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嬤嬤已經著人添了三次茶了,我都快懷疑三嬸是真的一心一意來探病的。
終於在添第四次茶的時候,三嬸提起了那事:“四弟,我今日收到一方絹帛,上麵有一首歌謠,總覺得有些眼熟,四弟可否幫忙解惑?”
三嬸從袖口取出了絹帛,起身走到書案前,將那絹帛展開來放在漓鉞麵前。
漓鉞故意瞅著那絹帛研究了半晌,“這絹帛上的字跡與我三哥的字有九分相似,難怪三嫂覺得熟悉。”
“不僅是字跡,看這歌謠的格律和意蘊,定是郡王所作。”三嬸語調都有些激動起來。
“三嫂對三哥情深似海,了解甚深。既然三嫂說是三哥所作,那就一定不會錯。”漓鉞無恥地附和著。“三哥心係百姓,這次幫了撫州災民們一個大大的忙。”
“四弟也覺得他這件事做得對嗎?”三嬸麵上有些憂慮。
“三嫂有話何不明說?”
“郡王一貫閑散,從不會涉足朝堂爭端,此次賑災之事他既已涉入,往後恐怕再不得逍遙了。”
“三哥這次取了大義,皇上和撫州百姓都會永遠感激他的。”
三嬸歎了口氣,“四弟,我和你說些私心底的話,也不怕你笑話。我確實很高興他哪裏也去不了了,隻能留在我身邊,可是我這心裏又七上八下的。”
“能得三嫂這樣的賢妻,三哥當真令人羨慕。我願與三嫂盟誓,此生必保你們夫婦周全。”
“四弟光明磊落、一言九鼎,何須盟誓?”
“三嫂真乃女中豪傑,令人敬佩。”漓鉞由衷讚歎著。
三嬸有些欲言又止,漓鉞追問:“三哥、三嫂與我是親人,又有何話不能說的?”
“你三哥現在也不知身在何處,若是能得些音信也好啊,即使見不到也有個念想。”
“我倒是聽說他不久前在撫州出現過。”
“四弟是從何處得知的?”
“我也憂心三哥去向,近來遣了人在撫州和周邊四處尋找,隻盼能早日找到他。三哥早年就行遍了漓國的名山大川,對各地風俗民情的了解遠勝於朝中任何官員。往後撫州賑災諸事繁雜,如若能得他相助,必能事半功倍。尤其是災後婦女孩童的安置最令我頭疼,他若在定能尋到解決之法。”
這是要把三叔捧到天上去,我竟不知三叔什麽時候做得謀士了。
“四弟過獎了,我的夫君幾斤幾兩我心裏有數。我們榮平郡王府雖然不值一提,但四弟若有用得著的地方,我們定是義不容辭的。”
幾句話之間就將三嬸這樣的巾幗英豪收歸己用,我對漓鉞的佩服簡直如那滔滔的江水連綿不絕了。
“不知三嫂對婦女、孩童的安置有何見解?”漓鉞擺出一副虛心求教的模樣。
這下總算說到重點了。我凝了凝心神,準備專心致誌地聽他二人的高見。
“婦女、孩童皆是弱勢群體;婦女如若自立自強,養活自己是不成問題的;孩童幼弱,若失去父母親人,便隻有國家可以依靠。”三嬸娓娓道出自己的想法。
“婦女當如何自立?”
“拋開世俗成見,習得一技之長便能自立。”三嬸果然非是一般女子,若不是她勇敢掙脫了世俗教條的枷鎖,拋頭露麵做生意,又怎會有今日榮平郡王府的繁華。
“國家又當怎樣撫養那些孤兒?”
“國家可以鼓勵民間一同出資興辦撫幼所,因材施教,將這些孩子撫育成有用之人。”
漓鉞眼中滿滿的欣賞,“三嫂之才,令吾輩男兒汗顏,若為男子必能與朝中眾臣比肩。”
“四弟謬讚,我隻是個無知婦孺,不過見過的人和銀子比一般人多些罷了。”
“我有個不情之請。”漓鉞故作猶豫。
“四弟方才還在勸我,我們是一家人。”三嬸直言。
“三嫂剛剛提到的這些事如若開展,可否幫忙留意跟進。”
“四弟太客氣了,能為朝廷辦事,好些人求都求不來呢。”
漓鉞起身朝三嬸一拜,“多謝三嫂為民解憂!”謝完三嬸又朝我看了過來,“香兒,你三嬸這般智慧高義,你可要向她學習啊。”
漓鉞這是在幫我搭橋啊,我趕忙起身朝三嬸一禮,“三嬸,香兒一向對您敬佩有加,隻是一直苦無機會向您求教。如今三嬸接了皇叔的差事,香兒想給三嬸做個助手,不知三嬸嫌棄不嫌棄?”
三嬸人精一般,馬上收下了我這什麽也不會的“助手”,還順帶誇獎了我一番:“香兒自小聰明乖順,日後若是能常來郡王府與我敘敘話,這是我以往想都不敢想的福份啊!”
三嬸與三叔至今膝下無子,這確實是個憾事。雖然三嬸平日裏“鐵公雞”了點,但對家中小輩一向很是疼愛,或許也是因了這一點吧。日後若能多陪陪她,也算是替三叔還債了。
我袖口裏還藏著三叔的真跡絹帛,隻是他二人剛剛話語間並未提到,我也不好拿出來,真不知道漓鉞是如何打算的?他就想這麽一直吊著三嬸嗎?而且還找了我做幫兇,我心中泛著愧疚,說不出的滋味。
我與三嬸又聊了些家常,她便從漓鉞處取迴了那仿製品絹帛,與漓鉞閑聊了幾句後就告了辭。
我送了三嬸離開後便徑直迴了果梅園,再也不願踏入那狼窩了。
終於在添第四次茶的時候,三嬸提起了那事:“四弟,我今日收到一方絹帛,上麵有一首歌謠,總覺得有些眼熟,四弟可否幫忙解惑?”
三嬸從袖口取出了絹帛,起身走到書案前,將那絹帛展開來放在漓鉞麵前。
漓鉞故意瞅著那絹帛研究了半晌,“這絹帛上的字跡與我三哥的字有九分相似,難怪三嫂覺得熟悉。”
“不僅是字跡,看這歌謠的格律和意蘊,定是郡王所作。”三嬸語調都有些激動起來。
“三嫂對三哥情深似海,了解甚深。既然三嫂說是三哥所作,那就一定不會錯。”漓鉞無恥地附和著。“三哥心係百姓,這次幫了撫州災民們一個大大的忙。”
“四弟也覺得他這件事做得對嗎?”三嬸麵上有些憂慮。
“三嫂有話何不明說?”
“郡王一貫閑散,從不會涉足朝堂爭端,此次賑災之事他既已涉入,往後恐怕再不得逍遙了。”
“三哥這次取了大義,皇上和撫州百姓都會永遠感激他的。”
三嬸歎了口氣,“四弟,我和你說些私心底的話,也不怕你笑話。我確實很高興他哪裏也去不了了,隻能留在我身邊,可是我這心裏又七上八下的。”
“能得三嫂這樣的賢妻,三哥當真令人羨慕。我願與三嫂盟誓,此生必保你們夫婦周全。”
“四弟光明磊落、一言九鼎,何須盟誓?”
“三嫂真乃女中豪傑,令人敬佩。”漓鉞由衷讚歎著。
三嬸有些欲言又止,漓鉞追問:“三哥、三嫂與我是親人,又有何話不能說的?”
“你三哥現在也不知身在何處,若是能得些音信也好啊,即使見不到也有個念想。”
“我倒是聽說他不久前在撫州出現過。”
“四弟是從何處得知的?”
“我也憂心三哥去向,近來遣了人在撫州和周邊四處尋找,隻盼能早日找到他。三哥早年就行遍了漓國的名山大川,對各地風俗民情的了解遠勝於朝中任何官員。往後撫州賑災諸事繁雜,如若能得他相助,必能事半功倍。尤其是災後婦女孩童的安置最令我頭疼,他若在定能尋到解決之法。”
這是要把三叔捧到天上去,我竟不知三叔什麽時候做得謀士了。
“四弟過獎了,我的夫君幾斤幾兩我心裏有數。我們榮平郡王府雖然不值一提,但四弟若有用得著的地方,我們定是義不容辭的。”
幾句話之間就將三嬸這樣的巾幗英豪收歸己用,我對漓鉞的佩服簡直如那滔滔的江水連綿不絕了。
“不知三嫂對婦女、孩童的安置有何見解?”漓鉞擺出一副虛心求教的模樣。
這下總算說到重點了。我凝了凝心神,準備專心致誌地聽他二人的高見。
“婦女、孩童皆是弱勢群體;婦女如若自立自強,養活自己是不成問題的;孩童幼弱,若失去父母親人,便隻有國家可以依靠。”三嬸娓娓道出自己的想法。
“婦女當如何自立?”
“拋開世俗成見,習得一技之長便能自立。”三嬸果然非是一般女子,若不是她勇敢掙脫了世俗教條的枷鎖,拋頭露麵做生意,又怎會有今日榮平郡王府的繁華。
“國家又當怎樣撫養那些孤兒?”
“國家可以鼓勵民間一同出資興辦撫幼所,因材施教,將這些孩子撫育成有用之人。”
漓鉞眼中滿滿的欣賞,“三嫂之才,令吾輩男兒汗顏,若為男子必能與朝中眾臣比肩。”
“四弟謬讚,我隻是個無知婦孺,不過見過的人和銀子比一般人多些罷了。”
“我有個不情之請。”漓鉞故作猶豫。
“四弟方才還在勸我,我們是一家人。”三嬸直言。
“三嫂剛剛提到的這些事如若開展,可否幫忙留意跟進。”
“四弟太客氣了,能為朝廷辦事,好些人求都求不來呢。”
漓鉞起身朝三嬸一拜,“多謝三嫂為民解憂!”謝完三嬸又朝我看了過來,“香兒,你三嬸這般智慧高義,你可要向她學習啊。”
漓鉞這是在幫我搭橋啊,我趕忙起身朝三嬸一禮,“三嬸,香兒一向對您敬佩有加,隻是一直苦無機會向您求教。如今三嬸接了皇叔的差事,香兒想給三嬸做個助手,不知三嬸嫌棄不嫌棄?”
三嬸人精一般,馬上收下了我這什麽也不會的“助手”,還順帶誇獎了我一番:“香兒自小聰明乖順,日後若是能常來郡王府與我敘敘話,這是我以往想都不敢想的福份啊!”
三嬸與三叔至今膝下無子,這確實是個憾事。雖然三嬸平日裏“鐵公雞”了點,但對家中小輩一向很是疼愛,或許也是因了這一點吧。日後若能多陪陪她,也算是替三叔還債了。
我袖口裏還藏著三叔的真跡絹帛,隻是他二人剛剛話語間並未提到,我也不好拿出來,真不知道漓鉞是如何打算的?他就想這麽一直吊著三嬸嗎?而且還找了我做幫兇,我心中泛著愧疚,說不出的滋味。
我與三嬸又聊了些家常,她便從漓鉞處取迴了那仿製品絹帛,與漓鉞閑聊了幾句後就告了辭。
我送了三嬸離開後便徑直迴了果梅園,再也不願踏入那狼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