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開木盒的那一刻,裏麵頓時感覺到一陣古墓的氣息。


    密封性極好,裏麵的味道足以說明一切。


    否則,裏麵早已丟失了所有的氣味,現在卻保存完整。


    一本書呈現在王大林麵前。


    沒錯,就是一本書,而且沒有封麵,上麵全是一些古樸的文字。


    王大林沒想到,其中竟然還暗藏玄機。


    溫韜不愧是曾經掌控大權的大人物,在這其中,充滿了變數和對於未來的掌控。


    盒子裏的書很有年代感。


    而且,其中的文字,很多都是王大林所不認識的字體。


    不過,從圖案上依稀可以分辨出一些內容。


    中國的文字幾乎都是從象形文字演變而來,無論經過多少年代的曆史變遷,都能從圖案中發現諸多的相似之處。


    王大林是愛書之人,單純靠著這本書,至少也能賣幾百塊錢了。


    不得不說,似乎每一次都能帶給驚喜。


    王大林不斷的從書中的內容作出一個大致的判斷,雖然不太清晰,但也能了解關於有些過去的事情。


    這似乎是《沙·誌》的前半部。


    《沙·誌》的前半部全部都是圖畫,上麵都是一些地圖,其中穿插著一部分內容,但內容的年代卻要偏近一些,上麵的文字與此時的文字相差無幾。


    但是前半部分的年代感要更為久遠一些。


    《沙·誌》如同紅樓夢一樣,可能不適應一個人書寫的。


    一部完整的曆史典籍,其實也是經過後人無數的精力去編纂,最終將諸多年代的奇聞異事加入其中,從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典籍。


    所謂的曆史典籍,也並非全部都是曆史真實事件。


    曆史這種東西,完全掌控在書寫者的手中。


    動動筆杆子的事情,十分簡單明了。


    至於後人所看到的東西,全憑筆者的個人喜好行事。


    有些東西,你根本無法預料。


    所有的記錄,都摻雜著個人感情。


    如果他稍稍將個人情感賦予在曆史的記載中,整個曆史進程就會發生變化。


    有些人選擇相信正史,有些人選擇選擇相信野史。


    在正常的思維思考之下,正史的可信度在百分之五十左右,而野史的可信度似乎要高一些,可能在六成左右。


    反正,曆史的真跡肯定存在,可相對來說,還是不那麽真實。


    不管做什麽,相信太多東西,可能會很片麵。


    唯有自己親身經曆過的事情,才有九成的把握去相信是真實的。


    九成啊!


    哪怕是親眼所見,親耳所聽的事情,唯有九成才能是真實的,也不能做到十成的把握。


    可見,這個世界到底存在什麽樣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世界觀與價值觀其實很重要。


    看似,中國傳統文化中,對這兩種觀念的解釋很少,但無論從神話傳說還是信仰的層麵,乃至現在的科學發展,其中無一不對世界觀和價值觀進行解釋。


    人生觀之關乎你個人,但世界觀和價值觀卻存在無盡的變數。


    因為這是一個集體,在集體中生存,往往會處於更加混亂的狀態。


    相互之間無從聯係,相互猶豫之間,會產生諸多差異。


    如同兩條平行線,若是永遠平衡,則永遠都不會交匯。


    但如果不能平衡,在一個交匯點之後,從此便愈發的遙遠,不可限量。


    這個交匯點看似是一個起點,其實乃是一個終點。


    因為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交織的可能性。


    無形中會產生諸多的被動與無奈。


    王大林以前也對曆史深信不疑,但此時,認清現實之後,他開始不再那麽堅信。


    堅信一件事情或者一個真理,或者某種信仰都需要莫大的勇氣。


    在這莫大勇氣的背後,充斥著意誌與阻礙。


    在這個世界上,如果連曆史都不能相信了,那還能相信什麽?


    王大林對《沙·誌》也並非完全相信,隻是在這背後,到底出於什麽人的記載?


    《沙·誌》隻存在於東莎鎮,而且再次縮小範圍之後,可能僅限於東沙村。


    東沙村,巴掌大小的彈丸之地,為何能留下一部曆史遺跡,這的確匪夷所思。


    曆史也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曆史存在的意義就是給那些能夠掀起波瀾的人以平台去震蕩和反擊。


    曆史的描述其實與曆史故事是一樣的。


    如同三國的這段曆史,正史的真實性有個五成,而野史《三國誌》等記載怕是有六成,而


    《三國演義》等故事也得有三成的真實性。


    這些東西,都是以故事的形式存在。


    王大林不會否認曆史的真跡,但也不會完全相信這種所謂的故事。


    至於《沙·誌》的記載,王大林也會以側麵的觀點去推測,而不是現實的眼光去看待。


    王大林的臉上充滿質疑,一個村莊竟然有一部曆史典籍,足以說明這個村莊的非比尋常。


    王莽、溫韜以及這部《沙·誌》,其中到底摻雜著多少秘密,而且其中存在多少必要的聯係?


    王大林無法想象,同樣也無法預料。


    此時此刻,他隻能靜靜地翻閱《沙·誌》,從中尋找一些有價值的線索。


    王大林突然想到了魯迅先生《狂人日記》中的一句話:我看出他話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他們的牙齒,全是白厲厲的排著,這就是吃人的家夥。


    溫韜就是那個吃人的家夥。


    王大林肯定,這裏麵一定記載了有關古墓之中的很多事情。


    否則,這一段不可能被封存在古墓之中。


    當年,溫韜的毀滅,其根源還是他沒有掌握好度。


    一個善於跪舔的人,除了察言觀色、巧舌如簧,能言善辯,卑躬屈膝之外,還要讓別人看到你的忠心。


    溫韜則不然,早年盜陵的臭名,善變的性格注定為統治者不喜。


    當年溫韜從古墓中獲取了大筆的財富,而且他也用這些財富來打點上下,甚至連後唐莊宗李存勖的皇後劉玉娘都能賄賂,但最終溫韜還是被後唐明宗李嗣源所殺。


    溫韜最後的下場,也足以證明,錢財乃是身外之物。


    雖然錢在這個處世之道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可是再多的錢,如果你表現的太過善變,意誌不夠堅定,同樣也無法在這殘酷的世界中生存。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沙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土成二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土成二木並收藏沙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