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三娘和關索之間的磕磕碰碰並沒有影響興漢學院的教學進度。
六月老生分科考試結束之後,興漢學院的文科和武科以及綜合科等三大專業正式的橫空出世了。
按照梅園製定的分科標準,趙統,曹真和王淩進入了綜合科,接受文武全才的專項計劃培養。
司馬師,關索,鮑三娘,沙摩柯四人進入武科,進行重武方向的培養。
諸葛恪,賈充和劉巴成了文科的扛鼎人物。
這次專業分科,不僅定格了十大英才的位置,還改變了他們的排序。
諸葛恪受到呂布的影響,對於諸葛家的傳統觀念產生了分歧。司馬師也受到過同樣的影響,好在劉正及時矯正,倒也沒有扭曲性格,算是不幸中的萬幸。
魯肅很不了解劉正對於十大英才的分科意圖,特別是司馬師和諸葛恪都是文武全才,按理應該分入綜合科進行全麵培養,如今卻一武一文。
劉正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司馬師家學淵源,身上帶有明顯的世家烙印。列入武科專項計劃,就是要把司馬師培養成擅長打外戰的純粹型武將。令其盡量避免對內欺淩百姓,對外卑躬屈膝的悲劇。
至於諸葛恪,受於家教限製,勤勉王事自不用多說。隻可惜他學會了家中長輩的勤,卻沒有領悟長輩的智。遙控朝中事務,並沒有想象中的那般簡單。
試想六出祁山的故事,諸葛孔明都不敢輕易的迴成都見後主。即便是迴去見了,也通過斬殺奸臣的雷霆手段殺雞儆猴表明態度。
將在外事征伐,不成功不得輕易迴朝。這既是為將者的尊嚴,也是自保的手段。
九江一戰,諸葛恪敗軍還朝。這就意味著朝中大臣可以肆無忌憚的攻謔。統兵大將有不成文的規矩——得勝班師。既然敗了,就隻能痛定思痛重震旗鼓,迴去找罵,甚至是找虐,賢者不為。
要知道敗軍之將不宜言勇,到了朝堂之上,麵對文武同僚的擠兌之辭,出言反駁是自取其辱;默默忍受又會讓麾下將士寒心。
諸葛恪不懂為將之道,更不懂寧死不屈的真正含義。敗軍之將還朝,那就是伸出脖子給政敵砍。人家可不管你付出了多大的犧牲和努力,隻要有機會把對手拉下馬,肯定會不遺餘力的中傷殘害。
劉正讓諸葛恪讀文科,就是想要補全對方的短板。帶兵出征不是不行,隻不過要隨時注意後方的風向並及時的矯正。特別忌諱大將敗軍還朝,一旦主公態度曖昧,不死都得脫層皮。
關鍵是敗軍的經曆削弱了話語權。一旦主公不想掏撫恤金,統兵大將就隻能下獄了。即便是出獄之後重新掌兵,其控製力也會大不如前。更何況羊入虎口,基本上不會有脫身的可能。
魯肅問:“莊主,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難道就是為了避免敗軍還朝的緣故嗎?”
劉正反問道:“子敬,你主政梅園多年,應該有切身體會!同樣是申請調撥物資,你願意給勝軍之將呢,還是敗軍之將呢?”
魯肅一聽就明白了,勝軍之將相對於敗軍之將來說,付出的犧牲有限,同時又有一定的繳獲。奏報所申請物資補給基本上都是軍功賞賜,至於傷亡撫恤金所占的比例通常不會太大。
然而敗軍之將就不一樣了,戰敗不僅意味著沒有繳獲,還有輜重物資的損失,傷亡比例的激增。最主要的是即便是大敗之戰,也有部分將士立功。一場大型戰役,肯定是有勝有敗。大局整體敗了,局部也會有斬獲。
對於專門負責後勤保障的部門來說,凡是敗軍之戰,輜重物資的補充必不可少,這是確保前線安全的重中之重。傷亡撫恤金的部分,也不能缺斤少兩。勝敗乃是兵家常事,誰敢克扣傷亡撫恤金,那就是自尋死路。
對於敗戰之軍,唯一可以操作的地方就是對於部分立功受獎人員的賞賜問題。要是主公不想掏那筆錢,隻要問罪統兵大將,就可以名正言順的不賞。打了敗仗還要獎賞肯定是行不通的。
可是那些在敗戰之中浴血奮戰立了戰功的人,難道就應該受那種莫名其妙的委屈嗎?這不是逼迫那些有能力戰鬥的人隨大流保命要緊嘛?
敗戰之中殺敵立功的人該不該受到獎賞,這就得看統兵大將的能力了。有的統兵大將謊報軍情,把大敗說成大勝,這著實不可取。然而以敗軍的結果否定立功將士,那又會打擊將士們的積極性。
就拿九江之戰來說,騎兵督呂猛腰埠戰敗,六千大軍僅有不到千人活著抵達含山。
要知道圍殺騎兵督的吳軍超過了七萬。雙方兵力對比更是懸殊。那些活著的將士,個個都有斬首功勞。倘若按照戰鬥的勝負定賞罰,騎兵督幸存將士的功勞就廢了。
然而梅園的軍功核算部門並沒有一刀切,更沒有通過處置呂猛來迴避對有功將士的獎賞。憑借著完善的情報網絡,拿到了腰埠之戰的吳軍傷亡名冊。再結合騎兵督上報的情況,從而確保敗戰軍功的真實有效。
為了確定騎兵督的戰功,情報部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不過沒有人刁難騎兵督。大型戰役,誰也無法保證必勝。如何確保敗軍將士的軍功,就成了情報部的重要攻堅方向。
魯肅說:“王爺,我懂了!敗戰之軍也會有軍功。隻是賠本的買賣誰都不會做,就有人打起了省錢的小算盤。”
想當初為了騎兵督的軍功核算問題,梅園吵得不可開交。甚至有人提出呂猛迴爐重造,從而抹殺有功將士的功勞。好在劉立拍板決定——哪怕是損失慘重,也要核定有功將士的功勞,不能讓將士們流血又流淚!
要知道軍中對得敗軍之將和有功將士的態度截然不同。騎兵督的人會有什麽樣的命運,完全取決於梅園的軍功核定力度。
梅園禁止謊報軍情,同時也對敗戰之軍的有功將士給予高度的認可並確保軍功的準確性。據後來軍功核算部分統計,腰埠之戰的吳軍陣亡一萬有餘。那可都是騎兵督的戰功。
劉正說:“敗軍之將繼續在外領兵,就有九成的把握拿到應有的賞賜;倘若不智還朝,那就相當於配合中樞抹殺麾下將士的功勞。”
魯肅明白,倘若當初處置了呂猛,就會有人得寸進尺的抹殺騎兵督將士的功勞。一旦軍功核算開了此等惡例,就會迫使前線將領虛報戰功,從而腐蝕興漢軍的根基。
諸葛恪的問題不在於九江之敗損失慘重,而在於敗軍還朝接受了吳王孫權的處置,從而抹殺了腰埠大勝的功勞。
好在諸葛瑾為人聰明,自己掏腰包以吳王孫權的名義勞軍。這才讓諸葛恪躲過了信任危機。
當年兵仙韓信數度接受削爵,到最後削無可削就隻能命喪黃泉的悲劇。其實根源在於那些追隨韓信平定天下的人立了功不得賞,最後離心離德。引頸受戮容易,家人不保更讓將士寒心。
本來在用兵之道上獨樹一幟的韓信,到頭來連個繼承衣缽的人都沒有。這不得不說是一個悲劇。
劉正不希望諸葛恪走上韓信的老路。沒有韓信的功勞,卻要接受韓信的悲慘命運。
讓諸葛恪讀文科,就是要促進其全麵發展,將來可以軍政皆通,不至於被宵小之輩算計。
魯肅終於明白了劉正的特殊用意。司馬師的家族私心太重,就令其做一個純粹的武將;諸葛恪過於忠直,必須要加強文科政略方麵的培養;趙統忠貞不二,全麵培養才有利於將來。
興漢學院的專項計劃,針對十大英才做出了最合理的配置。
六月老生分科考試結束之後,興漢學院的文科和武科以及綜合科等三大專業正式的橫空出世了。
按照梅園製定的分科標準,趙統,曹真和王淩進入了綜合科,接受文武全才的專項計劃培養。
司馬師,關索,鮑三娘,沙摩柯四人進入武科,進行重武方向的培養。
諸葛恪,賈充和劉巴成了文科的扛鼎人物。
這次專業分科,不僅定格了十大英才的位置,還改變了他們的排序。
諸葛恪受到呂布的影響,對於諸葛家的傳統觀念產生了分歧。司馬師也受到過同樣的影響,好在劉正及時矯正,倒也沒有扭曲性格,算是不幸中的萬幸。
魯肅很不了解劉正對於十大英才的分科意圖,特別是司馬師和諸葛恪都是文武全才,按理應該分入綜合科進行全麵培養,如今卻一武一文。
劉正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司馬師家學淵源,身上帶有明顯的世家烙印。列入武科專項計劃,就是要把司馬師培養成擅長打外戰的純粹型武將。令其盡量避免對內欺淩百姓,對外卑躬屈膝的悲劇。
至於諸葛恪,受於家教限製,勤勉王事自不用多說。隻可惜他學會了家中長輩的勤,卻沒有領悟長輩的智。遙控朝中事務,並沒有想象中的那般簡單。
試想六出祁山的故事,諸葛孔明都不敢輕易的迴成都見後主。即便是迴去見了,也通過斬殺奸臣的雷霆手段殺雞儆猴表明態度。
將在外事征伐,不成功不得輕易迴朝。這既是為將者的尊嚴,也是自保的手段。
九江一戰,諸葛恪敗軍還朝。這就意味著朝中大臣可以肆無忌憚的攻謔。統兵大將有不成文的規矩——得勝班師。既然敗了,就隻能痛定思痛重震旗鼓,迴去找罵,甚至是找虐,賢者不為。
要知道敗軍之將不宜言勇,到了朝堂之上,麵對文武同僚的擠兌之辭,出言反駁是自取其辱;默默忍受又會讓麾下將士寒心。
諸葛恪不懂為將之道,更不懂寧死不屈的真正含義。敗軍之將還朝,那就是伸出脖子給政敵砍。人家可不管你付出了多大的犧牲和努力,隻要有機會把對手拉下馬,肯定會不遺餘力的中傷殘害。
劉正讓諸葛恪讀文科,就是想要補全對方的短板。帶兵出征不是不行,隻不過要隨時注意後方的風向並及時的矯正。特別忌諱大將敗軍還朝,一旦主公態度曖昧,不死都得脫層皮。
關鍵是敗軍的經曆削弱了話語權。一旦主公不想掏撫恤金,統兵大將就隻能下獄了。即便是出獄之後重新掌兵,其控製力也會大不如前。更何況羊入虎口,基本上不會有脫身的可能。
魯肅問:“莊主,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難道就是為了避免敗軍還朝的緣故嗎?”
劉正反問道:“子敬,你主政梅園多年,應該有切身體會!同樣是申請調撥物資,你願意給勝軍之將呢,還是敗軍之將呢?”
魯肅一聽就明白了,勝軍之將相對於敗軍之將來說,付出的犧牲有限,同時又有一定的繳獲。奏報所申請物資補給基本上都是軍功賞賜,至於傷亡撫恤金所占的比例通常不會太大。
然而敗軍之將就不一樣了,戰敗不僅意味著沒有繳獲,還有輜重物資的損失,傷亡比例的激增。最主要的是即便是大敗之戰,也有部分將士立功。一場大型戰役,肯定是有勝有敗。大局整體敗了,局部也會有斬獲。
對於專門負責後勤保障的部門來說,凡是敗軍之戰,輜重物資的補充必不可少,這是確保前線安全的重中之重。傷亡撫恤金的部分,也不能缺斤少兩。勝敗乃是兵家常事,誰敢克扣傷亡撫恤金,那就是自尋死路。
對於敗戰之軍,唯一可以操作的地方就是對於部分立功受獎人員的賞賜問題。要是主公不想掏那筆錢,隻要問罪統兵大將,就可以名正言順的不賞。打了敗仗還要獎賞肯定是行不通的。
可是那些在敗戰之中浴血奮戰立了戰功的人,難道就應該受那種莫名其妙的委屈嗎?這不是逼迫那些有能力戰鬥的人隨大流保命要緊嘛?
敗戰之中殺敵立功的人該不該受到獎賞,這就得看統兵大將的能力了。有的統兵大將謊報軍情,把大敗說成大勝,這著實不可取。然而以敗軍的結果否定立功將士,那又會打擊將士們的積極性。
就拿九江之戰來說,騎兵督呂猛腰埠戰敗,六千大軍僅有不到千人活著抵達含山。
要知道圍殺騎兵督的吳軍超過了七萬。雙方兵力對比更是懸殊。那些活著的將士,個個都有斬首功勞。倘若按照戰鬥的勝負定賞罰,騎兵督幸存將士的功勞就廢了。
然而梅園的軍功核算部門並沒有一刀切,更沒有通過處置呂猛來迴避對有功將士的獎賞。憑借著完善的情報網絡,拿到了腰埠之戰的吳軍傷亡名冊。再結合騎兵督上報的情況,從而確保敗戰軍功的真實有效。
為了確定騎兵督的戰功,情報部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不過沒有人刁難騎兵督。大型戰役,誰也無法保證必勝。如何確保敗軍將士的軍功,就成了情報部的重要攻堅方向。
魯肅說:“王爺,我懂了!敗戰之軍也會有軍功。隻是賠本的買賣誰都不會做,就有人打起了省錢的小算盤。”
想當初為了騎兵督的軍功核算問題,梅園吵得不可開交。甚至有人提出呂猛迴爐重造,從而抹殺有功將士的功勞。好在劉立拍板決定——哪怕是損失慘重,也要核定有功將士的功勞,不能讓將士們流血又流淚!
要知道軍中對得敗軍之將和有功將士的態度截然不同。騎兵督的人會有什麽樣的命運,完全取決於梅園的軍功核定力度。
梅園禁止謊報軍情,同時也對敗戰之軍的有功將士給予高度的認可並確保軍功的準確性。據後來軍功核算部分統計,腰埠之戰的吳軍陣亡一萬有餘。那可都是騎兵督的戰功。
劉正說:“敗軍之將繼續在外領兵,就有九成的把握拿到應有的賞賜;倘若不智還朝,那就相當於配合中樞抹殺麾下將士的功勞。”
魯肅明白,倘若當初處置了呂猛,就會有人得寸進尺的抹殺騎兵督將士的功勞。一旦軍功核算開了此等惡例,就會迫使前線將領虛報戰功,從而腐蝕興漢軍的根基。
諸葛恪的問題不在於九江之敗損失慘重,而在於敗軍還朝接受了吳王孫權的處置,從而抹殺了腰埠大勝的功勞。
好在諸葛瑾為人聰明,自己掏腰包以吳王孫權的名義勞軍。這才讓諸葛恪躲過了信任危機。
當年兵仙韓信數度接受削爵,到最後削無可削就隻能命喪黃泉的悲劇。其實根源在於那些追隨韓信平定天下的人立了功不得賞,最後離心離德。引頸受戮容易,家人不保更讓將士寒心。
本來在用兵之道上獨樹一幟的韓信,到頭來連個繼承衣缽的人都沒有。這不得不說是一個悲劇。
劉正不希望諸葛恪走上韓信的老路。沒有韓信的功勞,卻要接受韓信的悲慘命運。
讓諸葛恪讀文科,就是要促進其全麵發展,將來可以軍政皆通,不至於被宵小之輩算計。
魯肅終於明白了劉正的特殊用意。司馬師的家族私心太重,就令其做一個純粹的武將;諸葛恪過於忠直,必須要加強文科政略方麵的培養;趙統忠貞不二,全麵培養才有利於將來。
興漢學院的專項計劃,針對十大英才做出了最合理的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