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三姐兒聞聽鳳姐兒所言,倒是順其自然的改口叫了句“璉二嫂子”。鳳姐兒欣然笑應,還要開口說什麽,隻見尤氏笑眯眯的迎了上來,笑著說道:“外頭已經快開席了,你們不去席上坐著吃酒聽戲,跑到這角落裏咕嘰什麽?”
尤三姐兒聞言一笑,起身說道:“不過隨意閑話幾句,這便過去了。”
尤氏又笑道:“我知道你不愛吃席,總怕吃不飽。待會子席散了,你跟著母親和二姐姐隨我到東府去,我特地預備了你最愛吃的幾道菜。還有一壇子好惠泉酒,咱們母女姊妹也趁此機會好生聚一聚。”
鳳姐兒聞言,接口笑道:“哎呦呦,知道你們母女姊妹的感情最好。這錯眼不見,便找過來了。不但有好酒好菜,還能一起親香說話兒。見的我們都是孤零零一個,竟成了沒人疼的了。”
尤氏聽了這話,少不得朝著鳳姐兒的腮上擰了一把,開口說道:“你若是喜歡,待會子席散了你也跟著過來散淡散淡。別說我不疼你。今兒我單請你,並不請別人。也省的你們府裏去的奶奶太太多了,你還得跟在一旁伺候著。半點兒清閑不著。”
鳳姐兒聞言,果然心動。想了想,開口說道:“你要是誠心請我。那我便同太太說一聲兒。待會子席散了,我先忙完了這邊的事兒,再過去找你們。隻要你們別煩我是個不速之客就好。”
尤氏拉著鳳姐兒的手笑道:“那就這麽說定了。我家裏的好酒好菜已經預備妥當。你若是不來,我可不依。”
眾人說笑了一迴,便至席上聽戲吃酒。
至晚筵宴盡歡而散,陳氏果然帶著兩個姐兒隨著尤氏到了寧府。賈珍並不在,也不知道跟著誰家子弟到哪兒鬼混去了。隻剩下賈蓉秦氏小夫妻兩個,向著陳氏母女請過了安,正要走時,隻聽尤氏笑道:“蓉小子先走罷。讓你媳婦留下來,人多了說話熱鬧。”
賈蓉聞言,隻得笑應。且吩咐了秦氏幾句好生服侍長輩們,這才躬身告退。
陳氏便拉著秦可卿的手兒,一長一短的問些家務人情。
秦可卿生的冰肌玉骨,花容月貌,心思也是極為靈透乖覺。嫁入賈家不過幾日光景,不但長輩們喜歡她溫柔孝順,平輩們喜歡她和睦親密,就連下人們也都百口稱讚。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就算素性真的溫柔和善,然其手段心性也覺不一般。
比如尤氏,在秦可卿入門之前還有些芥蒂不滿,這才幾日工夫,便喜歡的不拘到哪兒都帶著她。婆媳兩個形影不離,倒像是一雙親姊妹似的。
陳氏見狀,少不得也對秦可卿多了三分親昵。秦可卿雖然出身寒微,卻也知道陳家在京中的顯赫之勢。更曉得自己的婆婆對繼母繼妹有多百依百順,她也想趁此機會討好陳家眾人,少不得溫言款語,服侍備至。其誠惶誠恐之盛情備至,連陳氏都忍不住笑道:“你快坐下說話兒。咱們家沒那麽多的禮數。也不喜歡長輩們吃飯,媳婦們地下站著伺候的規矩。你越是這麽著,我越發不自在。況且今兒要忙活那府的洗三禮,你也累了,還是快些坐下歇息一迴,咱們也好安安穩穩的說說話兒。”
陳氏如今上了年紀。行事卻愈發寬和慈愛。一席話說的秦可卿感動備至,險些連眼圈兒都要紅了。她其實是做好了備受刁難也要笑臉迎人曲意逢迎的準備的。卻沒想到陳家家大業大,卻不是那樣盛氣淩人的。
眾人眼見秦可卿如此模樣兒,也都忍不住歎息一聲造化弄人。好端端的一位貴人之女,誰曾料到會有今日之事?
一時酒菜齊備。尤氏看了看天色開口笑道:“這個鳳丫頭,說是咱們先走一步,她後頭就趕過來。也不知道在那邊磨蹭什麽,到這會子還不來。”
正說話時,隻聽門外小丫頭子通傳“璉二奶奶來了”,尤氏笑著忙命快請,且帶著秦可卿迎了上去。隻聽一陣笑聲先人而至,緊接著鳳姐兒便笑道:“我來遲了,還望見諒。”
尤氏見狀,少不得笑道:“你怎麽這早晚才來?可是老太太大太太二太太不願叫你過來?”
鳳姐兒聞言,忙開口辯白道:“老太太太太知道我要過來,自然是願意的。還囑咐我務必痛快玩樂一日,這才不辜負你的心意。隻是抱怨我心眼兒太實誠。人家一請,我就到了。還要空著手兒上門,這多不好。於是又命廚房做了幾道拿手菜,叫我帶過來,也是個添菜的意思。還讓我同陳夫人並姊妹們賠罪,就說她們並不過來了。”
陳氏聞言,笑著謝過。因又說道:“老太太太太實在多心。不過是自家女眷們筵宴小敘一迴,哪裏用得著這麽客套。”
眾人說笑著便入了席,邊吃邊聊,倒是十分盡興。不必細說。
隻說轉眼秋末冬初,天氣漸漸冷將上來。各家各戶也都添置了過冬的新衣。
宮中聖人年事漸高,又因著節氣的緣故,身子骨兒越發不好。前些時日染上了一場風寒,拖拖拉拉到如今都未曾痊愈。上朝時經常咳嗽不止,下朝後慶幸有太子隨身服侍,也是看著聖人不許他耗神太過,虧損身子的意思。
這麽一來,朝中大事倒是越發倚重太子監國處理。太子早在十多年前就有監國的經曆,此事對他來說遊刃有餘。況且太子也不貪功攬權,每每小事即命內閣六部從權依例處置,或有大事抉擇不明,太子先過目奏折,然後拋卻無用辭藻精簡一番,將事情三言兩語總結明白。最後又命朝中大臣想出至少三條的解決方案,再交由聖人獨斷。
他自己卻忙著親自侍奉湯藥,服侍聖人。又以聖人病中必定想念兒子為由,將大大小小十多個皇子都叫到了宮內,年歲大一些的就排班排點兒的服侍聖人,年歲小的就由奶母帶著陪聖人說話聊天。至於聖人喜歡的後宮妃嬪嘛……太子當然不許聖人病中還要如此勞累,自然是有多遠攆多遠。不過因著他並不介意皇子在龍榻前服侍的緣故,就算後宮妃嬪有所不滿,卻也不敢出口抱怨,也編排不出什麽不好的言辭來,隻能暗暗恨在心裏。
聖人大病這一場,原本心下還有些唏噓,不得不承認自己“廉頗老矣”,精力體力都大不如前。也曾擔心太子並其他幾位成年的皇子會不會趁著他生病的時候做出什麽事來。如今看來,個人私底下的小動作雖然不少,但有太子壓製著,卻也沒撕破臉的鬧到他的麵前。
至少眾人前來侍疾的時候,全都擺出一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模樣兒,不必叫他煩心。
自古以來都說天家無父子天家無親情,又說久病床前無孝子。然而聖人生了這麽一場大病,倒是越發感覺到自己有個好兒子。不但在朝事上能幫襯輔佐自己,就連在感情上也能照顧自己的心意,還能將弟弟們照顧的如此周全……
聖人每每在床上養病的時候,因著太子不肯叫他批閱奏折耗費精神,聖人自己又閑不住,隻能閉目瞎想。想來想去,倒是想到了一件事兒,卻是沒同太子說,而是趁著太子侍疾至晚迴宮歇息的時候,連夜將自己的心腹大臣章懷玉叫進宮中。如此這般商議了一番,君臣二人心照不宣的分別。
聖人召章懷玉連夜入宮,此事並非秘聞。一時間滿朝文武功勳顯貴盡知此事。
次日一早,太子下朝之後亦得人通風報信,心裏還很納悶。他如今得高人提點,私底下麵對聖人的態度再也沒有從前麵對君王時的誠惶誠恐,而是一個兒子麵對父親的態度。既然如此,太子殿下心有疑問,自然有什麽說什麽。於是當他伺候聖人服藥之時,便提起了此事。
其實今日按班服侍聖人的乃是三皇子和四皇子。太子當初排班的時候就有言在先,隻要輪到了哪位皇子侍疾,哪位皇子當日可不必上朝點卯,從早到晚就陪在聖人身邊。即便是太子自己也是如此。
昨夜聖人召章懷玉入宮,所有人都知道。但是老三老四憋了一上午愣是沒敢開口詢問。生怕聖人怪罪他們一個窺探帝蹤。唯有太子不管不顧,隨口問出來。
聖人聞言就是一樂,開口說道:“到底是你心思直率,也沒藏著掖著,就這麽問出口了?”
太子聞言莞爾,不但迴應了聖人的話,還借題發揮的埋怨道:“跟自己的父親有什麽好藏著掖著的,自然是有什麽說什麽,開門見山。您就是平日裏思慮太過,身子骨兒才越發不好的。如今病了一場,也不好生休養。”
說罷,將空著的玉碗轉身放到一旁,從甜白瓷碟中拈出一顆蜜汁青梅,向聖人笑道:“父皇喜歡吃青梅。可是您的脾胃不和,總吃青梅胃酸,反倒不好。這是我叫人用蜂蜜玫瑰花泡的青梅,酸酸甜甜的倒還開胃。您嚐嚐。”
聖人笑眯眯的接過青梅放入口中。果然味道酸甜甘醇,不但去除了青梅的青澀酸味,且沒有蜂蜜桂花的甜膩。而且還多了幾分玫瑰花的清香,吃起來爽口清甜,要有嚼頭。
聖人一個沒忍住,又伸手拈了兩顆,就見太子立刻吩咐人將蜜汁青梅端下去了。
聖人頓時就有些不高興,“怎麽還端下去了?”
“這可是老祖宗定下的規矩。凡事都要節製。再說您都已經吃了三顆了,便是嘴裏有藥苦味兒,這會子也都去了。再吃下去,待會子可怎麽吃午膳呢?”
聖人唉聲歎氣的歎了一聲,搖頭說道:“老了老了,反倒是做不得自己的主兒。連吃顆青梅都要看人的臉色。”
太子對此恍若不覺。坐在榻上替聖人捏了捏腿,口內說道:“父皇總在床上躺著,渾身必是酸疼的。兒臣近日同人學了幾招,給您按按。覺著怎麽樣?”
力道手法比起專業的按摩師傅來當然不怎麽樣。不過聖人享受太子的這份孝心,仍舊說道:“很好很好。”
又問太子為什麽不將這師傅薦入宮來。
這便是沒話兒找話兒了。
太子聞言莞爾,倒是開口說道:“兒臣倒是想這麽做,隻怕言官禦史知道了,非議兒臣罷了。”
說罷,這才向聖人明言,原來他這幾手是跟戶部侍郎陳珪學的。陳珪因著陳老太爺年事已高,平日裏總會覺著渾身酸疼,特地鑽研醫書學了幾手,平日裏就給陳老太爺按按。
聖人聞言,少不得笑了笑,開口說道:“你同他關係倒好。”
太子聞言也笑,倒是沒說什麽。
父子二人又閑話了一迴,聖人仍舊對方才那碟蜜汁青梅念念不忘,開口說道:“這樣罷。咱們父子兩個做交換,你把梅子還給我,我便告訴你為什麽招章懷玉入宮。”
太子聽了這話,想都沒想的直接說道:“那您還是別說了。蜜汁青梅這會子肯定沒有。眼見到了吃午膳的時辰,倒是可以煨一道蜜汁火腿。不知道父皇喜歡不喜歡?”
聖人病了這許多天,就屬太子管他吃食管的最厲害。倒是許多日子不見葷腥。此刻聞聽有蜜汁火腿,登時把蜜汁青梅丟到腦後,忙的笑道:“火腿自然是好的。”
一時吃過了午膳,太子殿下又扶著聖人在外頭散淡一迴消消食,這才服侍著聖人迴內殿小憩一迴。
趁著聖人午睡的工夫,太子殿下也在暖閣內批閱奏折。等到聖人下午轉醒,他就能把朝臣的建議告知聖人,很不必拖到晚上,耽誤聖人休息。
冬日的暖陽透過糊著明紙的窗扇撒入殿中,父子二人一個睡覺一個辦公,倒也有幾分安寧愜意。
章懷玉入宮之事就這麽不了了之。其後聖人病體初愈,又休養了一些時日,仍舊迴到朝中處理事務。包括太子在內的眾多朝臣也都漸漸忘了這件事情。
豈料直到大年節下宮中賜宴之時,聖人突然在禦宴上發了大招,他竟然當著皇子皇親滿朝文武的麵兒宣布他要退位,讓太子繼位。
消息一經傳出,別說是滿朝官員,便是民間百姓也都吃了個大驚。
尤三姐兒聞言一笑,起身說道:“不過隨意閑話幾句,這便過去了。”
尤氏又笑道:“我知道你不愛吃席,總怕吃不飽。待會子席散了,你跟著母親和二姐姐隨我到東府去,我特地預備了你最愛吃的幾道菜。還有一壇子好惠泉酒,咱們母女姊妹也趁此機會好生聚一聚。”
鳳姐兒聞言,接口笑道:“哎呦呦,知道你們母女姊妹的感情最好。這錯眼不見,便找過來了。不但有好酒好菜,還能一起親香說話兒。見的我們都是孤零零一個,竟成了沒人疼的了。”
尤氏聽了這話,少不得朝著鳳姐兒的腮上擰了一把,開口說道:“你若是喜歡,待會子席散了你也跟著過來散淡散淡。別說我不疼你。今兒我單請你,並不請別人。也省的你們府裏去的奶奶太太多了,你還得跟在一旁伺候著。半點兒清閑不著。”
鳳姐兒聞言,果然心動。想了想,開口說道:“你要是誠心請我。那我便同太太說一聲兒。待會子席散了,我先忙完了這邊的事兒,再過去找你們。隻要你們別煩我是個不速之客就好。”
尤氏拉著鳳姐兒的手笑道:“那就這麽說定了。我家裏的好酒好菜已經預備妥當。你若是不來,我可不依。”
眾人說笑了一迴,便至席上聽戲吃酒。
至晚筵宴盡歡而散,陳氏果然帶著兩個姐兒隨著尤氏到了寧府。賈珍並不在,也不知道跟著誰家子弟到哪兒鬼混去了。隻剩下賈蓉秦氏小夫妻兩個,向著陳氏母女請過了安,正要走時,隻聽尤氏笑道:“蓉小子先走罷。讓你媳婦留下來,人多了說話熱鬧。”
賈蓉聞言,隻得笑應。且吩咐了秦氏幾句好生服侍長輩們,這才躬身告退。
陳氏便拉著秦可卿的手兒,一長一短的問些家務人情。
秦可卿生的冰肌玉骨,花容月貌,心思也是極為靈透乖覺。嫁入賈家不過幾日光景,不但長輩們喜歡她溫柔孝順,平輩們喜歡她和睦親密,就連下人們也都百口稱讚。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就算素性真的溫柔和善,然其手段心性也覺不一般。
比如尤氏,在秦可卿入門之前還有些芥蒂不滿,這才幾日工夫,便喜歡的不拘到哪兒都帶著她。婆媳兩個形影不離,倒像是一雙親姊妹似的。
陳氏見狀,少不得也對秦可卿多了三分親昵。秦可卿雖然出身寒微,卻也知道陳家在京中的顯赫之勢。更曉得自己的婆婆對繼母繼妹有多百依百順,她也想趁此機會討好陳家眾人,少不得溫言款語,服侍備至。其誠惶誠恐之盛情備至,連陳氏都忍不住笑道:“你快坐下說話兒。咱們家沒那麽多的禮數。也不喜歡長輩們吃飯,媳婦們地下站著伺候的規矩。你越是這麽著,我越發不自在。況且今兒要忙活那府的洗三禮,你也累了,還是快些坐下歇息一迴,咱們也好安安穩穩的說說話兒。”
陳氏如今上了年紀。行事卻愈發寬和慈愛。一席話說的秦可卿感動備至,險些連眼圈兒都要紅了。她其實是做好了備受刁難也要笑臉迎人曲意逢迎的準備的。卻沒想到陳家家大業大,卻不是那樣盛氣淩人的。
眾人眼見秦可卿如此模樣兒,也都忍不住歎息一聲造化弄人。好端端的一位貴人之女,誰曾料到會有今日之事?
一時酒菜齊備。尤氏看了看天色開口笑道:“這個鳳丫頭,說是咱們先走一步,她後頭就趕過來。也不知道在那邊磨蹭什麽,到這會子還不來。”
正說話時,隻聽門外小丫頭子通傳“璉二奶奶來了”,尤氏笑著忙命快請,且帶著秦可卿迎了上去。隻聽一陣笑聲先人而至,緊接著鳳姐兒便笑道:“我來遲了,還望見諒。”
尤氏見狀,少不得笑道:“你怎麽這早晚才來?可是老太太大太太二太太不願叫你過來?”
鳳姐兒聞言,忙開口辯白道:“老太太太太知道我要過來,自然是願意的。還囑咐我務必痛快玩樂一日,這才不辜負你的心意。隻是抱怨我心眼兒太實誠。人家一請,我就到了。還要空著手兒上門,這多不好。於是又命廚房做了幾道拿手菜,叫我帶過來,也是個添菜的意思。還讓我同陳夫人並姊妹們賠罪,就說她們並不過來了。”
陳氏聞言,笑著謝過。因又說道:“老太太太太實在多心。不過是自家女眷們筵宴小敘一迴,哪裏用得著這麽客套。”
眾人說笑著便入了席,邊吃邊聊,倒是十分盡興。不必細說。
隻說轉眼秋末冬初,天氣漸漸冷將上來。各家各戶也都添置了過冬的新衣。
宮中聖人年事漸高,又因著節氣的緣故,身子骨兒越發不好。前些時日染上了一場風寒,拖拖拉拉到如今都未曾痊愈。上朝時經常咳嗽不止,下朝後慶幸有太子隨身服侍,也是看著聖人不許他耗神太過,虧損身子的意思。
這麽一來,朝中大事倒是越發倚重太子監國處理。太子早在十多年前就有監國的經曆,此事對他來說遊刃有餘。況且太子也不貪功攬權,每每小事即命內閣六部從權依例處置,或有大事抉擇不明,太子先過目奏折,然後拋卻無用辭藻精簡一番,將事情三言兩語總結明白。最後又命朝中大臣想出至少三條的解決方案,再交由聖人獨斷。
他自己卻忙著親自侍奉湯藥,服侍聖人。又以聖人病中必定想念兒子為由,將大大小小十多個皇子都叫到了宮內,年歲大一些的就排班排點兒的服侍聖人,年歲小的就由奶母帶著陪聖人說話聊天。至於聖人喜歡的後宮妃嬪嘛……太子當然不許聖人病中還要如此勞累,自然是有多遠攆多遠。不過因著他並不介意皇子在龍榻前服侍的緣故,就算後宮妃嬪有所不滿,卻也不敢出口抱怨,也編排不出什麽不好的言辭來,隻能暗暗恨在心裏。
聖人大病這一場,原本心下還有些唏噓,不得不承認自己“廉頗老矣”,精力體力都大不如前。也曾擔心太子並其他幾位成年的皇子會不會趁著他生病的時候做出什麽事來。如今看來,個人私底下的小動作雖然不少,但有太子壓製著,卻也沒撕破臉的鬧到他的麵前。
至少眾人前來侍疾的時候,全都擺出一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模樣兒,不必叫他煩心。
自古以來都說天家無父子天家無親情,又說久病床前無孝子。然而聖人生了這麽一場大病,倒是越發感覺到自己有個好兒子。不但在朝事上能幫襯輔佐自己,就連在感情上也能照顧自己的心意,還能將弟弟們照顧的如此周全……
聖人每每在床上養病的時候,因著太子不肯叫他批閱奏折耗費精神,聖人自己又閑不住,隻能閉目瞎想。想來想去,倒是想到了一件事兒,卻是沒同太子說,而是趁著太子侍疾至晚迴宮歇息的時候,連夜將自己的心腹大臣章懷玉叫進宮中。如此這般商議了一番,君臣二人心照不宣的分別。
聖人召章懷玉連夜入宮,此事並非秘聞。一時間滿朝文武功勳顯貴盡知此事。
次日一早,太子下朝之後亦得人通風報信,心裏還很納悶。他如今得高人提點,私底下麵對聖人的態度再也沒有從前麵對君王時的誠惶誠恐,而是一個兒子麵對父親的態度。既然如此,太子殿下心有疑問,自然有什麽說什麽。於是當他伺候聖人服藥之時,便提起了此事。
其實今日按班服侍聖人的乃是三皇子和四皇子。太子當初排班的時候就有言在先,隻要輪到了哪位皇子侍疾,哪位皇子當日可不必上朝點卯,從早到晚就陪在聖人身邊。即便是太子自己也是如此。
昨夜聖人召章懷玉入宮,所有人都知道。但是老三老四憋了一上午愣是沒敢開口詢問。生怕聖人怪罪他們一個窺探帝蹤。唯有太子不管不顧,隨口問出來。
聖人聞言就是一樂,開口說道:“到底是你心思直率,也沒藏著掖著,就這麽問出口了?”
太子聞言莞爾,不但迴應了聖人的話,還借題發揮的埋怨道:“跟自己的父親有什麽好藏著掖著的,自然是有什麽說什麽,開門見山。您就是平日裏思慮太過,身子骨兒才越發不好的。如今病了一場,也不好生休養。”
說罷,將空著的玉碗轉身放到一旁,從甜白瓷碟中拈出一顆蜜汁青梅,向聖人笑道:“父皇喜歡吃青梅。可是您的脾胃不和,總吃青梅胃酸,反倒不好。這是我叫人用蜂蜜玫瑰花泡的青梅,酸酸甜甜的倒還開胃。您嚐嚐。”
聖人笑眯眯的接過青梅放入口中。果然味道酸甜甘醇,不但去除了青梅的青澀酸味,且沒有蜂蜜桂花的甜膩。而且還多了幾分玫瑰花的清香,吃起來爽口清甜,要有嚼頭。
聖人一個沒忍住,又伸手拈了兩顆,就見太子立刻吩咐人將蜜汁青梅端下去了。
聖人頓時就有些不高興,“怎麽還端下去了?”
“這可是老祖宗定下的規矩。凡事都要節製。再說您都已經吃了三顆了,便是嘴裏有藥苦味兒,這會子也都去了。再吃下去,待會子可怎麽吃午膳呢?”
聖人唉聲歎氣的歎了一聲,搖頭說道:“老了老了,反倒是做不得自己的主兒。連吃顆青梅都要看人的臉色。”
太子對此恍若不覺。坐在榻上替聖人捏了捏腿,口內說道:“父皇總在床上躺著,渾身必是酸疼的。兒臣近日同人學了幾招,給您按按。覺著怎麽樣?”
力道手法比起專業的按摩師傅來當然不怎麽樣。不過聖人享受太子的這份孝心,仍舊說道:“很好很好。”
又問太子為什麽不將這師傅薦入宮來。
這便是沒話兒找話兒了。
太子聞言莞爾,倒是開口說道:“兒臣倒是想這麽做,隻怕言官禦史知道了,非議兒臣罷了。”
說罷,這才向聖人明言,原來他這幾手是跟戶部侍郎陳珪學的。陳珪因著陳老太爺年事已高,平日裏總會覺著渾身酸疼,特地鑽研醫書學了幾手,平日裏就給陳老太爺按按。
聖人聞言,少不得笑了笑,開口說道:“你同他關係倒好。”
太子聞言也笑,倒是沒說什麽。
父子二人又閑話了一迴,聖人仍舊對方才那碟蜜汁青梅念念不忘,開口說道:“這樣罷。咱們父子兩個做交換,你把梅子還給我,我便告訴你為什麽招章懷玉入宮。”
太子聽了這話,想都沒想的直接說道:“那您還是別說了。蜜汁青梅這會子肯定沒有。眼見到了吃午膳的時辰,倒是可以煨一道蜜汁火腿。不知道父皇喜歡不喜歡?”
聖人病了這許多天,就屬太子管他吃食管的最厲害。倒是許多日子不見葷腥。此刻聞聽有蜜汁火腿,登時把蜜汁青梅丟到腦後,忙的笑道:“火腿自然是好的。”
一時吃過了午膳,太子殿下又扶著聖人在外頭散淡一迴消消食,這才服侍著聖人迴內殿小憩一迴。
趁著聖人午睡的工夫,太子殿下也在暖閣內批閱奏折。等到聖人下午轉醒,他就能把朝臣的建議告知聖人,很不必拖到晚上,耽誤聖人休息。
冬日的暖陽透過糊著明紙的窗扇撒入殿中,父子二人一個睡覺一個辦公,倒也有幾分安寧愜意。
章懷玉入宮之事就這麽不了了之。其後聖人病體初愈,又休養了一些時日,仍舊迴到朝中處理事務。包括太子在內的眾多朝臣也都漸漸忘了這件事情。
豈料直到大年節下宮中賜宴之時,聖人突然在禦宴上發了大招,他竟然當著皇子皇親滿朝文武的麵兒宣布他要退位,讓太子繼位。
消息一經傳出,別說是滿朝官員,便是民間百姓也都吃了個大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