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第五百五十八迴諸葛亮算不到的
突如其來的兵馬,令交戰的雙方都很是吃驚。
不過,馬岱很清楚,如果是自己這邊的人馬,肯定不會衝開自己的包圍圈,而是會協助自己的兵馬進行包圍。故此,這支意外的兵馬,肯定是敵軍。
馬岱能清楚意識到這一點,魏延當然也能想到。隻不過,魏延想不到的是,會是哪路人馬來幫助自己。可無論如何,能在自己危機時刻有了救援,魏延相比於馬岱,那還是相當喜出望外的。
而這支從外麵殺進來的兵馬,一點沒錯。正是諸葛亮派遣接應魏延,實施連環突擊的淩操部隊。
戰況隨著淩操大軍的意外加入,立刻產生了扭轉。馬岱的軍兵雖然精銳,可黑夜之中,尤其是混戰之中,早已布好的戰鬥方位,卻不是那麽好再次調整的。原本麵向魏延的包圍圈,此時把整個後背都讓給了淩操大軍。讓淩操軍隊很是容易的形成以多打少,一點破麵。幽州軍的包圍圈,被快速的割開一個口子,讓魏延大軍有了一個喘息之機。
隻不過,此時魏延大軍已經折損過半。可即使如此,援兵的到來,還是讓魏延的部隊,軍心大振。魏延更是振奮心情,重新向馬岱殺去。隻要攔截住馬岱的重新指揮調整,勝利就屬於己軍。
此時,反倒輪得馬岱有所分心,招架不住了。
但是,越是如此危局,越是看出幽州軍的精銳,越是看出幽州軍日常訓練的效果。
如果,如今的這種局麵,換作除幽州軍以外的任何一支當時的精銳部隊。在主將與敵交戰,無暇指揮部隊,而部隊又偏偏遇到意料外的突襲,而且還沒是非常不利的隊形時。恐怕此時早就潰散了。這也就是冷兵器時代所謂的:將是兵之膽!沒有主將指揮調度的士兵,再精銳,那也是一盤散沙。
但是,幽州軍則不然。雖然幽州軍統兵帶隊的應然要靠主將。但是,一個部隊的主將,卻絕不是所有幽州軍的全部膽量所在。幽州軍在劉明那種新式統兵的策略下,思想建設紮根在連隊上。這就造成了各個部隊的基層骨幹,各級的行軍司馬,班長,連長,以及營長等等,才是一個部隊的根基所在。他們一個個所起到的作用,甚至於遠遠超過一個部隊的主將。
而在此危急之時,這些班長,營長,以及大大小小的行軍司馬們,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指揮雖然失調了。可一個個的戰鬥單位並沒有喪失,反倒班,營為單位,形成一個個小作戰單位,各自結陣的展開廝殺。
這種小型陣,那都是幽州軍日常訓練的。在這種缺少組織和調度的情況下,反倒突出了幽州軍日常訓練所形成的強大個人戰鬥力。三萬兵馬,形成了上千個小的作戰單位,其戰鬥目標也非常的簡單、單純,那就是殺光身邊的一切敵人。
上千個小的作戰單位,各自集結,就好像上千小的飛速旋轉的刀輪一樣。雖然大環境的整體,被吳軍形成了以多打少的軍麵,可真正倆軍交錯的環節,卻由於小陣型的不同,交織的場地有限,而形成了幽州軍在以多殺少。以統一戰分散的局麵。錯過了剛開始得混亂局麵,幽州軍竟然在逐步扭轉著敗局。
這種意外,是淩操難以想象的,明明敵軍都被分割開來,己軍出其不意的打擊已經形成了優勢局麵,怎麽可能敵軍還能發揮反擊和調度?難道敵軍統兵將領的指揮能力真得高到了這種不可思議的境地,竟然連讓自己臆測一下都不可以嗎?
無怪乎淩操會如此想。淩操作為一個高級將領,統兵也是他的本行。兵書戰策也知道不少。可在他所知道的那些軍事常識之中,將領的作用,也就是開戰之前作出部署,開戰之後,奮力殺敵,做出表率罷了。其他的臨地反映,還有調度。除非那個將領手中還有預備兵之外,是不可能再作其他變化的。故此,淩操才會對這個原本已經將要潰散的幽州軍,卻做出了快速的集結和反擊而感到萬分的不可思議。
但淩操的不可思議,比七魏延來,那還差得遠了。淩操不知道此時幽州軍的先鋒官馬岱正忙著呢。可魏延卻是知道得一清二楚。馬岱可正在魏延的刀法下,忙得手忙腳亂呢。沒有主將的調度,這些幽州軍又是怎麽組織起來的?
魏延當然想不到,馬岱手下那幽州軍上千個班長,營長和司馬們,此時就跟上千個將領一樣,發揮著臨場組織作用。所有的幽州戰士,此時都緊密地團結在這些小政委,小班長得領導下,忘我的拚殺著。
夏季天長。此時天已經蒙蒙亮了。由三更天殺到五更天,已經殺了兩個更次了。
而就在兩軍混戰之時,又有一支軍馬奔殺而來。這支部隊,那可真是一點不負奔殺而來的聲勢。疾如火,快如風。蹄聲隆隆,乃是一隊騎兵。離著混戰的外圍還有一定距離,就已經一陣箭雨急襲,射倒了哪些圍在外圍的吳軍。
不用問,戰場上的所有人,都已經清楚地知道,這是幽州軍的援兵來了。
這些人能分得這麽清楚?很簡單。蜀中和漢中,群山之盆地,根本就沒有大規模的馬群所在。而騎兵的保養開銷又相當的大,而在山地作戰,發揮用處的地方又不多。張魯和劉璋他們根本就不會花大價錢從外地購買馬匹組建騎兵。而孫權更不用說了,地處南方,要想買馬,那代價就更高了。而且南船北馬,江南地理環境所形成的戰略思想,也一直讓孫權和其手下將領偏重水軍,當然就更不會有什麽大規模的騎兵部隊了。
而幽州軍馬,確是以騎兵聞名天下,大夥自然也就分得清楚了。
而如今快速趕來的部隊,也確實是幽州的突起兵。雖然諸葛亮連環突襲,確實是料中了平常人警戒和埋伏不會做二次防範的弱點。而馬岱那也暗哨也確實在發現魏延的軍兵後就撤了迴去,向馬岱報告了。並沒有再次發現尾隨在魏延部隊之後,十幾裏的淩操部隊。
但是,趙雲得到黃月英的建言,緩步行軍,其目的就是為了逼蛇出洞。當然要時刻做好敵人突襲的準備。而且,敵軍若是突然襲擊,馬岱的這個先鋒營。必然首當其衝,馬岱的先鋒營,那也就跟一個誘餌差不多。這哪有釣魚人不看浮漂,不看誘餌的道理?
故此,雖然馬岱自身也有防範,也並沒有把發現魏延部隊的消息上報。可在戰鬥一開始之後,造就派出探馬密切注視馬岱大營舉動的趙雲,還是很快就得到了消息。
隻不過,開始的時候,馬岱占著上風,魏延又是全軍中伏的樣子。趙雲也就沒有理會,想讓自己這個拜弟,好好立一個大功。所以,趙雲也隻是讓探馬繼續監督戰況發展罷了。可隨後監視戰況的探馬再次上報又有敵軍加入戰場,反而把馬岱部隊包圍在裏麵進行圍殲了。趙雲哪還有不派兵支援的。趙雲當即派龐德領四萬突騎兵前去救援馬岱。
這倒不是趙雲薄情,不想親自去救馬岱,而是趙雲統管全軍。也不能把大營置之不顧,而若是全軍拔營,光是那點收拾,那就太耽誤工夫了。為了快速支援馬岱,不耽誤工夫,故此趙雲才會命令龐德先行一步。
那趙雲的中軍大營離馬岱的先鋒營,不過才三十裏距離。雖然這三十裏地,也許要讓魏延他們那些步軍來跑,即使是急行軍,也要花費個半天,而且等跑到了,那也喘得沒力氣打仗了。可在幽州軍這些突騎兵的馬蹄底下,那不過就是熱熱身罷了。三十裏,很快就到。而且還正好活動開,便於殺伐。
但是,不管怎麽說,龐德部隊來得雖快,可三十裏地畢竟還是一段距離,往返也需要一段時間。故此,也讓淩操他們占了一段時間的上風。可隨著龐德部隊的來到。本來就已經逐漸扭轉戰況的幽州軍更是軍威大振。戰場的形勢,再次的一麵倒的扭轉過來。
淩操一看不好,這要是再打下去,不僅先前占的那點便宜全都要吐出來,就連自己和魏延也被不住要陷在這裏。淩操奮起神勇,向著魏延的旗幟所在之處殺去。眼看魏延正與一員敵將殺得一個難解難分。淩操連忙從一旁殺了過去,並喊道:“魏將軍,我奉軍師之命,前來接應與你,快隨我走吧。”
馬岱力敵魏延,本有所不敵,此時再加上一個淩操殺來,馬岱立馬撥馬而走。那魏延聽得淩操唿喊,也知道局勢不妙,也不追趕馬岱,當即與淩操會合一處,展開撤退。
好在此時天已經有些亮了。各處兵馬的移動,也都是看著將旗移動的方向而移動,一看魏延和淩操的將旗都在撤退,這些吳軍也紛紛的開始撤退。
萬幸此時由於淩操軍馬的突然襲擊,已經把馬岱部隊的包圍圈打開了一個缺口,魏延的部隊,才能從裏麵撤了出來,隻可惜那些反向包圍馬岱部隊的那些軍兵,此時卻落入龐德軍馬的包圍下,出不來了。
不過,淩操和魏延也已經顧不上那些軍兵了。各自組織著部隊撤退。
一看淩操和魏延他們的部隊開始撤退了。自覺失了顏麵的馬岱,當即組織軍兵追趕。反倒是龐德的兵馬留了下來圍剿那些被包圍起來的吳軍殘兵。
龐德如此做,一個是想讓馬岱立些功勞,扭轉顏麵。反正對方都是一群敗兵了,以幽州的精銳部隊,追擊他們,肯定能有所斬獲。另一個,龐德領來的可都是騎兵部隊。在那山野之間也發揮不出太大的實力。到時候,別說是追不上敵軍,若是再磕磕絆絆的,或是碎石傷了馬蹄,那可太劃不來了。
龐德會如此想也很正常,幽州軍自打進入漢中以來,騎兵可發揮實力的地方,實在是太少了。這若不是馬岱先鋒營每天隻行十裏,那營盤幾乎是挨著先前營盤的舊址紮下的。而每次紮營,也必然要清空營盤之內的雜草和隨時,進而間接形成了一條大道,今天晚上,恐怕都不見得能輪上龐德領著騎兵發威。
而龐德這一逗留,等趙雲上來,那就需要一些時間了。雖然如今的幽州軍有混合兵種的存在。可那也隻限於同類型的,如刀盾兵和長槍兵的混合。各個兵種的大類,在集團作戰之時,還是分開的。形成集團規模的作戰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如:弓箭兵,騎兵,步兵,水兵等等,這都是分開來集群作戰的。如今趙雲身邊,也就剩下,一萬步兵,兩萬弓箭手了。
不過,趙雲十萬兵馬當中,突騎兵就占了四萬,也可見幽州騎兵的編製確實過多。這也就無怪乎曆史上南船北馬的軍事思想偏差了。即使是劉明,也不能很好的調整這一環節。
而馬岱,很榮幸,他所轄的先鋒營,為了適合山地作戰,為數不多的輕步兵都安置了給他。當然了,相對應的,騎兵和弓箭兵也都留在趙雲的大軍之中了。要是馬岱也有大規模的弓箭手部隊,隻要一開戰,就在外圍以弓箭覆蓋,也許魏延部隊不等淩操他們殺到也就早就完蛋了。隻不過,弓箭手,那可遠比步兵要金貴的多。那可不是消耗兵種。步兵訓練隻需要三個月,可弓箭手的訓練,最少一年半。把弓箭手放在埋伏內圈供魏延部隊臨死反擊,別說馬岱手下沒有弓箭兵,就是有,馬岱也是舍不得。而格在外圍,即使是黃月英,在黑夜中也不敢保證弓箭兵會不會誤傷,這就更別說是馬岱了。這也是馬岱沒有向趙雲請調援軍的因由之一,畢竟騎兵利攻堅而不善設伏。弓箭手手雖然可設伏,但晚上也不好掌控。光剩下趙雲身邊的一萬多輕步兵,用處不大,還不如自己直接立一個大功的好。
而如今,馬岱剩下的那倆萬多輕步兵,如今卻正好都用上了。那對魏延、淩操,那是咬住不放!緊緊追擊。
第五百五十八迴諸葛亮算不到的
突如其來的兵馬,令交戰的雙方都很是吃驚。
不過,馬岱很清楚,如果是自己這邊的人馬,肯定不會衝開自己的包圍圈,而是會協助自己的兵馬進行包圍。故此,這支意外的兵馬,肯定是敵軍。
馬岱能清楚意識到這一點,魏延當然也能想到。隻不過,魏延想不到的是,會是哪路人馬來幫助自己。可無論如何,能在自己危機時刻有了救援,魏延相比於馬岱,那還是相當喜出望外的。
而這支從外麵殺進來的兵馬,一點沒錯。正是諸葛亮派遣接應魏延,實施連環突擊的淩操部隊。
戰況隨著淩操大軍的意外加入,立刻產生了扭轉。馬岱的軍兵雖然精銳,可黑夜之中,尤其是混戰之中,早已布好的戰鬥方位,卻不是那麽好再次調整的。原本麵向魏延的包圍圈,此時把整個後背都讓給了淩操大軍。讓淩操軍隊很是容易的形成以多打少,一點破麵。幽州軍的包圍圈,被快速的割開一個口子,讓魏延大軍有了一個喘息之機。
隻不過,此時魏延大軍已經折損過半。可即使如此,援兵的到來,還是讓魏延的部隊,軍心大振。魏延更是振奮心情,重新向馬岱殺去。隻要攔截住馬岱的重新指揮調整,勝利就屬於己軍。
此時,反倒輪得馬岱有所分心,招架不住了。
但是,越是如此危局,越是看出幽州軍的精銳,越是看出幽州軍日常訓練的效果。
如果,如今的這種局麵,換作除幽州軍以外的任何一支當時的精銳部隊。在主將與敵交戰,無暇指揮部隊,而部隊又偏偏遇到意料外的突襲,而且還沒是非常不利的隊形時。恐怕此時早就潰散了。這也就是冷兵器時代所謂的:將是兵之膽!沒有主將指揮調度的士兵,再精銳,那也是一盤散沙。
但是,幽州軍則不然。雖然幽州軍統兵帶隊的應然要靠主將。但是,一個部隊的主將,卻絕不是所有幽州軍的全部膽量所在。幽州軍在劉明那種新式統兵的策略下,思想建設紮根在連隊上。這就造成了各個部隊的基層骨幹,各級的行軍司馬,班長,連長,以及營長等等,才是一個部隊的根基所在。他們一個個所起到的作用,甚至於遠遠超過一個部隊的主將。
而在此危急之時,這些班長,營長,以及大大小小的行軍司馬們,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指揮雖然失調了。可一個個的戰鬥單位並沒有喪失,反倒班,營為單位,形成一個個小作戰單位,各自結陣的展開廝殺。
這種小型陣,那都是幽州軍日常訓練的。在這種缺少組織和調度的情況下,反倒突出了幽州軍日常訓練所形成的強大個人戰鬥力。三萬兵馬,形成了上千個小的作戰單位,其戰鬥目標也非常的簡單、單純,那就是殺光身邊的一切敵人。
上千個小的作戰單位,各自集結,就好像上千小的飛速旋轉的刀輪一樣。雖然大環境的整體,被吳軍形成了以多打少的軍麵,可真正倆軍交錯的環節,卻由於小陣型的不同,交織的場地有限,而形成了幽州軍在以多殺少。以統一戰分散的局麵。錯過了剛開始得混亂局麵,幽州軍竟然在逐步扭轉著敗局。
這種意外,是淩操難以想象的,明明敵軍都被分割開來,己軍出其不意的打擊已經形成了優勢局麵,怎麽可能敵軍還能發揮反擊和調度?難道敵軍統兵將領的指揮能力真得高到了這種不可思議的境地,竟然連讓自己臆測一下都不可以嗎?
無怪乎淩操會如此想。淩操作為一個高級將領,統兵也是他的本行。兵書戰策也知道不少。可在他所知道的那些軍事常識之中,將領的作用,也就是開戰之前作出部署,開戰之後,奮力殺敵,做出表率罷了。其他的臨地反映,還有調度。除非那個將領手中還有預備兵之外,是不可能再作其他變化的。故此,淩操才會對這個原本已經將要潰散的幽州軍,卻做出了快速的集結和反擊而感到萬分的不可思議。
但淩操的不可思議,比七魏延來,那還差得遠了。淩操不知道此時幽州軍的先鋒官馬岱正忙著呢。可魏延卻是知道得一清二楚。馬岱可正在魏延的刀法下,忙得手忙腳亂呢。沒有主將的調度,這些幽州軍又是怎麽組織起來的?
魏延當然想不到,馬岱手下那幽州軍上千個班長,營長和司馬們,此時就跟上千個將領一樣,發揮著臨場組織作用。所有的幽州戰士,此時都緊密地團結在這些小政委,小班長得領導下,忘我的拚殺著。
夏季天長。此時天已經蒙蒙亮了。由三更天殺到五更天,已經殺了兩個更次了。
而就在兩軍混戰之時,又有一支軍馬奔殺而來。這支部隊,那可真是一點不負奔殺而來的聲勢。疾如火,快如風。蹄聲隆隆,乃是一隊騎兵。離著混戰的外圍還有一定距離,就已經一陣箭雨急襲,射倒了哪些圍在外圍的吳軍。
不用問,戰場上的所有人,都已經清楚地知道,這是幽州軍的援兵來了。
這些人能分得這麽清楚?很簡單。蜀中和漢中,群山之盆地,根本就沒有大規模的馬群所在。而騎兵的保養開銷又相當的大,而在山地作戰,發揮用處的地方又不多。張魯和劉璋他們根本就不會花大價錢從外地購買馬匹組建騎兵。而孫權更不用說了,地處南方,要想買馬,那代價就更高了。而且南船北馬,江南地理環境所形成的戰略思想,也一直讓孫權和其手下將領偏重水軍,當然就更不會有什麽大規模的騎兵部隊了。
而幽州軍馬,確是以騎兵聞名天下,大夥自然也就分得清楚了。
而如今快速趕來的部隊,也確實是幽州的突起兵。雖然諸葛亮連環突襲,確實是料中了平常人警戒和埋伏不會做二次防範的弱點。而馬岱那也暗哨也確實在發現魏延的軍兵後就撤了迴去,向馬岱報告了。並沒有再次發現尾隨在魏延部隊之後,十幾裏的淩操部隊。
但是,趙雲得到黃月英的建言,緩步行軍,其目的就是為了逼蛇出洞。當然要時刻做好敵人突襲的準備。而且,敵軍若是突然襲擊,馬岱的這個先鋒營。必然首當其衝,馬岱的先鋒營,那也就跟一個誘餌差不多。這哪有釣魚人不看浮漂,不看誘餌的道理?
故此,雖然馬岱自身也有防範,也並沒有把發現魏延部隊的消息上報。可在戰鬥一開始之後,造就派出探馬密切注視馬岱大營舉動的趙雲,還是很快就得到了消息。
隻不過,開始的時候,馬岱占著上風,魏延又是全軍中伏的樣子。趙雲也就沒有理會,想讓自己這個拜弟,好好立一個大功。所以,趙雲也隻是讓探馬繼續監督戰況發展罷了。可隨後監視戰況的探馬再次上報又有敵軍加入戰場,反而把馬岱部隊包圍在裏麵進行圍殲了。趙雲哪還有不派兵支援的。趙雲當即派龐德領四萬突騎兵前去救援馬岱。
這倒不是趙雲薄情,不想親自去救馬岱,而是趙雲統管全軍。也不能把大營置之不顧,而若是全軍拔營,光是那點收拾,那就太耽誤工夫了。為了快速支援馬岱,不耽誤工夫,故此趙雲才會命令龐德先行一步。
那趙雲的中軍大營離馬岱的先鋒營,不過才三十裏距離。雖然這三十裏地,也許要讓魏延他們那些步軍來跑,即使是急行軍,也要花費個半天,而且等跑到了,那也喘得沒力氣打仗了。可在幽州軍這些突騎兵的馬蹄底下,那不過就是熱熱身罷了。三十裏,很快就到。而且還正好活動開,便於殺伐。
但是,不管怎麽說,龐德部隊來得雖快,可三十裏地畢竟還是一段距離,往返也需要一段時間。故此,也讓淩操他們占了一段時間的上風。可隨著龐德部隊的來到。本來就已經逐漸扭轉戰況的幽州軍更是軍威大振。戰場的形勢,再次的一麵倒的扭轉過來。
淩操一看不好,這要是再打下去,不僅先前占的那點便宜全都要吐出來,就連自己和魏延也被不住要陷在這裏。淩操奮起神勇,向著魏延的旗幟所在之處殺去。眼看魏延正與一員敵將殺得一個難解難分。淩操連忙從一旁殺了過去,並喊道:“魏將軍,我奉軍師之命,前來接應與你,快隨我走吧。”
馬岱力敵魏延,本有所不敵,此時再加上一個淩操殺來,馬岱立馬撥馬而走。那魏延聽得淩操唿喊,也知道局勢不妙,也不追趕馬岱,當即與淩操會合一處,展開撤退。
好在此時天已經有些亮了。各處兵馬的移動,也都是看著將旗移動的方向而移動,一看魏延和淩操的將旗都在撤退,這些吳軍也紛紛的開始撤退。
萬幸此時由於淩操軍馬的突然襲擊,已經把馬岱部隊的包圍圈打開了一個缺口,魏延的部隊,才能從裏麵撤了出來,隻可惜那些反向包圍馬岱部隊的那些軍兵,此時卻落入龐德軍馬的包圍下,出不來了。
不過,淩操和魏延也已經顧不上那些軍兵了。各自組織著部隊撤退。
一看淩操和魏延他們的部隊開始撤退了。自覺失了顏麵的馬岱,當即組織軍兵追趕。反倒是龐德的兵馬留了下來圍剿那些被包圍起來的吳軍殘兵。
龐德如此做,一個是想讓馬岱立些功勞,扭轉顏麵。反正對方都是一群敗兵了,以幽州的精銳部隊,追擊他們,肯定能有所斬獲。另一個,龐德領來的可都是騎兵部隊。在那山野之間也發揮不出太大的實力。到時候,別說是追不上敵軍,若是再磕磕絆絆的,或是碎石傷了馬蹄,那可太劃不來了。
龐德會如此想也很正常,幽州軍自打進入漢中以來,騎兵可發揮實力的地方,實在是太少了。這若不是馬岱先鋒營每天隻行十裏,那營盤幾乎是挨著先前營盤的舊址紮下的。而每次紮營,也必然要清空營盤之內的雜草和隨時,進而間接形成了一條大道,今天晚上,恐怕都不見得能輪上龐德領著騎兵發威。
而龐德這一逗留,等趙雲上來,那就需要一些時間了。雖然如今的幽州軍有混合兵種的存在。可那也隻限於同類型的,如刀盾兵和長槍兵的混合。各個兵種的大類,在集團作戰之時,還是分開的。形成集團規模的作戰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如:弓箭兵,騎兵,步兵,水兵等等,這都是分開來集群作戰的。如今趙雲身邊,也就剩下,一萬步兵,兩萬弓箭手了。
不過,趙雲十萬兵馬當中,突騎兵就占了四萬,也可見幽州騎兵的編製確實過多。這也就無怪乎曆史上南船北馬的軍事思想偏差了。即使是劉明,也不能很好的調整這一環節。
而馬岱,很榮幸,他所轄的先鋒營,為了適合山地作戰,為數不多的輕步兵都安置了給他。當然了,相對應的,騎兵和弓箭兵也都留在趙雲的大軍之中了。要是馬岱也有大規模的弓箭手部隊,隻要一開戰,就在外圍以弓箭覆蓋,也許魏延部隊不等淩操他們殺到也就早就完蛋了。隻不過,弓箭手,那可遠比步兵要金貴的多。那可不是消耗兵種。步兵訓練隻需要三個月,可弓箭手的訓練,最少一年半。把弓箭手放在埋伏內圈供魏延部隊臨死反擊,別說馬岱手下沒有弓箭兵,就是有,馬岱也是舍不得。而格在外圍,即使是黃月英,在黑夜中也不敢保證弓箭兵會不會誤傷,這就更別說是馬岱了。這也是馬岱沒有向趙雲請調援軍的因由之一,畢竟騎兵利攻堅而不善設伏。弓箭手手雖然可設伏,但晚上也不好掌控。光剩下趙雲身邊的一萬多輕步兵,用處不大,還不如自己直接立一個大功的好。
而如今,馬岱剩下的那倆萬多輕步兵,如今卻正好都用上了。那對魏延、淩操,那是咬住不放!緊緊追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