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遇到困難時要想“沒關係,一定會有辦法的”


    從獨自離開家鄉到現在,中村恆子老師克服了太多的困難和考驗,一步步堅強、坦然地走過來。


    我(奧田弘美)長期受到老師教導,在這一章,我將從我的角度,講述自己從老師身上學到的東西。


    我之所以能像老師一樣成為一名精神科醫生,實際上也得益於老師給我提供了這個機會。


    和老師初次相遇,是在奈良縣的一家精神病醫院。我至今依舊清晰地記得,當時老師正坐在醫務室的椅子上和幾個男醫生交談的情形。


    那時候,我正處在煩惱中。我努力想成為一名從事臨終關懷的醫生,那時很少有人從事這種工作,但剛好趕上懷孕,我不得不辭掉工作。在家裏辛苦地養育孩子,又麵臨著家庭問題,作為醫生該怎麽工作,如何生活下去?就這樣一邊感到沮喪,一邊到精神醫院設立的老人保健中心做兼職醫生。


    有一天,恆子老師突然問我:“奧田醫生,你願不願意成為精神科醫生?我覺得你很適合做精神科醫生。”


    “精神科醫生?我?可以嗎?”


    “沒關係,你很適合。如果你是邊帶孩子邊當醫生,那精神科醫生比較好。這個崗位可以發揮你的生活經驗。我跟院長說一聲,讓你過來。”


    就這樣,老師跟院長打了招唿,我便轉為了精神科醫生。此後就跟著老師學習,一直追隨她的身影。


    前麵已經提到了恆子老師的故事,她的人生真可謂波折不斷。


    在戰中和戰後大家都不寬裕的年代,她一個人堅持忍耐,克服了多少苦難才成為一名醫生;結婚之後雖然遇到一係列家庭問題,但忙得連煩惱的時間都沒有……


    聽老師講述過往的故事,就像看電影一樣,頗具戲劇性,讓人興致勃勃。在她的鼓舞下,我內心也產生了勇氣,覺得“我的煩惱微不足道,我還得加倍努力”。


    “因為所有的問題,我都可以解決。”


    與老師交流後,我第一次產生“自己的煩惱沒什麽大不了”“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坷”的感覺,以及感到微妙的安心。


    “總之,隻要活著,人生總會有辦法的。能吃飽,能睡好,有一份維持最低限度生活的工作,一定沒問題。即使有什麽不順心,也不要太在意。”


    從老師的這些話語中,我發現在生活中偶爾與人產生分歧,事情沒有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以及感覺煩惱、憂愁的時候,這些時間是多麽浪費,多麽可惜。


    也許正是由於我們生活在如今這個時代,才執著於“沒有煩惱的事情”;想得太多,反而放大了自己的不安和恐懼。


    現在,每當我處於人生困境感到悲觀時,就會告訴自己:“沒關係,一切都會過去。”然後就會不可思議地產生一股莫名的勇氣,讓自己可以“繼續努力”。


    隻要活著,人生總會有辦法的。能吃飽,能睡好,有一份維持最低限度生活的工作,一定沒問題。


    33 他人有他人的人生,自己有自己的人生,界限分明,衝突、壓力就會減少


    恆子老師是一個欲望很低的人。


    她總是穿著得體的衣服,從來沒有拎過昂貴的包,佩戴過奢華的飾品。


    她既不追求美食,也沒有購物的欲望。


    除了對金錢、物質沒有欲望,在她近七十年的工作生涯中,也不曾追求過什麽名譽和地位。


    “每天努力地生活,拚命做好眼前的工作。至於出人頭地、享受奢侈人生之類的,完全沒有時間考慮。”她這樣自嘲地迴顧自己的人生。老師幾乎不追求基本生活以外的任何東西。


    “每天要更快樂,更充實!”


    “要過上更加舒適的生活!”


    “要進一步提升職業技能,更加積極活躍!”


    現代社會的主流想法完全受到歐美資本主義價值觀的影響,我們在無意中被這些“更加如何”的觀點所煽動。


    當我們想要“更加如何”時,就會對生活感到不滿,覺得“這樣下去可以嗎”,因此便會陷入不安之中。


    比如自己和同事相比,和朋友相比,和其他人相比,發現“自己還沒有的東西”,就覺得“自己還不行”,因此產生自我厭惡,心生憂鬱。或者“由於某些原因,自己總是不順”,於是就開始埋怨他人,焦慮氣憤。


    這樣的話,對現在人際關係或工作的不滿就會增加,壓力也會不斷積聚。


    總是陷入這樣的模式,讓自己感到痛苦的人有很多。當然,這樣的人也包括我自己。


    不可思議的是,恆子老師從不和人比較。在單位,當比她年輕的醫生步入更高的職位時,她完全不在意。別人比自己待遇好,比自己活躍,她也不會感到不滿。


    “別人有別人的生活,自己有自己的軌跡”,這種想法始終貫徹她的人生。在同一個單位連續工作幾十年,老師從來沒有和別人發生過衝突,也沒有卷入人際關係的麻煩中。


    她絕不是對別人冷淡的人,而是別人需要她就幫忙,被拜托的話她就幫忙。


    老師很少邀請別人去玩,也基本上不多管閑事,在和我的長期交往中也是如此。


    但是,如果誰有煩惱找她傾訴,她絕對會不惜時間認真傾聽。她會設身處地地理解對方,給人帶去溫暖和愛。


    正因為能做到這些,所以無論是人際關係、工作還是生活,她總能知足常樂。


    在她看來,“隻要自己和家人能得到最低限度的生活保障”,就很滿意。


    人到底需要什麽?恆子老師的經曆告訴我們:在追求的過程中,一定要分清自己是自己,他人在實踐他人的人生,我們不需要追尋別人的腳步。


    在追求的過程中,一定要分清自己是自己,他人在實踐他人的人生,我們不需要追尋別人的腳步。


    34 人際關係的秘密在於“距離感”,不可逾越的界限,一定要保持住


    無論在職場還是在諮詢室中,恆子老師都能平等地對待每一個人。


    如果你問她“有沒有令你感到厭煩的人”,她會認真地告訴你“我對人沒有好惡之分”。


    或許正因如此,老師和身邊的人一直保持著和諧穩定的關係。


    即使是她常年工作的單位,也沒有對她抱有敵意或與她對抗的人。


    我在約二十家公司擔任員工的精神輔導醫師,每天都有人對我說“上司很難相處,無論如何也無法忍受”,或者“和某某同事性格合不來,每天見麵就心生抵觸”。


    如果對同事產生討厭或者反感的情緒,每天在公司的壓力就會倍增,甚至有人因此身體不舒服。


    越是對別人討厭、反感,這些情緒就越容易在自己的表情和態度上反映出來,進而傳達給對方。久而久之,你和對方的關係會越發緊張,甚至到一觸即發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哪怕隻是一點小事,也很容易激化矛盾。


    我對人的好惡感較強,因此上述職場人的痛苦與煎熬,我非常理解。


    那麽恆子老師是怎麽做到的呢?


    我帶著這個疑問去請教恆子老師,果然有所收獲。她認為,“人與人不能走得太近”。


    對於和誰“變得更親密”或者和誰“進一步加深關係”,恆子老師並不積極,也不怎麽行動,因此在現實中她不會過於接近別人。


    然而,她也不總是孤零零地一個人待著。對於仰慕她、願意接近她的人,她總是麵帶平和的微笑接納對方,與之快樂地交談。


    由於保持一定的距離,她對別人既沒有過多的執著和期待,也沒有過度的警戒。


    每個人都有好的地方,也有不足之處。


    如果隻關注好的方麵和對方交往,無論是自己還是對方,都會相處得很愉快。


    但若過於接近,就不可避免地接觸到對方的缺點和不足。此外,如果對別人索取太多,而最終未能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難免會產生怒氣或失望的情緒。


    老師充分了解這一點,因此和誰都保持絕佳的距離。


    老師雖然就住在她的長子家隔壁,但沒有特殊情況她基本不會前去。


    在老師看來,“結婚之後,就把兒子交給了兒媳婦,孫子當然也是由他們夫婦管教”。她將自己的生活與長子一家劃清“界限”;即使作為母親,她也不會貿然闖入孩子的空間。因此,恆子老師與兒媳之間,從來沒有發生過生活中常見的婆媳矛盾。


    數十年來,恆子老師一直受到同事們的尊敬,其原因之一也在於此。


    越是對別人討厭、反感,這些情緒就越容易在自己的表情和態度上反映出來,進而傳達給對方。


    35 孤獨不等於寂寞,接受孤獨的美妙,生活處處有樂趣


    我們在上文談到“距離”的問題,那麽恆子老師在人際關係中絕佳的距離感,是如何做到的呢?


    在我看來,那是因為她擁有一顆“不懼孤獨的心”。


    在寫本書之前,我和老師聊了很多,她反複表達了一個觀念,“人的一生基本上是一個人在生活”。


    她有兩個孩子,還有好幾個孫子,自己住的地方離兒子家很近,但是恆子老師常說自己“一個人”“孤獨”等。


    正如她所言,恆子老師隻在每周日和兒子一家共度晚餐,平日裏不見麵也不打電話。


    在她看來,這樣做是理所當然的。對恆子老師來說,孤獨是一種自然的狀態。


    在和恆子老師的交流過程中,我發現自己對“孤獨”的理解與老師截然不同。孤獨是壞事,是寂寞,是羞恥,是淒慘……總之在我頭腦中,孤獨隻有負麵意義。


    因為老師認識“孤獨”的大前提是“人的一生基本上是一個人生活”,所以她即使一個人,也從未感到不安和恐懼,她認為這就是人生的本意。然而,包括我在內,生活在當下的很多人,非常害怕孤獨、厭惡孤獨。


    因此,為了不讓自己感覺孤獨,人會努力與別人建立關係,並試圖“密不可分”。


    由於不是出於本意的交往,結果隻是給自己增加壓力。


    在職場上拚命地交朋友,下了班也要和其他人搞好關係,無論走到哪都離不開社交網絡……


    由於過於害怕孤獨,就會迎合別人,或者對別人妥協,從而使自己痛苦不已。


    因為經常與人交往,人際關係中的糾葛與不滿也就不可避免。


    所以,恆子老師的生活方式教會我“孤獨是一件好事”。


    正因為老師建立了“一個人”的心理立場,所以她對別人便不會抱有強烈的願望或期待,別人的親疏遠近,她既不在意,也不生氣。


    恆子老師“孤獨是一件好事”的立場,給周圍的人帶去了自由和歡樂,羨慕她的人越來越多。


    因此,若想人際關係變好,就更應該珍惜一個人的時光。也許,這才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事情。


    由於過於害怕孤獨,就會迎合別人,或者對別人妥協,從而使自己痛苦不已。


    36 事情不會馬上有結果,焦慮的時候心裏不要七上八下,也不要思考過去和未來,而是珍惜當下


    在工作的時候,總能聽到諸如“要努力”“要成長”之類的話,讓自己覺得“不比別人幹得好是不可以的”。


    在心理門診,我每天會接待很多被壓力壓垮的人,這樣的情況我也經曆過,所以能感同身受。生完孩子後不久,我以每周兩天的狀態恢複工作,但好在隻占用了部分休息時間。那時候同齡的醫生要麽在期刊上發表文章,要麽留學。每每看到他們,我就備感焦慮。


    就是在那時,我認識了恆子老師。對於我的苦惱,老師建議我“不要焦慮工作,先把孩子帶好,這肯定對長遠有益”。她接著說:“對患者來說,能接待他們的醫生很多;但對孩子而言,母親隻有一個。盡全力撫養孩子,是你的頭等大事。我曾想,要是我能多照顧一點孩子該多好,好在我一直努力守護孩子們的幸福,孩子們似乎也能理解我。”


    “如果父母給予孩子充分的關愛,孩子自然能學會獨立。所以,父母應盡可能地以孩子的幸福為中心,把自己的事業發展放在次要位置,全力為孩子創造幸福。”


    恆子老師親切誠懇地告訴我這樣的道理。


    工作順心,家庭和睦。如今一切看起來都圓滿的恆子老師,正是在人生的瞬間把握住了重要的事情,並在以後的人生中堅持下來,才收獲了幸福。


    人生的結果,不會馬上顯現。但是在每個瞬間,都有必須珍惜的事情。對此,千萬不要掉以輕心。恆子老師的人生經曆,就是告訴我們這樣的道理。


    對患者來說,能接待他們的醫生很多;但對孩子而言,母親隻有一個。


    故事6 送走丈夫後,即使上了年紀依然是被需要的“工作之神”


    恆子老師製定的“在孩子的結婚儀式上,夫婦並肩而立致辭,就還是夫妻”的目標最終順利實現,她沒有和丈夫離婚。


    “那時候丈夫上了年紀,酒量也減少了,說話做事都變得溫和。如果再讓他一個人過,確實有點可憐,而且辦理離婚手續十分麻煩,想想也就算了。”


    就這樣,當兩個兒子都長大成人並結婚後,恆子老師依然從事著精神科醫生的工作。


    年逾花甲的恆子老師,雖然再也不用為孩子的學費或家庭貸款等去工作,但單位總是不斷提出請求讓她工作。當她提出希望稍微減少工作量的時候,單位依然希望她不要減少。


    就在那時,恆子老師離開了工作二十二年的醫院,轉到奈良縣吉野郡田舍町的一家精神病醫院,每周工作五天。


    即便是周六,她也仍在工作。


    有時要坐渡輪去很遠的淡路島醫院,或者去大阪的診所提供專業支持,恆子老師總是馬不停蹄地一周工作六天。


    從那時開始,老師的心境從“為了生活而工作”變成了“在工作中享受快樂的時光”。


    “我是從持續工作的狀態走過來的,說不上喜歡或不喜歡。但是在家裏也沒事,工作的話還能和患者、同事邊工作邊聊天。”


    自從16歲獨自從尾道來到大阪,她弱小的身軀背負的重擔原本可以卸下了,但是恆子老師沒有選擇輕鬆地生活,而是繼續工作。


    後來,兩個兒子各自有了非常可愛的孩子。


    丈夫由於長期過量飲酒視力衰退,手指細微動作變得困難,因此在65歲時就辭去了耳鼻科醫生的工作,過上了清閑的退休生活,並突然變成了一位疼愛孫子的好爺爺。


    一到周末,五個孫子全部湧進老師家。


    “哈哈哈,你們來啦,今天我準備了點心,這還有玩具。”


    “哇,爺爺,謝謝你。”


    恆子老師的丈夫,儼然成了一個疼愛孩子、什麽都願意給予孩子的和藹爺爺。


    “你這樣寵溺孩子,兒媳婦會不高興的。”恆子老師雖然責備丈夫,但悠閑的丈夫依然享受與孫子們的快樂時光。


    恆子老師一如既往地堅持工作,並與隔壁的長子一家保持著適當的距離。


    這樣幸福安穩的日子持續了5年。有一天,正在與孫子們玩耍的丈夫“啊……”的一聲後,突然摔倒在地。


    丈夫立即被送到醫院急救,醫生診斷為腦梗塞。


    那次雖然沒有留下後遺症,但出院之後因動脈硬化越發嚴重而多次引發腦梗塞,丈夫逐漸行動不便。


    丈夫75歲時,腦梗異常嚴重。後來雖然幸運地保住了性命,但落下了左半身不遂的症狀。


    通過借助步行器進行康複訓練,他勉強能夠站起來,但仍無法自理。


    “畢竟需要有人照顧,現在該是我辭職的時候了。”看到丈夫孱弱的樣子,恆子老師決定自己照顧丈夫。


    丈夫讓恆子老師吃了不少苦,但在大半輩子人生中形成的關係紐帶,其堅韌程度超出了想象。


    她把家裏的一切都改造成無障礙式,還準備了護理床,並在走廊上安裝了扶手。恆子老師認真地準備著護理的工作。


    看到恆子老師如此,她的丈夫也非常開心。


    2004年10月,老師最後一天上班,全院為她舉行了慰勞會和歡送會,那天丈夫還開玩笑說:“希望你能喝到第二天早上,好好享受。”


    在舉行完送別會的第二天,一直以來都努力進行康複訓練即將出院的丈夫,卻突然在走路訓練中倒下,從此天人永隔。


    恆子老師也好,長子夫婦也好,他們都認為“在最後的日子,丈夫算得上完美地離開”。


    他沒有讓恆子老師在照顧自己方麵太過勞累,而是灑脫地走向另一個世界。


    也許,這就是丈夫對恆子老師最大的感謝和愛護吧。


    丈夫葬禮結束後還不滿一個月,恆子老師再次接到工作邀請。


    “待在家裏什麽都不做也不行……”於是老師再次迴到大阪的醫院,每周兩天接待患者。


    半年後,她接受了奈良醫大教授的邀請,對方說:“一定要從大阪和泉市醫院去他們那裏。”


    “感覺那裏和我家鄉的鄉村非常相似”,所以她就答應下來。結果,不到一年的時間,她再次迴到每周六天的工作模式。


    這時已經76歲的恆子老師,仍舊被“工作之神”眷顧,她的人生,似乎永遠與工作不可分割。


    37 不求功成名就,隻要能照亮某個角落就夠了


    2017年夏天,我88歲。奧田大夫想把我的經曆寫成一本書,通過與奧田大夫的交流,我想起了過往歲月的點點滴滴。就這樣到了2018年元旦,我又添了一歲,明年就要步入90歲這個了不起的年紀,真是讓人吃驚。


    常年從事精神科醫生的工作,我深知“人總是想找到能分擔其痛苦和悲傷的人”。


    從根本上講,人的一生其實是一個人獨自生活。


    沒有人100%為你提供幫助,也不會有人整天都關注你。


    對此,自己下定決心的事,首先要充分重視,務必努力使其順利實現。無論如何,你都要主動思考自己的人生,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但是,很多人會覺得“這樣太寂寞了”。


    無論是誰,都是從感受孤獨、不安、痛苦中走完一生的。


    對於自己當時的悲傷或痛苦,如果能有人分擔,哪怕一點點,自己也會感覺輕鬆不少,精神滿滿。因此,大家都想找到這樣的人,傾訴內心的苦悶。


    我最初一個人去大阪的時候,得到過很多人的幫助。我想,正是當時有那麽多人與我一起分擔疲憊與痛苦,我才能走到今天。


    和周圍的人交往要保持適當的距離,這是維係和諧關係的關鍵。我們也是有感情的人,在不知不覺中平衡就會被打破。


    或許是對別人期待太多,或許是對自己太過嚴苛,總之與他人交往總會有感覺不舒服的時候。


    在我的患者中,基本都是難以掌控好生活的平衡。


    與人交往並不容易,沒有人能做到絕對公允、完美。我有一句座右銘:“能照亮某個角落就足夠了。”


    也就是說,無須功成名就,隻要在自己所在的環境中釋放自己的力量就可以了。


    無論在職場還是家庭,能為周圍的人提供溫暖的光亮就足夠了。


    當然,我並不是要讓大家追求這樣的活法。這隻是我有生以來的感悟而已。


    也許,最關鍵的是,自己能夠認真、真誠地麵對“自己是什麽樣的人”的課題。


    有人在很小的時候就明確自己“想幹什麽”,當然也有大器晚成的人。此外,還有在別人看來平平凡凡的人生。


    其實,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軌跡,沒有必要和他人比較。


    我沒有當醫生的誌向,一生也沒有什麽大的目標,我隻是一個職業醫生,七十多年來,一直普普通通的。


    我沒有什麽特別的本事,也沒想著過奢侈的生活。現在89歲了,我也沒有什麽遺憾。


    對於工作,隻要不給別人添麻煩我就希望繼續做下去,不過最近腰腿不如以前靈活,想來隻有逐漸減少工作量。長子夫婦也說:“一下子就辭掉工作可能對身體不好,慢慢減少更好。”所以我一邊尋找自己與生活的平衡點,一邊逐漸減少工作量。


    這就是我的生活方式,無所謂好壞,大體來說還算過得去。


    兩個兒子都找到了好媳婦,各自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孫子個個都健康活潑。後來,我的丈夫去了彼岸世界。


    人做事往往憑借自己的感覺,到底“應該這樣生活”還是“應該那樣生活”,常常會做出片麵的決定。有的人認為賺很多錢就是厲害,有的人覺得實現夢想才是偉大的。


    如果覺得這種想法不正確,就會產生否定自己的感覺。


    人生的滿足感並非由別人決定,也絕不應該追求和別人同樣的生活。


    因此,請務必意識到“這是你自己的人生”。


    隻有這樣,人才會活出自己。如果你覺得自己的人生一直被他人影響而疲憊不已,那麽就想想這句話。


    中村恆子


    2018年5月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人間值得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日)中村恆子 奧田弘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日)中村恆子 奧田弘美並收藏人間值得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