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建德不願意投降的心理,大家也能明白。
隻因竇建德從麾下沃土千裏,麾下帶甲之士十萬,到即將投降後成為別人的階下囚。
如此之大的轉變,一般人根本就接受不了。
可是,現在形勢比人強啊!
文武將佐們均是明白,竇建德再不投降,等到人家殺進城來,這個事情可就沒那麽好說了。
裴璟如今可是令人射進來言語冷硬的勸降信,說一旦他殺進城來,將片甲不留。
他說的這片甲不留,程度到哪,可是誰人都說不好的。
在場的文武將佐,也並非沒有了忠勇之士,也並非人人都是狼心狗肺的賊子。
但凡跟著竇建德還有一絲希望,這些人都不至於如此急匆匆的出來勸降。
這實在是已經完全沒有希望了啊!
劉雅已經被殺,河北的四個郡,也根本就不可能還有兵力前來援救樂壽城。
甚至可能幽州軍騎兵的人,還在等著河北諸郡的人繼續來。
因為隻要河北諸郡的軍隊繼續來了,肯定是迴不去了,到時候裴璟征服河北諸郡也就更容易。
所以人家也不差,順便把河北諸郡的軍隊也都滅了。
就現在河北諸郡剩下的那小貓小狗三兩隻,也注定完全不是人家的對手。
其實裴璟也確實有這樣的心思,他巴不得河北諸郡的軍隊傾巢而出,接著來援救竇建德。
到時候他大可一把滅了,倒省得率領著幽州軍進攻河北諸郡的時候,還得費力攻城。
~~~~~~
此時的樂壽城內的家族和軍頭都十分不穩,外麵還有六萬裴璟率領著的幽州軍虎狼。
這局勢對於竇建德來說,已經是窮途末路了。
但是他終究還是不舍得這千辛萬苦打下的基業。
他死尚且不足惜,但是荊州基業以後是要傳給兒子的,他怎麽敢丟棄了。
哦!
他沒兒子!
嗯……
沒兒子也不行!
竇建德的態度如此堅決,又睜著那雙血紅的雙眼,仿佛能吃人一般。
於是一時間,眾文武將佐都不敢再勸。
隻有大將王伏寶沉默了半晌,終究還是站了出來。
無論是為了自己的性命,還是為了他這個忠心侍奉了多年的大王著想。
目前的他,都應該盡到自己的職責。
大將王伏寶誠懇地對竇建德說道:“大王,宋軍師之言可謂誠懇。”
“夫逆順有大體,強弱有定勢。”
“今裴璟東征西討,以朝廷為名,大王無故而入幽州,其名不順。
“且大王未久立,因而外患未寧,內憂將作。”
“河北之民,聞幽州軍兵至,未戰而膽先寒,安能再派兵北上與之敵哉?”
大將王伏寶的這番話,可謂是十分殘忍了。
甚至這番話,都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竇建德聽罷,踉嗆了兩步,險些摔倒在地。
左右侍從見狀,連忙上前扶住竇建德。
卻見到他胸膛拉風箱一樣,急促地唿吸著。
待到竇建德終於閉著眼睛,捂著胸口,勉強緩緩地吐出了幾口氣之後,才推開了身邊的侍從。
可此時,眾文武將佐卻見竇建德眼中流下了熱淚,悲嗆的說道:“諸公善言,非我不從。”
“但以艱苦奮進之業,一旦棄與他人,恐貽笑於天下耳。”
言未已,一人昂然而進曰:“傅公悌、蒯異度之言甚善,何不從之?”
眾視之,乃南陽人,姓劉,名斌。
劉斌,有辭藻,嚐與虞世南、也德紹、劉孝孫等結文會。
事竇建德,為中書舍人。
眾見劉斌出列,問竇建德道:“大王自料此戰何如,可有守住樂壽城之可能?”
竇建德聞言一愣,雖然不願意承認,但也是不得不說道:“不然也,樂壽城與勢如危卵,幽州軍旦夕可下。”
劉斌點頭,又道:“秦王裴璟兵強將勇,足智多謀。”
“其破高句麗於遼東,滅張金稱於黎陽,誅盧明月於祝阿,此前更擊突厥於雁門,梟除蕩定者,不可勝計。”
“今秦王裴璟親率大軍南下河間,我軍已中其計謀,當知勢難抵敵。”
“故王將軍,宋軍師二君之謀,乃長策也。”
“大王不可遲疑,致生後悔。”
竇建德聞言,心中也很是觸動。
他再抬頭看看四周的文武將佐麵龐,隻見眾人皆露出了期盼的神色。
竇建德也是頹然。
他自問待人寬厚、親政愛民、信守承諾,竟不曾想淪落至此。
半晌,竇建德方才下定決心,勉強對劉斌說道:“先生見教極是。”
“既是伏寶、正本、先生三人所見相同,本王實不必再作徘徊,有所希冀。”
於是,竇建德終於下定決心,便寫降書,令軍師宋正本出城往裴璟軍前投獻。
見狀,竇建德麾下的不少將領,當場也是大喜。
無論如何,竇建德即然願意投降,也算是讓他們全了這一番主仆之誼。
這就使得他們也不用背負上了一個叛主的名聲,也是讓他們良心稍安。
可人人不盡相同,有良心的固然認為,自己少了一個叛主的名聲是好事,心底因此而大喜。
但也有狼心狗肺之輩,自覺心裏悔恨不已,認為喪失了一個向秦王裴璟投獻的機會,也少了一個立得大功的機會。
這些自然不去說他。
隻是軍師宋正本領命,直至樂壽城城外幽州軍大營,隻求見得裴璟,獻上降書。
不過,話又說迴來了,這個軍師宋正本,來到幽州軍大營的時候,大營裏麵幽州軍的步兵將領們,皆是紛紛如喪考妣。
事實上,不知道有多少的武將,都盯著這樂壽城的先登大功了。
這樂壽城城牆,也快要被投石車砸廢了,城裏麵的士氣也完全崩潰。
大家都不是傻子。
前幾天晚上,樂壽城還發生了叛亂。
所以他們率軍攻城的難度,已經大大降低了。
這樣一份功勞,誰不想掙呢!
甚至因為這個請求率先攻城的事情,還有數名幽州軍的步兵將領,差點在裴璟的麵前,鬧出了全武行。
如今大家褲子都脫了,這竇建德竟然要投降?
呸,沒骨氣的狗東西!
還有些將領盯著這竇建德的軍師宋正本,眼睛仿佛要殺人一樣。
甚至有些將領,還真的在思考這樣操作的可行性。
但是人家宋正本已經進了大營了,殺人的可操作性就不強了。
相反,這樣做的後果,還挺嚴重的。
他們要是真敢這樣做了,起碼裴璟肯定是不可能放過他們的。
宋正本來到裴璟的軍營之後,倒也沒有被過於為難。
這本來就是裴璟想要見到的最好結果。
所以宋正本很快便被安排見到了裴璟的本人。
這宋正本也是感慨於裴璟的氣度非凡。
他甚至還覺得對方,如今已有天子相,一舉一動有赫赫之威。
但是更讓裴璟感到驚懼的,並不是裴璟給他帶來的威壓,而是裴璟身邊武將們看他的眼神。
這些眼神仿佛就像要吃了他一樣。
宋正本也是第一次,和裴璟麾下的將領們打交道。
這些人他通通都沒有見過,也讓他一時半會沒有想明白,為何幽州軍的將領對他敵意那麽深。
這些事情裴璟倒是知道的,隻是他也不介意得那麽多。
那總不能讓他還因為這點小事,再訓斥一番麾下的將領們。
退一萬步說,麾下的將領們肯為他拋頭顱,灑熱血,他還求之不得,又怎麽會去打擊他們的積極性。
裴璟高坐於明堂之上,定定地看著宋正本,問道:“如今,長樂王既然決議要投降,不知他可提出了什麽條件?”
宋正本低頭順眉,臉上還帶有幾分諂媚,輕聲說道:“迴稟秦王殿下,幽州軍武功赫赫,我家大王早已經敬服。”
“如今,他願意歸降到秦王殿下麾下,也不求其他,隻求一個家人性命無憂,再無其他。”
裴璟聞言倒是點了點頭,這竇建德能有此說法,證明也看清了麵前的局勢。
顯然,竇建德提的這個條件,也算是讓裴璟十分的滿意了。
不過,裴璟本來就沒有殺劉表的打算。
一來,他還要用這竇建德給天下的諸侯們做一個榜樣,隻要願意歸降他的,家人均是性命無憂。
二來,便要借這竇建德收河北諸郡。
裴璟倒也表現出了大喜的樣子,當場重賞宋正本,吩咐教竇建德出城迎接,便著他性命富貴無憂,許他仍為河北諸郡長官。
在場的武將們聽了這話,心中也是大驚,馬上就想出來勸告裴璟,莫要一時之間犯了渾。
裴璟帶著他們千辛萬苦打敗的竇建德,可這河北諸郡長官還讓竇建德來做,那豈不是空費了力氣?
至於在場的文臣們,倒是腦子轉得比這些肌肉男快一些。
他們心裏紛紛稱讚裴璟的高明。
這河北諸郡長官便是給了竇建德,難道他還就真的能重新掌得了權?
想必不久之後,竇建德就要被送到涿郡去安置了吧,想來其終生都不會再有迴到河北諸郡的機會了。
宋正本的任務已經完成,便也不曾久留,馬上迴城入見竇建德。
據說秦王殿下裴璟寬洪大度,並無相害之意。
於是,竇建德決計投降,不再猶豫。
次日,竇建德親齎印綬文籍,負荊牽羊出城投降。
秦王殿下裴璟親自領文武將佐出寨迎接,脫下披風衣之,握手流涕道:“久聞長樂王仁義,今日始得相見,實相見恨晚矣!”
竇建德亦泣不成聲。
裴璟是裝的,而他是真哭。
無論裴璟的態度如何和藹,但竇建德還是十分明白的,他這一輩子都隻能夠做一個閑人了。
半生奮進之基業,皆損失於他人之手,竇建德心中鬱鬱,也是暗暗垂淚不已。
裴璟倒是不管這些,隻是裝作沒看到,隻引竇建德之手,相說敬佩之詞。
當即,竇建德於眾人麵前交割印綬文籍,裴璟與其並馬入城。
裴璟引軍入樂壽城,世家大族及百姓唯討好之,家家乃香花燈燭,迎門而接。
他對於竇建德麾下的將領和官員們,自然也是多加撫慰,但凡有些本事的官員直接留用。
隨後,裴璟下令貼出告示安民,且開倉放糧賑濟百姓。
由此,樂壽城百姓逐安。
~~~~~
卻說竇建德已降,裴璟乃集舊竇建德臣屬,請教商議久遠之計。
忽見一人上廳獻策。
裴璟視之,乃竇建德的大將王伏寶。
裴璟感其忠直與才能,十分相敬,坐而問之。
大將王伏寶下拜,道:“要知久遠之計,何不求賢士以問之?”
裴璟點頭稱許,卻問道:“賢士安在?”
大將王伏寶道:“宋正本曾任隋朝饒陽令,博學有才氣,曾向竇公獻定河北之策,竇公於是將其引為謀主。”
“且宋正本其人好直諫,殿下何不求此人而與之謀?”
裴璟點了點頭,原來是說的宋正本。
不過,這宋正本倒真是有些才華的。
為表自己尊重賢才,裴璟遂命請之。
未幾日,宋正本至,裴璟優禮相待,請問長久保守河北諸郡之策。
宋正本見此,不敢拖遝,當場勸計道:“河北諸郡乃四麵受敵之地………哦……不……現在是三麵了。”
現在裴璟平定了他們,兩家變作一家,北麵的敵人沒有了,那可不就是三麵了嘛!
宋正本也覺得有幾分尷尬,勉強調整了一下情緒,方才繼續說道:
“故而,河北諸郡民心若不齊,恐不可久守。”
“殿下可假做竇建德之名,招諭舊人以守之,乃留其為河北招討使,以安民心。”
“然後信都、勃海、平原、武原諸郡收於麾下,殿下積收錢糧,以為根本。”
“此久遠之計也。”
裴璟點了點頭,這宋正本所獻的計策,跟他原本定下的方略倒是所差無幾。
宋正本又偷眼去看裴璟,見對方並無異樣,也知道對方是接受了他的計策。
不過,他也相信,自己的計策不足以打動裴璟,對方肯定也想到了這些。
於是,宋正本接著獻出了他的下一個建言。
“殿下,若是隻如此,尚且不足矣!”
“如今天下未安,急需民心將心歸服,方才所提之計策,見效終究過慢。”
“如需急切之間,收盡民心將心,還需妙計!”
裴璟聽說,臉上露出了玩味的笑容。
隻因竇建德從麾下沃土千裏,麾下帶甲之士十萬,到即將投降後成為別人的階下囚。
如此之大的轉變,一般人根本就接受不了。
可是,現在形勢比人強啊!
文武將佐們均是明白,竇建德再不投降,等到人家殺進城來,這個事情可就沒那麽好說了。
裴璟如今可是令人射進來言語冷硬的勸降信,說一旦他殺進城來,將片甲不留。
他說的這片甲不留,程度到哪,可是誰人都說不好的。
在場的文武將佐,也並非沒有了忠勇之士,也並非人人都是狼心狗肺的賊子。
但凡跟著竇建德還有一絲希望,這些人都不至於如此急匆匆的出來勸降。
這實在是已經完全沒有希望了啊!
劉雅已經被殺,河北的四個郡,也根本就不可能還有兵力前來援救樂壽城。
甚至可能幽州軍騎兵的人,還在等著河北諸郡的人繼續來。
因為隻要河北諸郡的軍隊繼續來了,肯定是迴不去了,到時候裴璟征服河北諸郡也就更容易。
所以人家也不差,順便把河北諸郡的軍隊也都滅了。
就現在河北諸郡剩下的那小貓小狗三兩隻,也注定完全不是人家的對手。
其實裴璟也確實有這樣的心思,他巴不得河北諸郡的軍隊傾巢而出,接著來援救竇建德。
到時候他大可一把滅了,倒省得率領著幽州軍進攻河北諸郡的時候,還得費力攻城。
~~~~~~
此時的樂壽城內的家族和軍頭都十分不穩,外麵還有六萬裴璟率領著的幽州軍虎狼。
這局勢對於竇建德來說,已經是窮途末路了。
但是他終究還是不舍得這千辛萬苦打下的基業。
他死尚且不足惜,但是荊州基業以後是要傳給兒子的,他怎麽敢丟棄了。
哦!
他沒兒子!
嗯……
沒兒子也不行!
竇建德的態度如此堅決,又睜著那雙血紅的雙眼,仿佛能吃人一般。
於是一時間,眾文武將佐都不敢再勸。
隻有大將王伏寶沉默了半晌,終究還是站了出來。
無論是為了自己的性命,還是為了他這個忠心侍奉了多年的大王著想。
目前的他,都應該盡到自己的職責。
大將王伏寶誠懇地對竇建德說道:“大王,宋軍師之言可謂誠懇。”
“夫逆順有大體,強弱有定勢。”
“今裴璟東征西討,以朝廷為名,大王無故而入幽州,其名不順。
“且大王未久立,因而外患未寧,內憂將作。”
“河北之民,聞幽州軍兵至,未戰而膽先寒,安能再派兵北上與之敵哉?”
大將王伏寶的這番話,可謂是十分殘忍了。
甚至這番話,都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竇建德聽罷,踉嗆了兩步,險些摔倒在地。
左右侍從見狀,連忙上前扶住竇建德。
卻見到他胸膛拉風箱一樣,急促地唿吸著。
待到竇建德終於閉著眼睛,捂著胸口,勉強緩緩地吐出了幾口氣之後,才推開了身邊的侍從。
可此時,眾文武將佐卻見竇建德眼中流下了熱淚,悲嗆的說道:“諸公善言,非我不從。”
“但以艱苦奮進之業,一旦棄與他人,恐貽笑於天下耳。”
言未已,一人昂然而進曰:“傅公悌、蒯異度之言甚善,何不從之?”
眾視之,乃南陽人,姓劉,名斌。
劉斌,有辭藻,嚐與虞世南、也德紹、劉孝孫等結文會。
事竇建德,為中書舍人。
眾見劉斌出列,問竇建德道:“大王自料此戰何如,可有守住樂壽城之可能?”
竇建德聞言一愣,雖然不願意承認,但也是不得不說道:“不然也,樂壽城與勢如危卵,幽州軍旦夕可下。”
劉斌點頭,又道:“秦王裴璟兵強將勇,足智多謀。”
“其破高句麗於遼東,滅張金稱於黎陽,誅盧明月於祝阿,此前更擊突厥於雁門,梟除蕩定者,不可勝計。”
“今秦王裴璟親率大軍南下河間,我軍已中其計謀,當知勢難抵敵。”
“故王將軍,宋軍師二君之謀,乃長策也。”
“大王不可遲疑,致生後悔。”
竇建德聞言,心中也很是觸動。
他再抬頭看看四周的文武將佐麵龐,隻見眾人皆露出了期盼的神色。
竇建德也是頹然。
他自問待人寬厚、親政愛民、信守承諾,竟不曾想淪落至此。
半晌,竇建德方才下定決心,勉強對劉斌說道:“先生見教極是。”
“既是伏寶、正本、先生三人所見相同,本王實不必再作徘徊,有所希冀。”
於是,竇建德終於下定決心,便寫降書,令軍師宋正本出城往裴璟軍前投獻。
見狀,竇建德麾下的不少將領,當場也是大喜。
無論如何,竇建德即然願意投降,也算是讓他們全了這一番主仆之誼。
這就使得他們也不用背負上了一個叛主的名聲,也是讓他們良心稍安。
可人人不盡相同,有良心的固然認為,自己少了一個叛主的名聲是好事,心底因此而大喜。
但也有狼心狗肺之輩,自覺心裏悔恨不已,認為喪失了一個向秦王裴璟投獻的機會,也少了一個立得大功的機會。
這些自然不去說他。
隻是軍師宋正本領命,直至樂壽城城外幽州軍大營,隻求見得裴璟,獻上降書。
不過,話又說迴來了,這個軍師宋正本,來到幽州軍大營的時候,大營裏麵幽州軍的步兵將領們,皆是紛紛如喪考妣。
事實上,不知道有多少的武將,都盯著這樂壽城的先登大功了。
這樂壽城城牆,也快要被投石車砸廢了,城裏麵的士氣也完全崩潰。
大家都不是傻子。
前幾天晚上,樂壽城還發生了叛亂。
所以他們率軍攻城的難度,已經大大降低了。
這樣一份功勞,誰不想掙呢!
甚至因為這個請求率先攻城的事情,還有數名幽州軍的步兵將領,差點在裴璟的麵前,鬧出了全武行。
如今大家褲子都脫了,這竇建德竟然要投降?
呸,沒骨氣的狗東西!
還有些將領盯著這竇建德的軍師宋正本,眼睛仿佛要殺人一樣。
甚至有些將領,還真的在思考這樣操作的可行性。
但是人家宋正本已經進了大營了,殺人的可操作性就不強了。
相反,這樣做的後果,還挺嚴重的。
他們要是真敢這樣做了,起碼裴璟肯定是不可能放過他們的。
宋正本來到裴璟的軍營之後,倒也沒有被過於為難。
這本來就是裴璟想要見到的最好結果。
所以宋正本很快便被安排見到了裴璟的本人。
這宋正本也是感慨於裴璟的氣度非凡。
他甚至還覺得對方,如今已有天子相,一舉一動有赫赫之威。
但是更讓裴璟感到驚懼的,並不是裴璟給他帶來的威壓,而是裴璟身邊武將們看他的眼神。
這些眼神仿佛就像要吃了他一樣。
宋正本也是第一次,和裴璟麾下的將領們打交道。
這些人他通通都沒有見過,也讓他一時半會沒有想明白,為何幽州軍的將領對他敵意那麽深。
這些事情裴璟倒是知道的,隻是他也不介意得那麽多。
那總不能讓他還因為這點小事,再訓斥一番麾下的將領們。
退一萬步說,麾下的將領們肯為他拋頭顱,灑熱血,他還求之不得,又怎麽會去打擊他們的積極性。
裴璟高坐於明堂之上,定定地看著宋正本,問道:“如今,長樂王既然決議要投降,不知他可提出了什麽條件?”
宋正本低頭順眉,臉上還帶有幾分諂媚,輕聲說道:“迴稟秦王殿下,幽州軍武功赫赫,我家大王早已經敬服。”
“如今,他願意歸降到秦王殿下麾下,也不求其他,隻求一個家人性命無憂,再無其他。”
裴璟聞言倒是點了點頭,這竇建德能有此說法,證明也看清了麵前的局勢。
顯然,竇建德提的這個條件,也算是讓裴璟十分的滿意了。
不過,裴璟本來就沒有殺劉表的打算。
一來,他還要用這竇建德給天下的諸侯們做一個榜樣,隻要願意歸降他的,家人均是性命無憂。
二來,便要借這竇建德收河北諸郡。
裴璟倒也表現出了大喜的樣子,當場重賞宋正本,吩咐教竇建德出城迎接,便著他性命富貴無憂,許他仍為河北諸郡長官。
在場的武將們聽了這話,心中也是大驚,馬上就想出來勸告裴璟,莫要一時之間犯了渾。
裴璟帶著他們千辛萬苦打敗的竇建德,可這河北諸郡長官還讓竇建德來做,那豈不是空費了力氣?
至於在場的文臣們,倒是腦子轉得比這些肌肉男快一些。
他們心裏紛紛稱讚裴璟的高明。
這河北諸郡長官便是給了竇建德,難道他還就真的能重新掌得了權?
想必不久之後,竇建德就要被送到涿郡去安置了吧,想來其終生都不會再有迴到河北諸郡的機會了。
宋正本的任務已經完成,便也不曾久留,馬上迴城入見竇建德。
據說秦王殿下裴璟寬洪大度,並無相害之意。
於是,竇建德決計投降,不再猶豫。
次日,竇建德親齎印綬文籍,負荊牽羊出城投降。
秦王殿下裴璟親自領文武將佐出寨迎接,脫下披風衣之,握手流涕道:“久聞長樂王仁義,今日始得相見,實相見恨晚矣!”
竇建德亦泣不成聲。
裴璟是裝的,而他是真哭。
無論裴璟的態度如何和藹,但竇建德還是十分明白的,他這一輩子都隻能夠做一個閑人了。
半生奮進之基業,皆損失於他人之手,竇建德心中鬱鬱,也是暗暗垂淚不已。
裴璟倒是不管這些,隻是裝作沒看到,隻引竇建德之手,相說敬佩之詞。
當即,竇建德於眾人麵前交割印綬文籍,裴璟與其並馬入城。
裴璟引軍入樂壽城,世家大族及百姓唯討好之,家家乃香花燈燭,迎門而接。
他對於竇建德麾下的將領和官員們,自然也是多加撫慰,但凡有些本事的官員直接留用。
隨後,裴璟下令貼出告示安民,且開倉放糧賑濟百姓。
由此,樂壽城百姓逐安。
~~~~~
卻說竇建德已降,裴璟乃集舊竇建德臣屬,請教商議久遠之計。
忽見一人上廳獻策。
裴璟視之,乃竇建德的大將王伏寶。
裴璟感其忠直與才能,十分相敬,坐而問之。
大將王伏寶下拜,道:“要知久遠之計,何不求賢士以問之?”
裴璟點頭稱許,卻問道:“賢士安在?”
大將王伏寶道:“宋正本曾任隋朝饒陽令,博學有才氣,曾向竇公獻定河北之策,竇公於是將其引為謀主。”
“且宋正本其人好直諫,殿下何不求此人而與之謀?”
裴璟點了點頭,原來是說的宋正本。
不過,這宋正本倒真是有些才華的。
為表自己尊重賢才,裴璟遂命請之。
未幾日,宋正本至,裴璟優禮相待,請問長久保守河北諸郡之策。
宋正本見此,不敢拖遝,當場勸計道:“河北諸郡乃四麵受敵之地………哦……不……現在是三麵了。”
現在裴璟平定了他們,兩家變作一家,北麵的敵人沒有了,那可不就是三麵了嘛!
宋正本也覺得有幾分尷尬,勉強調整了一下情緒,方才繼續說道:
“故而,河北諸郡民心若不齊,恐不可久守。”
“殿下可假做竇建德之名,招諭舊人以守之,乃留其為河北招討使,以安民心。”
“然後信都、勃海、平原、武原諸郡收於麾下,殿下積收錢糧,以為根本。”
“此久遠之計也。”
裴璟點了點頭,這宋正本所獻的計策,跟他原本定下的方略倒是所差無幾。
宋正本又偷眼去看裴璟,見對方並無異樣,也知道對方是接受了他的計策。
不過,他也相信,自己的計策不足以打動裴璟,對方肯定也想到了這些。
於是,宋正本接著獻出了他的下一個建言。
“殿下,若是隻如此,尚且不足矣!”
“如今天下未安,急需民心將心歸服,方才所提之計策,見效終究過慢。”
“如需急切之間,收盡民心將心,還需妙計!”
裴璟聽說,臉上露出了玩味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