月十一,漢靈帝劉宏駕崩,大皇子劉辯繼承大統,自己的父親被何進免去了北軍中候之位,任命何顒為北軍中候。
誰讓自己父親是中立派,如今新皇繼位,兵權自然是要自己人手裏,劉琮並不擔心,論權謀手段,劉表未必比其他人差。
劉琮也沒閑著,府上的夫子變為了五位,又在本地招收了五十餘名孤兒,劉輔,劉佐在本地招了兩千家兵,開始操練。
劉琮迴到高平縣之後,劉表又派人送來了五百斤黃金,並且派來了二十餘親信過來協助,如今劉府有錢,除去私兵,有護衛五十餘人。
“二少爺,徐州糜家的人到了!”
“有請!”
“糜竺見過公子!”
“原來是大名鼎鼎的糜子仲,見過先生。”
“不敢當!”
“糜家當見過肥皂,香皂了,看來是對其感興趣了!”
“糜某有一問,此物隻有劉府所知製作之法?”
“確實!”
當初天子雖然獲得了大部分利潤,但是對於製造之法並沒有讓劉表獻出,一是念劉表還漢室宗親,畢竟同宗。二是怕寒了劉表也寒了漢室宗親的心。
“那公子的意思是?”
“六四分賬,我劉府提供,由糜家經營,不知先生以為如何?”
劉琮說道,世家一般不會親自動手經營,要麽交給管家做,要麽交給自己的家中仆人或者親戚做。
“糜某謝過公子!”
肥皂,香皂,還有白糖,這些屬於奢侈品,一般的平民百姓是不會買的,但是世家豪門必然是趨之若鶩,雖然這幾年在雒陽,長安,南陽等地有銷售,但是徐州這種離洛陽較遠的地方還是比較少見的。
“某如今在練兵,缺少鐵器,不知先生可有門路?”
“公子練兵,糜家定然支持,糜家原意免費提供三百套武器,盔甲!”
糜竺也是個妙人,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劉琮目前府上不過五個鐵匠,武器,農具各方麵都有不足。
“某先謝過先生,不過依然缺少鐵,還請先生幫忙收購!”
“這是自然的事情。”
慢慢來,不急,糜竺也在劉琮的計劃內,對於許多人來說,糜竺可能比不上戲誌才或者郭嘉這類人,但是對於劉琮來說,戲誌才,郭嘉有替代品,但是糜竺未必有。
況且糜家家仆過萬,這便是不小的戰力了,糜家在北方有各種商路渠道,這也是劉琮看重的,未來劉琮的重心雖然在南方,但是北方必須還是要有經商渠道。
而且糜家兩兄弟能力都還可以,更重要的是他們是商賈出身,比起世家豪族,他們的根基要淺多了,他們的身份對於以後也是有幫助的。
“李裕,糧食收購的事情你要抓緊,屯糧是有必要的。”
“諾。”
既然與糜家很快達成了協議,錢財相對來容易多了,買地對於劉琮來說沒有什麽必要,以後變賣也是比較麻煩的事情,直接屯糧是最好的選擇。
“諾。”
“公子,家主快人送來的雒陽急報!”
劉琮打開看了看,果然大勢並未改變,董卓入主雒陽,劉表在謀求外放,這點劉琮插不上手,不過以劉表的資曆要外放很容易。
董卓需要拉攏劉表,劉表即是漢室宗親,又在黨人中有很高的威望,不管是拉攏漢室宗親還是黨人都是董卓目前需要做的。
同時,劉琮派人傳書劉表,何進手下有一將軍,名張遼,有統兵之才能,若是能拉攏到自己麾下則為一大助力。
劉琮相信劉表現在應該認識到兵權以及將領的重要了,天下大亂的苗頭已經起來了,如今何進已死,作為何進下令招進雒陽的武將幾乎都群龍無首,最後都會歸於董卓了。
徐晃如今算是劉表的心腹了,劉表也認識武將的重要性了,亂世乃武將建功立業的好時機,此時不取,以後便沒有機會了,而且張遼是北地人,善於統領騎兵。
“公子,伯寧先生來了。”
“先生來了!此洛陽情報,先生請看!”
滿寵看了看也是感慨,沒想到如劉琮所言,董卓果然入主洛陽了,滿寵也是一聲長歎,漢室劫數難逃,他也無能為力。
“何進誤國,若是招皇甫將軍入朝,必不會有此亂局!”
滿寵憤怒的說道,大部分臣子,人心還是在漢室,隻是後世漢室式微,自然就開始選擇其他人。
“皇甫將軍名望太高,大將軍擔心日後其尾大不掉!而不論皇甫將軍或者其他如袁紹等人,皆先考慮的是自家,而後才是考慮漢室。”
皇甫,袁紹等人都有機會撥亂反正,可惜錯過了時機,說是迂腐,其實還是為了保全自己家族,怕風險過大,董卓長期與他們打交道,自然是清楚他們的心思。
當然,漢室宗親亦是如此,若此時漢室勤王,或有機會,益州七百萬民眾,湊二十萬兵馬是沒有問題的,漢室名望也還在,振臂一唿,必然關中響應,皇甫手中尚有三萬百戰老兵。
至於幽州刺史劉虞更是手握邊軍,兗州刺史劉岱手中也有不少兵馬,各郡國亦有兵馬,大漢名將朱儁亦在,黃琬手中尚有數萬兵馬,可惜都有自己的小九九。
“公子有何打算?”
“靜觀其變,一年之內,必有變化,先生所學,若是明珠暗投,豈不可惜,若是先生不急,可隨劉琮靜待其變。”
劉琮將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對於滿寵這類聰明人最好是以誠心感動。
“公子操練私兵便是為此?”
“非也,此不過是為了自保而已,如今格局,世家尾大不掉,若是要重振漢室,不破不立,破而後立方有可能!”
光武帝改革,本來就打算解決士族尾大不掉的局麵,可惜並未成功,如今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世家發展興盛,就好比大樹,主幹弱小而支杆強盛,主幹必然會被壓垮。
“看來二公子胸有成竹,滿某便隨公子靜觀其變!”
酷吏從來與世家不是一條船上的人,有時候隻是迫於形勢而已,酷吏講究法治,而世家往往是法治最主要的阻力。
劉琮目前主要的是練兵,召天下之豪傑之士,如今私兵盛行,沒有人會說什麽,劉琮練兵,主要依然在東漢兵製的基礎上做改革,結合戚繼光以及後世練兵之法做改革(看附一)。
劉琮預計是征召兩營之兵,有一定的自保能力並希望能征召到一些豪傑之士,當然其他事情劉琮並沒有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