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馬俑
廣州彩瓷始於明代的廣州三彩,到清代發展為五彩,並在乾隆年間逐步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曆史。清乾隆年間,為了給歐洲各國加工彩繪瓷器,當地商人將江西景德鎮的白瓷器運到廣州,仿西洋畫彩繪後再售於外商。廣州十三行商開辦時已設專營廣彩出口的瓷莊和洋行。
廣彩以色彩絢麗、構圖嚴謹、繪工精細而著稱。在潔白的瓷器上藝人們手工織上金線,如萬縷金絲依附在寶石上,給人以雍容華責之感。生產廣彩用的白瓷胎主要來自江西、湖南和本地的各大瓷區。廣彩有大紅、水青、大綠、鶴春、豔黑、雙黃等20多種顏色,采用織、填、染、洗、描、堆、刻、刷等多種彩繪技法,在白瓷胎上繪製出優美的花紋圖案,然後放進空中燒製完成。
廣彩的彩繪製作工藝工序有七道:描線、填色、織金、填綠、鬥彩、包金口、燒花。廣彩的圖案有人物、花鳥蟲魚、山水風景等。廣彩產品主要有陳列藝術瓷、日用欣賞瓷、工藝瓷三大類,僅工藝瓷就有500多個品種、2000多個花式。
廣彩的生產和發展分為三個階段,顯現出各自的特征。創燒的初期階段:廣彩瓷器的出現和發展是和廣州所處的地理位置、對外貿易有關。廣州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出入口岸,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解除海禁,外國商船隨之增多,外國人喜歡中國瓷器,或在廣州訂貨,或來樣加工,因而也促進了廣彩瓷器的生產和發展。康熙中晚期至雍正早期,應是廣彩的初創階段,無論是師傅、顏料、素瓷都是從景德鎮來,或依景德鎮彩瓷紋樣,或來樣加工,無固定式樣,故廣彩的特色不太顯著,國內流傳下來的實物很少。
廣彩的成熟階段:大約在乾隆、嘉慶時期,廣彩瓷已顯現出特有的風格,並得到社會上的承認。這一時期主要使用了廣州所製的西洋紅、鶴春色、茄色、粉綠等,有了這幾種彩料,就使得廣彩瓷像換了新裝一樣,顯得多姿多彩了。在畫麵方麵,除參考傳統繪畫瓷外,多仿照西洋畫法,或來樣加工,時間長了就形成了廣彩的風格。如麻色是其特有的一種顏色,是用紅與黑兩種色配成的深赭石色,多用於外銷瓷器上,在江西景德鎮很少用此色。
廣彩的繁盛階段:廣彩到了清代後期的道光至光緒時期達到了繁盛階段。它既吸收了傳統的工藝,亦吸收了歐美的藝術精華,完全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其特點是色彩華麗、金碧輝煌、熱烈清新、構圖豐滿、繁而不亂,猶如萬縷金絲白玉的“織金彩瓷”。這時的顏料已從初期的幾種增加到十幾種,使彩繪更加豐富豔麗。在裝飾花式設計方麵,已改初期的“歲無定樣”,而成為批量生產,使零碎、分散、單獨的紋樣聯合起來,成為連續圖案,或完整的構圖。如“織金人物羽毛”、“散花花雀”等構圖,這時更發展,並固定下來,成為一種程式,可以運用到所有的產品構圖上去,如整套的餐具,放在盤子上合適,放在碗上也合適,放在湯匙、小碟上都合適,使整套餐具的紋樣既完整又統一,布局整齊,並可容納時果花卉、鳥雀蟲魚、人物、山水等題材內容於一件產品裏麵。因為碗、盤、碟等產品中心用一夾金圓圈,采用十字開幅,開四鬥方,加上花果、蝴蝶織金作底,就可以千變萬化,同時納入一個固定的程式,易批量或整套生產。中心夾金圈內可以寫花、鳥、石,也可以繪上外國商標或洋行的徽章,適應性比較強,這樣就促進了廣彩瓷的大力發展,在生產上可以有分工,各司其責。
彩瓷相框
到了清末至民國初年,由於一些畫家的參與,使廣彩瓷畫有了創新之作,並出現了新彩繪組織,如“廣東博物商會”、“羊城、芳村、化觀瓷畫室”等銘款,都有實物傳世。廣東博物商會是清末當時的一些知名畫家、嶺南畫派的創始人高劍父、陳樹人等創辦的,他們先是在寶賢大街的一間舊式大屋裏開設了繪畫和彩瓷的藝術室,後又合股建立了“廣東博物商會”,從事彩瓷的研究和生產。因此,當時也繪製了不少廣彩瓷器,可惜多已外銷,留下來的很少。廣東省博物館收藏有高奇峰、潘冷殘、陳樹人合畫的“冷月棲篁盤”,其上畫麻雀七隻,棲於雪竹上,下繪一圓月作初升狀。
廣彩瓷器的產生,是從中西貿易的外銷瓷中,逐步適應國外市場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它和外銷的關係極為密切,可以說它是因外銷的需要而發展,是適應外商的需要和所好,而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彩繪瓷。它既有中國傳統彩繪藝術的風格,又吸收了歐美的藝術精華,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結晶,是數百年來廣彩藝人們辛勤勞動的碩果。它已贏得國內外人士的讚譽,銷售遍及世界五大洲,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傳播中國特有的陶瓷文化。如今,廣彩瓷器得到了人們的重新認識,國內收藏的人也越來越多,其價值逐年上漲。
粉彩瓷
粉彩瓷又叫軟彩瓷,是景德鎮窯四大傳統名瓷之一。
粉彩是一種釉上(在瓷胎上)彩繪經低溫燒成的彩繪方法。粉彩也叫“軟彩”,是釉上彩的一個品種。所謂釉上彩,就是在燒好的素器釉麵上進行彩繪,再入窯經攝氏600度至900度溫度烘烤而成。粉彩瓷器是在康熙五彩基礎上,受琺琅彩製作工藝的影響而創造的一種釉上彩新品種,始見於康熙晚期,後曆朝流行不衰。
粉彩瓷的彩繪方法一般是,先在高溫燒成的白瓷上勾畫出圖案的輪廓,然後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將顏料施於這層玻璃白之上,用幹淨筆輕輕地將顏色依深淺濃淡的不同需要洗開,使花瓣和人物衣服有濃淡明暗之感。由於砷的乳濁法作用,玻璃白有不透明的感覺,與各種色彩相融合後,便產生粉化作用,紅彩變成粉紅,綠彩變成淡綠,黃彩變成淺黃,其他顏色也都變成不透明的淺色調,並可控製其加入量的多寡來獲得一係列不同深淺濃淡的色調,給人粉潤柔和之感,故稱這種釉上彩為“粉彩”,在表現技法上,從平填進展到明暗的洗染;在風格上,其布局和筆法,都具有傳統的中國畫的特征。
廣州彩瓷始於明代的廣州三彩,到清代發展為五彩,並在乾隆年間逐步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曆史。清乾隆年間,為了給歐洲各國加工彩繪瓷器,當地商人將江西景德鎮的白瓷器運到廣州,仿西洋畫彩繪後再售於外商。廣州十三行商開辦時已設專營廣彩出口的瓷莊和洋行。
廣彩以色彩絢麗、構圖嚴謹、繪工精細而著稱。在潔白的瓷器上藝人們手工織上金線,如萬縷金絲依附在寶石上,給人以雍容華責之感。生產廣彩用的白瓷胎主要來自江西、湖南和本地的各大瓷區。廣彩有大紅、水青、大綠、鶴春、豔黑、雙黃等20多種顏色,采用織、填、染、洗、描、堆、刻、刷等多種彩繪技法,在白瓷胎上繪製出優美的花紋圖案,然後放進空中燒製完成。
廣彩的彩繪製作工藝工序有七道:描線、填色、織金、填綠、鬥彩、包金口、燒花。廣彩的圖案有人物、花鳥蟲魚、山水風景等。廣彩產品主要有陳列藝術瓷、日用欣賞瓷、工藝瓷三大類,僅工藝瓷就有500多個品種、2000多個花式。
廣彩的生產和發展分為三個階段,顯現出各自的特征。創燒的初期階段:廣彩瓷器的出現和發展是和廣州所處的地理位置、對外貿易有關。廣州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出入口岸,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解除海禁,外國商船隨之增多,外國人喜歡中國瓷器,或在廣州訂貨,或來樣加工,因而也促進了廣彩瓷器的生產和發展。康熙中晚期至雍正早期,應是廣彩的初創階段,無論是師傅、顏料、素瓷都是從景德鎮來,或依景德鎮彩瓷紋樣,或來樣加工,無固定式樣,故廣彩的特色不太顯著,國內流傳下來的實物很少。
廣彩的成熟階段:大約在乾隆、嘉慶時期,廣彩瓷已顯現出特有的風格,並得到社會上的承認。這一時期主要使用了廣州所製的西洋紅、鶴春色、茄色、粉綠等,有了這幾種彩料,就使得廣彩瓷像換了新裝一樣,顯得多姿多彩了。在畫麵方麵,除參考傳統繪畫瓷外,多仿照西洋畫法,或來樣加工,時間長了就形成了廣彩的風格。如麻色是其特有的一種顏色,是用紅與黑兩種色配成的深赭石色,多用於外銷瓷器上,在江西景德鎮很少用此色。
廣彩的繁盛階段:廣彩到了清代後期的道光至光緒時期達到了繁盛階段。它既吸收了傳統的工藝,亦吸收了歐美的藝術精華,完全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其特點是色彩華麗、金碧輝煌、熱烈清新、構圖豐滿、繁而不亂,猶如萬縷金絲白玉的“織金彩瓷”。這時的顏料已從初期的幾種增加到十幾種,使彩繪更加豐富豔麗。在裝飾花式設計方麵,已改初期的“歲無定樣”,而成為批量生產,使零碎、分散、單獨的紋樣聯合起來,成為連續圖案,或完整的構圖。如“織金人物羽毛”、“散花花雀”等構圖,這時更發展,並固定下來,成為一種程式,可以運用到所有的產品構圖上去,如整套的餐具,放在盤子上合適,放在碗上也合適,放在湯匙、小碟上都合適,使整套餐具的紋樣既完整又統一,布局整齊,並可容納時果花卉、鳥雀蟲魚、人物、山水等題材內容於一件產品裏麵。因為碗、盤、碟等產品中心用一夾金圓圈,采用十字開幅,開四鬥方,加上花果、蝴蝶織金作底,就可以千變萬化,同時納入一個固定的程式,易批量或整套生產。中心夾金圈內可以寫花、鳥、石,也可以繪上外國商標或洋行的徽章,適應性比較強,這樣就促進了廣彩瓷的大力發展,在生產上可以有分工,各司其責。
彩瓷相框
到了清末至民國初年,由於一些畫家的參與,使廣彩瓷畫有了創新之作,並出現了新彩繪組織,如“廣東博物商會”、“羊城、芳村、化觀瓷畫室”等銘款,都有實物傳世。廣東博物商會是清末當時的一些知名畫家、嶺南畫派的創始人高劍父、陳樹人等創辦的,他們先是在寶賢大街的一間舊式大屋裏開設了繪畫和彩瓷的藝術室,後又合股建立了“廣東博物商會”,從事彩瓷的研究和生產。因此,當時也繪製了不少廣彩瓷器,可惜多已外銷,留下來的很少。廣東省博物館收藏有高奇峰、潘冷殘、陳樹人合畫的“冷月棲篁盤”,其上畫麻雀七隻,棲於雪竹上,下繪一圓月作初升狀。
廣彩瓷器的產生,是從中西貿易的外銷瓷中,逐步適應國外市場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它和外銷的關係極為密切,可以說它是因外銷的需要而發展,是適應外商的需要和所好,而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彩繪瓷。它既有中國傳統彩繪藝術的風格,又吸收了歐美的藝術精華,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結晶,是數百年來廣彩藝人們辛勤勞動的碩果。它已贏得國內外人士的讚譽,銷售遍及世界五大洲,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傳播中國特有的陶瓷文化。如今,廣彩瓷器得到了人們的重新認識,國內收藏的人也越來越多,其價值逐年上漲。
粉彩瓷
粉彩瓷又叫軟彩瓷,是景德鎮窯四大傳統名瓷之一。
粉彩是一種釉上(在瓷胎上)彩繪經低溫燒成的彩繪方法。粉彩也叫“軟彩”,是釉上彩的一個品種。所謂釉上彩,就是在燒好的素器釉麵上進行彩繪,再入窯經攝氏600度至900度溫度烘烤而成。粉彩瓷器是在康熙五彩基礎上,受琺琅彩製作工藝的影響而創造的一種釉上彩新品種,始見於康熙晚期,後曆朝流行不衰。
粉彩瓷的彩繪方法一般是,先在高溫燒成的白瓷上勾畫出圖案的輪廓,然後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將顏料施於這層玻璃白之上,用幹淨筆輕輕地將顏色依深淺濃淡的不同需要洗開,使花瓣和人物衣服有濃淡明暗之感。由於砷的乳濁法作用,玻璃白有不透明的感覺,與各種色彩相融合後,便產生粉化作用,紅彩變成粉紅,綠彩變成淡綠,黃彩變成淺黃,其他顏色也都變成不透明的淺色調,並可控製其加入量的多寡來獲得一係列不同深淺濃淡的色調,給人粉潤柔和之感,故稱這種釉上彩為“粉彩”,在表現技法上,從平填進展到明暗的洗染;在風格上,其布局和筆法,都具有傳統的中國畫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