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我又睡到日上三竿,才懶洋洋、慢悠悠地爬起來。
對於我的怠惰和故態複萌,蘭嬤嬤不僅視而不見,反而似乎歡喜的很,仿佛心裏的一塊大石終於落了地。
“公主,依老奴之見,這株草也沒什麽奇特的地方,不過就是株普通的桔梗,值得你成日盯著瞧嗎?”
我隻微微笑著並不答話,兀自輕撫過小株兒頂上的紫色花瓣。
這小家夥隨我一起迴宮五日了,算上前些日子,它那朵兒已盛放十多天,卻不見絲毫枯敗的跡象,反而越發精神抖擻,水嫩嫩地紫,整日裏扭著小蠻腰,可歡快了。
就像此刻,院子裏微風徐徐,可它那小腰卻扭得跟個撥浪鼓似的。我這丹閣裏就沒一個人覺得奇怪,過了這幾日我也見怪不怪了。
果然,我還是太清閑了。
自睿王府迴來,我就小病了一場,太醫開的那些藥我是一帖也沒吃,全伺候院裏的花木了。
我自己的身體我自己最清楚,迴到棲梧宮的那一刻,我心中緊緊屏著的那口氣終於潰堤般鬆了開,身體如同飄浮在雲端一般,怎樣也使不出力氣。
我真的累了,我隻是太累了。
這幾日我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蝸居在丹閣裏,成日裏吃了睡、睡了吃,好不自在。
其間景兒來看過我一次,誰知沒說上幾句話我便昏昏欲睡,最後直接睡著了。當然這幅畫麵我隻能從蘭嬤嬤繪聲繪色的描述裏想像一二。
困擾我一年的失眠症,這下算是徹底好了。難怪蘭嬤嬤如此欣慰,竟絲毫不嫌棄我這隻嗜睡的小懶豬。
隻不過,連著睡了五日,到今日再多的覺也該睡完了吧。
我實在不好意思再睡下去,於是帶了小株兒在院子裏悠閑自得地曬著太陽。
迴首過去一個月來我的變化,感慨著人生的無常。
一個月前的我,還在為一年前的錯誤終日煎熬苦悶;而現在的我,竟然與他有了五年之約,我的心也漸漸放棄掙紮。
無論我如何忽視,其實我是快樂的,我的生命裏有了新的希望,我與他之間竟然也能擁有某種可能,這是我從前從未敢希冀的。
我愛的人正好也愛著我,是這世上最美好的事。所以,無論最後結局為何我都是幸運的。
我驀地想起五天前與三嬸的談話。
那天是我離開睿王府迴宮的日子,三叔的真跡絹帛還在我身上,始終是我的一樁心事。想著既歸去,諸事皆了了才好。
所以那天一大早,我便走了一趟榮平郡王府。
我將那方絹帛親手交到三嬸手上,她展開絹帛,久久不曾放下,眼中慢慢集聚點點淚光。看得我一陣不忍,不及她發問,我便將三叔人在柳都的事告訴了她。
她臉上掩不住地驚喜,卻沒有追問我三叔的具體去處,為何不歸家。
我心中疑惑,問了她:“三嬸不想找到三叔嗎?”
“他想迴家自然會迴。”
“三嬸是在怪他嗎?”我急切道。
她卻淺淺笑著,“人若微風,觀之無形,拂身無聲,如風息止,誰會悉知。郡王從來視我如風,有則不覺,無亦難知,但願這一陣風,可以永遠陪在郡王身邊。”
我一向知曉她對三叔的感情,隻是想不到她如此看得開。長輩的感情,做晚輩的也不便評說,隻得安慰道:“三嬸的付出,三叔一直都是看在眼裏放在心裏的,他離不開你。”
“小丫頭片子也學會安慰人了,嬸子我甚為欣慰,很是受用。”
似她這般樂觀開朗的人也許並不少見,可如此毫無怨尤,情願用一生來等待愛人的人絕無僅有。
我習慣於瞻前顧後,恐怕也是做不到的,還好漓鉞隻讓我等五年。
對於我的怠惰和故態複萌,蘭嬤嬤不僅視而不見,反而似乎歡喜的很,仿佛心裏的一塊大石終於落了地。
“公主,依老奴之見,這株草也沒什麽奇特的地方,不過就是株普通的桔梗,值得你成日盯著瞧嗎?”
我隻微微笑著並不答話,兀自輕撫過小株兒頂上的紫色花瓣。
這小家夥隨我一起迴宮五日了,算上前些日子,它那朵兒已盛放十多天,卻不見絲毫枯敗的跡象,反而越發精神抖擻,水嫩嫩地紫,整日裏扭著小蠻腰,可歡快了。
就像此刻,院子裏微風徐徐,可它那小腰卻扭得跟個撥浪鼓似的。我這丹閣裏就沒一個人覺得奇怪,過了這幾日我也見怪不怪了。
果然,我還是太清閑了。
自睿王府迴來,我就小病了一場,太醫開的那些藥我是一帖也沒吃,全伺候院裏的花木了。
我自己的身體我自己最清楚,迴到棲梧宮的那一刻,我心中緊緊屏著的那口氣終於潰堤般鬆了開,身體如同飄浮在雲端一般,怎樣也使不出力氣。
我真的累了,我隻是太累了。
這幾日我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蝸居在丹閣裏,成日裏吃了睡、睡了吃,好不自在。
其間景兒來看過我一次,誰知沒說上幾句話我便昏昏欲睡,最後直接睡著了。當然這幅畫麵我隻能從蘭嬤嬤繪聲繪色的描述裏想像一二。
困擾我一年的失眠症,這下算是徹底好了。難怪蘭嬤嬤如此欣慰,竟絲毫不嫌棄我這隻嗜睡的小懶豬。
隻不過,連著睡了五日,到今日再多的覺也該睡完了吧。
我實在不好意思再睡下去,於是帶了小株兒在院子裏悠閑自得地曬著太陽。
迴首過去一個月來我的變化,感慨著人生的無常。
一個月前的我,還在為一年前的錯誤終日煎熬苦悶;而現在的我,竟然與他有了五年之約,我的心也漸漸放棄掙紮。
無論我如何忽視,其實我是快樂的,我的生命裏有了新的希望,我與他之間竟然也能擁有某種可能,這是我從前從未敢希冀的。
我愛的人正好也愛著我,是這世上最美好的事。所以,無論最後結局為何我都是幸運的。
我驀地想起五天前與三嬸的談話。
那天是我離開睿王府迴宮的日子,三叔的真跡絹帛還在我身上,始終是我的一樁心事。想著既歸去,諸事皆了了才好。
所以那天一大早,我便走了一趟榮平郡王府。
我將那方絹帛親手交到三嬸手上,她展開絹帛,久久不曾放下,眼中慢慢集聚點點淚光。看得我一陣不忍,不及她發問,我便將三叔人在柳都的事告訴了她。
她臉上掩不住地驚喜,卻沒有追問我三叔的具體去處,為何不歸家。
我心中疑惑,問了她:“三嬸不想找到三叔嗎?”
“他想迴家自然會迴。”
“三嬸是在怪他嗎?”我急切道。
她卻淺淺笑著,“人若微風,觀之無形,拂身無聲,如風息止,誰會悉知。郡王從來視我如風,有則不覺,無亦難知,但願這一陣風,可以永遠陪在郡王身邊。”
我一向知曉她對三叔的感情,隻是想不到她如此看得開。長輩的感情,做晚輩的也不便評說,隻得安慰道:“三嬸的付出,三叔一直都是看在眼裏放在心裏的,他離不開你。”
“小丫頭片子也學會安慰人了,嬸子我甚為欣慰,很是受用。”
似她這般樂觀開朗的人也許並不少見,可如此毫無怨尤,情願用一生來等待愛人的人絕無僅有。
我習慣於瞻前顧後,恐怕也是做不到的,還好漓鉞隻讓我等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