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截教消息
西遊:從狀元到聖人至尊 作者:一時激憤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一班文臣的恭喜、恭賀,令太師聞仲微微皺眉。
鎮國武成王黃飛虎下意識地躲到一旁,一點言語也沒有,避開這些彈冠相慶的文臣。
聞仲心道:大王不開口,倒是沒發現,他們的心態問題!
群臣本該是忠心大王的臣下,大王對諸侯如何下令,苛刻還是恩賞,這本該是君臣一心,對付諸侯的。
商容、比幹等人卻是評判四鎮諸侯道德高低,以為西伯侯德高,可以委托重任,還想要讓西伯侯統治北地加西岐……
這是什麽行為?怎麽想的?
評判四鎮諸侯,如何任用或限製,是大王的專權。
以品德高低、個人喜好來決定大權授給誰,那更不是合格的臣子,完完全全的失職。
之前怎麽沒發現,這些人的想法有點問題?
陳萼微笑道:“都不要急著慶祝——西伯侯姬昌是否品德高尚,等他來到朝歌,做了太傅,自然也就知道了。”
“現在還是要說一說首相商容、亞相比幹。”
“你們兩位剛才說的話甚是荒唐。”
“人人都說北伯侯殘暴,都說西伯侯仁德,你去過北地、去過西岐幾次?了解他們嗎?”
“就算是了解他們,知道他們一個的確殘暴,一個的確仁德;你想沒想過,對商湯基業,對朝廷來說,到底什麽是好,什麽是壞?”
“品德好與不好,和他們領兵打仗,決勝千裏有關係嗎?”
商容訝然說道:“大王,怎麽會沒有關係?仁德廣布,自然萬民敬仰,百姓敬服,不戰而屈人之兵……”
陳萼有些無語,心道:來了,來了,某些明末文人的傳統道德萬勝論,對人不對事,這就來了。
這首相商容,原來是這麽一位老臣啊。
再看向聞仲,聞仲臉上明擺著懶得一駁的意見——這也太書生之見,胡說八道。
武成王黃飛虎轉過臉去,顯然聽得頗為尷尬。
亞相比幹等人低頭,也不知道是讚同商容,還是不讚同商容。
“商容,你也是擅長政務的兩朝老臣,居然還能說出品德衡量能力的天真話語,也是殊為不易。”
陳萼淡淡說道:“既然商容你是仁德之人,也認為西伯侯是仁德之主,不妨就去西伯侯帳下聽命。”
“想必以你們的品德,必然能一飛衝天,再也不必顧忌寡人這商湯小小朝廷,從此之後,自然能夠天下無敵。”
商容這才意識到自己錯在何處,連忙俯首磕頭。
“臣絕無此意!絕無此意!”
“聖明仁德,天下無過於大王!”
“若是大王懷疑臣有二心,臣願意一頭撞死在此處,以證清白!”
陳萼倒是不懷疑商容忠心,隻是不得不用這些話,來敲醒被“西伯侯仁德”搞昏了腦袋的群臣們,省的他們繼續糾結,到底是仁德的西伯侯重要,還是朝廷大事重要。
你們在商湯都城朝歌,為商湯效忠……
聽說商湯的一個軍閥那麽仁義道德,你們不提起戒心也就罷了。
還個個都被軍閥的仁義道德感化,為軍閥爭取好處和軍權,這不是扯淡嗎!
敲打這群文臣一番,陳萼也不急著處置他們,讓他們表態,又將話題說迴原來。
“平定袁福通之事,就先交給北伯侯,再交給聞太師統管北地軍民……”
“各位文臣,都先好好在殿內想一想。”
“西伯侯姬昌的仁德,究竟意味著什麽?半個時辰後,朕聽你們再說一說。”
群臣聽命之後。
聞仲開口問道:“大王,那鬼方頗為擅長馴養禽獸、巫術之類,老臣可否帶一些能人異士前往北地?”
“能人異士何在?”陳萼詢問道。
“老臣準備轉迴師門,請一些好友出山,幫我平定叛亂。”
聞仲此言一出,陳萼卻是眼前一亮:“太師不妨說說,可以請到哪些好友?”
“這……卻是不好宣揚。”聞仲說道。
陳萼便令眾文臣繼續思考,領著聞仲到了偏殿。
聞仲這才說道:“老臣出身截教座下,師尊名諱金靈聖母,師祖乃是通天教主老爺。”
“那截教門下,萬仙雲集,能人異士極多。”
“老臣隻需請動十天君與趙公明道友,料來袁福通便可平定。”
十天君?趙公明?
袁福通率領的鬼方七十二路諸侯,那的確是不成問題了。
隻要不是天意當興的西岐,闡教金仙與燃燈道人一起下山動手,其他諸侯根本擋不住這種組合……
順便,陳萼也得到自己最想得到的消息,這個世界的截教跟他所知的變化並不大。
隻是不知道為什麽衣著服飾,會出現那麽離譜的變化。
“有勞太師奔走了,北地這一次元氣大傷,總好過殷商朝廷國力空虛,給某些人可乘之機。”陳萼說道。
聞太師聽後,若有所思:“大王考慮的,是西伯侯姬昌?”
“的確是有些顧慮。”陳萼說著,看聞太師如何迴答。
“適才首相商容所言,也令老臣頗有所感。如今商湯四海承平,百姓安居樂業,天下卻不傳大王恩德,隻傳西伯侯仁義之名,實在是一大禍患。”
“無知小民不知恩義和朝廷,隻知道西伯侯姬昌是聖人賢人。”
“我朝堂之上,也有臣子不念君恩,提起西伯侯姬昌交口稱讚。”
“西伯侯乃西岐諸侯,若說恩澤一方、西岐人心所向也就罷了,我成湯百姓,成湯大臣,如何能感他恩德?”
“難道他治理過成湯?”
“此等荒謬之事,竟然發生;可見變生於肘腋之間,朝歌城內定有西岐內應鼓噪宣揚。”
“老臣在出征北地之前,願窮根究底,抓住西岐內應,破去西伯侯假仁假義之名!”
陳萼聞言不由吃了一驚。
他不是吃驚聞太師所說內容,而是吃驚於他的敏銳洞察能力和耿耿忠心!
自己隻是稍加引導,聞仲便察覺到商容、比幹等人對西伯侯姬昌的道德評判竟然影響朝廷決策,隨即意識到真正的問題所在。
這時候商湯的紂王不是昏君,群臣也都是賢臣。
這麽多人一說起來西伯侯姬昌,個個交口稱讚——他一個西岐的諸侯,哪來這麽多恩義感化朝歌的群臣、甚至民眾?
定然是有專門的人鼓動宣揚西伯侯的仁德,由此獲得名聲。
果然,在封神世界中,聞太師正是商湯最重要的頂梁柱,他不出朝廷不去討逆,便能輕易鎮壓朝歌大事。
不會給其他人造反聚攏人心的太大機會,也不會令紂王有昏庸的機會。
換成其他人,沒這個威望和實力,也沒有這種令紂王言聽計從的親密信重關係。
“太師既然提到這一節,那就交給太師去做吧。”
“隻請太師注意,對方既然精通這種宣揚之法,必定也有汙穢人名聲的抹黑之法,莫要被他們鼓噪起來,毀了我們名聲。”
陳萼說道。
聞太師傲然一笑:“大王請放心,老臣的神眼和五行遁法,足以令他們無處可逃!”
兩人議事完畢,商容、比幹、微子啟、箕子等人都有些感悟,要向紂王告知。
聞太師便站在一旁,聽他們如何說。
商容說道:“臣等以為,犯了因私廢公的錯。”
“臣等敬仰賢人,竟然因此越權,不顧能力,隻說品德,幾乎廢棄天下大事……”
陳萼緩緩說道:“你們考慮的,還是不對。”
“我問的是,西伯侯如此仁德廣布於天下,意味著什麽?”
“意味著商湯出現了賢臣,出現了聖賢之人。”比幹答道。
“是嗎?我怎麽沒有聽到商湯如何?所有人,說的不都是西伯侯嗎?”陳萼淡淡問道,“西伯侯若是商湯的賢人,那是好事。但若是西伯侯自成一家,作為一地諸侯賢德,人人敬仰投奔。”
“那可是我們商湯的競爭者,將來西岐兵強馬壯,君主賢明,天下都說他仁德。”
“我們這邊還有什麽?隻有你們這群跟著稱讚西伯侯仁德的正人君子!”
說到最後一句話,陳萼聲音一沉。
商容、比幹、微子啟等人紛紛跪下謝罪。
聞太師也開口說道:“這商湯朝廷若是不賢不明,幾位自然可離職而去,另投一家,老夫也並不惱怒,將來有朝一日各憑本事爭奪天下便是。”
“可若是食君之祿,竊居高位,念著另外的人如何賢德,這便是國賊所為,休怪老夫不講情麵!”
“須知朝廷是朝廷,諸侯是諸侯,豈能一概而論之?”
商容、比幹等人聞言,更是如同被當頭棒喝,齊聲應是。
陳萼不失時間地動用一點證道佛陀法裏麵令人強行皈依的法門,讓他們轉變心態——在封神演義這世界裏麵,這些正人君子都是寧死不屈的,對西伯侯姬昌的好感都是天然堆滿。
陳萼還是用點手段,讓他們認清楚現實比較好。
聞太師睜開神眼,見商容等人的確“幡然醒悟”,這才微微頷首,大踏步告辭而去。
他要做的事情可是不少。
預備對北地出兵,尋訪十天君和趙公明,請他們出山平定袁福通。
當然,還有尋找西岐派遣在朝歌的內應——這一點陳萼感覺,或許聞太師會無功而返。
《封神演義》畢竟還是一個比較理想的明末文人的價值觀,很強的東林黨色彩,說白了就是道德君子們互相鼓吹欣賞。
西伯侯姬昌,便是最大的道德君子代表。
所有人對姬昌的好感度堆滿,很可能隻是設定問題,而不是有什麽內應。
將這些文臣,潛在的姬昌小迷弟們都給皈依之後,陳萼忽然想起黃飛虎。
叫來內侍詢問:“武成王現在何處?”
“武成王已經出宮迴府了。”
陳萼心道:還真是夠明哲保身的……
武成王黃飛虎目前是不參與朝堂這些事,隻管就事論事打仗的,到後來,才算是勉強給九尾狐妲己加了點麻煩。
這是一把,隨時準備聽命出征的刀。
雖然在這個封神的世界,他這個凡人的將領極限,發揮的作用並不是太大。
迴到宮中,陳萼去黃飛燕宮中呆了半日。
本來兩人商量好,看黃飛燕演練黃家的武藝,結果演練的方式有些不太對。
隻好歇息一晚,第二天再說。
第二天一早,黃飛燕換上勁裝,興致勃勃地拉著陳萼開始演練。
怎麽說呢……
即便不是陳萼替代紂王,而是原本的紂王,也能一拳放倒她。
黃飛燕演練的武藝,或許在凡人之中稱得上不錯,在倒拽九牛、托梁換柱、天生神力的紂王麵前,那就真的是花拳繡腿。
這就是令人絕望的天賦區別。
更不用說,其他的能人異士。
現在的陳萼,看到黃飛燕演練武藝一番後出了一身汗,也隻好幫她一下。
下午,聞仲來報:“大王,老臣查有一行數十人,在朝歌等地散布謠言,言說朝廷種種善政,皆是因為西伯侯姬昌這位大賢在世。”
“又以金銀贍養孤兒老人,宣稱西伯侯仁義品德。”
“老臣已將他們擒下,為首的正是西岐大夫散宜生的門客,聽候大王處置。”
還真抓住了?
為首的是“文王四友”之一散宜生的門客?
陳萼是真的沒想到,聞仲居然真能抓住西岐的一次罪證。
沉吟一下,陳萼說道:“孤兒老人,繼續贍養,要讓他們知道,這是商湯給他們的,而不是西伯侯。”
“另外,散宜生居心不良,以美德之名陷害西伯侯,將西伯侯陷於目無君父的地步,實在可惡。”
“令散宜生來朝歌投案入罪。”
“另外,讓西伯侯姬昌來朝歌赴任太傅的時候,帶散宜生來,看看他是否遵旨。”
“將這件事情告訴商容、比幹等人……”
聞太師聽這話後,倒是悄然鬆了一口氣——紂王是他從小看著長大的。
心目中看做子侄一般的人,也知道這個倒拽九牛的孩子脾氣向來急躁,並且恆心毅力不大。
如今安排布置很是得法,沒有急吼吼將散宜生、西伯侯都抓來砍頭,已經是極大的進步。
“是,大王。”
聞太師領命後離去,先把散宜生派門客傳播西伯侯名聲的事情告訴商容等人,又對西伯侯姬昌下聖旨,令他帶散宜生來。
一切,都有條不紊。
鎮國武成王黃飛虎下意識地躲到一旁,一點言語也沒有,避開這些彈冠相慶的文臣。
聞仲心道:大王不開口,倒是沒發現,他們的心態問題!
群臣本該是忠心大王的臣下,大王對諸侯如何下令,苛刻還是恩賞,這本該是君臣一心,對付諸侯的。
商容、比幹等人卻是評判四鎮諸侯道德高低,以為西伯侯德高,可以委托重任,還想要讓西伯侯統治北地加西岐……
這是什麽行為?怎麽想的?
評判四鎮諸侯,如何任用或限製,是大王的專權。
以品德高低、個人喜好來決定大權授給誰,那更不是合格的臣子,完完全全的失職。
之前怎麽沒發現,這些人的想法有點問題?
陳萼微笑道:“都不要急著慶祝——西伯侯姬昌是否品德高尚,等他來到朝歌,做了太傅,自然也就知道了。”
“現在還是要說一說首相商容、亞相比幹。”
“你們兩位剛才說的話甚是荒唐。”
“人人都說北伯侯殘暴,都說西伯侯仁德,你去過北地、去過西岐幾次?了解他們嗎?”
“就算是了解他們,知道他們一個的確殘暴,一個的確仁德;你想沒想過,對商湯基業,對朝廷來說,到底什麽是好,什麽是壞?”
“品德好與不好,和他們領兵打仗,決勝千裏有關係嗎?”
商容訝然說道:“大王,怎麽會沒有關係?仁德廣布,自然萬民敬仰,百姓敬服,不戰而屈人之兵……”
陳萼有些無語,心道:來了,來了,某些明末文人的傳統道德萬勝論,對人不對事,這就來了。
這首相商容,原來是這麽一位老臣啊。
再看向聞仲,聞仲臉上明擺著懶得一駁的意見——這也太書生之見,胡說八道。
武成王黃飛虎轉過臉去,顯然聽得頗為尷尬。
亞相比幹等人低頭,也不知道是讚同商容,還是不讚同商容。
“商容,你也是擅長政務的兩朝老臣,居然還能說出品德衡量能力的天真話語,也是殊為不易。”
陳萼淡淡說道:“既然商容你是仁德之人,也認為西伯侯是仁德之主,不妨就去西伯侯帳下聽命。”
“想必以你們的品德,必然能一飛衝天,再也不必顧忌寡人這商湯小小朝廷,從此之後,自然能夠天下無敵。”
商容這才意識到自己錯在何處,連忙俯首磕頭。
“臣絕無此意!絕無此意!”
“聖明仁德,天下無過於大王!”
“若是大王懷疑臣有二心,臣願意一頭撞死在此處,以證清白!”
陳萼倒是不懷疑商容忠心,隻是不得不用這些話,來敲醒被“西伯侯仁德”搞昏了腦袋的群臣們,省的他們繼續糾結,到底是仁德的西伯侯重要,還是朝廷大事重要。
你們在商湯都城朝歌,為商湯效忠……
聽說商湯的一個軍閥那麽仁義道德,你們不提起戒心也就罷了。
還個個都被軍閥的仁義道德感化,為軍閥爭取好處和軍權,這不是扯淡嗎!
敲打這群文臣一番,陳萼也不急著處置他們,讓他們表態,又將話題說迴原來。
“平定袁福通之事,就先交給北伯侯,再交給聞太師統管北地軍民……”
“各位文臣,都先好好在殿內想一想。”
“西伯侯姬昌的仁德,究竟意味著什麽?半個時辰後,朕聽你們再說一說。”
群臣聽命之後。
聞仲開口問道:“大王,那鬼方頗為擅長馴養禽獸、巫術之類,老臣可否帶一些能人異士前往北地?”
“能人異士何在?”陳萼詢問道。
“老臣準備轉迴師門,請一些好友出山,幫我平定叛亂。”
聞仲此言一出,陳萼卻是眼前一亮:“太師不妨說說,可以請到哪些好友?”
“這……卻是不好宣揚。”聞仲說道。
陳萼便令眾文臣繼續思考,領著聞仲到了偏殿。
聞仲這才說道:“老臣出身截教座下,師尊名諱金靈聖母,師祖乃是通天教主老爺。”
“那截教門下,萬仙雲集,能人異士極多。”
“老臣隻需請動十天君與趙公明道友,料來袁福通便可平定。”
十天君?趙公明?
袁福通率領的鬼方七十二路諸侯,那的確是不成問題了。
隻要不是天意當興的西岐,闡教金仙與燃燈道人一起下山動手,其他諸侯根本擋不住這種組合……
順便,陳萼也得到自己最想得到的消息,這個世界的截教跟他所知的變化並不大。
隻是不知道為什麽衣著服飾,會出現那麽離譜的變化。
“有勞太師奔走了,北地這一次元氣大傷,總好過殷商朝廷國力空虛,給某些人可乘之機。”陳萼說道。
聞太師聽後,若有所思:“大王考慮的,是西伯侯姬昌?”
“的確是有些顧慮。”陳萼說著,看聞太師如何迴答。
“適才首相商容所言,也令老臣頗有所感。如今商湯四海承平,百姓安居樂業,天下卻不傳大王恩德,隻傳西伯侯仁義之名,實在是一大禍患。”
“無知小民不知恩義和朝廷,隻知道西伯侯姬昌是聖人賢人。”
“我朝堂之上,也有臣子不念君恩,提起西伯侯姬昌交口稱讚。”
“西伯侯乃西岐諸侯,若說恩澤一方、西岐人心所向也就罷了,我成湯百姓,成湯大臣,如何能感他恩德?”
“難道他治理過成湯?”
“此等荒謬之事,竟然發生;可見變生於肘腋之間,朝歌城內定有西岐內應鼓噪宣揚。”
“老臣在出征北地之前,願窮根究底,抓住西岐內應,破去西伯侯假仁假義之名!”
陳萼聞言不由吃了一驚。
他不是吃驚聞太師所說內容,而是吃驚於他的敏銳洞察能力和耿耿忠心!
自己隻是稍加引導,聞仲便察覺到商容、比幹等人對西伯侯姬昌的道德評判竟然影響朝廷決策,隨即意識到真正的問題所在。
這時候商湯的紂王不是昏君,群臣也都是賢臣。
這麽多人一說起來西伯侯姬昌,個個交口稱讚——他一個西岐的諸侯,哪來這麽多恩義感化朝歌的群臣、甚至民眾?
定然是有專門的人鼓動宣揚西伯侯的仁德,由此獲得名聲。
果然,在封神世界中,聞太師正是商湯最重要的頂梁柱,他不出朝廷不去討逆,便能輕易鎮壓朝歌大事。
不會給其他人造反聚攏人心的太大機會,也不會令紂王有昏庸的機會。
換成其他人,沒這個威望和實力,也沒有這種令紂王言聽計從的親密信重關係。
“太師既然提到這一節,那就交給太師去做吧。”
“隻請太師注意,對方既然精通這種宣揚之法,必定也有汙穢人名聲的抹黑之法,莫要被他們鼓噪起來,毀了我們名聲。”
陳萼說道。
聞太師傲然一笑:“大王請放心,老臣的神眼和五行遁法,足以令他們無處可逃!”
兩人議事完畢,商容、比幹、微子啟、箕子等人都有些感悟,要向紂王告知。
聞太師便站在一旁,聽他們如何說。
商容說道:“臣等以為,犯了因私廢公的錯。”
“臣等敬仰賢人,竟然因此越權,不顧能力,隻說品德,幾乎廢棄天下大事……”
陳萼緩緩說道:“你們考慮的,還是不對。”
“我問的是,西伯侯如此仁德廣布於天下,意味著什麽?”
“意味著商湯出現了賢臣,出現了聖賢之人。”比幹答道。
“是嗎?我怎麽沒有聽到商湯如何?所有人,說的不都是西伯侯嗎?”陳萼淡淡問道,“西伯侯若是商湯的賢人,那是好事。但若是西伯侯自成一家,作為一地諸侯賢德,人人敬仰投奔。”
“那可是我們商湯的競爭者,將來西岐兵強馬壯,君主賢明,天下都說他仁德。”
“我們這邊還有什麽?隻有你們這群跟著稱讚西伯侯仁德的正人君子!”
說到最後一句話,陳萼聲音一沉。
商容、比幹、微子啟等人紛紛跪下謝罪。
聞太師也開口說道:“這商湯朝廷若是不賢不明,幾位自然可離職而去,另投一家,老夫也並不惱怒,將來有朝一日各憑本事爭奪天下便是。”
“可若是食君之祿,竊居高位,念著另外的人如何賢德,這便是國賊所為,休怪老夫不講情麵!”
“須知朝廷是朝廷,諸侯是諸侯,豈能一概而論之?”
商容、比幹等人聞言,更是如同被當頭棒喝,齊聲應是。
陳萼不失時間地動用一點證道佛陀法裏麵令人強行皈依的法門,讓他們轉變心態——在封神演義這世界裏麵,這些正人君子都是寧死不屈的,對西伯侯姬昌的好感都是天然堆滿。
陳萼還是用點手段,讓他們認清楚現實比較好。
聞太師睜開神眼,見商容等人的確“幡然醒悟”,這才微微頷首,大踏步告辭而去。
他要做的事情可是不少。
預備對北地出兵,尋訪十天君和趙公明,請他們出山平定袁福通。
當然,還有尋找西岐派遣在朝歌的內應——這一點陳萼感覺,或許聞太師會無功而返。
《封神演義》畢竟還是一個比較理想的明末文人的價值觀,很強的東林黨色彩,說白了就是道德君子們互相鼓吹欣賞。
西伯侯姬昌,便是最大的道德君子代表。
所有人對姬昌的好感度堆滿,很可能隻是設定問題,而不是有什麽內應。
將這些文臣,潛在的姬昌小迷弟們都給皈依之後,陳萼忽然想起黃飛虎。
叫來內侍詢問:“武成王現在何處?”
“武成王已經出宮迴府了。”
陳萼心道:還真是夠明哲保身的……
武成王黃飛虎目前是不參與朝堂這些事,隻管就事論事打仗的,到後來,才算是勉強給九尾狐妲己加了點麻煩。
這是一把,隨時準備聽命出征的刀。
雖然在這個封神的世界,他這個凡人的將領極限,發揮的作用並不是太大。
迴到宮中,陳萼去黃飛燕宮中呆了半日。
本來兩人商量好,看黃飛燕演練黃家的武藝,結果演練的方式有些不太對。
隻好歇息一晚,第二天再說。
第二天一早,黃飛燕換上勁裝,興致勃勃地拉著陳萼開始演練。
怎麽說呢……
即便不是陳萼替代紂王,而是原本的紂王,也能一拳放倒她。
黃飛燕演練的武藝,或許在凡人之中稱得上不錯,在倒拽九牛、托梁換柱、天生神力的紂王麵前,那就真的是花拳繡腿。
這就是令人絕望的天賦區別。
更不用說,其他的能人異士。
現在的陳萼,看到黃飛燕演練武藝一番後出了一身汗,也隻好幫她一下。
下午,聞仲來報:“大王,老臣查有一行數十人,在朝歌等地散布謠言,言說朝廷種種善政,皆是因為西伯侯姬昌這位大賢在世。”
“又以金銀贍養孤兒老人,宣稱西伯侯仁義品德。”
“老臣已將他們擒下,為首的正是西岐大夫散宜生的門客,聽候大王處置。”
還真抓住了?
為首的是“文王四友”之一散宜生的門客?
陳萼是真的沒想到,聞仲居然真能抓住西岐的一次罪證。
沉吟一下,陳萼說道:“孤兒老人,繼續贍養,要讓他們知道,這是商湯給他們的,而不是西伯侯。”
“另外,散宜生居心不良,以美德之名陷害西伯侯,將西伯侯陷於目無君父的地步,實在可惡。”
“令散宜生來朝歌投案入罪。”
“另外,讓西伯侯姬昌來朝歌赴任太傅的時候,帶散宜生來,看看他是否遵旨。”
“將這件事情告訴商容、比幹等人……”
聞太師聽這話後,倒是悄然鬆了一口氣——紂王是他從小看著長大的。
心目中看做子侄一般的人,也知道這個倒拽九牛的孩子脾氣向來急躁,並且恆心毅力不大。
如今安排布置很是得法,沒有急吼吼將散宜生、西伯侯都抓來砍頭,已經是極大的進步。
“是,大王。”
聞太師領命後離去,先把散宜生派門客傳播西伯侯名聲的事情告訴商容等人,又對西伯侯姬昌下聖旨,令他帶散宜生來。
一切,都有條不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