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魯,魏山那樣的人,在興漢軍中有一定的代表性。”郭淮神情嚴肅的說道:“如何解決魏山的轉業安置問題,是興漢軍新陳代謝的關鍵所在!”
“老郭,你打算怎麽做?”魯淑問道。
“晉級留用是不可能的,平級調動也是軍中大忌。”郭淮說道:“不如讓魏山繼續發揮步兵專精的特長籌建貨運鏢局。”
西平城是絲綢之路溝通四方的關鍵節點,這就注定了貨運鏢局大有可為。魏山等轉業軍人正好可以滿足籌建貨運鏢局的三大條件。
郭淮的想法很簡單,西平督帥府有六萬二千大軍,不可能集中在一個地方,必須要分散駐紮。這就需要對後勤保障,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革。
各地駐軍的後勤保障配給可是長期工程,同時也存在著無數的利益糾葛。興漢軍的慣例做法是民企參與,軍方監督。這樣就可以兼顧各方的利益,從而維護地方勢力之間的利益平衡。
然而民企的負責人沒有軍人的經曆,對軍人的認知也停留在紙麵的宣傳階段。這就像很多書生筆下的軍營生活:
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裏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這簡直就是異想天開!戰端一起,屍橫遍野。出發時倒是可以沙場秋點兵,可是仗打完了之後,還有幾個人有機會生白發呢?
書生筆下的戰爭充滿了浪漫主義情懷,可是到了真正的戰場上才會明白一件事情——麵對慘烈犧牲的場景,沒有人會在意生前身後名,也沒有人敢於憧憬生出白發的那一天。
至於真正的軍人,了卻的不是君王天下事,而是保護一方百姓的神聖使命。隻有把百姓的安危放在心上的將領,才能打出驚世之戰。
項羽為救趙而破釜沉舟;韓信欲安天下而奏四麵楚歌;冠軍侯逐匈奴且封狼居胥。三位名垂青史的武將,都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思想精華。
郭淮認為,替軍方服務的民企必須要懂軍人。這樣才能真正的做到軍民團結。就像前些年漢中百姓支持蜀漢大軍北伐,諸葛亮小心謹慎的用兵。
漢中百姓出了錢,就要求蜀漢將士隻能打勝仗,不能打敗仗。這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諾,沒有軍令狀卻勝似軍令狀。
益州雖然說物產豐富,但是卻受限於地理環境,再加上人力資源的欠缺,直接導致了成都的糧草無法及時的轉運陽平關前線。
諸葛亮統帥大軍六出祁山,漢中百姓算得上是掏空了家底。然而事與願違,北伐無功不說,還讓戰火蔓延到了陽平關。
後來諸葛亮率大軍退迴成都,心灰意懶的漢中百姓主動歸附興漢國。興漢軍兵不血刃的得到了漢中郡,打開了攻略涼州的門戶。
這不是漢中百姓的忠心不足,而是諸葛亮帶領的蜀漢大軍吃穿都在陽平關,把南鄭吃窮之後拍拍屁股走人。留下漢中百姓獨自承擔雍涼方向和荊州方向的雙重壓力。
漢中百姓出了錢,蜀漢大軍就得出力。可是吃垮地方之後一走了之,那就是讓地方百姓的心裏徹底的不平衡了。
諸葛亮為了蜀漢大局讓漢中百姓自生自滅,本來也無可厚非。然而卻寒了那些支持者的心,人心思變的結果就是興漢軍順利進駐。
這就是軍民溝通不暢所導致的重大問題。從軍事角度來說,諸葛亮退迴成都保存蜀漢實力的做法很高明。這也是以弱擊強最有效的辦法。
可是漢中的山川河流搬不走,漢中的百姓也不願意背井離鄉。城頭變幻大王旗,百姓生計還得繼續下去。
這蜀漢大軍前腳剛走,興漢軍後腳就到了。諸葛亮的所有布置都化為烏有,漢中百姓也受到了蜀漢方麵的質疑。
興漢軍大膽的接納西平郭氏,其實就是想要在軍方和地方之間建立一條對話渠道。讓西平百姓了解督帥府的職能,也讓督帥府理解西平百姓的需求。
郭淮深知,西平郭氏的存在,隻能讓興漢軍方麵了解西平百姓的利益訴求。如何讓西平百姓認識興漢軍,隻能另謀出路了。
人都是講感情的。要是有一群朝夕相處的人存在於百姓中間,百姓們還能理直氣壯叫身邊的人去付出,去犧牲嗎?
百姓總認為軍人就應該勇於犧牲,可是對於自己的兄弟姐妹,那又是另外一種態度了。就像是有人躲在安全的地方高喊:“兄弟們,給我上!”
要真的是自己的親兄弟,估計就是另外一番場麵了——“你留下,我上!”
興漢軍進駐涼州,必須要迅速的成為涼州百姓的親兄弟,而不是隔了一重山的保鏢角色。
要不是魏山的統考成績過於糟糕,郭淮也想不到如何讓西平百姓重新認識興漢軍?如何更加高效的拉近軍民關係。
讓魏山帶著轉業軍人在西平城中組織貨運鏢局,這就是讓轉業的興漢軍將士像普通人一樣,為了生計而來迴奔波。
郭淮打算用融入百姓的方法,讓西平百姓認識有血有肉的興漢軍將士。隻有互相了解得多了,才能讓百姓明白——軍人也是血肉之軀,受了傷也會痛。
理解源於了解,這就是郭淮想要達成的目標。百姓的主動配合,在關鍵的時刻能救命。
讓西平城了解興漢軍,開放督帥軍大營是不可能的。那就隻能讓魏山等轉業軍人主動的到西平城中生活,讓彼此之間實現無障礙的接觸。
子弟兵的形成,得益於親情關係的建立。魏山等人籌建西平貨運鏢局,就得與形形色色的人群打交道。這樣一來就可以讓西平百姓,近距離的接觸興漢軍將士,從而在情感上認同興漢軍的存在。
當然了,魏山等人想要贏得西平百姓的絕對信任,還需要大量的時間。軍民信任的建立需要時間的積累,零距離接觸更是其中最關鍵的環節。
讓百姓零距離的認識興漢軍,才能確保雙方的信任堅不可摧。魏山的貨運鏢局,紮根於西平城,服務於西平建設。日久見人心,郭淮相信,軍民信任的基礎會很快的建立起來。
梅園一直都有安置轉業軍人的傳統。隻不過以前的安置完全是在軍民關係成熟的大後方,地方對轉業軍人的擁護和照顧,更是必不可少的政策。
魏山的西平貨運鏢局,是興漢軍一項劃時代的舉措。在前線軍民關係不成熟的地方安置轉業軍人,這就意味所有的優惠和照顧都不複存在。
大後方優待軍人,可以吸引有誌者踴躍報名投軍。前線的環境特殊,無論軍民都在戰場區域內爬摸打滾。這就意味著所有的政策都得一視同仁,否則就會造成軍民關係失衡。
西平城是興漢軍的涼州前線,注定會直麵晉軍的壓力。這就注定了真正決定西平歸屬的是百姓。
西平城中有十萬百姓,要是有一半的人反對興漢軍,城池必將不保。
得民心者得天下,應該理解為得邊境民心者得天下!
“老郭,你打算怎麽做?”魯淑問道。
“晉級留用是不可能的,平級調動也是軍中大忌。”郭淮說道:“不如讓魏山繼續發揮步兵專精的特長籌建貨運鏢局。”
西平城是絲綢之路溝通四方的關鍵節點,這就注定了貨運鏢局大有可為。魏山等轉業軍人正好可以滿足籌建貨運鏢局的三大條件。
郭淮的想法很簡單,西平督帥府有六萬二千大軍,不可能集中在一個地方,必須要分散駐紮。這就需要對後勤保障,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革。
各地駐軍的後勤保障配給可是長期工程,同時也存在著無數的利益糾葛。興漢軍的慣例做法是民企參與,軍方監督。這樣就可以兼顧各方的利益,從而維護地方勢力之間的利益平衡。
然而民企的負責人沒有軍人的經曆,對軍人的認知也停留在紙麵的宣傳階段。這就像很多書生筆下的軍營生活:
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裏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這簡直就是異想天開!戰端一起,屍橫遍野。出發時倒是可以沙場秋點兵,可是仗打完了之後,還有幾個人有機會生白發呢?
書生筆下的戰爭充滿了浪漫主義情懷,可是到了真正的戰場上才會明白一件事情——麵對慘烈犧牲的場景,沒有人會在意生前身後名,也沒有人敢於憧憬生出白發的那一天。
至於真正的軍人,了卻的不是君王天下事,而是保護一方百姓的神聖使命。隻有把百姓的安危放在心上的將領,才能打出驚世之戰。
項羽為救趙而破釜沉舟;韓信欲安天下而奏四麵楚歌;冠軍侯逐匈奴且封狼居胥。三位名垂青史的武將,都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思想精華。
郭淮認為,替軍方服務的民企必須要懂軍人。這樣才能真正的做到軍民團結。就像前些年漢中百姓支持蜀漢大軍北伐,諸葛亮小心謹慎的用兵。
漢中百姓出了錢,就要求蜀漢將士隻能打勝仗,不能打敗仗。這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諾,沒有軍令狀卻勝似軍令狀。
益州雖然說物產豐富,但是卻受限於地理環境,再加上人力資源的欠缺,直接導致了成都的糧草無法及時的轉運陽平關前線。
諸葛亮統帥大軍六出祁山,漢中百姓算得上是掏空了家底。然而事與願違,北伐無功不說,還讓戰火蔓延到了陽平關。
後來諸葛亮率大軍退迴成都,心灰意懶的漢中百姓主動歸附興漢國。興漢軍兵不血刃的得到了漢中郡,打開了攻略涼州的門戶。
這不是漢中百姓的忠心不足,而是諸葛亮帶領的蜀漢大軍吃穿都在陽平關,把南鄭吃窮之後拍拍屁股走人。留下漢中百姓獨自承擔雍涼方向和荊州方向的雙重壓力。
漢中百姓出了錢,蜀漢大軍就得出力。可是吃垮地方之後一走了之,那就是讓地方百姓的心裏徹底的不平衡了。
諸葛亮為了蜀漢大局讓漢中百姓自生自滅,本來也無可厚非。然而卻寒了那些支持者的心,人心思變的結果就是興漢軍順利進駐。
這就是軍民溝通不暢所導致的重大問題。從軍事角度來說,諸葛亮退迴成都保存蜀漢實力的做法很高明。這也是以弱擊強最有效的辦法。
可是漢中的山川河流搬不走,漢中的百姓也不願意背井離鄉。城頭變幻大王旗,百姓生計還得繼續下去。
這蜀漢大軍前腳剛走,興漢軍後腳就到了。諸葛亮的所有布置都化為烏有,漢中百姓也受到了蜀漢方麵的質疑。
興漢軍大膽的接納西平郭氏,其實就是想要在軍方和地方之間建立一條對話渠道。讓西平百姓了解督帥府的職能,也讓督帥府理解西平百姓的需求。
郭淮深知,西平郭氏的存在,隻能讓興漢軍方麵了解西平百姓的利益訴求。如何讓西平百姓認識興漢軍,隻能另謀出路了。
人都是講感情的。要是有一群朝夕相處的人存在於百姓中間,百姓們還能理直氣壯叫身邊的人去付出,去犧牲嗎?
百姓總認為軍人就應該勇於犧牲,可是對於自己的兄弟姐妹,那又是另外一種態度了。就像是有人躲在安全的地方高喊:“兄弟們,給我上!”
要真的是自己的親兄弟,估計就是另外一番場麵了——“你留下,我上!”
興漢軍進駐涼州,必須要迅速的成為涼州百姓的親兄弟,而不是隔了一重山的保鏢角色。
要不是魏山的統考成績過於糟糕,郭淮也想不到如何讓西平百姓重新認識興漢軍?如何更加高效的拉近軍民關係。
讓魏山帶著轉業軍人在西平城中組織貨運鏢局,這就是讓轉業的興漢軍將士像普通人一樣,為了生計而來迴奔波。
郭淮打算用融入百姓的方法,讓西平百姓認識有血有肉的興漢軍將士。隻有互相了解得多了,才能讓百姓明白——軍人也是血肉之軀,受了傷也會痛。
理解源於了解,這就是郭淮想要達成的目標。百姓的主動配合,在關鍵的時刻能救命。
讓西平城了解興漢軍,開放督帥軍大營是不可能的。那就隻能讓魏山等轉業軍人主動的到西平城中生活,讓彼此之間實現無障礙的接觸。
子弟兵的形成,得益於親情關係的建立。魏山等人籌建西平貨運鏢局,就得與形形色色的人群打交道。這樣一來就可以讓西平百姓,近距離的接觸興漢軍將士,從而在情感上認同興漢軍的存在。
當然了,魏山等人想要贏得西平百姓的絕對信任,還需要大量的時間。軍民信任的建立需要時間的積累,零距離接觸更是其中最關鍵的環節。
讓百姓零距離的認識興漢軍,才能確保雙方的信任堅不可摧。魏山的貨運鏢局,紮根於西平城,服務於西平建設。日久見人心,郭淮相信,軍民信任的基礎會很快的建立起來。
梅園一直都有安置轉業軍人的傳統。隻不過以前的安置完全是在軍民關係成熟的大後方,地方對轉業軍人的擁護和照顧,更是必不可少的政策。
魏山的西平貨運鏢局,是興漢軍一項劃時代的舉措。在前線軍民關係不成熟的地方安置轉業軍人,這就意味所有的優惠和照顧都不複存在。
大後方優待軍人,可以吸引有誌者踴躍報名投軍。前線的環境特殊,無論軍民都在戰場區域內爬摸打滾。這就意味著所有的政策都得一視同仁,否則就會造成軍民關係失衡。
西平城是興漢軍的涼州前線,注定會直麵晉軍的壓力。這就注定了真正決定西平歸屬的是百姓。
西平城中有十萬百姓,要是有一半的人反對興漢軍,城池必將不保。
得民心者得天下,應該理解為得邊境民心者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