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王允在行動
三國:攤牌了,我是曹操 作者:綠衣卿相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139章王允在行動
如果江琛知道王允顧忌這些,他肯定哭笑不得——能不能別給我亂加人設,我江琛有個屁師承!
王黑眼見王蓋同樣陷入愁緒,低聲抱怨了一句:“不就是想從曹家手上挖江琛過來嗎?咱們太原王家的名頭扛不住,可以讓曲阜孔家出麵嘛。”
“孔文舉率兵參加聯軍,他可沒在洛陽……”王蓋瞪了兒子一眼。
老頭子一心為了漢室,他身為嫡長子自然要為太原王家考慮,哪怕有那麽一絲的可能,王蓋都想爭取讓江琛拜入王允的門下。
因為那樣一來,江琛與王家就有師承的關係!
在這時代,師徒的關係,可不比父子差。當然,劉備那種交了一點錢蹭個名頭,未得盧植承認的旁聽門人不算。
果然,一聽王黑這話,王允茅塞頓開:“孔文舉不在,可馬翁叔在!
我王子師不夠格收下江小友,可讓馬翁叔代他叔祖收徒!”
王蓋、王黑聞言,當場就被震傻了眼。
馬日磾,表字翁叔,其叔祖便是已故經學大師——扶風馬融,馬季長!
馬融有多強,門下倆徒弟。
一個叫盧植,一個叫鄭玄。
此事如讓王允促成,讓江琛成為馬融隔世傳人,以後公孫瓚和劉備遇到江琛,可就要躬身行禮,叫上一句江師叔了!
王蓋揉著隱隱發痛的太陽穴:“父親,此事萬萬不可!!!”
“嗯?此事有何不妥?”王允漠然看著兒子,知子莫若父,他知道王蓋算計什麽。
王蓋硬著頭皮直言——眼下江琛正被西涼軍通緝,讓馬日磾代祖收徒,如果不廣邀賓客前來見證,那就是於禮不合;
可如果大張旗鼓舉辦拜師儀式,又會暴露江琛的身份。
屆時,不僅王家和馬家大禍臨頭,還會害到在王家避難的江琛。
王黑見狀隨著王蓋跪下,王家促成此事,便要擔上天大的幹係。
可假如事成,大部分好處又被馬家得了,怎麽算王家都是吃虧。
看著跪在自己麵前一對兒孫,王允提著拐杖飄然走了過去:“自私自利,枉為人子,我王子師,怎有你們這樣的不肖子孫?”
王蓋與王黑相視苦笑,在家與國之間,老爺子的選擇,他們早就有所預料了……
王允走出書房,命令家仆備車,獨自來見時任諫議大夫的馬日磾。
聽知王允上門拜訪,馬日磾大吃一驚,讓人大開中門,親自出門迎接。
雙方寒暄過後,王允要求馬日磾屏退左右,然後把自己的計劃說了出來。
聽知江琛竟被王黑救下,馬日磾麵露激動,連道萬幸。
有關拉攏江琛的計劃,先前他們已經私下交流多次了。
不過馬日磾沒有料到,王允居然勸他代替馬融收下江琛。
“王公,此等稀世璞玉,您真願讓於馬家?”馬日磾有些愕然,拉著王允問道。
王允搖頭苦笑,這年頭,想找一個合適的傳人可不容易。
畢竟時局動亂,江琛這種在他們眼中‘擅長軍略’的大才,更是極為搶手。
可誰讓太原王家的底蘊遠遜扶風馬家呢!
相比僅在政務頗有建樹的自己,馬日磾年輕時,他便繼承馬融的學說,以才學入仕朝廷。
之後!
馬日磾與議郎盧植、議郎蔡邕、楊彪等人在東觀,為典校官藏的《五經》記傳,參與補續《東觀漢記》。
再之後!
馬日磾又和光祿大夫楊賜、五官中郎將堂溪典、議郎蔡邕、張馴、韓說、太史令單颺等人正訂《六經》文字。
這群東漢頂尖大儒,把校正過的經籍刻於石碑,立在太學之外。
如果江琛在場,絕對會激動得情不自禁。
這部經書,便是後世赫赫有名的《熹平石經》。
可以說,哪怕在這群星薈萃的漢末,馬日磾在學問上,依舊能用實打實的成績,砸死一大群所謂的名士!
當然,這樣一位大牛,若在和平年代,自然看不上江琛,更不用說代替叔祖馬融收徒。
誰讓江琛出現的時機太巧了,抓住洛陽公卿接連遭受兵禍的期間登場!
並且江琛還以一個馬其頓方陣,間接通過曹軍打敗了在王允、馬日磾眼中無敵於世的虓虎呂布!
如此一來,已經二十卻還沒啟蒙的江琛,反而變成香餑餑了。
馬日磾推辭三次,直到王允麵露堅決,他這才放心答應下來。
當然,王家讓出江琛,馬日磾必須有所表示,他讓出給江琛加冠的權利。
王允此行目的達成,他心滿意足離開諫議大夫府,眼見時間還早,此老幹脆先後拜訪盧植、皇甫嵩、楊彪等人。
正如王蓋所言,特殊時期,江琛如要拜師,大操大辦肯定不行。
既然規模不夠,那就質量來湊。
但凡身處洛陽,得到王允承認,忠於漢室的名臣大儒。
此老一個個親自上門遊說,不到半日的時間。
王允不僅與眾人定下江琛加冠和拜師的日期,甚至連江琛的表字,他都與楊彪商議好了。
“文先無須再送,留步。”
“客氣什麽,兩步路而已。”
楊彪親自送王允出府,王允剛想上車,耳際聽到一聲驚唿。
“咦,子師來了?
唉,文先你不提前通知一聲,蔡某好帶來焦尾琴,大家一起飲酒彈琴,論論詩文啊。”
王允尋聲看向來人,臉上喜色飛快淡了下來。
楊彪低聲勸道:“蔡伯喈不善心計,我等謀劃,楊某未曾知會於他。”
“哼,這等讀書讀傻的呆子,王某可懶得理會。”王允橫了蔡邕一眼,拂袖離開。
楊彪見狀苦笑,連忙勸下氣得胡子發顫的蔡邕。
董卓為了穩固統治,強征眾人執掌政務。
王允為了漢帝安危,便於董卓虛與委蛇,即便這樣,除了楊彪這些明眼人,許多士子都在背後把王允罵個狗血淋頭。
相比負重前行的王允,蔡邕醉心書法學問,政治覺悟幾乎為零,多次在大庭廣眾下說董卓的好話。
久而久之,蔡邕便被他們排斥在外。
今天楊彪邀請蔡邕過來作客,王允事前不知,無意遇上,自然不喜。
如果江琛知道王允顧忌這些,他肯定哭笑不得——能不能別給我亂加人設,我江琛有個屁師承!
王黑眼見王蓋同樣陷入愁緒,低聲抱怨了一句:“不就是想從曹家手上挖江琛過來嗎?咱們太原王家的名頭扛不住,可以讓曲阜孔家出麵嘛。”
“孔文舉率兵參加聯軍,他可沒在洛陽……”王蓋瞪了兒子一眼。
老頭子一心為了漢室,他身為嫡長子自然要為太原王家考慮,哪怕有那麽一絲的可能,王蓋都想爭取讓江琛拜入王允的門下。
因為那樣一來,江琛與王家就有師承的關係!
在這時代,師徒的關係,可不比父子差。當然,劉備那種交了一點錢蹭個名頭,未得盧植承認的旁聽門人不算。
果然,一聽王黑這話,王允茅塞頓開:“孔文舉不在,可馬翁叔在!
我王子師不夠格收下江小友,可讓馬翁叔代他叔祖收徒!”
王蓋、王黑聞言,當場就被震傻了眼。
馬日磾,表字翁叔,其叔祖便是已故經學大師——扶風馬融,馬季長!
馬融有多強,門下倆徒弟。
一個叫盧植,一個叫鄭玄。
此事如讓王允促成,讓江琛成為馬融隔世傳人,以後公孫瓚和劉備遇到江琛,可就要躬身行禮,叫上一句江師叔了!
王蓋揉著隱隱發痛的太陽穴:“父親,此事萬萬不可!!!”
“嗯?此事有何不妥?”王允漠然看著兒子,知子莫若父,他知道王蓋算計什麽。
王蓋硬著頭皮直言——眼下江琛正被西涼軍通緝,讓馬日磾代祖收徒,如果不廣邀賓客前來見證,那就是於禮不合;
可如果大張旗鼓舉辦拜師儀式,又會暴露江琛的身份。
屆時,不僅王家和馬家大禍臨頭,還會害到在王家避難的江琛。
王黑見狀隨著王蓋跪下,王家促成此事,便要擔上天大的幹係。
可假如事成,大部分好處又被馬家得了,怎麽算王家都是吃虧。
看著跪在自己麵前一對兒孫,王允提著拐杖飄然走了過去:“自私自利,枉為人子,我王子師,怎有你們這樣的不肖子孫?”
王蓋與王黑相視苦笑,在家與國之間,老爺子的選擇,他們早就有所預料了……
王允走出書房,命令家仆備車,獨自來見時任諫議大夫的馬日磾。
聽知王允上門拜訪,馬日磾大吃一驚,讓人大開中門,親自出門迎接。
雙方寒暄過後,王允要求馬日磾屏退左右,然後把自己的計劃說了出來。
聽知江琛竟被王黑救下,馬日磾麵露激動,連道萬幸。
有關拉攏江琛的計劃,先前他們已經私下交流多次了。
不過馬日磾沒有料到,王允居然勸他代替馬融收下江琛。
“王公,此等稀世璞玉,您真願讓於馬家?”馬日磾有些愕然,拉著王允問道。
王允搖頭苦笑,這年頭,想找一個合適的傳人可不容易。
畢竟時局動亂,江琛這種在他們眼中‘擅長軍略’的大才,更是極為搶手。
可誰讓太原王家的底蘊遠遜扶風馬家呢!
相比僅在政務頗有建樹的自己,馬日磾年輕時,他便繼承馬融的學說,以才學入仕朝廷。
之後!
馬日磾與議郎盧植、議郎蔡邕、楊彪等人在東觀,為典校官藏的《五經》記傳,參與補續《東觀漢記》。
再之後!
馬日磾又和光祿大夫楊賜、五官中郎將堂溪典、議郎蔡邕、張馴、韓說、太史令單颺等人正訂《六經》文字。
這群東漢頂尖大儒,把校正過的經籍刻於石碑,立在太學之外。
如果江琛在場,絕對會激動得情不自禁。
這部經書,便是後世赫赫有名的《熹平石經》。
可以說,哪怕在這群星薈萃的漢末,馬日磾在學問上,依舊能用實打實的成績,砸死一大群所謂的名士!
當然,這樣一位大牛,若在和平年代,自然看不上江琛,更不用說代替叔祖馬融收徒。
誰讓江琛出現的時機太巧了,抓住洛陽公卿接連遭受兵禍的期間登場!
並且江琛還以一個馬其頓方陣,間接通過曹軍打敗了在王允、馬日磾眼中無敵於世的虓虎呂布!
如此一來,已經二十卻還沒啟蒙的江琛,反而變成香餑餑了。
馬日磾推辭三次,直到王允麵露堅決,他這才放心答應下來。
當然,王家讓出江琛,馬日磾必須有所表示,他讓出給江琛加冠的權利。
王允此行目的達成,他心滿意足離開諫議大夫府,眼見時間還早,此老幹脆先後拜訪盧植、皇甫嵩、楊彪等人。
正如王蓋所言,特殊時期,江琛如要拜師,大操大辦肯定不行。
既然規模不夠,那就質量來湊。
但凡身處洛陽,得到王允承認,忠於漢室的名臣大儒。
此老一個個親自上門遊說,不到半日的時間。
王允不僅與眾人定下江琛加冠和拜師的日期,甚至連江琛的表字,他都與楊彪商議好了。
“文先無須再送,留步。”
“客氣什麽,兩步路而已。”
楊彪親自送王允出府,王允剛想上車,耳際聽到一聲驚唿。
“咦,子師來了?
唉,文先你不提前通知一聲,蔡某好帶來焦尾琴,大家一起飲酒彈琴,論論詩文啊。”
王允尋聲看向來人,臉上喜色飛快淡了下來。
楊彪低聲勸道:“蔡伯喈不善心計,我等謀劃,楊某未曾知會於他。”
“哼,這等讀書讀傻的呆子,王某可懶得理會。”王允橫了蔡邕一眼,拂袖離開。
楊彪見狀苦笑,連忙勸下氣得胡子發顫的蔡邕。
董卓為了穩固統治,強征眾人執掌政務。
王允為了漢帝安危,便於董卓虛與委蛇,即便這樣,除了楊彪這些明眼人,許多士子都在背後把王允罵個狗血淋頭。
相比負重前行的王允,蔡邕醉心書法學問,政治覺悟幾乎為零,多次在大庭廣眾下說董卓的好話。
久而久之,蔡邕便被他們排斥在外。
今天楊彪邀請蔡邕過來作客,王允事前不知,無意遇上,自然不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