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85 八一三日記
王亮道:“薑玉貞旅長是最後一名從撤出原平城的中國軍人。”
鬼子還是追上來了,坦克連開幾炮。
薑玉貞重傷仰臥在地上,血流如注,時而昏迷,時而清醒。
特務排長嚐試去背起旅長繼續撤退,這時薑玉貞又清醒了過來,他對排長說:“鬼子馬上就追上來了,你快走,留得青山在,報仇打鬼子!”
特務排長曾經當過薑玉貞多年的警衛員,堅決不走。
薑玉貞虎眼一瞪:“我已經不行了,你快走,這是命令,是我最後的一道命令,走!”
一股股鮮血從堅決的身上、嘴中湧出來。
鬼子騎兵已經衝過來,特務排長隻得灑淚而別,躲進高粱地。
他遠遠看見鬼子圍住了旅長,先是用刺刀亂捅,然後一個鬼子軍官用指揮刀把薑將軍的頭顱砍下來,血淋淋地拎走了。
“薑旅長無首,死不瞑目。將軍壯誌,以身殉國。那年薑玉貞將軍年滿四十三歲。”王亮把拳頭攥得緊緊的。
這便是王亮每一次抓到日本俘虜後都會想方設法搞死他們的原因。
日本鬼子,必須得死,沒得商量。
劉家麒(1894年~1937年,國民革命軍陸軍第9軍54師師長。為奪迴主陣地,親率所部發起攻擊,連克數個山頭,重創敵軍。在指揮部隊乘勝追擊時,身中數彈,壯烈犧牲。)
鄭廷珍(1883年~1937年,國民革命軍陸軍第9軍獨立5旅旅長。)
秦霖(1899年~1937年,國民革命軍第7軍171師511旅副旅長。)
......
這條走廊太長了。
王亮真的不能再一一看下去了。
這種揭傷疤的滋味,真的不好受。
他們可都是統領萬軍的將軍啊!
最終血灑疆場,這是何等的英勇無畏。
再往前走,那便是樊建國淘來的寶貝了。
國民革命軍的軍裝,武器裝備。
一件件安靜地擺放在那裏,琳琅滿目。
當看到中正劍的時候,王亮又停了下來。
“叔,您再摸摸?”樊建國問道。
“沒有這個必要了,早就摸夠了。”王亮擺擺手。
躺在那裏的這把中正劍真正的主人是王亮。
中正劍是常凱申贈給其黃埔學生、得力部將及有功人員的隨身短劍,因為在其劍柄上刻有“蔣中正贈”字樣,因此得名中正劍。
這已然成為一種榮耀的象征。
中正劍的劍柄刻有黃埔誌工無往不勝、中正等字樣。
另一麵就刻校長蔣中正贈。
當年王亮得到這把劍,是因為在八一三淞滬會戰中提出了不少有建設性的方案,得到了常凱申的青睞。
倏然,王亮的目光又落到了一本日記上,“行啊,建國,你小子連八一三日記都搞來了。這日記原本不是由華南理工大學的符羅飛教授收藏的嗎?”
八一三日記作者是1937年就職於滬高官城唱片公司的職員張德治。
整部日記十分詳細地記述了1937年8月12日日9月11日淞滬會戰期間日軍侵華的暴行。
作者張德治原本是杭州餘姚的一位熱血青年,因身逢亂世,家境敗落,被迫輟學。
為求謀生,張德治身赴上海,投奔舅舅。
在舅舅的幫助之下,他在長城唱片公司得到了一個職位。
本以為生活就此安定下來,卻沒有想到參加工作沒幾日戰事就爆發了。
形勢所趨,大戰在即。
昔日同窗,紛紛投筆從戎,枕戈待旦。
但張德治從小便體弱多病,不能親赴戰場,殺敵救國。
於是他就選擇了另一條路:記錄戰時新聞,留予後輩史料,存證日寇罪行。
樊建國迴道:“符羅飛教授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去世了,趕上那場大風波,日記就流失了。我也是前幾年在一次與偶然的機會下在京城的書刊資料拍賣會水囊見到這本日記的。”
“盡管價格昂貴,我還是籌錢把她拍了下來,因為她的價值實在是太高了。”
王亮點了點頭,很是滿意:“你小子有眼光啊,一本記錄當年淞滬之戰的私人日記,事關抗戰,非比尋常。這是我們國家和民族最寶貴的曆史財富啊。”
樊建國示意工作人員將保險玻璃打開,把八一三日記取了出來,交到了王亮的手上。
接過這本日記,王亮顯得格外小心。
曆經了這麽多年的風風雨雨,幾經戰亂,大風波,還能保存下來,真的是太難能可貴了。
但也正是因為年代久遠,紙質也就變得無比的脆弱。
稍稍翻動,書頁就會被損壞。
珍貴的史料啊!
王亮注意到日記中所記錄的一段:【夜報出版,日升樓之慘劇始明了,時在下午一時,墜落地點,適中四義路口之交通燈警亭附近,轟然一聲,全市震驚,該彈落地之處,鐵片所及,附近一帶店鋪,玻窗俱遭炸毀,千瘡百孔,宛如地震之後,四街血肉橫飛,遍地陳屍,慘不忍睹,遭此罹劫者,達四五百人。】
【惟二彈究為誰屬,尚在調查中,又四川路美國海軍機房,亦有炸彈一枚自空墜中,當時爆炸之聲奇響,予雖聞之,惟不料竟落於離予僅百步之處也,所幸該地處境冷僻,故無生命喪失。】
【連日因滬東區虹口殘敵,勢窮力蹙,不得不另謀新企圖,一方麵殘敵繼續頑抗。同時集中艦隊載應援陸軍兩師團,分向吳淞、獅子林、瀏河、楊林口等處以密集炮火猛攻,企圖掩護登陸。張華浜蘊藻浜兩處圖登陸者尤眾,我軍以重炮還擊,雙方展開極猛烈之炮戰,經兩小時後,始將敵軍全部擊退。】
【大晚報載今晨四時半,泊口外之敵航空母艦上之飛機一佰零五架全體出動,十二大隊(六)飛京杭各地,十一小隊(三)在滬市近郊環視偵察,並濫製炸彈,明日消息,勢必惡劣。又載台浦附近停日艦十餘艘,形勢甚緊張。】
王亮記得,這應該是發生在四義路上的一次轟炸。
當時他就在滬市,親眼目睹了這場慘劇。
八一三日記中所記載的,同王亮所見的,高度契合。
血肉橫飛,遍地陳屍。。。。。。
重溫曆史的感慨,或許隻有王亮才能說出那種滋味來了吧。
王亮道:“薑玉貞旅長是最後一名從撤出原平城的中國軍人。”
鬼子還是追上來了,坦克連開幾炮。
薑玉貞重傷仰臥在地上,血流如注,時而昏迷,時而清醒。
特務排長嚐試去背起旅長繼續撤退,這時薑玉貞又清醒了過來,他對排長說:“鬼子馬上就追上來了,你快走,留得青山在,報仇打鬼子!”
特務排長曾經當過薑玉貞多年的警衛員,堅決不走。
薑玉貞虎眼一瞪:“我已經不行了,你快走,這是命令,是我最後的一道命令,走!”
一股股鮮血從堅決的身上、嘴中湧出來。
鬼子騎兵已經衝過來,特務排長隻得灑淚而別,躲進高粱地。
他遠遠看見鬼子圍住了旅長,先是用刺刀亂捅,然後一個鬼子軍官用指揮刀把薑將軍的頭顱砍下來,血淋淋地拎走了。
“薑旅長無首,死不瞑目。將軍壯誌,以身殉國。那年薑玉貞將軍年滿四十三歲。”王亮把拳頭攥得緊緊的。
這便是王亮每一次抓到日本俘虜後都會想方設法搞死他們的原因。
日本鬼子,必須得死,沒得商量。
劉家麒(1894年~1937年,國民革命軍陸軍第9軍54師師長。為奪迴主陣地,親率所部發起攻擊,連克數個山頭,重創敵軍。在指揮部隊乘勝追擊時,身中數彈,壯烈犧牲。)
鄭廷珍(1883年~1937年,國民革命軍陸軍第9軍獨立5旅旅長。)
秦霖(1899年~1937年,國民革命軍第7軍171師511旅副旅長。)
......
這條走廊太長了。
王亮真的不能再一一看下去了。
這種揭傷疤的滋味,真的不好受。
他們可都是統領萬軍的將軍啊!
最終血灑疆場,這是何等的英勇無畏。
再往前走,那便是樊建國淘來的寶貝了。
國民革命軍的軍裝,武器裝備。
一件件安靜地擺放在那裏,琳琅滿目。
當看到中正劍的時候,王亮又停了下來。
“叔,您再摸摸?”樊建國問道。
“沒有這個必要了,早就摸夠了。”王亮擺擺手。
躺在那裏的這把中正劍真正的主人是王亮。
中正劍是常凱申贈給其黃埔學生、得力部將及有功人員的隨身短劍,因為在其劍柄上刻有“蔣中正贈”字樣,因此得名中正劍。
這已然成為一種榮耀的象征。
中正劍的劍柄刻有黃埔誌工無往不勝、中正等字樣。
另一麵就刻校長蔣中正贈。
當年王亮得到這把劍,是因為在八一三淞滬會戰中提出了不少有建設性的方案,得到了常凱申的青睞。
倏然,王亮的目光又落到了一本日記上,“行啊,建國,你小子連八一三日記都搞來了。這日記原本不是由華南理工大學的符羅飛教授收藏的嗎?”
八一三日記作者是1937年就職於滬高官城唱片公司的職員張德治。
整部日記十分詳細地記述了1937年8月12日日9月11日淞滬會戰期間日軍侵華的暴行。
作者張德治原本是杭州餘姚的一位熱血青年,因身逢亂世,家境敗落,被迫輟學。
為求謀生,張德治身赴上海,投奔舅舅。
在舅舅的幫助之下,他在長城唱片公司得到了一個職位。
本以為生活就此安定下來,卻沒有想到參加工作沒幾日戰事就爆發了。
形勢所趨,大戰在即。
昔日同窗,紛紛投筆從戎,枕戈待旦。
但張德治從小便體弱多病,不能親赴戰場,殺敵救國。
於是他就選擇了另一條路:記錄戰時新聞,留予後輩史料,存證日寇罪行。
樊建國迴道:“符羅飛教授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去世了,趕上那場大風波,日記就流失了。我也是前幾年在一次與偶然的機會下在京城的書刊資料拍賣會水囊見到這本日記的。”
“盡管價格昂貴,我還是籌錢把她拍了下來,因為她的價值實在是太高了。”
王亮點了點頭,很是滿意:“你小子有眼光啊,一本記錄當年淞滬之戰的私人日記,事關抗戰,非比尋常。這是我們國家和民族最寶貴的曆史財富啊。”
樊建國示意工作人員將保險玻璃打開,把八一三日記取了出來,交到了王亮的手上。
接過這本日記,王亮顯得格外小心。
曆經了這麽多年的風風雨雨,幾經戰亂,大風波,還能保存下來,真的是太難能可貴了。
但也正是因為年代久遠,紙質也就變得無比的脆弱。
稍稍翻動,書頁就會被損壞。
珍貴的史料啊!
王亮注意到日記中所記錄的一段:【夜報出版,日升樓之慘劇始明了,時在下午一時,墜落地點,適中四義路口之交通燈警亭附近,轟然一聲,全市震驚,該彈落地之處,鐵片所及,附近一帶店鋪,玻窗俱遭炸毀,千瘡百孔,宛如地震之後,四街血肉橫飛,遍地陳屍,慘不忍睹,遭此罹劫者,達四五百人。】
【惟二彈究為誰屬,尚在調查中,又四川路美國海軍機房,亦有炸彈一枚自空墜中,當時爆炸之聲奇響,予雖聞之,惟不料竟落於離予僅百步之處也,所幸該地處境冷僻,故無生命喪失。】
【連日因滬東區虹口殘敵,勢窮力蹙,不得不另謀新企圖,一方麵殘敵繼續頑抗。同時集中艦隊載應援陸軍兩師團,分向吳淞、獅子林、瀏河、楊林口等處以密集炮火猛攻,企圖掩護登陸。張華浜蘊藻浜兩處圖登陸者尤眾,我軍以重炮還擊,雙方展開極猛烈之炮戰,經兩小時後,始將敵軍全部擊退。】
【大晚報載今晨四時半,泊口外之敵航空母艦上之飛機一佰零五架全體出動,十二大隊(六)飛京杭各地,十一小隊(三)在滬市近郊環視偵察,並濫製炸彈,明日消息,勢必惡劣。又載台浦附近停日艦十餘艘,形勢甚緊張。】
王亮記得,這應該是發生在四義路上的一次轟炸。
當時他就在滬市,親眼目睹了這場慘劇。
八一三日記中所記載的,同王亮所見的,高度契合。
血肉橫飛,遍地陳屍。。。。。。
重溫曆史的感慨,或許隻有王亮才能說出那種滋味來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