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興漢國的日益壯大,大規模戰爭將會逐漸的減少。小規模的試探性進攻,將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甚至是一舉成為未來戰爭的主旋律。


    這就要求梅園把精兵震懾當成新的治軍重點。在軍費配額不變的情況下,精兵訓練必將擠占普通士兵的資源配比。


    精兵政策是軍隊正規化的必然選擇,同時也是拖垮國家經濟的嚴重負擔。單兵成本的增加讓軍隊無法繼續數量優勢。


    可是以興漢國的數萬裏邊境線對軍隊數量的需求,單純的精兵政策根本就無法滿足國防的需要。這就需要考量精兵與普通兵種之間的配兵。


    根據興漢軍情報部的統計數據顯示,普通兵種一年的單兵消耗,足以頂得上十個普通人一年的正常生活所需。至於精銳兵種,資源消耗量是普通兵種的一百倍。


    倘若興漢軍完全實行精兵化路線,在同等資源配備的情況下,新型軍隊規模僅僅是現有規模的百分之一。這就相當於單兵的防禦壓力增加了一百倍。


    由於駐軍的地域差異,有的地方戰鬥多,有的地方幾乎不會發生戰鬥。然而駐軍的目的是為防患於未然,總不能出現有地無人守的情況吧?


    精兵之路是華夏一統之後的必然選擇,軍隊數量又是華夏安全的根本保障。再加上隨著興漢國的壯大,大型戰役基本上失去了存在的價值。


    常規部隊繼續保持超級規模,勢必會影響興漢國的正常發展。窮兵黷武,說的就是安全保障和經濟建設之間的比例失調。


    為什麽不是富兵黷武呢?關鍵在於戰爭的綜合收益小於軍隊的投入。這虧本的仗打多了,出錢的人肯定會心存怨懟。


    興漢軍大規模轉業的時代已經來臨了。三百萬的規模,真正有機會投入戰爭的不會超過五十萬。這就相當於另外的二百五十萬大軍的存在價值,隻是單純的震懾。


    根據興漢軍總參謀部的分析,在不影響興漢國安全的情況下,軍隊數量保持在一百五十萬左右就可以了。


    一旦戰爭來臨,隻需要在五天之內動員二十萬預備役就地武裝,就可以穩定大局。這就需要地方擁有充足的預備役。


    劉正的屯田政策,雖然說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人力資源浪費的問題,但是卻束縛了大量優秀的青壯年人口。


    軍事化管理年輕人,結果就是育齡人口的婚配比例迅速的下降。軍人轉業地方是曆史的必然。隻是需要解決好軍方和地方之間的關係問題。


    青壯年是生兒育女的主力軍。大型戰的爭減少,會讓軍隊的新陳代謝減緩。年年招募新兵,就得把已經訓練好的老兵送迴地方。


    一個有經驗的老兵,可以影響一裏一亭的年輕人。這有助於興漢軍執行藏兵於民政策,同時也是緩解軍費壓力的重要舉措。


    製度的健全意味著養兵成本的增加。想興漢軍創立之初,冀州難民逃入幽州,隻要給口吃的,就可以拿起木製長槍保境安民。至於所謂的裝備,比赤手空拳也好不到哪裏去。


    那時候的養兵成本,和供養一個普通百姓基本上沒有什麽區別。可是隨著興漢軍正規化進程的不斷加速,現在的常規部隊養兵成本增加了十倍。


    製式裝備和後勤保障的完善,興漢軍的募兵模式也在不斷的調整和改進。從給口飯吃到各類保障的齊全,不斷的限製了興漢軍的總體規模。


    在黃巾軍大起義時期,劉正有膽量搞全民皆兵。可是現如今的興漢國,軍隊編製已經進入了相對穩定期。無論是增減,都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駐軍定製已成型,裁掉哪個都不行。軍隊資源配置的傾斜,直接導致了軍心渙散。可是沒有傾向問題更嚴重,幹多幹少一個樣,幹與不幹一個樣,這樣的大鍋飯會讓軍隊的戰鬥力急速下滑。


    軍的競爭機製,勢必會導致嫡係和炮灰之分。這是劉正也沒有辦法更改的事情。能打仗,打勝仗的那部分人,肯定會在無數的戰役中贏得各個方麵的認可,從而成長為當之無愧的主力。


    主力可以獲得更多的機會,更多的資源,更多的信賴,更多的關注。戰場是檢驗各鎮帥軍部隊成色的試金石。


    三百萬興漢軍,能夠在戰場上遊刃有餘的隊伍,也隻有十大督帥了。武都督帥太史亨,西平督帥郭淮,還有就是永安督帥陳達,葭萌督帥典滿。這四個人圍繞漢中沿線展開,南懾蜀漢,北伐晉國。


    至於中線長江一帶,江陵督帥呂蒙,九江督帥張虎,如皋督帥甘瑰,坐鎮長江虎視東吳,成了興漢國的東南屏障。


    東麵黃敘,坐鎮吉州;北麵霍峻,王林;再加上武關呂猛,就是興漢軍的主力督帥部隊。


    興漢軍攻略涼州,也隻調動了太史亨和郭淮的人馬,再有就是鎮帥軍直屬部隊文鴛副將。


    三百萬興漢軍,可以成為當之無愧的主力部隊,也隻有六十幾萬人馬。鄧艾之才在於統帥,薑維之智在於大略,趙統之能在於配兵。興漢軍由三人統帥,可保四方邊境的安寧。


    劉正這迴讓鄧艾在潼關方向牽製司馬炎的人,主攻方向卻放在了涼州。攻略涼州,首重西平。西平的治理,就是涼州政策試水的樣板工程。


    如今西平城拿下了,興漢軍有功將士和地方讀書人之間的利益分配卻出了問題。這既是新打下的江山由誰治理的問題,也是興漢國方麵應該團結誰的問題。


    部分西平讀書人對興漢國的政策心存疑慮,不願意宣誓效忠也是人之常情。劉正總不能因噎廢食的把這些人拒之門外吧?


    魯淑的做法讓劉正看到了新的危機。想當初興漢軍攻克荊州,可以給荊州世家留存足夠多的崗位進行人才安置。


    如今到了涼州,以涼州的土地麵積,比荊州大了無數倍。然而在安置人才方麵反而捉襟見肘,興漢軍方麵的胃口是越來越大了。


    今日魯淑可以為了軍方的利益虧待西平的讀書人,他日也會有其他人依葫蘆畫瓢。僅僅是西平一座小城,就有超過五百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試問晉蜀吳三國那麽多的城池,那麽多的世家,又將會有多少人為了利益而找興漢軍拚命呢?


    “崗位總是不夠用的!”劉正語重心長的說道:“能者上,庸者下!即便是有部分人選擇了叛逆,也無法成事。”


    興漢軍將士即將轉業地方,就得按照地方的標準參與公平競爭。倘若一而再,再而三的加以照顧,到最後弄得裏外不是人。這才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魯淑雖然說糾正了錯誤,卻沒有辦法向興漢軍將士交代。萬般無奈的他隻能向劉正尋求對策。


    “莊主,咱們兼顧了西平讀書人的利益,勢必會虧待部分有功將士呀?”魯淑說道:“總不能將士們拚命掙得的功勞,卻因為一次考試就化為烏有吧?”


    “這確實是最大的問題!”劉正深以為然的說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興漢使命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開先洞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開先洞人並收藏興漢使命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