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元公子實在跑不動了,自己停下來休息了。他揮著手,同徵姑娘大喊。


    就見王姑娘的耳畔,就傳來了細微的唿喊聲。


    “王姑娘,後會有期了。”


    聽罷,王姑娘的臉更紅了。


    據說,當日朱霸被刺客宮所殺,其餘黨也皆被“俠客五生”全部瓦解殲滅,其私產被官府收繳,其房屋財產之類全部入官府充公。


    禍害百姓的一大惡勢力,被土崩瓦解掉了,這讓百姓們無不拍手叫好。惡勢力終有被擊垮的一日,好人也終有得以成冤昭雪的一天,被朱霸陷害、壓迫的百姓們,終於能緩口氣了。


    眾所周知,自從那日之後,王姑娘就再沒有再次追到宮,但是她還是沒有死心,隻要是宮的行動,她都會去插上一腳,可每次都是晚了一步。


    宮還是像以前一樣避著她,她也像往常一樣,怎樣都不死心,也許這就是傳說中的執著了。徵姑娘對攻如此執迷不悟,而宮他總是軟硬不吃,次次都拒絕了徵姑娘。


    這天,徵姑娘走在大街上,人群熙攘,清風拂麵,一派祥和的氣息。現在正值徵姑娘外出巡查的時候,說巡查其實也並不是在巡查,隻是借了巡查之由,來到大街上打聽宮他的行蹤與風聲。


    要知道,宮雖然位列“俠客五生”之中,甚至被排在了首位。但是他並不與其他四生一掛,還是之前那句話,道不同,不相為謀!宮他不需要朋友。


    其他四生毫不避諱的調查宮的行蹤,對於他們來說,救濟蒼生是一,調查宮的廬山真麵目是另一。出了宮以外,其他四生一團和氣,甚至彼此共事。也不說同心協力,意圖力挽狂瀾、肩濟蒼生百姓,但是他們聚到一起,做出了些許有力的行動那倒是不假。


    在“五聲”之中,“宮”音為五音之主、五音之君,統帥眾音。《國語·周語下》曰:“夫宮,音之主也,第以及羽。”《禮記·樂記》曰:“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宋張炎《詞源·五音相生》亦曰:“宮屬土,君之象……宮,中也,居中央,暢四方,唱施始生,為四聲之綱。


    而刺客宮本人亦是這樣,他是五生之中的領頭羊,雖說他不願意承認,但事實就是這樣的,沒有了公的“俠客五生”就不是“俠客五生”了。所以說其他四生的武力造化,也實在是不弱的,但是他們的名望遠不及宮。


    而且最初的時候,“俠客五生”這一名號,也是全憑著宮一人的名望所擔,其他四生能有今日之光輝,宮的功勞要占據一半。打著“俠客五生”的名號救民水火這都是後事了,起初的時候,除宮以外的四生,都隻是居高望遠的泛泛之輩而已。


    正是在當他們看到宮,以一己之力,與惡勢力為敵的時候,他們才幡然醒悟過來,也開始掃除惡人、為國為民了。所以說雖然現在的話,他們大道相同,但是出發點還是不一樣的。


    不得不說,宮這個人還是有一些精神上的潔癖的。但無法接受那些與自己不同的人,找到一個與自己完全相同的人,這是不可能的,但是敢問天底下到底能有多少人,與自己完全相像呢?


    顯然答案是,寥寥無幾。但是宮絲毫不在意這些,那麽說他真正在意的是什麽呢。是為民除害,伸張正義?還是報恩仇呢?這就隻能靠大家的猜測了。


    宮他不像是徵姑娘一樣,能夠毫無保留的表達自己的真性情。有時候他很敬佩徵姑娘的膽大心細,與她的執著。但是他不會被這一點點小美好,所衝昏頭腦的,他要時刻保持獨立與清醒。


    但是徵姑娘,則很是不同。“徵”為五音之第四級,居“角”之次。前人以為,“徵屬火,事之象”。也很是巧合,徵姑娘五行屬陽火。


    陽火即是真火,是火的本性。光明磊落,通情達理,溫恭安祥,守禮守分,文采節製,表度有章,聰明謙讓,舉止大方,事無巨細,考慮周詳。能高瞻遠矚明理達時,有“無入而不自得”之象。所以先生說:“火是撥正的。”


    熱情火焰的徵姑娘,受到了幾乎所有人的喜愛,當然這其中就不算宮。也許也就是因為宮的不喜愛,所以才讓徵姑娘如此執著,越是受大家喜歡的人,越是希望所有人都喜歡她。


    宮越是推開她,拒絕她她就越是往上貼。可能這其中也是勝負欲作祟吧,她拚命想弄清楚宮討厭她的原因,其實應該也與她的驕傲有關吧。


    如此驕傲的一個人,當受到了一些打擊之後,當然就想要擺平,這一突如其來的打擊。再有就是,也許徵姑娘自己也沒有意識到,起初他對於宮的不滿、好奇與些許的恨意,現在已經轉化為了一種愛慕與追隨了。


    都說因愛不成反生恨,恨一個人恨到了極點,你就很有可能愛上一個人。在不知不覺之間,徵對於宮的感情越來越強烈了,而宮的反映還是亦如往常的冷漠,但是他的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他的眼中已經漸漸有了這個女人。敢問誰忍心決絕的拒絕一個女孩子的熱情呢?有些時候,宮在行動之中,會察覺不到徵的存在,就在這些時候,宮的心裏不知怎麽的就忽然產生一些寂寞之感。


    或是徵姑娘未追及自己之時,再或是出了些什麽變故,徵姑娘未能趕到現場。那些時候的宮,甚至竟然會覺得有些失落,顯然他已經習慣了被這個熱情的女孩所追尋。


    今日,徵姑娘她高興極了,因為這是她的街,她的長興街。這裏的人包括一草一木,她都是如此的熟悉。當年這條街是。但今天她就看到了一棵小草,一棵雲遊的小草。


    “喂小娘子,不,是王姑娘。”是他先開口說的話。他今天衣灰衣白衫,綁褪布鞋,背鬥笠,手持一把寶劍,一副道士打扮的樣子,。絲毫不同於那夜的愁容,元公子那股精神勁兒足足的,太陽穴鼓鼓的。


    但是看樣子,他好像並不是此處的人。他東張西望,看起來對此街的人事物平不熟悉。這是個生人,若說他人應該不能那麽快的看出來,他是個外地人,但是徵姑娘則是不同的。她從小便在這裏長大,這裏的一切她都如此的熟悉。


    原來他也是個習武之人,那那夜為何如此輕易的就被宮擋了擋箭牌了呢。其間肯定是有些蹊蹺,徵姑娘甚至認為,沒準兒這個元公子就是同宮一夥兒的。


    現在在迴想起那夜來,徵姑娘還是會臉紅。所以說,雖然說她今日又見到了元公子,但她並沒有馬上同他打招唿。


    她一直跟在他的身後,許久,王姑娘有些感慨隨口道:“元道長會使劍?”


    元公子一轉身,豁然言道:“刀可捉,劍也耍,偶爾閑來也能出門耍一耍。”說著,他一臉笑嘻嘻的樣子。


    雖然說他呈現給徵姑娘的樣子,像是個紈固子弟。但是無論怎樣看,徵姑娘都覺得他並不像是個公子哥,更不像是個道士的樣子。


    “噗嗬”徵姑娘笑了,言道,“道長說話就像那打油詩一樣。”


    元公子皺了皺眉:“王姑娘還是叫我元公子或者小元吧。”


    看年齡,元公子他不過是十七八歲,王姑娘也不過是桃李年華。雖然說,元公子看出了王姑娘要長於自己,但並沒有開口詢問其芳齡。


    不冒昧詢問女孩子的芳齡,是一種禮貌的行為。當然對於年齡的雅稱,也是很講究的。


    女孩子長到十三四歲,稱“豆蔻之年”。


    十五歲的女孩則稱“及笄之年”。《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笄”。原意是結發而以笄貫之。也指女子達到了結婚的年齡。


    十六歲稱“破瓜之年”、“瓜”字拆開為兩個“八”相加。詩文中多用於女子。這是指六十四歲,用兩個八字相乘而說的。


    男子十五歲-二十歲時期的稱之“舞象”。舞象原本是古武舞名。《禮記·內則》:成童,舞象,學射禦。


    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成年。宋濂《送東陽馬生序》:即加冠,益慕聖賢之道。


    束發,紮結頭發,漢族男子二十歲束發而冠,女子十五歲束發而笄,表示成年。


    年滿二十歲的男子。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


    “怎麽?”王姑娘不解。


    因為遇到了道士,無論是乾道還是坤道,尊稱對方一聲道長,總是沒有錯的。所以說王姑娘並不覺得稱唿他一聲道長,有何不妥。


    就聽元公子答道:“其實在下並不是道士,是我師父讓我扮成這樣子的。”


    “那他為什麽要你穿成這個樣子呢?”王姑娘又問道。


    “師父說了,我這張臉最愛招來小姑娘了,他怕女人會影響我的修行,所以才讓我打扮成了這副樣子,我想他應該是為了讓那些小姑娘自動遠離我吧。”


    這效果還挺明顯的啊,別處王姑娘不知道,但是就說在這條街上,她所看到的與元公子擦身而過的女子,無不都是極其留戀的再迴頭看上元公子一眼。


    其中就有一女子,向元公子拋了個媚眼。


    “咳咳咳。”王姑娘用咳嗽掩飾著自己的臉紅。也不知道為什麽,別人向元公子拋媚眼,她卻臉紅了起來。


    他師父可真有先見之明,不過還好還好他不是個道士。他若真的是個道士,那不也太可惜了嗎?哎,我這是在瞎想什麽呢。


    也不知道怎麽了,王姑娘的腦子裏麵竟然胡思亂想起來了。幸好她趁早斬斷了自己這奇奇怪怪的心思。


    不知道為什麽聽了他的這番話,王姑娘鬆了口氣之後,隨後兩人就攀談了起來,又並肩向東走去了。


    都說第一次相遇是偶然,第二次相遇就是緣分了。再加之,兩人向來相談甚歡,既然朋友來到了此地,那王姑娘就要盡上地主之誼了。


    代替了初遇時的羞澀,王姑娘已經很少在小元公子麵前臉紅了,除非他想要她臉紅的時候。比如說現在。


    元公子:“在下元郎,尚還不知姑娘的芳名,可否告知在下呢?”


    說罷,元郎淡淡一笑,挑著半邊眉毛就這樣直勾勾地盯著王姑娘。


    王姑娘:“我叫王質兒。”


    元郎點頭道:“王質兒王質兒,好名字,好名字。”他低著頭,不停的念叨著。


    王質兒紅著臉加快了腳步,也不知是怎麽了,她竟然有一絲落魄的樣子。


    屋漏偏逢連夜雨,一路之上,王質兒還碰到了三兩熟人。正是臉紅的時候被人撞見了,王質兒更是抬不起臉來了,一路低頭無言,她將元郎領到了一家茶館。


    許是她太久未見生人了,見了元郎之後竟有些嬌羞了。要知道這個熱情似火的姑娘,可是很少如此內斂的。


    此處名為東郡,是五郡之中最偏僻的,但不是最窮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少年浣劍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拉布拉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拉布拉風並收藏少年浣劍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