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經》的成書年代,坊間說法很多,筆者是從萬國鼎撰於“758年左右”1說。
天寶五年李齊物貶官竟陵時,陸羽還身在伶界,被李齊物發現後,才棄伶到“火門山鄒夫子墅”讀書。但至十一年崔國輔謫任竟陵司馬時,陸羽便學成名遂,文冠一邑了。據記載,崔國輔到竟陵以後,與陸羽“遊處凡三年”,“謔談永日”,並把他們唱和的詩還匯刊成集。
崔國輔其人據載,在貶竟陵前一年,杜甫獻《三大禮賦》,唐玄宗奇其才,詔試文章,命崔國輔、於休烈為試文之官。崔國輔以詩詞尤其是以古詩見長。《河嶽英靈集》載:崔國輔的詩“婉孌清楚,深宜諷詠,樂府短章,古人不及也。”1陸羽與崔國輔遊處三年,不但名聲由崔而更加顯要,同時也從崔國輔身上,顯然進一步學到了不少學問。
陸羽不但在撰寫《茶經》以前,就以文人著名,就是在《茶經》風譽全國以後,以至在陸羽的後期或晚年,他還是以文人稱著於世。如權德輿所記,他從信州(今江西上饒)移居洪州(今南昌)時,“凡所至之邦,必千騎郊勞,五漿先辣”;後來由南昌赴湖南時,“不憚征路遙,定緣賓禮重。新知折柳贈,舊侶乘籃送”2。所到一處,每離一地,都得到群眾和友朋的隆重迎送。社會上所以對陸羽有這樣禮遇,如權德輿所說,不是因為他茶學上的貢獻,而是他“詞藝卓異,為當時聞人”3,在文學上的地位使然。
所以,從上麵的種種情況來看,陸羽在生前和死後,似乎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形象。如果說他死後,他在文學方麵的成就“為《茶經》所掩”,成為茶業的一個偶像的話,那麽,在生前,相反,他在茶學方麵的成就,是為文學所掩,他是以“詞藝卓異”聞人的。
陸羽生前和高僧名士為友,在文壇上是活躍和有地位的。但可能他受當時社會上某些名士“不名一行,不滯一方”的思想影響,他對文學和對茶葉的態度也一樣,喜好但不偏一。所以,反映在學問上,他不囿於一業,而是涉獵很廣,博學多能。
過去筆者根據陸羽一生的活動和著述,曾提出陸羽不但是一位茶葉專家,他同時還是一位著名的詩人、音韻和小學專家、書法家、演員、劇作家、史學家、傳記作家、旅遊和地理學家。
陸羽煮茶圖
如果我們籠統稱陸羽是一位曆史學家,除去他編著過《江表四姓譜》、《南北人物誌》、《吳興曆官誌》和《吳興刺史記》等一些史學著作外,他還是一位考古或文物鑒賞家。
據皎然在《蘭亭石橋柱讚》的序文中稱,大曆八年(773)春天,盧幼平奉詔祭會稽山,邀陸羽等同往山陰(今浙江紹興),發現古臥石一塊,經陸羽鑒定,係“晉永和中蘭亭廢橋柱”。為什麽請陸羽鑒定,陸羽為什麽有這麽多知識?皎然說得很清楚:“生(陸羽)好古者,與吾同誌。”再如我們稱陸羽是一位地理學家,細分,他還可以說是一位研究山水和編寫地方誌專家。如獨孤及刺常州時,無錫縣令為整修惠山名勝,“有客竟陵羽,多識名山大川”,還特意請了陸羽當“顧問”。說明陸羽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對地理尤其是對山水是有研究的。陸羽在流寓浙西期間,為湖州、無錫、蘇州和杭州,曾編寫了《吳興記》、《吳興圖經》、《慧山記》、《虎丘山記》、《靈隱天竺二寺記》、《武林山記》等多種地誌和山誌,說明他對方誌的學問也是很感興趣和極有研究的。
茶神陸羽和他的陌生同黨們
文化先鋒
讚11
閱讀2737
曆史評價
“古亭屹立官池邊,千秋光輝耀楚天。明月有情西江美,依稀陸子笑九泉。”這是清朝人寫的一首懷念陸羽的詩。
軼事典故
陸羽是一個棄嬰,《唐國史補》、《新唐書》和《唐才子傳》裏,對此都毫不隱諱。733年深秋的一個清晨,竟陵龍蓋寺的智積禪師路過西郊一座小石橋,忽聞橋下群雁哀鳴之聲,走近一看,隻見一群大雁正用翅膀護衛著一個男嬰,男嬰讓嚴霜凍得瑟瑟發抖,智積把他抱迴寺中收養。
積公是唐朝著名高僧,而附近的寺西村裏那時正卜居著一位飽學儒士李公。李公曾為幕府官吏,動亂時棄職,在景色秀麗的龍蓋山麓開學館教授村童,與積公感情深厚。積公就請李公夫婦哺育拾得的棄嬰,當時,李氏夫婦的女兒李季蘭剛滿周歲,就依著季蘭的名字取名季疵,視作親生一般。季蘭季疵同一張桌子吃飯,同一塊草甸上玩耍,一晃長到七八歲光景,李公夫婦年事漸高,思鄉之情日篤,一家人千裏迢迢返迴了故鄉湖州。
《陸文學自傳》是陸羽於二十九歲時為自己寫的小傳,可信度較高。他在自傳中寫道:“字鴻漸,不知何許人,有仲宣、孟陽之貌陋;相如、子雲之口吃。”又《新唐書·陸羽傳》載,他稍大一些,“以《易》自筮”,占得“漸”卦,卦辭曰:“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於是按卦詞由智積禪師定姓為“陸”,取名為“羽”,以“鴻漸”為字。
陸羽同代文人張又新在《煎茶水記》裏記下了一個真實的故事:州刺史李季卿在揚子江畔,遇見了在此考察茶事的陸羽,便相邀同船而行。李季卿聞說附近揚子江中心的南零水煮茶極佳,即令士卒駕小舟前去汲水。不料士卒於半路上將一瓶水潑灑過半,偷偷舀了岸邊的江水充兌。陸羽舀嚐一口,立即指出“此為近岸江中之水,非南零水。”李季卿令士卒再去取水,陸羽品嚐後,才微笑道:“此乃江中心南零水也。”取水的士卒不得不服,跪在陸羽麵前,告訴了實情,陸羽的名氣隨後也就越發被傳揚得神乎其神了。
不慕榮華
據說,唐代竟陵積公和尚,善於品茶,他不但能鑒別所喝是什麽茶,還能分辨沏茶用的水,而且還能判斷誰是煮茶人。這種品茶本領,一傳十,十傳百,人們把積公和尚看成是“茶仙”下凡。這消息也傳到了代宗皇帝耳中。代宗本人嗜好飲茶,也是個品茶行家,所以宮中錄用了一些善於品茶的人供職。代宗聽到這個傳聞後,半信半疑,就下旨招來了積公和尚,決定當麵試茶。
積公和尚到達宮中,皇帝即命宮中煎茶能手,砌一碗上等茶葉,賜予積公品嚐。積公謝恩後接茶在手,輕輕喝了一口,就放下茶碗,再也沒喝第二口茶。皇上因問何故,積公起身摸摸長須笑答:“我所飲之茶,都是弟子陸羽親手所煎。飲慣他煎的茶,再飲別人煎的茶,就感到淡泊如水了。”皇帝聽罷,問陸羽在何處?積公答道:“陸羽酷愛自然,遍遊海內名山大川,品評天下名茶美泉,如今何處貧僧也難知曉。”
天寶五年李齊物貶官竟陵時,陸羽還身在伶界,被李齊物發現後,才棄伶到“火門山鄒夫子墅”讀書。但至十一年崔國輔謫任竟陵司馬時,陸羽便學成名遂,文冠一邑了。據記載,崔國輔到竟陵以後,與陸羽“遊處凡三年”,“謔談永日”,並把他們唱和的詩還匯刊成集。
崔國輔其人據載,在貶竟陵前一年,杜甫獻《三大禮賦》,唐玄宗奇其才,詔試文章,命崔國輔、於休烈為試文之官。崔國輔以詩詞尤其是以古詩見長。《河嶽英靈集》載:崔國輔的詩“婉孌清楚,深宜諷詠,樂府短章,古人不及也。”1陸羽與崔國輔遊處三年,不但名聲由崔而更加顯要,同時也從崔國輔身上,顯然進一步學到了不少學問。
陸羽不但在撰寫《茶經》以前,就以文人著名,就是在《茶經》風譽全國以後,以至在陸羽的後期或晚年,他還是以文人稱著於世。如權德輿所記,他從信州(今江西上饒)移居洪州(今南昌)時,“凡所至之邦,必千騎郊勞,五漿先辣”;後來由南昌赴湖南時,“不憚征路遙,定緣賓禮重。新知折柳贈,舊侶乘籃送”2。所到一處,每離一地,都得到群眾和友朋的隆重迎送。社會上所以對陸羽有這樣禮遇,如權德輿所說,不是因為他茶學上的貢獻,而是他“詞藝卓異,為當時聞人”3,在文學上的地位使然。
所以,從上麵的種種情況來看,陸羽在生前和死後,似乎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形象。如果說他死後,他在文學方麵的成就“為《茶經》所掩”,成為茶業的一個偶像的話,那麽,在生前,相反,他在茶學方麵的成就,是為文學所掩,他是以“詞藝卓異”聞人的。
陸羽生前和高僧名士為友,在文壇上是活躍和有地位的。但可能他受當時社會上某些名士“不名一行,不滯一方”的思想影響,他對文學和對茶葉的態度也一樣,喜好但不偏一。所以,反映在學問上,他不囿於一業,而是涉獵很廣,博學多能。
過去筆者根據陸羽一生的活動和著述,曾提出陸羽不但是一位茶葉專家,他同時還是一位著名的詩人、音韻和小學專家、書法家、演員、劇作家、史學家、傳記作家、旅遊和地理學家。
陸羽煮茶圖
如果我們籠統稱陸羽是一位曆史學家,除去他編著過《江表四姓譜》、《南北人物誌》、《吳興曆官誌》和《吳興刺史記》等一些史學著作外,他還是一位考古或文物鑒賞家。
據皎然在《蘭亭石橋柱讚》的序文中稱,大曆八年(773)春天,盧幼平奉詔祭會稽山,邀陸羽等同往山陰(今浙江紹興),發現古臥石一塊,經陸羽鑒定,係“晉永和中蘭亭廢橋柱”。為什麽請陸羽鑒定,陸羽為什麽有這麽多知識?皎然說得很清楚:“生(陸羽)好古者,與吾同誌。”再如我們稱陸羽是一位地理學家,細分,他還可以說是一位研究山水和編寫地方誌專家。如獨孤及刺常州時,無錫縣令為整修惠山名勝,“有客竟陵羽,多識名山大川”,還特意請了陸羽當“顧問”。說明陸羽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對地理尤其是對山水是有研究的。陸羽在流寓浙西期間,為湖州、無錫、蘇州和杭州,曾編寫了《吳興記》、《吳興圖經》、《慧山記》、《虎丘山記》、《靈隱天竺二寺記》、《武林山記》等多種地誌和山誌,說明他對方誌的學問也是很感興趣和極有研究的。
茶神陸羽和他的陌生同黨們
文化先鋒
讚11
閱讀2737
曆史評價
“古亭屹立官池邊,千秋光輝耀楚天。明月有情西江美,依稀陸子笑九泉。”這是清朝人寫的一首懷念陸羽的詩。
軼事典故
陸羽是一個棄嬰,《唐國史補》、《新唐書》和《唐才子傳》裏,對此都毫不隱諱。733年深秋的一個清晨,竟陵龍蓋寺的智積禪師路過西郊一座小石橋,忽聞橋下群雁哀鳴之聲,走近一看,隻見一群大雁正用翅膀護衛著一個男嬰,男嬰讓嚴霜凍得瑟瑟發抖,智積把他抱迴寺中收養。
積公是唐朝著名高僧,而附近的寺西村裏那時正卜居著一位飽學儒士李公。李公曾為幕府官吏,動亂時棄職,在景色秀麗的龍蓋山麓開學館教授村童,與積公感情深厚。積公就請李公夫婦哺育拾得的棄嬰,當時,李氏夫婦的女兒李季蘭剛滿周歲,就依著季蘭的名字取名季疵,視作親生一般。季蘭季疵同一張桌子吃飯,同一塊草甸上玩耍,一晃長到七八歲光景,李公夫婦年事漸高,思鄉之情日篤,一家人千裏迢迢返迴了故鄉湖州。
《陸文學自傳》是陸羽於二十九歲時為自己寫的小傳,可信度較高。他在自傳中寫道:“字鴻漸,不知何許人,有仲宣、孟陽之貌陋;相如、子雲之口吃。”又《新唐書·陸羽傳》載,他稍大一些,“以《易》自筮”,占得“漸”卦,卦辭曰:“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於是按卦詞由智積禪師定姓為“陸”,取名為“羽”,以“鴻漸”為字。
陸羽同代文人張又新在《煎茶水記》裏記下了一個真實的故事:州刺史李季卿在揚子江畔,遇見了在此考察茶事的陸羽,便相邀同船而行。李季卿聞說附近揚子江中心的南零水煮茶極佳,即令士卒駕小舟前去汲水。不料士卒於半路上將一瓶水潑灑過半,偷偷舀了岸邊的江水充兌。陸羽舀嚐一口,立即指出“此為近岸江中之水,非南零水。”李季卿令士卒再去取水,陸羽品嚐後,才微笑道:“此乃江中心南零水也。”取水的士卒不得不服,跪在陸羽麵前,告訴了實情,陸羽的名氣隨後也就越發被傳揚得神乎其神了。
不慕榮華
據說,唐代竟陵積公和尚,善於品茶,他不但能鑒別所喝是什麽茶,還能分辨沏茶用的水,而且還能判斷誰是煮茶人。這種品茶本領,一傳十,十傳百,人們把積公和尚看成是“茶仙”下凡。這消息也傳到了代宗皇帝耳中。代宗本人嗜好飲茶,也是個品茶行家,所以宮中錄用了一些善於品茶的人供職。代宗聽到這個傳聞後,半信半疑,就下旨招來了積公和尚,決定當麵試茶。
積公和尚到達宮中,皇帝即命宮中煎茶能手,砌一碗上等茶葉,賜予積公品嚐。積公謝恩後接茶在手,輕輕喝了一口,就放下茶碗,再也沒喝第二口茶。皇上因問何故,積公起身摸摸長須笑答:“我所飲之茶,都是弟子陸羽親手所煎。飲慣他煎的茶,再飲別人煎的茶,就感到淡泊如水了。”皇帝聽罷,問陸羽在何處?積公答道:“陸羽酷愛自然,遍遊海內名山大川,品評天下名茶美泉,如今何處貧僧也難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