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蒼老的千年陳舊感。真品出土前或置於潮濕的墓室,或埋於泥土中,受千年地氣、水分、泥土的侵蝕,有的出土後長期置於室內,受空氣和冷暖變化的影響,其胎表已毫無新意,陳舊自然。真品的舊感極其自然,富有層次並深入肌裏,用硬物輕劃,可見舊感滲入胎裏,如有可能可在不顯眼處輕輕敲擊一兩處胎表就可發現舊感是由胎表向裏滲透的。高仿三彩的胎,經作舊處理雖有陳舊感,但絕無真品胎經歲月侵蝕而顯露出來累累滄桑的自然感,舊僅在胎表不入肌裏,新的感覺依稀可辨,不會出現舊感滲入胎裏的現象。輕擊胎表就見“舊”僅是胎表的一層,是胎的“衣服”,不像真品舊感與胎互為一體,不可分割。


    2、遇空氣即變顏色的胎土新斷麵。真品三彩由於時間久遠,部分胎土新斷麵遇空氣後,胎土顏色會由白漸變到黑,這一過程一般約100天左右,有一部分真品三彩洗淨後的胎表也會出現這一現象。筆者曾多次敲開幾個真品罐的蓋子進行觀察,其結果都一致。高仿三彩胎的新斷麵或胎表就是三五年,其白色的胎土也不會有什麽明顯變化。這一現象還有待於專家的進一步研究。關於真假唐三彩胎的微妙之處,程進奎老師在《唐三彩辨偽新知》(見《中國收藏》總第13期)一文中還有這樣的陳述:“把真品露胎部分放進水中,取出後會出現中度粉紅狀,仿品的露胎處放進水中則呈現土白色。”筆者曾多次試之,結果亦然。不過,這種中度粉紅狀是和仿品胎那種死灰白相比較而言,微微呈現的粉紅色,而且似乎單就河南胎而言更為合適,陝西古胎和現胎有一種胎色微呈粉紅,入水則更明顯。如洛陽等地複製的仿品胎色是略呈粉紅色的,放入水中呈現較醒目的粉紅色。


    3、部分真品三彩露胎處會生出極細小的如針尖大的暗紅、淺褐、黑等色的土鏽。或密或疏、或多或少地出現於露胎處的表麵,有的出現於口沿,有的出現於踏板上,有的出現於器物內。土鏽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朝生成的,千百年時光的孕育使得胎體內的某些元素分子由胎內溢於胎表,成為胎表的一個組成部分。高仿三彩的胎表絕不會出現土繡,仿造的土鏽極不自然,仿品出窯之後再往露胎處“種”上的土鏽和自然生長出來的真土鏽顏色差別很大,生長出來的和強加上去的,一個自然,一個僵硬不自然。


    土鏽看似簡單,卻極難仿造,故大多數高仿三彩為了盡量減少人為的破綻,幹脆就不做土鏽。說到土鏽,不少人把土鏽理解成胎土表麵用水可衝洗掉的髒土層。其實所謂鏽,是物質化學變化的產物,如鐵鏽、銅鏽等,它和原物不可分割,真品三彩的土鏽不但洗不掉而且越洗越清楚。


    釉光的區別


    唐三彩的釉本質上是一種亮釉,剛燒成時光亮刺目,光澤燦爛,百年之後光澤漸退,溫潤晶瑩,釉光逐漸變得柔和自然,精光內蘊,寶光四溢。唐三彩的釉光根據所見墓室出土的器物看,其釉光總是柔和溫潤的,除了釉麵腐蝕嚴重,否則三彩真品不會失去柔潤的光澤。


    大多數唐三彩釉麵由於時代久遠都會出現蛤蜊光,它是千年風月留在唐三彩器表的影子,任何仿造者都無法讓自己的仿品穿越千年時光。蛤蜊光不管在什麽顏色的釉麵上都呈現出五顏六色,也不管是在什麽樣的光線下其顏色也都如此。真品三彩器物通體的寶光,恍惚不定,如夢幻漂浮在絢麗多彩的釉麵上,所有的高仿者對這夢幻之光都會感到無奈。


    高仿三彩釉麵的光澤雖也柔和溫潤,但柔和之中露出燦爛,溫潤之中隱含賊光,其通體一致的釉光毫無內涵,絕不會出現蛤蜊光。唐三彩的釉雖屬低溫釉,但仍經800度左右的溫度燒成,釉麵仍有相當硬度,沒有百年以上的時間,釉質不會發生明顯變化,而蛤蜊光是釉質老化後釉麵分子發生質變,經光折射之後產生的特異之光。高仿三彩釉表在光的照射下,雖偶爾也可以見到淡紅、淺綠等色,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仿品中的顏色是固定在釉裏的,而真正的蛤蜊光是漂浮於釉表的,並且是五顏色六色的,而仿品的顏色通常是一兩種。


    真品的蛤蜊光用一般的照相機可拍攝到,而仿品的光則拍攝不到。所以,有無蛤蜊光是鑒別真假唐三彩的一個過硬的標準。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唐三彩都有蛤蜊光,所以不排除沒有蛤蜊光的三彩器也屬真品。


    上世紀初至二三十年代,曾有大量的三彩仿製品,它們也已近百年,釉麵火光已褪,柔和溫潤,不排除個別器物會有微弱的蛤蜊光,但絕不會有真品三彩那種從釉裏麵湧溢而出的寶光。隻要你認真觀察民國早期的低溫釉就會發現,此時期絕大部分的低溫釉是沒有蛤蜊光的,上觀至乾隆時期的低溫釉,迎光側視仔細觀察才會隱約發現蛤蜊光。所以,有無明顯的蛤蜊光仍可作為區別民國三彩的硬件之一。


    釉麵的區別


    歲月無情,唐三彩釉麵經受千年時光的洗禮會留下一些不容易發現卻很特別的痕跡。它們分別是:


    1.泥土的腐蝕痕跡。還未見唐三彩傳世品的報道,幾乎都是出土物,其釉麵一般均見泥土腐蝕的痕跡,不同的隻是腐蝕的程度和方式。一般情況下是見土咬的細孔隨意自然地出現於釉表,或通體或局部出現,細孔大小、深淺不一,有的密密麻麻,有的寥若晨星。腐蝕的程度不一,有的要仔細觀察才可發現。在放大鏡下觀察部分土咬細孔,其邊緣的釉麵有輕微的腐蝕過渡。經藥水處理土埋之後釉表會出現酸咬的小孔,但很有規律,僵硬不自然,腐蝕程度較一致,沒有腐蝕的過渡現象。實際上高仿者在釉表的處理上很矛盾,如果用藥水處理,釉表的光澤又不自然,很容易被識破;不用藥水處理釉麵又太光潔新穎,加入其他元素降低釉光的亮度,一經檢測馬腳又露。在觀察腐蝕細孔時要注意把它與釉麵在窯中形成的大小不一的棕眼區別開來,棕眼僅出現於釉表,深度約為釉厚的三分之一,腐蝕細孔則深入釉裏,有的腐蝕至胎表。


    2.過渡自然的腐蝕斑塊。部分唐三彩真品釉麵還有一種特殊的腐蝕形式也是高仿唐三彩無法仿造的。那就是光潤的釉表極薄的一層釉水被腐蝕了,留下粗糙的釉麵,形成大小不一的腐蝕斑塊。它們出現於釉麵上有一個清晰的發展過程,這一過程就是從無到有,由淺到深,再由深到淺。唐三彩出土後腐蝕不再發展,過程停在了釉麵上,給了我們辨別的依據。


    先說由淺到深:腐蝕出現時,開始是釉麵上出現隱約可見的微孔。微孔剛出現時可以是幾個也可以是幾十個、上百上千個,剛出現時太渺小還不足以改變其釉麵的光澤和顏色,乍看上去釉麵正常,不用放大鏡觀察也可看清;隨著微孔的增多增大,其釉麵的顏色慢慢變成淺褐色;隨著腐蝕的日趨嚴重,腐蝕麵積逐漸增大,就出現了粗糙的斑塊,用手摸之有刺手感,用指甲輕輕一劃可劃出痕跡。


    再說由深到淺:腐蝕較嚴重的釉麵向未腐蝕的釉麵發展的過程是一種由深至淺的漸進侵蝕過程。首先是最嚴重之處釉表釉光全無,隻見粗糙的麵目全非的釉,用手指可抹出痕跡,再接著是稍微嚴重的地方釉表極薄的一層尚存,但卻有極細的孔隙且釉光暗淡,有的釉光幾乎不存在了,用指甲可掐進去,再過渡下去,受輕微腐蝕的釉表乍看上去釉麵尚好,釉光也還自然,但仔細觀察釉麵就隱約可見腐蝕細孔,用小刀輕劃可劃出痕跡。這種由淺至深又從深至淺的交替腐蝕過程,在釉表的表現是以毫米為單位的,但在時間上要形成這一過程卻是要以百年為單位的。整個器物易仿,細微之處難仿。所以,吃透了真品唐三彩的釉麵,再迴過頭來看仿品的釉麵,其淺薄之處也就一清二楚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女帝養成係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蘇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蘇慈並收藏女帝養成係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