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7 這世界很精彩。
麵對著鏡頭,麵對著百萬網友,王亮十分滿足地說道:“這便是1984年的那場盛事,屬於一代軍人最最珍貴的迴憶,生命終有盡頭,但我們的生命無悔。”
1984年閱兵,這僅僅是曆史的一個小片段。
王亮記得的,遠遠不止這些。
他還記得,當時為了完成黨和國家交給的“揚國威、振軍威”的神聖使命,為了向全國人民交出合格的答卷,受閱官兵用“流血流汗不流淚,掉皮掉肉不掉隊”的精神激勵自己。
受閱的官兵們說:“作為軍人,能參加受閱,這是一種榮譽。能夠接受中央領導人的檢閱是終身難忘的,為之付出也是應該的、值得的。”
說說終究是容易的,上嘴皮下嘴皮一動,話就說出來了。
但真正要做,難,難於上晴青天。
1984年,王亮參加了一些組織受閱部隊訓練的工作,其中很大一部分的任務還是安撫那些剛剛從戰場上拉迴來的戰士們,做做他們的心理工作。
王亮記得,為了1984年的那場閱兵,這些剛經曆戰火洗禮的官兵們曆經了春夏秋三個季節,在氣溫零下十多度一直練到零上四十多度的環境中,進行了長達半年多的嚴格訓練。
1984年,那一年,京城夏季氣溫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高的一年。
訓練,無非就是隊列訓練,枯燥無味之極。
王亮道:“我還記得當時訓練的一些方法,哈哈,都是些土方法。”
“腿上綁磚頭和沙袋練習力量,背上綁十字支架來練體形,衣領別大頭針糾正擺頭定位時出現的仰頭、探頭和低頭,帽頂朝下頂在頭上踢正步練平穩,不穩就會掉下來。”
王亮記得為了訓練端正莊嚴的軍人姿態,不少受閱官兵對著鏡子靠牆根站立幾個小時,身背正骨十字架練正步,在腿上綁著一公斤重的沙袋苦練基本功。
王亮記得,官兵們每天從早到晚反複踢正步,為了練好一個動作,受閱官兵往往經過千百次甚至上萬次練習。
那種辛苦是難以用語言表達的,嚴酷、殘酷。
“說一個數據吧,受閱官兵在兩百多天的無數次重複訓練中,人均行程約一點二五萬公裏、每天補水十公斤、踢壞六雙閱兵牛皮鞋、磨破五公斤鐵鞋掌,整個閱兵部隊僅鐵掌、鞋釘就用了六噸!”王亮道。
當年那是什麽樣的意誌力量了。
這些軍人們憑借著什麽樣的信念才會做到心無旁騖呢?
外麵的世界很精彩,這個國家乃至世界每天都會發生很多精彩的事情。
同樣在繁華的城市裏,為什麽有的人可以紙醉金迷,燈紅酒綠,而他們,隻能......
能夠做到心無旁騖的人不多了。
所以,他們,時至今日才會是我們國家的中流砥柱。
經過兩百個晝夜的奮戰,參閱的官兵們最終不負眾望。
閱兵式隊列嚴整,口號洪亮。
分列式步伐剛健,氣勢雄偉。
標兵威風凜凜,站立整整三個小時而紋絲不動。
全部受閱人員經過艱苦訓練和共同努力,圓滿完成了閱兵訓練任務,終於在國慶節前夕站在了準備向祖國和人民匯報的閱兵線上。
思緒飛揚,王亮又想起了不少有趣的事情,不妨同網友們分享:“閱兵儀式結束後,還有一場盛大的遊行,在那場遊行上,還發生了讓我最難忘的一件事情。”
故事的開始得迴到1984年的9月30日晚上,地點是在京城大學。
學生們聚集在宿舍裏,討論著明天的活動。
明天就要舉行閱兵了,閱兵結束後便是遊行,作為時代的驕子,最能突出反映社會律動的脈搏,素有時代前鋒讚譽的京城大學的學生們在這改革開放的洪流中自然不會放棄展現他們社會責任的機會。
早在暑假的時候,他們就留在學校裏進行了緊張的隊列訓練、喊口號和跳集體舞,隨後又在天安門廣場參加了遊行的預演。
而今天晚上,他們討論的是大事情。
“明天的遊行,我們能不能偷偷帶點什麽進去,最好是能展現我們個性的東西。”
一人提議,剛剛得到思想解放的學生們圍繞國家的形勢,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
最後,這些年輕人決定寫一幅標語來表達他們的感情和想法。
“我覺得應該是‘振興中華’,這個好。”
“不!我覺得應該寫‘教育要改革’,這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寫‘加快改革開放步伐’這才貼切一些嗎,視野格局才廣闊一些嗎?”
“不好不好都不好,一點新意都沒有。”
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討論著,紛紛發表著自己的看法。
但這些有思想的年輕人總是覺得這些一個個老生常談的口號差了點什麽,總之不能表現他們這些人的思想感情。
這是中國的最高學府,朝氣蓬勃的年輕人都匯聚在這裏,自然要與眾不同一點。
“這不行那不行,到底寫什麽啊!”
一位同學提議道:“哎!咱們的口號表達一下對***同誌的感情如何?你們想想,改革開放已經有幾年了,成效顯著,我們都是看在眼裏的。我們是改革開放的受益人啊,沒有改革開放,沒有高考製度的恢複,我們也上不了大學啊。應該感謝鄧公!”
“好,我覺得這個好!”
“我同意!”
“我也同意。”
“那就咱們就寫“鄧主席萬歲”吧!”
“不,這種帶有文革色彩的口號不合適。”
“我覺得直接向鄧公問聲好就可以了,完全可以寫‘尊敬的***同誌您好’。”
“恩,問好是不錯,但我覺得你這句子有點長了啊,咱們幹脆就寫‘***同誌您好’。”
討論越來越熱烈,大家也越來越放得開。
最後,有同學幹脆提議:“‘小平同誌您好’這個怎麽樣?”
“這個好!”
“我覺得不錯。”
“就這樣了吧。”
同學們說幹就幹,他們把寫在綠色紙上的這六個大字貼在床單上,但床單的長度確不夠。
麵對著鏡頭,麵對著百萬網友,王亮十分滿足地說道:“這便是1984年的那場盛事,屬於一代軍人最最珍貴的迴憶,生命終有盡頭,但我們的生命無悔。”
1984年閱兵,這僅僅是曆史的一個小片段。
王亮記得的,遠遠不止這些。
他還記得,當時為了完成黨和國家交給的“揚國威、振軍威”的神聖使命,為了向全國人民交出合格的答卷,受閱官兵用“流血流汗不流淚,掉皮掉肉不掉隊”的精神激勵自己。
受閱的官兵們說:“作為軍人,能參加受閱,這是一種榮譽。能夠接受中央領導人的檢閱是終身難忘的,為之付出也是應該的、值得的。”
說說終究是容易的,上嘴皮下嘴皮一動,話就說出來了。
但真正要做,難,難於上晴青天。
1984年,王亮參加了一些組織受閱部隊訓練的工作,其中很大一部分的任務還是安撫那些剛剛從戰場上拉迴來的戰士們,做做他們的心理工作。
王亮記得,為了1984年的那場閱兵,這些剛經曆戰火洗禮的官兵們曆經了春夏秋三個季節,在氣溫零下十多度一直練到零上四十多度的環境中,進行了長達半年多的嚴格訓練。
1984年,那一年,京城夏季氣溫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高的一年。
訓練,無非就是隊列訓練,枯燥無味之極。
王亮道:“我還記得當時訓練的一些方法,哈哈,都是些土方法。”
“腿上綁磚頭和沙袋練習力量,背上綁十字支架來練體形,衣領別大頭針糾正擺頭定位時出現的仰頭、探頭和低頭,帽頂朝下頂在頭上踢正步練平穩,不穩就會掉下來。”
王亮記得為了訓練端正莊嚴的軍人姿態,不少受閱官兵對著鏡子靠牆根站立幾個小時,身背正骨十字架練正步,在腿上綁著一公斤重的沙袋苦練基本功。
王亮記得,官兵們每天從早到晚反複踢正步,為了練好一個動作,受閱官兵往往經過千百次甚至上萬次練習。
那種辛苦是難以用語言表達的,嚴酷、殘酷。
“說一個數據吧,受閱官兵在兩百多天的無數次重複訓練中,人均行程約一點二五萬公裏、每天補水十公斤、踢壞六雙閱兵牛皮鞋、磨破五公斤鐵鞋掌,整個閱兵部隊僅鐵掌、鞋釘就用了六噸!”王亮道。
當年那是什麽樣的意誌力量了。
這些軍人們憑借著什麽樣的信念才會做到心無旁騖呢?
外麵的世界很精彩,這個國家乃至世界每天都會發生很多精彩的事情。
同樣在繁華的城市裏,為什麽有的人可以紙醉金迷,燈紅酒綠,而他們,隻能......
能夠做到心無旁騖的人不多了。
所以,他們,時至今日才會是我們國家的中流砥柱。
經過兩百個晝夜的奮戰,參閱的官兵們最終不負眾望。
閱兵式隊列嚴整,口號洪亮。
分列式步伐剛健,氣勢雄偉。
標兵威風凜凜,站立整整三個小時而紋絲不動。
全部受閱人員經過艱苦訓練和共同努力,圓滿完成了閱兵訓練任務,終於在國慶節前夕站在了準備向祖國和人民匯報的閱兵線上。
思緒飛揚,王亮又想起了不少有趣的事情,不妨同網友們分享:“閱兵儀式結束後,還有一場盛大的遊行,在那場遊行上,還發生了讓我最難忘的一件事情。”
故事的開始得迴到1984年的9月30日晚上,地點是在京城大學。
學生們聚集在宿舍裏,討論著明天的活動。
明天就要舉行閱兵了,閱兵結束後便是遊行,作為時代的驕子,最能突出反映社會律動的脈搏,素有時代前鋒讚譽的京城大學的學生們在這改革開放的洪流中自然不會放棄展現他們社會責任的機會。
早在暑假的時候,他們就留在學校裏進行了緊張的隊列訓練、喊口號和跳集體舞,隨後又在天安門廣場參加了遊行的預演。
而今天晚上,他們討論的是大事情。
“明天的遊行,我們能不能偷偷帶點什麽進去,最好是能展現我們個性的東西。”
一人提議,剛剛得到思想解放的學生們圍繞國家的形勢,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
最後,這些年輕人決定寫一幅標語來表達他們的感情和想法。
“我覺得應該是‘振興中華’,這個好。”
“不!我覺得應該寫‘教育要改革’,這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寫‘加快改革開放步伐’這才貼切一些嗎,視野格局才廣闊一些嗎?”
“不好不好都不好,一點新意都沒有。”
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討論著,紛紛發表著自己的看法。
但這些有思想的年輕人總是覺得這些一個個老生常談的口號差了點什麽,總之不能表現他們這些人的思想感情。
這是中國的最高學府,朝氣蓬勃的年輕人都匯聚在這裏,自然要與眾不同一點。
“這不行那不行,到底寫什麽啊!”
一位同學提議道:“哎!咱們的口號表達一下對***同誌的感情如何?你們想想,改革開放已經有幾年了,成效顯著,我們都是看在眼裏的。我們是改革開放的受益人啊,沒有改革開放,沒有高考製度的恢複,我們也上不了大學啊。應該感謝鄧公!”
“好,我覺得這個好!”
“我同意!”
“我也同意。”
“那就咱們就寫“鄧主席萬歲”吧!”
“不,這種帶有文革色彩的口號不合適。”
“我覺得直接向鄧公問聲好就可以了,完全可以寫‘尊敬的***同誌您好’。”
“恩,問好是不錯,但我覺得你這句子有點長了啊,咱們幹脆就寫‘***同誌您好’。”
討論越來越熱烈,大家也越來越放得開。
最後,有同學幹脆提議:“‘小平同誌您好’這個怎麽樣?”
“這個好!”
“我覺得不錯。”
“就這樣了吧。”
同學們說幹就幹,他們把寫在綠色紙上的這六個大字貼在床單上,但床單的長度確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