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茶
中國茶文化的一種
鬥茶,即比賽茶的優劣,又名鬥茗、茗戰。始於唐,盛於宋,是古代有錢有閑人的一種雅玩,具有很強的勝負色彩,富有趣味性和挑戰性。
鬥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輪流烹煮,品評分高下。古代茶葉大都做成茶餅,再碾成粉末,飲用時連茶粉帶茶水一起喝下。鬥茶,多人共鬥或兩人捉對“廝殺”,三鬥二勝。
鬥茶內容所用茶盞勝負標準鬥茶起源鬥茶發展文化鏈接
鬥茶簡介
宋代是極講究茶道的時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無不好此。宋徽宗趙佶撰《大觀茶論》,蔡襄撰《茶錄》,黃儒撰《品茶要錄》,一些文人雅士更流行鬥茶的生活情趣,宋代鬥茶之風極盛。
每年清明節期間,新茶初出,最適合參鬥。古人鬥茶,或十幾人,或五六人,大都為一些名流雅士,還有店鋪的老板,街坊亦爭相圍觀,像現代看一場球賽一樣熱鬧。
鬥茶的場所,多選在有規模的茶葉店,前後二進,前廳闊大,為店麵,後廳狹小,兼有小廚房,便於煮茶。有些人家,有較雅潔的內室,或花木扶疏的庭院,或臨水,或清幽,都是鬥茶的好場所。
鬥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輪流烹煮,相互品評,以分高下。古代茶葉大都做成茶餅,再碾成粉末,飲用時連茶粉帶茶水一起喝下。鬥茶,或多人共鬥,或兩人捉對“廝殺”,三鬥二勝。[1]
鬥茶內容
鬥茶內容包括:鬥茶品、鬥茶令、茶百戲。
鬥茶品
鬥茶品以茶“新”為貴,鬥茶用水以“活”為上。一鬥湯色,二鬥水痕。首先看茶湯色澤是否鮮白,純白者為勝,青白、灰白、黃白為負。湯色能反映茶的采製技藝,茶湯純白,表明采茶肥嫩,製作恰到好處;色偏青,說明蒸茶火候不足;色泛灰,說明蒸茶火候已過;色泛黃,說明采製不及時;色泛紅,說明烘焙過了火候。其次看湯花持續時間長短。宋代主要飲用團餅茶,調製時先將茶餅烤炙碾細,然後燒水煎煮。如果研碾細膩,點茶、點湯、擊拂都恰到好處,湯花就勻細,可以緊咬盞沿,久聚不散,這種最佳效果名曰“咬盞”。點茶、點湯,指茶、湯的調製,即茶湯煎煮沏泡技藝。點湯的同時,用茶筅旋轉擊打和拂動茶盞中的茶湯,使之泛起湯花,稱為擊拂。反之,若湯花不能咬盞,而是很快散開,湯與盞相接的地方立即露出“水痕”,這就輸定了。水痕出現的早晚,是茶湯優劣的依據。鬥茶以水痕晚出為勝,早出為負。
有時茶質雖略次於對方,但用水得當,也能取勝。所以鬥茶需要了解茶性、水質及煎後效果,不能盲目而行。
鬥茶令
鬥茶令,即古人在鬥茶時行茶令。行茶令所舉故事及吟詩作賦,皆與茶有關。茶令如同酒令,用以助興增趣。
茶百戲
茶百戲,又稱湯戲或分茶,是宋代流行的一種茶道。即將煮好的茶,注入茶碗中的技巧。在宋代,茶百戲可不是尋常的品茗喝茶,有人把茶百戲與琴、棋、書並列,是士大夫們喜愛與崇尚的一種文化活動。宋人楊萬裏詠茶百戲曰:“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
茶百戲,能使茶湯湯花瞬間顯示瑰麗多變的景象。若山水雲霧,狀花鳥魚蟲,如一幅幅水墨圖畫,這需要較高的沏茶技藝。[1]
所用茶盞
說到鬥茶,不能不說茶盞。宋代盛行鬥茶,所用茶具為黑瓷茶具,產於福建、江西、浙江、四川等地,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建州(今福建省建甌市)的建窯盞,即著名的“建盞”。因其色黑紫,故又名“烏泥建”、“黑建”、“紫建”。另外還有江西吉州窯的吉州盞,以富於禪意的木葉天目盞和貼花天目盞著稱。
建盞中以兔毫盞最為人稱道。兔毫盞釉色黑青,盞底有放射狀條紋,銀光閃現,異常美觀。以此盞點茶,黑白相映,易於觀察茶麵白色泡沫湯花,故名重一時。蔡襄《茶錄》曰:“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鬥試家自不用。”宋代祝穆在《方輿勝覽》中也說:“茶色白,入黑盞,其痕易驗。”黃庭堅的“兔褐金絲寶碗,鬆風蟹眼新湯”,即為詠此茶盞的名句。
製作建盞,配方獨特,窯變後會現出不同的斑紋和色彩。除釉麵呈現兔毫條紋的兔毫盞外,還有鷓鴣斑點、珍珠斑點和日曜斑點的茶盞,這些茶盞分別稱為鷓鴣盞、油滴盞和日曜盞。它們最適宜鬥茶,黑釉油滴盞我不陌生,原來我家就藏有一件這樣的古董,乃殷實的祖上所傳。束口,深腹,卷足,盞麵有諸多均勻的珍珠斑點。這種茶盞,一旦茶湯入盞,能放射出五彩紛呈的點點光芒,為鬥茶平添一份情趣。
]
勝負標準
決定鬥茶勝負的標準,主要有兩方麵。
一是湯色。即茶水的顏色。一般標準是以純白為上,青白、灰白、黃白,則等而下之。色純白,表明茶質鮮嫩,蒸時火候恰到好處,色發青,表明蒸時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時火候太老;色泛黃,則采摘不及時;色泛紅,是炒焙火候過了頭。
鬥茶
二是湯花。即指湯麵泛起的泡沫。決定湯花的優劣要看兩條標準:第一是湯花的色澤。因湯花的色澤與湯色是密切相關的,因此,湯花的色澤標準與湯色的標準是一樣的;第二是湯花泛起後,水痕出現的早晚,早者為負,晚者為勝。如果茶末研碾細膩,點湯、擊拂恰到好處,湯花勻細,有若“冷粥麵”,就可以緊咬盞沿,久聚不散。這種最佳效果,名曰“咬盞”。反之,湯花泛起,不能咬盞,會很快散開。湯花一散,湯與盞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茶色水線)。因此,水痕出現的早晚,就成為決定湯花優劣的依據。
所謂“咬盞”不是僅指湯花緊咬盞沿,隻要盞內漂有湯花,不管在何位置,透過湯花看相應部位盞底兔毫紋(油滴紋)都有被咬住的樣子,如果湯花在盞內飄動,盞底兔毫紋(油滴紋)則有被拉動的現象,非常生動有趣,這也是人們為何喜愛兔毫(油滴)盞的原因。
現代惠州民間鬥茶,有根據現代的評茶標準去鬥茶,評選依據:幹茶(形狀、色澤)、湯色、口感、葉底、作綜合評分。
中國茶文化的一種
鬥茶,即比賽茶的優劣,又名鬥茗、茗戰。始於唐,盛於宋,是古代有錢有閑人的一種雅玩,具有很強的勝負色彩,富有趣味性和挑戰性。
鬥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輪流烹煮,品評分高下。古代茶葉大都做成茶餅,再碾成粉末,飲用時連茶粉帶茶水一起喝下。鬥茶,多人共鬥或兩人捉對“廝殺”,三鬥二勝。
鬥茶內容所用茶盞勝負標準鬥茶起源鬥茶發展文化鏈接
鬥茶簡介
宋代是極講究茶道的時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無不好此。宋徽宗趙佶撰《大觀茶論》,蔡襄撰《茶錄》,黃儒撰《品茶要錄》,一些文人雅士更流行鬥茶的生活情趣,宋代鬥茶之風極盛。
每年清明節期間,新茶初出,最適合參鬥。古人鬥茶,或十幾人,或五六人,大都為一些名流雅士,還有店鋪的老板,街坊亦爭相圍觀,像現代看一場球賽一樣熱鬧。
鬥茶的場所,多選在有規模的茶葉店,前後二進,前廳闊大,為店麵,後廳狹小,兼有小廚房,便於煮茶。有些人家,有較雅潔的內室,或花木扶疏的庭院,或臨水,或清幽,都是鬥茶的好場所。
鬥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輪流烹煮,相互品評,以分高下。古代茶葉大都做成茶餅,再碾成粉末,飲用時連茶粉帶茶水一起喝下。鬥茶,或多人共鬥,或兩人捉對“廝殺”,三鬥二勝。[1]
鬥茶內容
鬥茶內容包括:鬥茶品、鬥茶令、茶百戲。
鬥茶品
鬥茶品以茶“新”為貴,鬥茶用水以“活”為上。一鬥湯色,二鬥水痕。首先看茶湯色澤是否鮮白,純白者為勝,青白、灰白、黃白為負。湯色能反映茶的采製技藝,茶湯純白,表明采茶肥嫩,製作恰到好處;色偏青,說明蒸茶火候不足;色泛灰,說明蒸茶火候已過;色泛黃,說明采製不及時;色泛紅,說明烘焙過了火候。其次看湯花持續時間長短。宋代主要飲用團餅茶,調製時先將茶餅烤炙碾細,然後燒水煎煮。如果研碾細膩,點茶、點湯、擊拂都恰到好處,湯花就勻細,可以緊咬盞沿,久聚不散,這種最佳效果名曰“咬盞”。點茶、點湯,指茶、湯的調製,即茶湯煎煮沏泡技藝。點湯的同時,用茶筅旋轉擊打和拂動茶盞中的茶湯,使之泛起湯花,稱為擊拂。反之,若湯花不能咬盞,而是很快散開,湯與盞相接的地方立即露出“水痕”,這就輸定了。水痕出現的早晚,是茶湯優劣的依據。鬥茶以水痕晚出為勝,早出為負。
有時茶質雖略次於對方,但用水得當,也能取勝。所以鬥茶需要了解茶性、水質及煎後效果,不能盲目而行。
鬥茶令
鬥茶令,即古人在鬥茶時行茶令。行茶令所舉故事及吟詩作賦,皆與茶有關。茶令如同酒令,用以助興增趣。
茶百戲
茶百戲,又稱湯戲或分茶,是宋代流行的一種茶道。即將煮好的茶,注入茶碗中的技巧。在宋代,茶百戲可不是尋常的品茗喝茶,有人把茶百戲與琴、棋、書並列,是士大夫們喜愛與崇尚的一種文化活動。宋人楊萬裏詠茶百戲曰:“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
茶百戲,能使茶湯湯花瞬間顯示瑰麗多變的景象。若山水雲霧,狀花鳥魚蟲,如一幅幅水墨圖畫,這需要較高的沏茶技藝。[1]
所用茶盞
說到鬥茶,不能不說茶盞。宋代盛行鬥茶,所用茶具為黑瓷茶具,產於福建、江西、浙江、四川等地,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建州(今福建省建甌市)的建窯盞,即著名的“建盞”。因其色黑紫,故又名“烏泥建”、“黑建”、“紫建”。另外還有江西吉州窯的吉州盞,以富於禪意的木葉天目盞和貼花天目盞著稱。
建盞中以兔毫盞最為人稱道。兔毫盞釉色黑青,盞底有放射狀條紋,銀光閃現,異常美觀。以此盞點茶,黑白相映,易於觀察茶麵白色泡沫湯花,故名重一時。蔡襄《茶錄》曰:“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鬥試家自不用。”宋代祝穆在《方輿勝覽》中也說:“茶色白,入黑盞,其痕易驗。”黃庭堅的“兔褐金絲寶碗,鬆風蟹眼新湯”,即為詠此茶盞的名句。
製作建盞,配方獨特,窯變後會現出不同的斑紋和色彩。除釉麵呈現兔毫條紋的兔毫盞外,還有鷓鴣斑點、珍珠斑點和日曜斑點的茶盞,這些茶盞分別稱為鷓鴣盞、油滴盞和日曜盞。它們最適宜鬥茶,黑釉油滴盞我不陌生,原來我家就藏有一件這樣的古董,乃殷實的祖上所傳。束口,深腹,卷足,盞麵有諸多均勻的珍珠斑點。這種茶盞,一旦茶湯入盞,能放射出五彩紛呈的點點光芒,為鬥茶平添一份情趣。
]
勝負標準
決定鬥茶勝負的標準,主要有兩方麵。
一是湯色。即茶水的顏色。一般標準是以純白為上,青白、灰白、黃白,則等而下之。色純白,表明茶質鮮嫩,蒸時火候恰到好處,色發青,表明蒸時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時火候太老;色泛黃,則采摘不及時;色泛紅,是炒焙火候過了頭。
鬥茶
二是湯花。即指湯麵泛起的泡沫。決定湯花的優劣要看兩條標準:第一是湯花的色澤。因湯花的色澤與湯色是密切相關的,因此,湯花的色澤標準與湯色的標準是一樣的;第二是湯花泛起後,水痕出現的早晚,早者為負,晚者為勝。如果茶末研碾細膩,點湯、擊拂恰到好處,湯花勻細,有若“冷粥麵”,就可以緊咬盞沿,久聚不散。這種最佳效果,名曰“咬盞”。反之,湯花泛起,不能咬盞,會很快散開。湯花一散,湯與盞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茶色水線)。因此,水痕出現的早晚,就成為決定湯花優劣的依據。
所謂“咬盞”不是僅指湯花緊咬盞沿,隻要盞內漂有湯花,不管在何位置,透過湯花看相應部位盞底兔毫紋(油滴紋)都有被咬住的樣子,如果湯花在盞內飄動,盞底兔毫紋(油滴紋)則有被拉動的現象,非常生動有趣,這也是人們為何喜愛兔毫(油滴)盞的原因。
現代惠州民間鬥茶,有根據現代的評茶標準去鬥茶,評選依據:幹茶(形狀、色澤)、湯色、口感、葉底、作綜合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