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董事局的常委和委員組成的視察組,結束了對海參崴、朝鮮和日本的視察,迴到了沈陽公司總部。大家來不及休息,就又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之中。
王和與民委會的一幫人,每年入冬前的工作很重,各地的各地基層的秋糧、貸款的收繳和入庫、各個工地設備的封存、接收安置流民、冬訓前的各種準備工作等等,每項工作的工作量都非常大。
今年遠東各地共收攏了三百餘萬流民,其中遼東一百餘萬、印度六十餘萬、南洋三十萬、呂宋三十萬、台灣島五萬、朝鮮十萬、河套根據地四十萬、大明各地的幾個根據地三十萬。
公司接收這麽多的流民,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從流民剛一下船,登記、淨化、分發物資、分配安置等等工作千頭萬緒,哪個環節出現差錯,都會引起大麵積的混亂。
把這些流民安置完畢以後,就已經是年底了,緊接著就迎來了公司每年最重要的任務,那就是流民冬訓。遠東公司對流民冬訓極為重視,始終把這個工作,當成一個政治任務來抓。
在這個時代,中原北方每到冬天,很多工作基本停滯,可是對於遠東來說,整個冬天的這幾個月,卻依然非常緊張,大批新接收的流民要進行緊張的冬訓,這期間流民的訓練、掃盲和政治思想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
民委會的員工要一直忙到春節,就連董事局的幾個民委會常委也要親臨第一線,王和與韓尚林等董事局的常委和委員,經常要深入到各個新接收的流民營地,參與流民的政治思想教育和掃盲工作,人手緊張的時候,甚至還要客串掃盲文化教員和普通的基層政工人員。
其他各個部門的員工也閑不下來,基本都要下到基層的各個新接收流民營地,參與到流民冬訓中來。流民冬訓工作,可以說是勞民傷財。就像一個吞金巨獸,每年都要消耗遠東大批的資源,僅糧食一項就是個天文數字,耗費的人力物力那就更不用說了。
即便耗費巨大。可遠東卻依然堅持搞了十年,而且規模一年比一年大。
自從崇禎大旱以來,這三年遠東接收的流民已經近千萬,如此浩大的工程,其中所耗費的資源可想而知。光是所需的基層管理人員和基層政工人員。就得以十萬計。
不僅如此,數量如此巨大的流民在冬訓結束後,還要進行統一安置,公司要做的工作更是多得難以想象。流民離開冬訓營地的那一刻起,整個公司都會跟著運轉起來,轉運流民、調配資源、落地安置、編製組建、分發物資、開荒春播等等工作千頭萬緒,每個緩解都要緊密配合。
這對遠東公司的組織管理能力絕對是一場嚴峻的考驗,每年幾百萬新訓流民的物流運輸、物資配送、組織規劃、人員調度工作,要在短短的兩個月的時間裏妥善安置,想想都令人頭皮發麻。
好在遠東公司挺過了一次次難關。每次都能圓滿的完成任務,創造了一次次的奇跡。
這些年公司默默的埋頭發展,不急於求成,不好高騖遠,一步一個腳印的打底子,不斷在實踐中積累經驗,注重人才的培養,為遠東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遠東控製區的廣大移民,絕大部分都是以遼東逃民和大明流民為主。他們在來到遠東之前都是受盡了磨難,很多人都被逼上了絕路。是遠東公司把他們從死亡線上生生的拉迴來的。
能在這樣的環境中活下來的流民,無不是身體條件好,意誌無比堅韌的人,說他們從死人堆裏爬出來一點也不為過。他們經曆過生死試練。看到過慘絕人寰,體會過家破人亡,也嚐到過非人的苦難。
他們來到了遠東,登記淨化以後,再經過幾個月的冬訓,全都有了脫胎換骨的轉變。無不對現在的生活分外珍惜,無不對遠東公司深懷感激。普遍擁有著超於常人的堅韌意誌,飽滿的工作熱情,還有就是對遠東公司的絕對忠誠。
具備這樣素質的移民,在遠東公司足有將近一千多萬,遍布在遠東各地的基層農村、廠礦企業、部隊和行政機構之中。雖然遠東公司各部門的工作都非常繁瑣和辛苦,但是和他們曾經經曆過的磨難相比,根本就不算個事情。
遠東公司的移民員工,對工作極為認真,對自己要求的極為嚴格,對上級下達的任務也都會不遺餘力的去完成,也許會有笨一點的人,但絕對沒有懶人,而且大家都非常的努力,整個公司從上到下都充滿了積極向上的情緒。
正是因為遠東擁有了這樣的一群人,才使得遠東曆次麵臨重大危機的時刻,都能有驚無險的平穩度過。這三年來,遠東經曆了一次自公司組建以來,最大的一段困難時期,讓遠東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兩百多萬大明北方的流民,井噴似的湧進遼東,把公司打得措手不及,接收工作極度混亂,糧食等物資極度缺乏,管理人員大麵積缺乏等等問題接二連三的出現,已經快把遠東公司逼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但是遠東公司這幾年打下的雄厚基礎,也顯現出了優勢,大批的骨幹從各地被抽調,逐步的來到了遼東各個流民營地,使得各個流民營地的混亂局麵迅速穩定了下來。
大批的物資從各地籌集起來,無數海船日夜不停的將糧食等物資運到遼東。海參崴大批的企業全部轉產,日夜加班加點的生產,大批流民所需的生活物資,通過東北鐵路大動脈源源不斷的送到遼東。
遠東軍委會也進行了大規模的動員,派出部隊來到遼東,維持各個流民營地的秩序。在公司極度缺乏糧食等情況下,毅然發動了三場侵略戰爭,接連征服了朝鮮、日本和印度,徹底的解決了公司糧食短缺的問題。
正是在公司所有人的努力下,遠東才最終度過了這次難關。公司也因此打破了發展的瓶頸,步入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未完待續。)
王和與民委會的一幫人,每年入冬前的工作很重,各地的各地基層的秋糧、貸款的收繳和入庫、各個工地設備的封存、接收安置流民、冬訓前的各種準備工作等等,每項工作的工作量都非常大。
今年遠東各地共收攏了三百餘萬流民,其中遼東一百餘萬、印度六十餘萬、南洋三十萬、呂宋三十萬、台灣島五萬、朝鮮十萬、河套根據地四十萬、大明各地的幾個根據地三十萬。
公司接收這麽多的流民,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從流民剛一下船,登記、淨化、分發物資、分配安置等等工作千頭萬緒,哪個環節出現差錯,都會引起大麵積的混亂。
把這些流民安置完畢以後,就已經是年底了,緊接著就迎來了公司每年最重要的任務,那就是流民冬訓。遠東公司對流民冬訓極為重視,始終把這個工作,當成一個政治任務來抓。
在這個時代,中原北方每到冬天,很多工作基本停滯,可是對於遠東來說,整個冬天的這幾個月,卻依然非常緊張,大批新接收的流民要進行緊張的冬訓,這期間流民的訓練、掃盲和政治思想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
民委會的員工要一直忙到春節,就連董事局的幾個民委會常委也要親臨第一線,王和與韓尚林等董事局的常委和委員,經常要深入到各個新接收的流民營地,參與流民的政治思想教育和掃盲工作,人手緊張的時候,甚至還要客串掃盲文化教員和普通的基層政工人員。
其他各個部門的員工也閑不下來,基本都要下到基層的各個新接收流民營地,參與到流民冬訓中來。流民冬訓工作,可以說是勞民傷財。就像一個吞金巨獸,每年都要消耗遠東大批的資源,僅糧食一項就是個天文數字,耗費的人力物力那就更不用說了。
即便耗費巨大。可遠東卻依然堅持搞了十年,而且規模一年比一年大。
自從崇禎大旱以來,這三年遠東接收的流民已經近千萬,如此浩大的工程,其中所耗費的資源可想而知。光是所需的基層管理人員和基層政工人員。就得以十萬計。
不僅如此,數量如此巨大的流民在冬訓結束後,還要進行統一安置,公司要做的工作更是多得難以想象。流民離開冬訓營地的那一刻起,整個公司都會跟著運轉起來,轉運流民、調配資源、落地安置、編製組建、分發物資、開荒春播等等工作千頭萬緒,每個緩解都要緊密配合。
這對遠東公司的組織管理能力絕對是一場嚴峻的考驗,每年幾百萬新訓流民的物流運輸、物資配送、組織規劃、人員調度工作,要在短短的兩個月的時間裏妥善安置,想想都令人頭皮發麻。
好在遠東公司挺過了一次次難關。每次都能圓滿的完成任務,創造了一次次的奇跡。
這些年公司默默的埋頭發展,不急於求成,不好高騖遠,一步一個腳印的打底子,不斷在實踐中積累經驗,注重人才的培養,為遠東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遠東控製區的廣大移民,絕大部分都是以遼東逃民和大明流民為主。他們在來到遠東之前都是受盡了磨難,很多人都被逼上了絕路。是遠東公司把他們從死亡線上生生的拉迴來的。
能在這樣的環境中活下來的流民,無不是身體條件好,意誌無比堅韌的人,說他們從死人堆裏爬出來一點也不為過。他們經曆過生死試練。看到過慘絕人寰,體會過家破人亡,也嚐到過非人的苦難。
他們來到了遠東,登記淨化以後,再經過幾個月的冬訓,全都有了脫胎換骨的轉變。無不對現在的生活分外珍惜,無不對遠東公司深懷感激。普遍擁有著超於常人的堅韌意誌,飽滿的工作熱情,還有就是對遠東公司的絕對忠誠。
具備這樣素質的移民,在遠東公司足有將近一千多萬,遍布在遠東各地的基層農村、廠礦企業、部隊和行政機構之中。雖然遠東公司各部門的工作都非常繁瑣和辛苦,但是和他們曾經經曆過的磨難相比,根本就不算個事情。
遠東公司的移民員工,對工作極為認真,對自己要求的極為嚴格,對上級下達的任務也都會不遺餘力的去完成,也許會有笨一點的人,但絕對沒有懶人,而且大家都非常的努力,整個公司從上到下都充滿了積極向上的情緒。
正是因為遠東擁有了這樣的一群人,才使得遠東曆次麵臨重大危機的時刻,都能有驚無險的平穩度過。這三年來,遠東經曆了一次自公司組建以來,最大的一段困難時期,讓遠東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兩百多萬大明北方的流民,井噴似的湧進遼東,把公司打得措手不及,接收工作極度混亂,糧食等物資極度缺乏,管理人員大麵積缺乏等等問題接二連三的出現,已經快把遠東公司逼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但是遠東公司這幾年打下的雄厚基礎,也顯現出了優勢,大批的骨幹從各地被抽調,逐步的來到了遼東各個流民營地,使得各個流民營地的混亂局麵迅速穩定了下來。
大批的物資從各地籌集起來,無數海船日夜不停的將糧食等物資運到遼東。海參崴大批的企業全部轉產,日夜加班加點的生產,大批流民所需的生活物資,通過東北鐵路大動脈源源不斷的送到遼東。
遠東軍委會也進行了大規模的動員,派出部隊來到遼東,維持各個流民營地的秩序。在公司極度缺乏糧食等情況下,毅然發動了三場侵略戰爭,接連征服了朝鮮、日本和印度,徹底的解決了公司糧食短缺的問題。
正是在公司所有人的努力下,遠東才最終度過了這次難關。公司也因此打破了發展的瓶頸,步入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