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這件差事,嚴公公一驚搭進去了五千兩銀子,可如今,看李彧的意思,似乎這次采辦的三萬兩銀子根本不打算從內務府支出!
無奈之下,嚴公公隻能看向齊太後!
他這時候才意識到,李彧是給他挖了個坑。
若是想要得到內務府采辦的這個差事,那就要讓他自己出這三萬兩銀子。
雖說嚴公公是個正五品的內官,可與那些外臣相比,俸銀卻是要差了不少!
一般來說,正五品的知府和嚴公公這樣的總管太監每年的俸銀都在八十兩左右,可這知府除了俸銀之外,每年還有兩千餘兩的養廉銀子!
所以,要拿出三萬兩銀子,別說是嚴公公了,就是一個知府,不吃不喝也得攢個十多年!
可實際上,嚴公公擁有的銀子,遠不止這個數字!
他這些年因為辦事得力,所以在齊太後那裏也得了不少賞賜,不過這些也不算什麽!
因為有齊太後的撐腰,在先皇駕崩之後,他在後宮幾乎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下的存在!
後宮之中有不少宮女太監每隔數月都要給他一定數量的孝敬!
在最近的十年時間裏,少說也斂下了十萬兩銀子!
隻不過,他也知道,這些銀子都見不得光,就連齊太後也得瞞著!
其實齊太後嚴公公的所作所為也多少知道一些,隻不過因為嚴公公一直辦事得力,所以齊太後便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她沒想到的是,嚴公公已經“攢”下了這麽多的銀子!
而嚴公公也擔心他這些銀子會被齊太後察覺,所以,每次收了銀子之後便藏到了城外自己偷偷買下的一座宅院。
其實,他也知道齊太後對自己產生過懷疑。
若非如此,這才也不必變賣趙公公的東西來湊那五千兩銀子。
隻是,如今按照李彧的意思,若是想要得到內務府采辦的差事,這三萬兩銀子要他自己想辦法。
他雖然拿的出,可借他十個膽子也不敢拿出來!
若是他真的傻乎乎的自己拿出這三萬兩銀子去重新采辦,恐怕朝廷非但不會褒獎,反而會立刻查他這些銀子的來源!
他的這些銀子一旦曝光,恐怕齊太後也不會保他了!
所以,嚴公公這個時候隻能向齊太後求助!
齊太後也沒想到李彧在這個時候會來這麽一出!
雖說她知道這些年,嚴公公貪了些銀子,不過她一直都以為隻是數千兩而已。
所以,如今見到李彧竟然以這個理由為難嚴公公,立刻猜測,這必然是陳安晏教的。
不過,齊太後還沒看到陳安晏,卻先看到了嚴公公向她求救的眼神。
齊太後微微一歎,對著李彧說道:“皇上,如此就太為難嚴公公了!”
她看了看李文棟又接著說道:“皇上學習朝政也有一段日子了,這朝廷的差事怎麽能讓下麵的奴才出銀子呢?依哀家之見,將這件事查清之後,找出那主謀之人讓他把那些銀子交還內務府再治罪便是!”
其實,有不少大臣都聽出了齊太後這這番話裏的意思。
她除了是在為嚴公公說話之外,似乎還有意無意的暗示李文棟他們對李彧教導無方!
隻不過,她自己卻可能不記得了,她如今的聽政之權,正是用來教導李彧的!
所以,那些老臣聽了之後都似笑非笑,李文棟更是不以為意!
齊太後也很快就反應了過來,連忙對著李文棟說道:“哀家並不是說王爺疏於教導,想必是皇上玩心太重,沒有將這些放在心上!”
其實,在趙公公和宇文德榮等大臣的教導下,李彧從小就頗為好學!
隻不過近年來,因為不得誌,這才稍稍有些鬆懈,這才有了之前的那次江南之行。
不過,他那時候也已經答應了趙公公,迴宮之後,會繼續跟著幾位大學士學習治國之論,多聽李文棟他們商議的安邦之策。
反觀李承,因為齊太後的寵愛,再加上嚴公公這個奴才走狗,在後宮儼然一副小霸王的模樣,根本就無人敢惹!
也就是在趙公公的麵前在會稍稍收斂一些。
如今,趙公公不在了,這個小霸王便更加肆無忌憚了!
可齊太後如今卻指責李彧,因此,就連下麵的宇文德榮都隻能無奈的微微搖頭。
他雖不願涉足黨爭,可他也早就從兩人上課時候的狀態就看出了兩人之間的差距。
宇文德榮本想替李彧辯解兩句,卻聽到了旁邊有人輕輕的咳了一聲。
他扭頭一看,正是樞密使杜和安!
這位杜大人從剛才到現在一直都微閉雙目,似乎這大殿上的爭論都與他無關。
宇文德榮見狀,倒也有些釋然了,也重新站定了身子!
而李彧被齊太後如此“汙蔑”,卻似乎並沒有動怒,甚至都沒有辯解,而是深吸了一口氣對著下麵的那些大臣說道:“是不是果真就如太後所說,朝廷的差事不該由臣子出銀子?”
下麵的大臣都微微皺眉,一時之間不明白李彧這麽問有什麽目的。
不過,他們也不敢貿然迴話。
畢竟,若是說是,那就是得罪皇上,若是說不是,那就是得罪太後!
他們有資格上殿議事,這樣的城府對他們來說根本就算不上什麽。
但是,齊太後的人自然還是要幫著齊太後說話。
因此,王翰采立刻站了出來,說道:“皇上,國庫的銀子,皆是取之於民。因此,大到兵事、小至片瓦,要麽是從戶部支出,要麽是內務府撥銀。因此,就如太後所說,這朝廷之事,自然不該由辦差之人自己出這銀子!”
聽到王翰采這麽說,李彧滿意的點了點頭,隨後馬上又向王翰采問道:“既然如此,王大人,大梁每年都給高麗贈送貨物,今年采辦那些貨物的銀子為何要陳大人出呢?”
“這個……”
王翰采有些發懵!
他這時候才意識到,這絕不是平時的李彧!
過去李彧也在他們這些大臣的麵前問過一些問題,不過都是一些頗為淺顯之見。
可今日,李彧似乎所有的問題都環環相扣,就連他都一不小心就被問住了!
很顯然,光憑他自己,絕不可能有這樣的“表現”。
而如今,跟過去相比唯一有變化的,就是身邊少了趙公公,多了一個陳安晏!
因此,有一些大臣都看向了陳安晏,似乎想從他的表情裏找出他們心裏的答案。
隻不過,陳安晏似乎還是跟之前一樣,根本看不出悲喜!
不過,王翰采為官多年,自然也不是泛泛之輩,稍稍思量之後便說道:“迴皇上,那是陳大人主動提出自己出那些銀兩,並非朝廷強迫!況且,那趟差事陳大人所做的不過是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他特意在強迫二字上加重了語氣,王翰采的意思明顯就是在說,如今李彧若是讓嚴公公自掏腰包重新去采辦那些貨物的話,就是在強迫!
而且,他還特意將陳安晏所做的事說的一文不值,無非就是想說,陳安晏花了那麽多銀子,實際上卻並沒有辦成什麽事!
李彧似乎不為所動,隻是淡淡說道:“朕聽說,當初王爺想請人去跟高麗使臣商談的時候,似乎沒人願意去。陳大人也是無奈之下隻能臨危受命。依朕之見,若是那趟差事真如王大人說的那麽容易,那王大人當時為何不去?”
王翰采的臉色頓時變得有些難看。
那其實是單文柏他們出的計策,用來對付李文棟,卻沒想到最後被陳安晏破了局。
但是如今在朝堂之上,他自然不能將這樣的理由說出來。
因此,一時之間也不知該如何反駁!
王翰采又是一個容易衝動的人,在極力克製之下,整張臉都開始漲的有些通紅!
這時候,齊太後也隻能出來替王翰采解圍,隻見她輕咳了一聲說道:“兩國邦交,若是細究起來,應該算是禮部以及鴻臚寺的差事,而王大人乃是工部侍郎,自然不宜出頭!”
齊太後這話一出口,禮部尚書洪大人以及鴻臚寺卿孫大人的臉色也有些不好看了!
以洪大人的頭腦,自然看穿了單文柏他們的把戲,而孫大人又是他的舊下屬,因此,在那個時候他們自然也不會出頭!
齊太後之前曾經拉攏過洪大人,隻不過並未成功!
因此,這時候為了替王翰采開脫,她也隻能將這兩位大人拉下水!
平白無故的被潑了一盆髒水,洪大人心中自然十分不悅!
若不是手中沒有確實的證據,他必然會將這件事情的始末捅破!
就在還在憤憤不平的時候,李彧突然對著齊太後行了一禮,說道:“太後,兒臣有一事不明,還請太後賜教!”
李彧又突然來這麽一出,齊太後十分奇怪。
不過她還是微微笑道:“皇兒請說,母後必定知無不言!”
李彧點了點頭,正聲說道:“楊雄楊大人數日前曾在京城抓到了一個梁上君子,送交了順天府嚴辦。楊大人並未跟朕提過,不過唐大人倒是偶然提及,母後覺得楊大人此舉,朕是否應該褒獎?”
無奈之下,嚴公公隻能看向齊太後!
他這時候才意識到,李彧是給他挖了個坑。
若是想要得到內務府采辦的這個差事,那就要讓他自己出這三萬兩銀子。
雖說嚴公公是個正五品的內官,可與那些外臣相比,俸銀卻是要差了不少!
一般來說,正五品的知府和嚴公公這樣的總管太監每年的俸銀都在八十兩左右,可這知府除了俸銀之外,每年還有兩千餘兩的養廉銀子!
所以,要拿出三萬兩銀子,別說是嚴公公了,就是一個知府,不吃不喝也得攢個十多年!
可實際上,嚴公公擁有的銀子,遠不止這個數字!
他這些年因為辦事得力,所以在齊太後那裏也得了不少賞賜,不過這些也不算什麽!
因為有齊太後的撐腰,在先皇駕崩之後,他在後宮幾乎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下的存在!
後宮之中有不少宮女太監每隔數月都要給他一定數量的孝敬!
在最近的十年時間裏,少說也斂下了十萬兩銀子!
隻不過,他也知道,這些銀子都見不得光,就連齊太後也得瞞著!
其實齊太後嚴公公的所作所為也多少知道一些,隻不過因為嚴公公一直辦事得力,所以齊太後便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她沒想到的是,嚴公公已經“攢”下了這麽多的銀子!
而嚴公公也擔心他這些銀子會被齊太後察覺,所以,每次收了銀子之後便藏到了城外自己偷偷買下的一座宅院。
其實,他也知道齊太後對自己產生過懷疑。
若非如此,這才也不必變賣趙公公的東西來湊那五千兩銀子。
隻是,如今按照李彧的意思,若是想要得到內務府采辦的差事,這三萬兩銀子要他自己想辦法。
他雖然拿的出,可借他十個膽子也不敢拿出來!
若是他真的傻乎乎的自己拿出這三萬兩銀子去重新采辦,恐怕朝廷非但不會褒獎,反而會立刻查他這些銀子的來源!
他的這些銀子一旦曝光,恐怕齊太後也不會保他了!
所以,嚴公公這個時候隻能向齊太後求助!
齊太後也沒想到李彧在這個時候會來這麽一出!
雖說她知道這些年,嚴公公貪了些銀子,不過她一直都以為隻是數千兩而已。
所以,如今見到李彧竟然以這個理由為難嚴公公,立刻猜測,這必然是陳安晏教的。
不過,齊太後還沒看到陳安晏,卻先看到了嚴公公向她求救的眼神。
齊太後微微一歎,對著李彧說道:“皇上,如此就太為難嚴公公了!”
她看了看李文棟又接著說道:“皇上學習朝政也有一段日子了,這朝廷的差事怎麽能讓下麵的奴才出銀子呢?依哀家之見,將這件事查清之後,找出那主謀之人讓他把那些銀子交還內務府再治罪便是!”
其實,有不少大臣都聽出了齊太後這這番話裏的意思。
她除了是在為嚴公公說話之外,似乎還有意無意的暗示李文棟他們對李彧教導無方!
隻不過,她自己卻可能不記得了,她如今的聽政之權,正是用來教導李彧的!
所以,那些老臣聽了之後都似笑非笑,李文棟更是不以為意!
齊太後也很快就反應了過來,連忙對著李文棟說道:“哀家並不是說王爺疏於教導,想必是皇上玩心太重,沒有將這些放在心上!”
其實,在趙公公和宇文德榮等大臣的教導下,李彧從小就頗為好學!
隻不過近年來,因為不得誌,這才稍稍有些鬆懈,這才有了之前的那次江南之行。
不過,他那時候也已經答應了趙公公,迴宮之後,會繼續跟著幾位大學士學習治國之論,多聽李文棟他們商議的安邦之策。
反觀李承,因為齊太後的寵愛,再加上嚴公公這個奴才走狗,在後宮儼然一副小霸王的模樣,根本就無人敢惹!
也就是在趙公公的麵前在會稍稍收斂一些。
如今,趙公公不在了,這個小霸王便更加肆無忌憚了!
可齊太後如今卻指責李彧,因此,就連下麵的宇文德榮都隻能無奈的微微搖頭。
他雖不願涉足黨爭,可他也早就從兩人上課時候的狀態就看出了兩人之間的差距。
宇文德榮本想替李彧辯解兩句,卻聽到了旁邊有人輕輕的咳了一聲。
他扭頭一看,正是樞密使杜和安!
這位杜大人從剛才到現在一直都微閉雙目,似乎這大殿上的爭論都與他無關。
宇文德榮見狀,倒也有些釋然了,也重新站定了身子!
而李彧被齊太後如此“汙蔑”,卻似乎並沒有動怒,甚至都沒有辯解,而是深吸了一口氣對著下麵的那些大臣說道:“是不是果真就如太後所說,朝廷的差事不該由臣子出銀子?”
下麵的大臣都微微皺眉,一時之間不明白李彧這麽問有什麽目的。
不過,他們也不敢貿然迴話。
畢竟,若是說是,那就是得罪皇上,若是說不是,那就是得罪太後!
他們有資格上殿議事,這樣的城府對他們來說根本就算不上什麽。
但是,齊太後的人自然還是要幫著齊太後說話。
因此,王翰采立刻站了出來,說道:“皇上,國庫的銀子,皆是取之於民。因此,大到兵事、小至片瓦,要麽是從戶部支出,要麽是內務府撥銀。因此,就如太後所說,這朝廷之事,自然不該由辦差之人自己出這銀子!”
聽到王翰采這麽說,李彧滿意的點了點頭,隨後馬上又向王翰采問道:“既然如此,王大人,大梁每年都給高麗贈送貨物,今年采辦那些貨物的銀子為何要陳大人出呢?”
“這個……”
王翰采有些發懵!
他這時候才意識到,這絕不是平時的李彧!
過去李彧也在他們這些大臣的麵前問過一些問題,不過都是一些頗為淺顯之見。
可今日,李彧似乎所有的問題都環環相扣,就連他都一不小心就被問住了!
很顯然,光憑他自己,絕不可能有這樣的“表現”。
而如今,跟過去相比唯一有變化的,就是身邊少了趙公公,多了一個陳安晏!
因此,有一些大臣都看向了陳安晏,似乎想從他的表情裏找出他們心裏的答案。
隻不過,陳安晏似乎還是跟之前一樣,根本看不出悲喜!
不過,王翰采為官多年,自然也不是泛泛之輩,稍稍思量之後便說道:“迴皇上,那是陳大人主動提出自己出那些銀兩,並非朝廷強迫!況且,那趟差事陳大人所做的不過是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他特意在強迫二字上加重了語氣,王翰采的意思明顯就是在說,如今李彧若是讓嚴公公自掏腰包重新去采辦那些貨物的話,就是在強迫!
而且,他還特意將陳安晏所做的事說的一文不值,無非就是想說,陳安晏花了那麽多銀子,實際上卻並沒有辦成什麽事!
李彧似乎不為所動,隻是淡淡說道:“朕聽說,當初王爺想請人去跟高麗使臣商談的時候,似乎沒人願意去。陳大人也是無奈之下隻能臨危受命。依朕之見,若是那趟差事真如王大人說的那麽容易,那王大人當時為何不去?”
王翰采的臉色頓時變得有些難看。
那其實是單文柏他們出的計策,用來對付李文棟,卻沒想到最後被陳安晏破了局。
但是如今在朝堂之上,他自然不能將這樣的理由說出來。
因此,一時之間也不知該如何反駁!
王翰采又是一個容易衝動的人,在極力克製之下,整張臉都開始漲的有些通紅!
這時候,齊太後也隻能出來替王翰采解圍,隻見她輕咳了一聲說道:“兩國邦交,若是細究起來,應該算是禮部以及鴻臚寺的差事,而王大人乃是工部侍郎,自然不宜出頭!”
齊太後這話一出口,禮部尚書洪大人以及鴻臚寺卿孫大人的臉色也有些不好看了!
以洪大人的頭腦,自然看穿了單文柏他們的把戲,而孫大人又是他的舊下屬,因此,在那個時候他們自然也不會出頭!
齊太後之前曾經拉攏過洪大人,隻不過並未成功!
因此,這時候為了替王翰采開脫,她也隻能將這兩位大人拉下水!
平白無故的被潑了一盆髒水,洪大人心中自然十分不悅!
若不是手中沒有確實的證據,他必然會將這件事情的始末捅破!
就在還在憤憤不平的時候,李彧突然對著齊太後行了一禮,說道:“太後,兒臣有一事不明,還請太後賜教!”
李彧又突然來這麽一出,齊太後十分奇怪。
不過她還是微微笑道:“皇兒請說,母後必定知無不言!”
李彧點了點頭,正聲說道:“楊雄楊大人數日前曾在京城抓到了一個梁上君子,送交了順天府嚴辦。楊大人並未跟朕提過,不過唐大人倒是偶然提及,母後覺得楊大人此舉,朕是否應該褒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