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四十三章究底希望
春閨秘錄:廠公太撩人 作者:平白兄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是因為廠公自己?
裘恩糊塗了,他不明白夫人為何會說出這樣的話語。
廠公這一路來經歷了什麽,夫人再清楚不過了,明明是皇上忌憚廠公的本事,這才是廠公遭受一切打壓的原因。
怎麽夫人會說是因為廠公?他實在無法理解!
葉綏看了看裘恩,隱約能看出他的不認同。
不過裘恩想錯了,她所說的不是這個意思。
惡因善出,斷沒有這樣的道理,她從不這樣覺得,更別說是用在半令身上了。
於是,她繼續道:「我並非覺得皇上忌憚有功之臣就是對的,我更不覺得皇上應該奪走有功之臣的勢力。我想說的是,大人他自始至終都受製於皇上,不是因為皇權或者其他什麽,而是因為他的心。」
是的,在她看來,半令和緹事廠之所以會落到今日的局麵,最主要的不是因為皇上的忌憚,而是在於半令自己的心。
半令當年救出了永昭帝,這是天大功績,也正是因為此,永昭帝得以活命、大安朝格局得以改變,半令此後的人生也因此而改變了。
半令乃軍中孤卒出身,無家族可隱蔽,無親朋可提攜,他現在所擁有的一切,都是他自己奮鬥而來的,而他的奮鬥,最具有代表性的當然就是千裏救駕。
因為救駕有功,半令才會離開軍中,離開了雁西衛,從此來到了京兆,成為了煊赫至極的權臣。
她總是在想半令過去的經歷,會想起前世半令短短一生的軌跡。
如果論本事、論勢力,整個大安朝除了永昭帝,還有誰能比得過半令?在某些特定的時候,就連永昭帝也比不上。
因為永昭帝所擁有的,是整個國朝,而在正常的情況下,要對付半令要調動軍隊許多力量,這些力量絕不能輕易動,為了對付一個人而大動幹戈,這不是國軍所為。
可是說,半令幾乎是無敵的。
然而,近乎無敵的半令,最後還是敗了,最後落得萬箭穿心而死的下場。
前一世,她所知道的就是:半令接到了皇上的急召,於是匆匆趕迴京兆們,就在返迴京兆的途中,被伏殺而死。
那個時候,半令是雁西衛大將軍,若非有天大的急事,他肯定不會離開雁西道。
並且,他是聽從了永昭帝的急召才返迴,從這方麵來說,他對永昭帝的信任及忠心毋庸置疑。
前世半令之死或許有許多許多原因,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在於他對皇上的態度。
這個態度,是感激永昭帝的知遇之恩,是報答君主引為肱骨之之情,也是盡忠作為臣子之責。
所以,這將近二十年來,半令統領著緹事廠,盡心盡力為皇上辦事,不管旁人怎麽看待,在半令的心裏,這就是君臣相得。
過去的緹事廠督主如日中天,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是因為救駕的功績,也是因為這種君臣相得。
半令必定是受限於這種君臣相得,才會作出一次次的妥協和錯誤的判斷,最後才會身死。
至於今生……
這一生半令沒有死在永昭二十一年,而是一直還活著,也因為她今生與他關係親密至極,能夠陪伴在身邊,與他經歷了那麽多事情,因而她也比前世看得更加清楚。
她早已經看出,這種君臣相得,早已經在不知不覺間有了變數。
從半令違背了永昭帝的心意暗中救下了曲公度就能看得出來,隨後這些變數越來越多,君臣之間的分歧也越來越多。
半令是從什麽時候開始不認同永昭帝、並且違背永昭帝之意的呢?葉綏也不知道了,但是她可以肯定的就是半令和永昭帝這兩個人越走越遠,兩個人不在一條道上。
把帝王和臣子兩個人放在一起說走同一條道,這或許有些奇怪,但實情就是這樣。
永昭帝是大安朝的帝王,執掌著整個國朝,擁有著至高無上的皇權,任何人與其走了不一樣的道,最後都是被忌而誅之。
不過,他和其它被永昭帝所忌憚、所誅殺的人不一樣,半令有莫大的本事,某些時候甚至能夠與永昭帝對抗、相持。
可惜的是,她也看到了,即便半令有這樣的本事和勢力,好像也沒有多少用。
不管半令有什麽樣的打算與安排,現實的情況就是:半令一直被永昭帝打壓著,並且步步退讓,到了現在屢次被奪職……
他不像前世那樣身死,但是勢力依然在一點點被削減,到了削無可削的時候,自然就是……永昭帝對半令下手的時候了。
在她看來,半令今生被永昭帝打壓的軌跡,依然是和前世那樣。
半令沒有足夠的勢力可以反抗嗎?半令沒有足夠的勢力來對付賢妃這些人嗎?
非也,半令是有的。
但是他大多數時候都是被動的反抗,他的反抗總來就沒有真正落到實處,也不夠徹底。
這樣的後果便是:他和緹事廠的勢力,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一步步得被剝奪,以至今日這種地步。
她擔心,沒有了賢妃之後,還會有另外一個人,到時候危險依然會有;
她擔心,半令會像前世那樣萬箭穿心而死,她絕對不能讓半令遇到這樣的事情!
就算經過這一次籌謀,他們能夠打敗賢妃,若是半令依然受製於永昭帝、對永昭帝依然有希望的話,情況也不會有多大的改善。
隻要半令還囿於過去的君臣相得,隻要半令對永昭帝還有一絲希望,那麽半令就不會真正反抗,那麽他還是時刻會處於殞命的危險之中。
而她活了兩輩子,實在太清楚了,半令這一絲希望遲早都會破滅的,因為她實在太清楚永昭帝是一個怎樣的人了,到了永昭末年,永昭帝究竟會做出怎樣昏庸的事情來!
不能再讓半令心存這一絲希望了,她絕不能再讓半令這樣坐以待斃下去!
因此,她找來了裘恩。
</br>
裘恩糊塗了,他不明白夫人為何會說出這樣的話語。
廠公這一路來經歷了什麽,夫人再清楚不過了,明明是皇上忌憚廠公的本事,這才是廠公遭受一切打壓的原因。
怎麽夫人會說是因為廠公?他實在無法理解!
葉綏看了看裘恩,隱約能看出他的不認同。
不過裘恩想錯了,她所說的不是這個意思。
惡因善出,斷沒有這樣的道理,她從不這樣覺得,更別說是用在半令身上了。
於是,她繼續道:「我並非覺得皇上忌憚有功之臣就是對的,我更不覺得皇上應該奪走有功之臣的勢力。我想說的是,大人他自始至終都受製於皇上,不是因為皇權或者其他什麽,而是因為他的心。」
是的,在她看來,半令和緹事廠之所以會落到今日的局麵,最主要的不是因為皇上的忌憚,而是在於半令自己的心。
半令當年救出了永昭帝,這是天大功績,也正是因為此,永昭帝得以活命、大安朝格局得以改變,半令此後的人生也因此而改變了。
半令乃軍中孤卒出身,無家族可隱蔽,無親朋可提攜,他現在所擁有的一切,都是他自己奮鬥而來的,而他的奮鬥,最具有代表性的當然就是千裏救駕。
因為救駕有功,半令才會離開軍中,離開了雁西衛,從此來到了京兆,成為了煊赫至極的權臣。
她總是在想半令過去的經歷,會想起前世半令短短一生的軌跡。
如果論本事、論勢力,整個大安朝除了永昭帝,還有誰能比得過半令?在某些特定的時候,就連永昭帝也比不上。
因為永昭帝所擁有的,是整個國朝,而在正常的情況下,要對付半令要調動軍隊許多力量,這些力量絕不能輕易動,為了對付一個人而大動幹戈,這不是國軍所為。
可是說,半令幾乎是無敵的。
然而,近乎無敵的半令,最後還是敗了,最後落得萬箭穿心而死的下場。
前一世,她所知道的就是:半令接到了皇上的急召,於是匆匆趕迴京兆們,就在返迴京兆的途中,被伏殺而死。
那個時候,半令是雁西衛大將軍,若非有天大的急事,他肯定不會離開雁西道。
並且,他是聽從了永昭帝的急召才返迴,從這方麵來說,他對永昭帝的信任及忠心毋庸置疑。
前世半令之死或許有許多許多原因,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在於他對皇上的態度。
這個態度,是感激永昭帝的知遇之恩,是報答君主引為肱骨之之情,也是盡忠作為臣子之責。
所以,這將近二十年來,半令統領著緹事廠,盡心盡力為皇上辦事,不管旁人怎麽看待,在半令的心裏,這就是君臣相得。
過去的緹事廠督主如日中天,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是因為救駕的功績,也是因為這種君臣相得。
半令必定是受限於這種君臣相得,才會作出一次次的妥協和錯誤的判斷,最後才會身死。
至於今生……
這一生半令沒有死在永昭二十一年,而是一直還活著,也因為她今生與他關係親密至極,能夠陪伴在身邊,與他經歷了那麽多事情,因而她也比前世看得更加清楚。
她早已經看出,這種君臣相得,早已經在不知不覺間有了變數。
從半令違背了永昭帝的心意暗中救下了曲公度就能看得出來,隨後這些變數越來越多,君臣之間的分歧也越來越多。
半令是從什麽時候開始不認同永昭帝、並且違背永昭帝之意的呢?葉綏也不知道了,但是她可以肯定的就是半令和永昭帝這兩個人越走越遠,兩個人不在一條道上。
把帝王和臣子兩個人放在一起說走同一條道,這或許有些奇怪,但實情就是這樣。
永昭帝是大安朝的帝王,執掌著整個國朝,擁有著至高無上的皇權,任何人與其走了不一樣的道,最後都是被忌而誅之。
不過,他和其它被永昭帝所忌憚、所誅殺的人不一樣,半令有莫大的本事,某些時候甚至能夠與永昭帝對抗、相持。
可惜的是,她也看到了,即便半令有這樣的本事和勢力,好像也沒有多少用。
不管半令有什麽樣的打算與安排,現實的情況就是:半令一直被永昭帝打壓著,並且步步退讓,到了現在屢次被奪職……
他不像前世那樣身死,但是勢力依然在一點點被削減,到了削無可削的時候,自然就是……永昭帝對半令下手的時候了。
在她看來,半令今生被永昭帝打壓的軌跡,依然是和前世那樣。
半令沒有足夠的勢力可以反抗嗎?半令沒有足夠的勢力來對付賢妃這些人嗎?
非也,半令是有的。
但是他大多數時候都是被動的反抗,他的反抗總來就沒有真正落到實處,也不夠徹底。
這樣的後果便是:他和緹事廠的勢力,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一步步得被剝奪,以至今日這種地步。
她擔心,沒有了賢妃之後,還會有另外一個人,到時候危險依然會有;
她擔心,半令會像前世那樣萬箭穿心而死,她絕對不能讓半令遇到這樣的事情!
就算經過這一次籌謀,他們能夠打敗賢妃,若是半令依然受製於永昭帝、對永昭帝依然有希望的話,情況也不會有多大的改善。
隻要半令還囿於過去的君臣相得,隻要半令對永昭帝還有一絲希望,那麽半令就不會真正反抗,那麽他還是時刻會處於殞命的危險之中。
而她活了兩輩子,實在太清楚了,半令這一絲希望遲早都會破滅的,因為她實在太清楚永昭帝是一個怎樣的人了,到了永昭末年,永昭帝究竟會做出怎樣昏庸的事情來!
不能再讓半令心存這一絲希望了,她絕不能再讓半令這樣坐以待斃下去!
因此,她找來了裘恩。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