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已經進入了內容為王的時代。
可這也是有條件的。
那就是內容的稀缺性。
比如奈飛。
奈飛中的內容都是有版權的,很多內容都是獨家版權,用戶想要看相關的內容,就隻能去注冊、付費,成為奈飛的會員。
這樣的模式其實有一個弊端。
就是渠道利用不足,前期的推廣困難。
優點是一旦推廣開了,形成了自有的品牌,就可以擺脫渠道,真正的做到自立為王。哪怕奈飛的流量很低,可靠著穩定的會員費收入,就可以把這個模式玩轉下去,脫離互聯網流量巨頭的掣肘。
《華爾街日報》的模式,才是真正的內容為王的模式。
哪怕互聯網的幾大流量產品都不推薦《華爾街日報》的內容,也不影響他們的生存。甚至流量巨頭們不去推廣《華爾街日報》的內容,都會是流量巨頭們的損失,這內容為王的格局就定下來了。
vice則完全不一樣。
他們采取了一種投機取巧的策略。
vice把內容放在了facebook平台上,然後用戶們通過facebook這個渠道,就可以看到很多vice上的內容了。
這樣一來,vice的知名度就可以迅速的打開,並且在facebook端成為vice的粉絲。
在vice的統計裏,這些都屬於vice的用戶。
這裏就存在一些內行忽悠外行的小誤會了。
facebook端成為vice的粉絲,真的是vice的用戶嗎?
乍一看,好像是。
實際上,他們都是facebook的用戶,這些渠道端的用戶,都隻是facebook“借”給vice的用戶而已。
隻要facebook哪天有了業務調整,或者不給vice流量了,vice的粉絲就會越來越少的看到vice的內容。
如果采用奈飛的模式,應該怎麽做?
也靠著facebook去引流。
但是,vice不對facebook進行內容的投放,或者隻是“試點性”、“試讀性”的內容投放,用戶如果想看更多vice的精彩內容,請跳轉到vice的網站上,注冊成為vice的用戶。
這才能真正的完成用戶的轉化。
才能讓vice真正的形成屬於自己的用戶群,建立起屬於自身的內容品牌。
在周不器的提點下,奈飛在做流媒體的時候,也很需要互聯網流量巨頭的渠道支持,在facebook、推特、helo、youtube、ucgram、美國在線等大平台上都開通了賬號。
不過,並沒有提供完整的內容。
要麽是預告片。
要麽是《紙牌屋》的第一集。
要麽是剪輯片。
總之,跟渠道方的合作,不是向渠道提供內容,而是要向渠道提供有能夠為自身品牌宣傳的內容,從而吸引渠道方數以億計的龐大用戶們,能夠進行網站的跳轉。
想看更多完整版的內容,一定要跳到奈飛上成為奈飛的會員用戶才行。
這樣的策略,在推廣起來會很麻煩。
畢竟中間隔著一道跳轉。
跳轉會導致大量的用戶流失。
可從長遠的利益出發,一定要這麽幹,一定要引導用戶跳轉,不能直接在渠道方的平台上就把內容給看了。
否則這又跟傳統模式一樣了,又成了渠道控製內容。
就像抖音和番茄。
這是一家公司旗下的兩款產品,可是如果讀者在抖音的渠道裏被一部給吸引了,不能直接在抖音直接閱讀,想看完整版,就一定要經曆一次跳轉,去跳到番茄上才行。
哪怕很多人看到跳轉會嫌麻煩,就不看了;哪怕雙方是一家的,也一定要跳轉。
這才是真正的互聯網邏輯,番茄平台是由真正的互聯網團隊在運營。
可有的站就不行了。
是媒體人在運營,而不是互聯網人。
比如在起點上,可以看到很多外麵的第三方網站的。讀者在起點上觀看第三方網站的,付費了之後,起點賺錢了再給那些第三方網站分成。
這就是傳統模式了。
是渠道控製內容。
從這一點上就能看出來閱讀的未來大趨勢。
起點上的那些第三方平台站,沒一個能成氣候,運氣好了成為起點的附庸能混口湯喝,運氣差了都得死,就跟vice一樣;番茄走的卻是類似奈飛的這種跳轉模式,這才能真正的做到內容為王,才是唯一可能跟起點相抗衡的平台。
vice是由傳統的媒體雜誌轉型過來的,顯然還沒有真正地理清楚互聯網產品的運營思路。
把內容直接推上渠道,這樣一來效果是很顯著,迅速的就可以積累大量的用戶,迅速的可以賺到大量的收入。
就可以讓市場給出一個極為誇張的估值——15億美元。
可是,這都是虛的。
命脈都在渠道的手裏攥著呢。
所謂的15億美元的估值,在互聯網內行的眼裏就像是個笑話,vice想要邀請三大巨頭去展開競價,去投資他們,這實在是異想天開。
別說競價了,恐怕連一家出資的都不會有。
最後的結果注定是流拍。
如果有人願意以15億美元的驚人估值去投資vice,那就隻有一種可能,願意上套的隻能是那些不懂互聯網卻又想著進入互聯網行業的傳統媒體巨頭了。
周不器很滿意她的處理方法,說道:“認知差就是信息差,他們不懂,咱們懂,利用好了就可以最大化的把vice的價值投注在雅虎的身上,把雅虎app的這個平台型的內容渠道給做起來。”
鄭曉麗笑道:“就現在的情況來說,雅虎有優勢。我們可以比推特和facebook給更高的廣告分成,廣告收入是對半分。facebook應該很難為了新聞服務,就去更改他們的廣告分成條款。”
周不器道:“嗯,vice看樣子還是在用傳統的思路做新聞網站。既然是傳統思路,就必然會很看重利潤。可以測試一下,看看我們的用戶對vice的內容的反應。如果可以,不妨在同類的內容裏,多給他們一些流量,讓他們多賺一些錢。”
鄭曉麗一下就明白了周大老板的心思,“賺錢越多,就會越依靠雅虎。”
周不器笑道:“不僅如此呢,vice裏的那些提供內容的記者和寫手們,一旦習慣了雅虎,可能也會繞開vice這個中間商,直接來為雅虎提供內容了。”
就像很多站的寫手一樣。
鄭曉麗深吸了一口氣,“的確,釜底抽薪!”
可這也是有條件的。
那就是內容的稀缺性。
比如奈飛。
奈飛中的內容都是有版權的,很多內容都是獨家版權,用戶想要看相關的內容,就隻能去注冊、付費,成為奈飛的會員。
這樣的模式其實有一個弊端。
就是渠道利用不足,前期的推廣困難。
優點是一旦推廣開了,形成了自有的品牌,就可以擺脫渠道,真正的做到自立為王。哪怕奈飛的流量很低,可靠著穩定的會員費收入,就可以把這個模式玩轉下去,脫離互聯網流量巨頭的掣肘。
《華爾街日報》的模式,才是真正的內容為王的模式。
哪怕互聯網的幾大流量產品都不推薦《華爾街日報》的內容,也不影響他們的生存。甚至流量巨頭們不去推廣《華爾街日報》的內容,都會是流量巨頭們的損失,這內容為王的格局就定下來了。
vice則完全不一樣。
他們采取了一種投機取巧的策略。
vice把內容放在了facebook平台上,然後用戶們通過facebook這個渠道,就可以看到很多vice上的內容了。
這樣一來,vice的知名度就可以迅速的打開,並且在facebook端成為vice的粉絲。
在vice的統計裏,這些都屬於vice的用戶。
這裏就存在一些內行忽悠外行的小誤會了。
facebook端成為vice的粉絲,真的是vice的用戶嗎?
乍一看,好像是。
實際上,他們都是facebook的用戶,這些渠道端的用戶,都隻是facebook“借”給vice的用戶而已。
隻要facebook哪天有了業務調整,或者不給vice流量了,vice的粉絲就會越來越少的看到vice的內容。
如果采用奈飛的模式,應該怎麽做?
也靠著facebook去引流。
但是,vice不對facebook進行內容的投放,或者隻是“試點性”、“試讀性”的內容投放,用戶如果想看更多vice的精彩內容,請跳轉到vice的網站上,注冊成為vice的用戶。
這才能真正的完成用戶的轉化。
才能讓vice真正的形成屬於自己的用戶群,建立起屬於自身的內容品牌。
在周不器的提點下,奈飛在做流媒體的時候,也很需要互聯網流量巨頭的渠道支持,在facebook、推特、helo、youtube、ucgram、美國在線等大平台上都開通了賬號。
不過,並沒有提供完整的內容。
要麽是預告片。
要麽是《紙牌屋》的第一集。
要麽是剪輯片。
總之,跟渠道方的合作,不是向渠道提供內容,而是要向渠道提供有能夠為自身品牌宣傳的內容,從而吸引渠道方數以億計的龐大用戶們,能夠進行網站的跳轉。
想看更多完整版的內容,一定要跳到奈飛上成為奈飛的會員用戶才行。
這樣的策略,在推廣起來會很麻煩。
畢竟中間隔著一道跳轉。
跳轉會導致大量的用戶流失。
可從長遠的利益出發,一定要這麽幹,一定要引導用戶跳轉,不能直接在渠道方的平台上就把內容給看了。
否則這又跟傳統模式一樣了,又成了渠道控製內容。
就像抖音和番茄。
這是一家公司旗下的兩款產品,可是如果讀者在抖音的渠道裏被一部給吸引了,不能直接在抖音直接閱讀,想看完整版,就一定要經曆一次跳轉,去跳到番茄上才行。
哪怕很多人看到跳轉會嫌麻煩,就不看了;哪怕雙方是一家的,也一定要跳轉。
這才是真正的互聯網邏輯,番茄平台是由真正的互聯網團隊在運營。
可有的站就不行了。
是媒體人在運營,而不是互聯網人。
比如在起點上,可以看到很多外麵的第三方網站的。讀者在起點上觀看第三方網站的,付費了之後,起點賺錢了再給那些第三方網站分成。
這就是傳統模式了。
是渠道控製內容。
從這一點上就能看出來閱讀的未來大趨勢。
起點上的那些第三方平台站,沒一個能成氣候,運氣好了成為起點的附庸能混口湯喝,運氣差了都得死,就跟vice一樣;番茄走的卻是類似奈飛的這種跳轉模式,這才能真正的做到內容為王,才是唯一可能跟起點相抗衡的平台。
vice是由傳統的媒體雜誌轉型過來的,顯然還沒有真正地理清楚互聯網產品的運營思路。
把內容直接推上渠道,這樣一來效果是很顯著,迅速的就可以積累大量的用戶,迅速的可以賺到大量的收入。
就可以讓市場給出一個極為誇張的估值——15億美元。
可是,這都是虛的。
命脈都在渠道的手裏攥著呢。
所謂的15億美元的估值,在互聯網內行的眼裏就像是個笑話,vice想要邀請三大巨頭去展開競價,去投資他們,這實在是異想天開。
別說競價了,恐怕連一家出資的都不會有。
最後的結果注定是流拍。
如果有人願意以15億美元的驚人估值去投資vice,那就隻有一種可能,願意上套的隻能是那些不懂互聯網卻又想著進入互聯網行業的傳統媒體巨頭了。
周不器很滿意她的處理方法,說道:“認知差就是信息差,他們不懂,咱們懂,利用好了就可以最大化的把vice的價值投注在雅虎的身上,把雅虎app的這個平台型的內容渠道給做起來。”
鄭曉麗笑道:“就現在的情況來說,雅虎有優勢。我們可以比推特和facebook給更高的廣告分成,廣告收入是對半分。facebook應該很難為了新聞服務,就去更改他們的廣告分成條款。”
周不器道:“嗯,vice看樣子還是在用傳統的思路做新聞網站。既然是傳統思路,就必然會很看重利潤。可以測試一下,看看我們的用戶對vice的內容的反應。如果可以,不妨在同類的內容裏,多給他們一些流量,讓他們多賺一些錢。”
鄭曉麗一下就明白了周大老板的心思,“賺錢越多,就會越依靠雅虎。”
周不器笑道:“不僅如此呢,vice裏的那些提供內容的記者和寫手們,一旦習慣了雅虎,可能也會繞開vice這個中間商,直接來為雅虎提供內容了。”
就像很多站的寫手一樣。
鄭曉麗深吸了一口氣,“的確,釜底抽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