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嫁隊伍在碼頭停了一夜,天不亮便朝著京城駛去,期間謝淵與崔淩霜並未相見,直至後者嫁入侯府。
謝淵接親並代替謝霽拜堂,熱熱鬧鬧的婚禮過後隻餘空蕩蕩的洞房和一屋子等著被崔淩霜差遣的仆役。
老夫人送了兩個嬤嬤給她,兩人都來自楊家,規矩上沒得挑,辦事兒也利索。
崔淩霜喚年長那位大楊嬤嬤,喚另一位楊嬤嬤。白芷剛伺候她沐浴更衣,大楊嬤嬤就已經把院子裏的事情安排妥當,非常氣憤的說:自老侯夫人病倒,府中幾房各過各的,支錢就找管家,根本沒人主持中饋……
她知道侯府是個爛攤子,隻是沒想到會如此糟心。隻歎謝霽的繼母腦子裏灌了漿糊,從不懂什麽叫消停。
此人名叫周海蘭,是謝霽生母的胞妹,受姐姐所托嫁入侯府照顧謝霽,與謝威並沒有感情。周家沒落,一家人全靠她補貼,這是她與老侯夫人最主要的矛盾。
想來老侯夫人怕她主持中饋會貪銀子,幹脆把事情甩給管家,一切依著老侯爺在世的規矩辦。整個侯府就等她這位新夫人來接手爛攤子……
崔淩霜讓兩位嬤嬤早點兒休息,養足了精神才好應對西涼侯府這個爛攤子。隻要謝霽人沒事兒,銀子在她這兒根本不是問題。
夜靜更闌,洞房紅燭高照,此情此景並不能勾起她的迴憶。自打踏入京城那一刻,她就像隻受驚的刺蝟,做好了應對一切困難的準備。
翌日,她換了衣裳去正廳給謝家長輩磕頭。
武將之家,府中男丁大多鎮守邊關或是埋骨黃沙。整個侯府上得了台麵的成年男子就剩謝霽在兵部任職的三叔謝勇和二叔的兒子謝淵。
女眷倒是不少,可惜寄居府中的表親沒資格露麵。正廳裏隻有強撐著才能坐直的老侯夫人於氏,侯夫人周氏,以及謝猛,謝勇的妻子白氏和趙氏。
崔淩霜在嬤嬤的介紹下一一同眾人見禮,輪到謝淵時,這位小叔愣了半天才從托盤裏端走茶水。
麵對這樣的美人兒,前些日子沒有的綺念,此刻全都有了。他隻想趕緊迴屋把不久前收到的那盒暈船藥好好留著當個念想。
謝霽遠在邊關,今日的新婦認親也就走個過場。
崔淩霜把茶敬了,把禮收了,耐著性子等著老侯夫人訓話。後者沒力氣說話,由伺候的嬤嬤代言。
嬤嬤告訴崔淩霜,她所在之地叫忠武堂,傳到謝霽已是第四代。謝家人口單薄,希望她和謝霽能繼承祖宗遺誌,忠於朝廷,勇武抗敵等等。
說罷,這位嬤嬤當著幾房人的麵兒把庫房鑰匙拿了出來,希望她能替老侯夫人主持中饋。
老侯夫人與謝霽並不親近。她育有三子,一子早夭,一子在隨老侯爺尋找謝威途中中伏身亡。
手心手背都是肉,謝威並非故意被羌族人所綁,哥哥為救弟弟而死實屬悲劇。可她接受不了謝威娶羌族女子,因故對謝霽不冷不熱,實乃看到謝霽就會想起若二子還活著,謝家又豈會是今日這般。
上輩子崔淩霜不曾為母守孝,嫁過來那會兒老侯夫人身體康健,後因跌倒而亡,算是喜喪。在她死後不到一年,整個府邸就在周海蘭手中走向敗落。
如今謝霽襲爵,老侯夫人纏綿病榻,一切都與上輩子不同,崔淩霜的選擇自然也不同。
她在眾人驚詫的目光中接過鑰匙,當即表示願為老侯夫人分憂,定會用心經營好侯府。
周海蘭按捺不住跳了出來,說崔淩霜是新婦,哪有新婦進門就越過婆婆主持中饋的說法。
按常理不該是老侯夫人把鑰匙交給崔淩霜,後者推辭一番並主動提出此事兒該由婆婆負責嗎?
事情太過突然,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周海蘭的言辭十分犀利。先是指責崔淩霜不懂規矩,言語間竟暗指崔淩霜想通過此事中飽私囊。
心裏有鬼的人,看誰都以為會和她一樣。
老侯夫人沉默不語,似乎把這事兒當成了對崔淩霜的考驗。
謝淵是晚輩,不便表態。其母白氏沒有說話,隻是喊人給周海蘭添茶,瞧著樣子明顯認同周海蘭的說詞。
謝勇夫妻算是侯府裏難得的清流,相比謝威,他們更樂意見謝霽得勢,故而沉默以對。
崔淩霜笑眯眯地給周海蘭行禮,提醒她謝霽已經是侯爺,自己是侯夫人,主持中饋符合規矩。
俗語道:伸手不打笑臉人。
崔淩霜既然笑得出來,說明她心中有底,這種情況下,稍微有點眼色的人就該順水推舟把事情交給她,隨後在想方設法挑刺把權利奪過來。周海蘭在侯府生活那麽多年,難不成還怕一個新婦?
事與願違,周海蘭被老侯夫人壓了多年,如今好容易熬倒了老侯夫人,豈容新婦站在頭頂。她當下就說主持中饋並非易事兒,崔淩霜若把事情辦砸該如何?
崔淩霜答道,崔氏嫡女自幼便要學習嫁入夫家之後該如何自處,她相信自己能做好……
周海蘭出身不如崔淩霜,聽到這話當即覺得後者是在炫耀。若讓其掌權,今後的日子肯定就和老侯夫人管家一般十分難過。
她不陰不陽的說,崔淩霜與謝霽尚未圓房,現在就敢占著侯夫人的身份接下住持中饋之責。他日若辦錯了事,自然也會占著身份脫逃責任,到了那時誰敢拿她怎樣?
崔淩霜把楊嬤嬤喊到跟前耳語了句。隨後對周海蘭說,主持中饋最怕中飽私囊和賞罰不公。
對於前者,左右不過是個錢字。她不缺錢,府中眾人一旦發現她有此行為,大可報給老侯夫人由其作出處罰。
至於後者,她絕不會將自己帶來的奴才安插到府中管事。除非周海蘭信不過侯府的奴才,否則出事兒與否都是侯府的人,她隻行管事之責,難不成還會對陌生的奴才抱有私心?
話已至此,周海蘭依舊不依不饒,譏諷道:缺不缺錢可不是一張嘴說了就算的……
話音剛落,楊嬤嬤那邊喊人抬著十口箱子來到忠武堂。
謝淵接親並代替謝霽拜堂,熱熱鬧鬧的婚禮過後隻餘空蕩蕩的洞房和一屋子等著被崔淩霜差遣的仆役。
老夫人送了兩個嬤嬤給她,兩人都來自楊家,規矩上沒得挑,辦事兒也利索。
崔淩霜喚年長那位大楊嬤嬤,喚另一位楊嬤嬤。白芷剛伺候她沐浴更衣,大楊嬤嬤就已經把院子裏的事情安排妥當,非常氣憤的說:自老侯夫人病倒,府中幾房各過各的,支錢就找管家,根本沒人主持中饋……
她知道侯府是個爛攤子,隻是沒想到會如此糟心。隻歎謝霽的繼母腦子裏灌了漿糊,從不懂什麽叫消停。
此人名叫周海蘭,是謝霽生母的胞妹,受姐姐所托嫁入侯府照顧謝霽,與謝威並沒有感情。周家沒落,一家人全靠她補貼,這是她與老侯夫人最主要的矛盾。
想來老侯夫人怕她主持中饋會貪銀子,幹脆把事情甩給管家,一切依著老侯爺在世的規矩辦。整個侯府就等她這位新夫人來接手爛攤子……
崔淩霜讓兩位嬤嬤早點兒休息,養足了精神才好應對西涼侯府這個爛攤子。隻要謝霽人沒事兒,銀子在她這兒根本不是問題。
夜靜更闌,洞房紅燭高照,此情此景並不能勾起她的迴憶。自打踏入京城那一刻,她就像隻受驚的刺蝟,做好了應對一切困難的準備。
翌日,她換了衣裳去正廳給謝家長輩磕頭。
武將之家,府中男丁大多鎮守邊關或是埋骨黃沙。整個侯府上得了台麵的成年男子就剩謝霽在兵部任職的三叔謝勇和二叔的兒子謝淵。
女眷倒是不少,可惜寄居府中的表親沒資格露麵。正廳裏隻有強撐著才能坐直的老侯夫人於氏,侯夫人周氏,以及謝猛,謝勇的妻子白氏和趙氏。
崔淩霜在嬤嬤的介紹下一一同眾人見禮,輪到謝淵時,這位小叔愣了半天才從托盤裏端走茶水。
麵對這樣的美人兒,前些日子沒有的綺念,此刻全都有了。他隻想趕緊迴屋把不久前收到的那盒暈船藥好好留著當個念想。
謝霽遠在邊關,今日的新婦認親也就走個過場。
崔淩霜把茶敬了,把禮收了,耐著性子等著老侯夫人訓話。後者沒力氣說話,由伺候的嬤嬤代言。
嬤嬤告訴崔淩霜,她所在之地叫忠武堂,傳到謝霽已是第四代。謝家人口單薄,希望她和謝霽能繼承祖宗遺誌,忠於朝廷,勇武抗敵等等。
說罷,這位嬤嬤當著幾房人的麵兒把庫房鑰匙拿了出來,希望她能替老侯夫人主持中饋。
老侯夫人與謝霽並不親近。她育有三子,一子早夭,一子在隨老侯爺尋找謝威途中中伏身亡。
手心手背都是肉,謝威並非故意被羌族人所綁,哥哥為救弟弟而死實屬悲劇。可她接受不了謝威娶羌族女子,因故對謝霽不冷不熱,實乃看到謝霽就會想起若二子還活著,謝家又豈會是今日這般。
上輩子崔淩霜不曾為母守孝,嫁過來那會兒老侯夫人身體康健,後因跌倒而亡,算是喜喪。在她死後不到一年,整個府邸就在周海蘭手中走向敗落。
如今謝霽襲爵,老侯夫人纏綿病榻,一切都與上輩子不同,崔淩霜的選擇自然也不同。
她在眾人驚詫的目光中接過鑰匙,當即表示願為老侯夫人分憂,定會用心經營好侯府。
周海蘭按捺不住跳了出來,說崔淩霜是新婦,哪有新婦進門就越過婆婆主持中饋的說法。
按常理不該是老侯夫人把鑰匙交給崔淩霜,後者推辭一番並主動提出此事兒該由婆婆負責嗎?
事情太過突然,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周海蘭的言辭十分犀利。先是指責崔淩霜不懂規矩,言語間竟暗指崔淩霜想通過此事中飽私囊。
心裏有鬼的人,看誰都以為會和她一樣。
老侯夫人沉默不語,似乎把這事兒當成了對崔淩霜的考驗。
謝淵是晚輩,不便表態。其母白氏沒有說話,隻是喊人給周海蘭添茶,瞧著樣子明顯認同周海蘭的說詞。
謝勇夫妻算是侯府裏難得的清流,相比謝威,他們更樂意見謝霽得勢,故而沉默以對。
崔淩霜笑眯眯地給周海蘭行禮,提醒她謝霽已經是侯爺,自己是侯夫人,主持中饋符合規矩。
俗語道:伸手不打笑臉人。
崔淩霜既然笑得出來,說明她心中有底,這種情況下,稍微有點眼色的人就該順水推舟把事情交給她,隨後在想方設法挑刺把權利奪過來。周海蘭在侯府生活那麽多年,難不成還怕一個新婦?
事與願違,周海蘭被老侯夫人壓了多年,如今好容易熬倒了老侯夫人,豈容新婦站在頭頂。她當下就說主持中饋並非易事兒,崔淩霜若把事情辦砸該如何?
崔淩霜答道,崔氏嫡女自幼便要學習嫁入夫家之後該如何自處,她相信自己能做好……
周海蘭出身不如崔淩霜,聽到這話當即覺得後者是在炫耀。若讓其掌權,今後的日子肯定就和老侯夫人管家一般十分難過。
她不陰不陽的說,崔淩霜與謝霽尚未圓房,現在就敢占著侯夫人的身份接下住持中饋之責。他日若辦錯了事,自然也會占著身份脫逃責任,到了那時誰敢拿她怎樣?
崔淩霜把楊嬤嬤喊到跟前耳語了句。隨後對周海蘭說,主持中饋最怕中飽私囊和賞罰不公。
對於前者,左右不過是個錢字。她不缺錢,府中眾人一旦發現她有此行為,大可報給老侯夫人由其作出處罰。
至於後者,她絕不會將自己帶來的奴才安插到府中管事。除非周海蘭信不過侯府的奴才,否則出事兒與否都是侯府的人,她隻行管事之責,難不成還會對陌生的奴才抱有私心?
話已至此,周海蘭依舊不依不饒,譏諷道:缺不缺錢可不是一張嘴說了就算的……
話音剛落,楊嬤嬤那邊喊人抬著十口箱子來到忠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