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唐書》和《唐才子傳》記載,陸羽因其相貌醜陋而成為棄兒,被遺棄於唐開元二十一年(733年),不知其父母是何許人,後被龍蓋寺住持僧智積禪師在竟陵(湖北天門縣)西門外西湖之濱拾得,並收養。
唐代宗曾詔拜羽為太子文學,又徙太常寺太祝,但都未就職。
主要影響
茶經
陸羽所著《茶經》三卷十章七千餘字,分別為:卷一,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卷二,四之器;卷三,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是唐代和唐以前有關茶葉的科學知識和實踐經驗的係統總結;是陸羽躬身實踐,篤行不倦,取得茶葉生產和製作的第一手資料後,又遍稽群書,廣采博收茶家采製經驗的結晶。
共2張
茶經樓(湖北天門)
《茶經》一問世,即風行天下,為時人學習和珍藏。
在《茶經》中,陸羽除全麵敘述茶區分布、茶葉的生長、種植、采摘、製造、品鑒外,有許多名茶首先為他所發現。如浙江長城(今長興縣)的顧渚紫筍茶,經陸羽評為上品,後列為貢茶;義興郡(今江蘇宜興)的陽羨茶,則是陸羽直接推舉入貢的。(義興縣重修茶舍記)載:“禦史大夫李棲筠實典是邦,山俗有獻佳茗者.會客嚐之,野人陸羽以為芬香甘辣,冠於他境,可以薦於上。棲筠從之,始進萬兩,此其濫觴也。”
《茶經》共十章,七千餘言,分為上、中、下三卷。十章目次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
茶經 宋刻百川學海本
一之源,概述中國茶的主要產地及土壤、氣候等生長環境和茶的性能、功用;
茶經
二之具,講當時製作、加工茶葉的工具;
三之造,講茶的製作過程;
四之器,講煮茶、飲茶器皿;
五之煮,講煮茶的過程、技藝;
六之飲,講飲茶的方法、茶品鑒賞;
七之事,講中國飲茶的曆史;
八之出,詳細記載了當時的產茶盛地,並品評其高下,記載了全國四十餘州產茶情形,對於自己不甚明了的十一個州的產茶之地亦如實注出;
九之略,是講飲茶器具何種情況應十分完備,何種情況省略何種:野外采薪煮茶,火爐、交床等不必講究;臨泉汲水可省去若幹盛水之具。但在正式茶宴上,“城邑之中,王公之門”,“二十四器缺一則茶廢矣。”
最後,陸羽還主張要把以上各項內容用圖繪成畫幅,張陳於座隅,茶人們喝著茶,看著圖,品茶之味,明茶之理,神爽目悅,這與端來一瓢一碗,幾口灌下,那意境自然大不相同。
陸羽的《茶經》,是古代茶人勤奮讀書、刻苦學習、 潛心求索、百折不撓精神的結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 也醉人”就是中華民族珍惜勞動成果、勤奮節儉的真實反映。
以茶字當頭排列茶文化的社會功能有“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會友、以茶聯誼、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詩、以茶入藝、以茶入畫、以茶起舞、以茶歌呤、以茶興文、以茶作禮、以茶興農、以茶促貿和以茶致富。
茶是中國的驕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飲茶可以思源。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博士,將中國茶葉作為中國四大發明之後,對人類的第五個重大貢獻。
陸羽一生鄙夷權貴,不重財富,酷愛自然,堅持正義。《全唐詩》載有陸羽的一首歌,正體現了他的品質:“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台;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全唐詩》第308卷007首〖歌〗。附記陸羽另一首詩:“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斷綠林西。昔人已逐東流去,空見年年江草齊。”——《全唐詩》第308卷008首〖會稽東小山〗。
詩詞作品
沈長波為茶聖茶仙撰聯:
陸羽六羨西江水,盧仝七碗玉川泉。
《六羨歌》
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台;
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6]
《會稽東小山》
《句》
發現秘密
茶是因為陸羽擺脫自然束縛獲得解放,一舉成為華夏的飲食和精神縮影。
陸羽著《茶興詩》
陸羽之前的時代,茶寫作荼,有著藥的屬性。華夏族的鼻祖神農氏終生都在尋找對人有用的植物,神農嚐完百草而成《神農本草》,裏麵記載的植物更多是功能性質,體現了華夏人對自然的簡單認識:哪些草木是苦的,哪些熱,哪些涼,哪些能充饑,哪些能醫病……神農氏 “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很顯然,在這裏荼是類似於靈芝草之類的藥物而已。
《爾雅》中檟,是荼的分類,特指味道比較苦的荼,是感官滋味層麵上的直接體驗,那個時候的國人觀念,草木是一體,而不是現代植物學意義上的喬灌木之謂。《詩經》上說,“有女如荼”,說的是顏色層麵。當時,人並不日常飲茶,除非真的生病。
陸羽自己所列的其他幾個字“蔎(shè)”、“茗”、“荈(chuǎn)”也隻是對荼的進一步分類,賦予時令上的區別。也就是說,在荼時代,荼隻是一種可用的藥草而已,這點不會因為它在不同地方與不同季節的稱唿而改變。
而“茶”不一樣。《茶經》開篇就把茶作為主體,陸羽用史家為人作傳的口吻描述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自此開始了對茶的全麵擬人化定義,陸羽以不容置疑的語氣對茶作了評判辭,涉及到茶的出生地(血統)、形狀(容顏)、稱謂(姓名)、生長環境(成長教育)、習性(性格、品質)等等方麵,而茶與人關係,就像茶自身因為生長環境有所區別一樣,需要區別看待。
唐代宗曾詔拜羽為太子文學,又徙太常寺太祝,但都未就職。
主要影響
茶經
陸羽所著《茶經》三卷十章七千餘字,分別為:卷一,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卷二,四之器;卷三,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是唐代和唐以前有關茶葉的科學知識和實踐經驗的係統總結;是陸羽躬身實踐,篤行不倦,取得茶葉生產和製作的第一手資料後,又遍稽群書,廣采博收茶家采製經驗的結晶。
共2張
茶經樓(湖北天門)
《茶經》一問世,即風行天下,為時人學習和珍藏。
在《茶經》中,陸羽除全麵敘述茶區分布、茶葉的生長、種植、采摘、製造、品鑒外,有許多名茶首先為他所發現。如浙江長城(今長興縣)的顧渚紫筍茶,經陸羽評為上品,後列為貢茶;義興郡(今江蘇宜興)的陽羨茶,則是陸羽直接推舉入貢的。(義興縣重修茶舍記)載:“禦史大夫李棲筠實典是邦,山俗有獻佳茗者.會客嚐之,野人陸羽以為芬香甘辣,冠於他境,可以薦於上。棲筠從之,始進萬兩,此其濫觴也。”
《茶經》共十章,七千餘言,分為上、中、下三卷。十章目次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
茶經 宋刻百川學海本
一之源,概述中國茶的主要產地及土壤、氣候等生長環境和茶的性能、功用;
茶經
二之具,講當時製作、加工茶葉的工具;
三之造,講茶的製作過程;
四之器,講煮茶、飲茶器皿;
五之煮,講煮茶的過程、技藝;
六之飲,講飲茶的方法、茶品鑒賞;
七之事,講中國飲茶的曆史;
八之出,詳細記載了當時的產茶盛地,並品評其高下,記載了全國四十餘州產茶情形,對於自己不甚明了的十一個州的產茶之地亦如實注出;
九之略,是講飲茶器具何種情況應十分完備,何種情況省略何種:野外采薪煮茶,火爐、交床等不必講究;臨泉汲水可省去若幹盛水之具。但在正式茶宴上,“城邑之中,王公之門”,“二十四器缺一則茶廢矣。”
最後,陸羽還主張要把以上各項內容用圖繪成畫幅,張陳於座隅,茶人們喝著茶,看著圖,品茶之味,明茶之理,神爽目悅,這與端來一瓢一碗,幾口灌下,那意境自然大不相同。
陸羽的《茶經》,是古代茶人勤奮讀書、刻苦學習、 潛心求索、百折不撓精神的結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 也醉人”就是中華民族珍惜勞動成果、勤奮節儉的真實反映。
以茶字當頭排列茶文化的社會功能有“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會友、以茶聯誼、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詩、以茶入藝、以茶入畫、以茶起舞、以茶歌呤、以茶興文、以茶作禮、以茶興農、以茶促貿和以茶致富。
茶是中國的驕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飲茶可以思源。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博士,將中國茶葉作為中國四大發明之後,對人類的第五個重大貢獻。
陸羽一生鄙夷權貴,不重財富,酷愛自然,堅持正義。《全唐詩》載有陸羽的一首歌,正體現了他的品質:“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台;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全唐詩》第308卷007首〖歌〗。附記陸羽另一首詩:“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斷綠林西。昔人已逐東流去,空見年年江草齊。”——《全唐詩》第308卷008首〖會稽東小山〗。
詩詞作品
沈長波為茶聖茶仙撰聯:
陸羽六羨西江水,盧仝七碗玉川泉。
《六羨歌》
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台;
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6]
《會稽東小山》
《句》
發現秘密
茶是因為陸羽擺脫自然束縛獲得解放,一舉成為華夏的飲食和精神縮影。
陸羽著《茶興詩》
陸羽之前的時代,茶寫作荼,有著藥的屬性。華夏族的鼻祖神農氏終生都在尋找對人有用的植物,神農嚐完百草而成《神農本草》,裏麵記載的植物更多是功能性質,體現了華夏人對自然的簡單認識:哪些草木是苦的,哪些熱,哪些涼,哪些能充饑,哪些能醫病……神農氏 “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很顯然,在這裏荼是類似於靈芝草之類的藥物而已。
《爾雅》中檟,是荼的分類,特指味道比較苦的荼,是感官滋味層麵上的直接體驗,那個時候的國人觀念,草木是一體,而不是現代植物學意義上的喬灌木之謂。《詩經》上說,“有女如荼”,說的是顏色層麵。當時,人並不日常飲茶,除非真的生病。
陸羽自己所列的其他幾個字“蔎(shè)”、“茗”、“荈(chuǎn)”也隻是對荼的進一步分類,賦予時令上的區別。也就是說,在荼時代,荼隻是一種可用的藥草而已,這點不會因為它在不同地方與不同季節的稱唿而改變。
而“茶”不一樣。《茶經》開篇就把茶作為主體,陸羽用史家為人作傳的口吻描述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自此開始了對茶的全麵擬人化定義,陸羽以不容置疑的語氣對茶作了評判辭,涉及到茶的出生地(血統)、形狀(容顏)、稱謂(姓名)、生長環境(成長教育)、習性(性格、品質)等等方麵,而茶與人關係,就像茶自身因為生長環境有所區別一樣,需要區別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