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匈奴人嚐到了種地的甜頭,就會想著“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然而南匈奴人想要學習先進的種地本領,就得主動學習並掌握漢字的基本規則。
南匈奴人想要吃飽穿暖的意願有多強烈,接受漢化的阻力就會相應的減小。
農耕是一種文化,接受農耕文化的南匈奴人,肯定會在思想意識上向中原漢人靠攏。
畢竟有關農耕技術的書籍,都是由漢字書寫傳播。南匈奴人學習了漢字之後,就會在行為上模仿中原漢人的生活習慣。
由裏及亭,再由亭到縣,最後那些大麵積接受農耕文化的南匈奴人聚居地,肯定會按照漢人的製度治理地方。
文化趨同,是實現華夏大同理想的前提條件。那些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南匈奴人,就不再是蠻夷,而是納入儒家學製下的新漢人。
據劉正所知,現在的南匈奴人分為三方陣營。
第一陣營就是全盤接受中原文化的熏陶,從而養成耕讀傳家思想的部分人。
這些人完全放棄了搶掠為生的理念,把勤勞致富的思想刻入了生命之中。
用漢製管理這些人,恰到好處的實現了一視同仁。
然而南匈奴人與中原漢人之間的磕磕碰碰,會讓這些人有種兩頭不討好的感覺。
因此,處於第一陣營的南匈奴人,既得不到漢人的接納,也會受到南匈奴人主流思想的排斥。在夾縫中求生存,處境十分尷尬。
第二陣營就是部分接受農耕技術,對於漢製百般抵製。利則受,害則拒。
這是南匈奴人的主流群體,隻想從中原文化中拿到好處,從而改良原有的製度。
這部分南匈奴人的狀態很不穩定,在特定時期很有可能轉化為第一陣營的人,不過需要時間。
第三陣營,就是那些頑固保守祖宗榮耀的南匈奴人。
這些人拒絕一切中原文化,堅持化耕地為牧場。他們不僅自己不學種田,還會強迫中原百姓放牧。
這部分人是南匈奴人的中堅力量,也是容易獲得權力的人。
隻是中原人多地少,靠放牧養家糊口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一旦第三陣營的南匈奴人掌握聚居地的話語權,就會嚴重的損害地方經濟。
因此處於第三陣營的部落,根本就沒有辦法持續太長的時間。傳統的搶掠,在堡寨麵前毫無用武之地。
耕地轉牧的收獲,會讓更多的百姓饑寒交迫。
興漢軍雁門情報站消息:南匈奴左部帥劉豹,是不折不扣的第三陣營支持者。
倒是青年劉淵,更願意加盟第二陣營。
那些與興漢商會合作共贏的南匈奴人,則是堅定不移的第一陣營支持者。
劉淵的二弟劉泉,深受中原文化的熏陶,在南匈奴中一力主導全盤接受漢製,被劉豹發配靈州。
劉泉一路之上看到了吃不飽,穿不暖的南匈奴百姓,剛到靈州的南匈奴聚居地,就全麵引進老農指導部族墾荒種地。同時全盤引進漢製約束百姓。
靈州的南匈奴人遠離劉豹,又有劉泉撐腰,很快就與當地的漢人融為一體。講漢語,進漢食,行漢禮!靈州漢人與南匈奴人,同耕一方土地,同保一方平安。
劉泉的製度,成功的化解了積存的漢匈矛盾。合作共贏的靈州區域,南匈奴人走上了發家致富的道路。
然而劉泉的經濟成就,在劉豹看來就是舍本逐末。作為南匈奴的當權者,放棄祖製就等於將手中的權力拱手相讓。
劉豹為了限製劉泉,直接推出了劉泉與之唱對台戲。
如今南匈奴人三分。
在劉豹的授意之下,劉泉及其支持者被遷到了河東。
在河東地區,漢人的力量處於絕對掌控。
劉泉的漢匈均勢,在河東就沒有發言權了。
河東漢官壓製南匈奴人,讓劉泉的支持者開始動搖了。
劉豹親自前往靈州,聯合羌人共同對付漢人。
劉淵受命鎮守雁門,既不像劉豹那樣偏激,也不學劉泉的軟弱。
然而劉淵的小動作卻沒有瞞過劉豹的眼睛,這才被迫親自押運後勤物資離開了雁門。
“士載,文化趨同需要時間,劉泉的實力太弱了,對咱們穩定並州和涼州局勢的幫助並不大!”劉正說道:“這迴建國籌備,接納劉淵才能實現利益最大化。”
“莊主,劉淵狡詐!肯定是想占咱們的便宜!”鄧艾說道:“華夏的包容,在很多時候都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劉正決定見一見劉淵。
“南匈奴雁門鎮守使,拜見劉莊主!”劉淵按製拜見,大聲的說道。
“劉鎮守使不必多禮,請坐下迴話!”劉正說道。
龐統忙引劉淵入座。
劉淵倒也不怯場,直接深入淺出的談起了並州局勢。
“劉鎮守使,你覺得雁門郡守府還需要做點什麽?”鄧艾問道。
“鄧將軍,南匈奴人紮根並州一百多年的時間了,人口數量也突破了兩百萬。”劉淵說道:“雁門漢人僅有百萬,我需要執掌郡守府,實行南匈奴人自治。”
“並州是傳統的糧區,讓南匈奴人去擺弄,那就是暴殄天物。”張遼說道:“劉鎮守使,你一不懂時令節氣,二不懂農耕技術。讓你來主持雁門郡,如何勸課農桑?”
張遼的張家世代鎮守雁門,對於劉淵的提議保持著高度警惕。
劉正並沒有說話,隻想旁聽劉淵的論述。
玉門關北的堅昆蠢蠢欲動,雁門郡的穩定,事關整個西線邊防的戰略大局。
劉淵知道,張遼的立場就是並州漢人百姓的立場。
雁門的南匈奴人,可不像劉泉那樣委屈求全。
“張將軍,實力決定地位。”劉淵說道:“我承認,興漢軍在幽州的整體實力超過了南匈奴人。然而在雁門地區,特別是張家主力隨興漢軍南征北戰之後,我部的實力已經全麵碾壓漢人百姓了。”
劉正示意郭嘉發言。
郭嘉忙向劉淵提出了兩個治理雁門的方案。
其一是將雁門郡一分為二,雁門關依舊由張家主政,南匈奴聚居區實行自治。以梅園製定的草原民族自治法案為基準,展開地方的建設與管理。
其二是南匈奴人遷到靈州,準備出玉門關,進入堅昆的興漢軍控製區。
劉淵開始為難了。
南匈奴人進入堅昆,就意味著放棄了多年以來的漢化成果。習慣了並州的穩定生活,很多人都不願意挨餓受凍。
接受自治法案倒是容易,可是南匈奴人的獨立性完全消失。以中原漢人強大的同化能力,也許百年之後,華夏百族之中,就沒有匈奴這個民族了。
劉淵既不想做曆史的罪人,也不願意讓南匈奴人,重新過迴曾經的苦日子。
沒有實力,放屁都不香。
承平日久的南匈奴人,幾乎聚不齊二十萬敢戰之師。麵對興漢軍的壓力,劉淵也沒有正麵抗衡的勇氣。
好在興漢軍的全麵軍改,並州的興漢軍僅有二十萬主力部隊,劉淵這才坐地起價,想要趁機撈點兒好處。隻是他低估了並州集團的實力和戰心,無法應該張遼的壓力。
“文遠,雁門的事情,由你張家全麵跟進。”劉正說道。
“莊主放心,並州是興漢國的並州。”張遼答道。
張遼離開會議室之後,立即上表梅園,表張虎為並州刺史。
然而南匈奴人想要學習先進的種地本領,就得主動學習並掌握漢字的基本規則。
南匈奴人想要吃飽穿暖的意願有多強烈,接受漢化的阻力就會相應的減小。
農耕是一種文化,接受農耕文化的南匈奴人,肯定會在思想意識上向中原漢人靠攏。
畢竟有關農耕技術的書籍,都是由漢字書寫傳播。南匈奴人學習了漢字之後,就會在行為上模仿中原漢人的生活習慣。
由裏及亭,再由亭到縣,最後那些大麵積接受農耕文化的南匈奴人聚居地,肯定會按照漢人的製度治理地方。
文化趨同,是實現華夏大同理想的前提條件。那些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南匈奴人,就不再是蠻夷,而是納入儒家學製下的新漢人。
據劉正所知,現在的南匈奴人分為三方陣營。
第一陣營就是全盤接受中原文化的熏陶,從而養成耕讀傳家思想的部分人。
這些人完全放棄了搶掠為生的理念,把勤勞致富的思想刻入了生命之中。
用漢製管理這些人,恰到好處的實現了一視同仁。
然而南匈奴人與中原漢人之間的磕磕碰碰,會讓這些人有種兩頭不討好的感覺。
因此,處於第一陣營的南匈奴人,既得不到漢人的接納,也會受到南匈奴人主流思想的排斥。在夾縫中求生存,處境十分尷尬。
第二陣營就是部分接受農耕技術,對於漢製百般抵製。利則受,害則拒。
這是南匈奴人的主流群體,隻想從中原文化中拿到好處,從而改良原有的製度。
這部分南匈奴人的狀態很不穩定,在特定時期很有可能轉化為第一陣營的人,不過需要時間。
第三陣營,就是那些頑固保守祖宗榮耀的南匈奴人。
這些人拒絕一切中原文化,堅持化耕地為牧場。他們不僅自己不學種田,還會強迫中原百姓放牧。
這部分人是南匈奴人的中堅力量,也是容易獲得權力的人。
隻是中原人多地少,靠放牧養家糊口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一旦第三陣營的南匈奴人掌握聚居地的話語權,就會嚴重的損害地方經濟。
因此處於第三陣營的部落,根本就沒有辦法持續太長的時間。傳統的搶掠,在堡寨麵前毫無用武之地。
耕地轉牧的收獲,會讓更多的百姓饑寒交迫。
興漢軍雁門情報站消息:南匈奴左部帥劉豹,是不折不扣的第三陣營支持者。
倒是青年劉淵,更願意加盟第二陣營。
那些與興漢商會合作共贏的南匈奴人,則是堅定不移的第一陣營支持者。
劉淵的二弟劉泉,深受中原文化的熏陶,在南匈奴中一力主導全盤接受漢製,被劉豹發配靈州。
劉泉一路之上看到了吃不飽,穿不暖的南匈奴百姓,剛到靈州的南匈奴聚居地,就全麵引進老農指導部族墾荒種地。同時全盤引進漢製約束百姓。
靈州的南匈奴人遠離劉豹,又有劉泉撐腰,很快就與當地的漢人融為一體。講漢語,進漢食,行漢禮!靈州漢人與南匈奴人,同耕一方土地,同保一方平安。
劉泉的製度,成功的化解了積存的漢匈矛盾。合作共贏的靈州區域,南匈奴人走上了發家致富的道路。
然而劉泉的經濟成就,在劉豹看來就是舍本逐末。作為南匈奴的當權者,放棄祖製就等於將手中的權力拱手相讓。
劉豹為了限製劉泉,直接推出了劉泉與之唱對台戲。
如今南匈奴人三分。
在劉豹的授意之下,劉泉及其支持者被遷到了河東。
在河東地區,漢人的力量處於絕對掌控。
劉泉的漢匈均勢,在河東就沒有發言權了。
河東漢官壓製南匈奴人,讓劉泉的支持者開始動搖了。
劉豹親自前往靈州,聯合羌人共同對付漢人。
劉淵受命鎮守雁門,既不像劉豹那樣偏激,也不學劉泉的軟弱。
然而劉淵的小動作卻沒有瞞過劉豹的眼睛,這才被迫親自押運後勤物資離開了雁門。
“士載,文化趨同需要時間,劉泉的實力太弱了,對咱們穩定並州和涼州局勢的幫助並不大!”劉正說道:“這迴建國籌備,接納劉淵才能實現利益最大化。”
“莊主,劉淵狡詐!肯定是想占咱們的便宜!”鄧艾說道:“華夏的包容,在很多時候都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劉正決定見一見劉淵。
“南匈奴雁門鎮守使,拜見劉莊主!”劉淵按製拜見,大聲的說道。
“劉鎮守使不必多禮,請坐下迴話!”劉正說道。
龐統忙引劉淵入座。
劉淵倒也不怯場,直接深入淺出的談起了並州局勢。
“劉鎮守使,你覺得雁門郡守府還需要做點什麽?”鄧艾問道。
“鄧將軍,南匈奴人紮根並州一百多年的時間了,人口數量也突破了兩百萬。”劉淵說道:“雁門漢人僅有百萬,我需要執掌郡守府,實行南匈奴人自治。”
“並州是傳統的糧區,讓南匈奴人去擺弄,那就是暴殄天物。”張遼說道:“劉鎮守使,你一不懂時令節氣,二不懂農耕技術。讓你來主持雁門郡,如何勸課農桑?”
張遼的張家世代鎮守雁門,對於劉淵的提議保持著高度警惕。
劉正並沒有說話,隻想旁聽劉淵的論述。
玉門關北的堅昆蠢蠢欲動,雁門郡的穩定,事關整個西線邊防的戰略大局。
劉淵知道,張遼的立場就是並州漢人百姓的立場。
雁門的南匈奴人,可不像劉泉那樣委屈求全。
“張將軍,實力決定地位。”劉淵說道:“我承認,興漢軍在幽州的整體實力超過了南匈奴人。然而在雁門地區,特別是張家主力隨興漢軍南征北戰之後,我部的實力已經全麵碾壓漢人百姓了。”
劉正示意郭嘉發言。
郭嘉忙向劉淵提出了兩個治理雁門的方案。
其一是將雁門郡一分為二,雁門關依舊由張家主政,南匈奴聚居區實行自治。以梅園製定的草原民族自治法案為基準,展開地方的建設與管理。
其二是南匈奴人遷到靈州,準備出玉門關,進入堅昆的興漢軍控製區。
劉淵開始為難了。
南匈奴人進入堅昆,就意味著放棄了多年以來的漢化成果。習慣了並州的穩定生活,很多人都不願意挨餓受凍。
接受自治法案倒是容易,可是南匈奴人的獨立性完全消失。以中原漢人強大的同化能力,也許百年之後,華夏百族之中,就沒有匈奴這個民族了。
劉淵既不想做曆史的罪人,也不願意讓南匈奴人,重新過迴曾經的苦日子。
沒有實力,放屁都不香。
承平日久的南匈奴人,幾乎聚不齊二十萬敢戰之師。麵對興漢軍的壓力,劉淵也沒有正麵抗衡的勇氣。
好在興漢軍的全麵軍改,並州的興漢軍僅有二十萬主力部隊,劉淵這才坐地起價,想要趁機撈點兒好處。隻是他低估了並州集團的實力和戰心,無法應該張遼的壓力。
“文遠,雁門的事情,由你張家全麵跟進。”劉正說道。
“莊主放心,並州是興漢國的並州。”張遼答道。
張遼離開會議室之後,立即上表梅園,表張虎為並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