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長安,未央宮。
劉徹帶著汲黯,穿過層層宮闕,來到了正在緊鑼密鼓的加緊擴充會場,搭設觀禮台和各種席位的石渠閣。
望著這漸漸展露出規模的會場,劉徹有些得意的說道:“天下英雄,盡為朕所用也!”
這句話,倒也不算錯。
這一次的石渠閣會議,將會雲集漢家目前幾乎所有主流學派。
是一場多元化的盛世,而非某一個派係或者幾個團夥的獨角戲。
同時更將為後世,製定一個可行的可取的遊戲規則。
但知道此次石渠閣之會的內幕的汲黯卻是望著會場上的某些東西,心裏麵有著深深的憂慮。
“陛下真的可以說服諸子百家皆行此道?”汲黯內心有些不太確定,有些忐忑不安。
因為此次的石渠閣之會,天子要玩一鋪大的。
大到什麽地步?
在汲黯眼中,大抵應該是天翻地覆,應該是星辰倒轉……
大抵,也就僅此於陰陽顛倒,重立地水風火,再造一條大道的地步。
此刻,會場的正中,立著一個高台。
高台之上,有一石碑。
石碑上用著銘文、小纂以及另外一種字體,一種出自監獄的字體,共同書寫著一個‘漢’字。
而當今天子欲用後者,全麵取代現在通行的小纂!
這個計劃可謂是自秦始皇書同文後,文壇最劇烈的一次變革。
文字,從此將要麵目全非。
因為,那種字體名曰‘隸書’。
它相較於現行的官方文字小纂,根本就是一個異端。
它用筆畫和偏旁,取代了小纂的象形之法。
特別是當今天子這些年來搞出來的全新的‘漢隸’文字改革係統。
筆畫工正,字體扁平,很漂亮,看上去賞心悅目。
而且更加易於書寫和更加易於理解。
但是……
這個世界,並非是好的東西,就能得到人們的認可。
想當年,秦始皇為了書同文,車同軌,殺了多少人?毀了多少經典?靠著暴力,才讓小纂成為唯一通行天下,並且被廣泛接受的文字。
而當今天子卻想靠著一個石渠閣會議,就搞定兩種文字體係的變革。
這可能嗎?
更別提,對於很多人來說,隸書都是對先王和三代的踐踏。
是比小纂還要不能容忍的異端!
小纂最起碼還保留著古代先王造字時的精髓,是象形文字,畫其成物隨體詰屈。
隸書呢?
刑徒之書,本就低賤。
更別說它徹底破壞了先王創造文字時,留下來的意境。
不再是象形文字,而是用筆畫偏旁來取代畫物形象。
接受的自然能接受,不能接受的恐怕要跳腳!
畢竟,哪怕是小纂,尚且也有許多名士,包括了儒家和黃老派的名士大力抨擊,認為它毀先王之道,作桀紂之亂!
要不是大家用習慣了,肯定要砸爛這個暴秦的產物,將文字恢複成先代的銘文,至少也要恢複到大纂時期。
劉徹自然也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情的難度。
但沒關係,有難度才有挑戰嘛。
而且……
作為皇帝和穿越者,劉徹很清楚,在紙張出現,並且雕版印刷大行其事的今天。
事實上,一場新的文字革命已經迫在眉睫了。
隸書取代小纂,是曆史發展的必然,也是中國文化和文明發展的必然。
與其被動的等著民間隸書大興,倒逼官方不得不改革文字,不如先發製人,作為這場革命的領導者。
天下大勢,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自古皆然!
更別提,隸書遠遠要比小纂先進。
自倉頡造字,五帝用禮,三王治世。
中國文字,走過了漫漫數千年的發展路程。
劉徹知道,已知的最可考的文字係統,在於現在依舊深埋安陽地底的甲骨文。
然後就是宗周的銘文。
接下來,就是春秋之後,各國內部互相使用的各種文字。
當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這位雄才大略的祖龍,毅然決然的用暴力推行車同軌書同文。
用小纂全麵徹底了列國的各種變種文字。
不取代不行!
在秦始皇書同文之前,特麽一個羊字,在當時就有二十多種寫法。
倘若保留那些文字,中國根本不可能維持一個大一統的帝國。
遲早會變成跟歐陸蠻子那樣各自為政,四分五裂的諸侯王國。
但,當曆史發展到今天,隨著紙張全麵取代了竹簡作為文字的載體。
小纂這種書寫方式,已經明顯不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和曆史的需求。
更加無法滿足未來諸夏文明更進一步所需的要求。
因為,文明程度越高級,其字體就必然越簡單。
道理很簡單,更高級的文明,需要更多的知識分子和文化人以及哲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甚至天文學家。
這必然要求該文明,必須有足夠大的識字的受過教育的人口基數,從而誕生出那些需求量越來越高的精英人才。
自然,這就要求文字必須簡潔,而且不能給孩子和青少年造成理解、書寫障礙。
現行的小纂,是古文的終點。
它從遠古而來,承載著先王和先民的思想,以及諸夏文明的文明結晶。
它將先王以及先民的智慧,傳遞至今。
但現在,它的曆史使命已經終結。
諸夏文明要再進一步,點燃高等文明的火光,就必然需要一種更簡潔書寫更方便理解更簡單的文字。
而隸書,就是曆史選擇的必然。
它是一種革命性的字體形勢,同時也是一種人民為了方便和便捷自行創造的文字。
就像後世的簡體字,這是曆史發展和文明進步導致的必然。
這種革命性的字體,非常適合在紙張之上使用、書寫。
而且結構優美,易於理解,便於人民接受。
哪怕是劉徹不站出來,推廣它,普及它,將它捧上神壇,點燃神火。
隻要再繼續發展下去,不出十年,它就自然而然,肯定會占據主流地位,成為公認的書寫文字。
沒有別的原因。
就因為它簡單、工正,便於書寫,適合傳播和教育。
這就夠了!
至於反對聲和質疑聲。
這是肯定會有的,也一定會有的。
然而,劉徹相信,歡迎的人,支持的人會更多。
中國這個文明,從來都是向前看的。
諸子百家,哪一個不是懷著對先王和先賢的崇敬之請,放眼未來的產物?
易曰:通其便,使民不倦。
詩曰:九變複貫,知言之選。
就是這麽個道理!
望著會場的情況,劉徹提起綬帶,帶著汲黯,走到石渠閣的主體建築之中,與正在跟司馬談等人一起緊張的計算著全新曆法的司馬季主等人打了個招唿。
就像文字一樣,現行的顓頊曆,也已經不再適合繼續作為中國的曆法使用了。
不合用的東西,就該放棄掉。
當然,跟小纂一樣,劉徹是一個非常愛惜和尊崇先王和先民的智慧以及文化結晶的帝王。
新的產物,取代舊的產物,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
但舊文字、舊曆法,就不是說沒有用了就丟掉。
而是應該保存下來,讓後人看看,讓後人知道,祖先和先民,篳路藍縷,有多麽艱苦。
更讓子孫後代知道,自己的源頭和自己民族的曆史。
這是最好的愛國主義素材,更是留給後世人研究的最好的檔案。
所以,劉徹會將它們都保護起來,編輯成冊,收藏在皇室檔案館。
不僅僅是顓頊曆和小纂,劉徹甚至已經下令,征召了大批的懂得銘文和大纂的學者。
趁著現在知識界和文化界還有人懂它們,還有知道它們的發展曆程和背後的故事。
將它們用文字的形勢,永遠的記錄下來。
這才是一個真正的諸夏帝王應該去做的事情。
據舊以鑒新。
在緬懷和尊崇先祖的同時,站在先王和先民的肩膀上,總結祖先的智慧和經驗,結合當前形勢,繼續向前,將自身的文明不斷提高。
直至世界盡頭,直至那星辰大海的未來。
所以,其實此刻,司馬季主等人已經早已經完成了全新曆法的計算,隻差複核和審議了。
他們現在在做的事情,其實是在整理顓頊曆。
將這個曾經陪伴了諸夏文明數百年,指導了中國人民數百年的農業教科書,再次的重新編輯。
從曆史記載,推算這部曆法走過的道路,還原它最初的麵貌和數百年來的演化之路。
見到劉徹到來,司馬談和司馬季主都微微起身,表示尊敬。
劉徹看著兩人,微微一笑,道:“兩位愛卿辛苦了!”
司馬談和司馬季主都是搖頭笑道:“不辛苦!”
製定曆法,重定星辰日月的運行軌跡,推算天時,這怎麽能叫苦?
這是大大的樂事!
哪怕是死在工作崗位上,他們也會含笑而逝。
因為,這是每一個士大夫文人的最高夢想和終究理想。
正如孔子所說:朝聞道夕死可矣。
在中國文化裏,死從來不是可怕的事情。
真正可怕的是,羞辱先王,褻瀆大道,為萬世唾棄。
仁義道德從來不是儒家的專利。
就像大一統不是儒家發明的名詞,就像‘雖千萬人吾往矣’不是儒家獨有的氣勢。
事實是,這些東西,是諸子百家都所共有的。
隻不過在後世,被儒家自己戴到自己頭上,然後告訴世界:這些都是我的!
長安,未央宮。
劉徹帶著汲黯,穿過層層宮闕,來到了正在緊鑼密鼓的加緊擴充會場,搭設觀禮台和各種席位的石渠閣。
望著這漸漸展露出規模的會場,劉徹有些得意的說道:“天下英雄,盡為朕所用也!”
這句話,倒也不算錯。
這一次的石渠閣會議,將會雲集漢家目前幾乎所有主流學派。
是一場多元化的盛世,而非某一個派係或者幾個團夥的獨角戲。
同時更將為後世,製定一個可行的可取的遊戲規則。
但知道此次石渠閣之會的內幕的汲黯卻是望著會場上的某些東西,心裏麵有著深深的憂慮。
“陛下真的可以說服諸子百家皆行此道?”汲黯內心有些不太確定,有些忐忑不安。
因為此次的石渠閣之會,天子要玩一鋪大的。
大到什麽地步?
在汲黯眼中,大抵應該是天翻地覆,應該是星辰倒轉……
大抵,也就僅此於陰陽顛倒,重立地水風火,再造一條大道的地步。
此刻,會場的正中,立著一個高台。
高台之上,有一石碑。
石碑上用著銘文、小纂以及另外一種字體,一種出自監獄的字體,共同書寫著一個‘漢’字。
而當今天子欲用後者,全麵取代現在通行的小纂!
這個計劃可謂是自秦始皇書同文後,文壇最劇烈的一次變革。
文字,從此將要麵目全非。
因為,那種字體名曰‘隸書’。
它相較於現行的官方文字小纂,根本就是一個異端。
它用筆畫和偏旁,取代了小纂的象形之法。
特別是當今天子這些年來搞出來的全新的‘漢隸’文字改革係統。
筆畫工正,字體扁平,很漂亮,看上去賞心悅目。
而且更加易於書寫和更加易於理解。
但是……
這個世界,並非是好的東西,就能得到人們的認可。
想當年,秦始皇為了書同文,車同軌,殺了多少人?毀了多少經典?靠著暴力,才讓小纂成為唯一通行天下,並且被廣泛接受的文字。
而當今天子卻想靠著一個石渠閣會議,就搞定兩種文字體係的變革。
這可能嗎?
更別提,對於很多人來說,隸書都是對先王和三代的踐踏。
是比小纂還要不能容忍的異端!
小纂最起碼還保留著古代先王造字時的精髓,是象形文字,畫其成物隨體詰屈。
隸書呢?
刑徒之書,本就低賤。
更別說它徹底破壞了先王創造文字時,留下來的意境。
不再是象形文字,而是用筆畫偏旁來取代畫物形象。
接受的自然能接受,不能接受的恐怕要跳腳!
畢竟,哪怕是小纂,尚且也有許多名士,包括了儒家和黃老派的名士大力抨擊,認為它毀先王之道,作桀紂之亂!
要不是大家用習慣了,肯定要砸爛這個暴秦的產物,將文字恢複成先代的銘文,至少也要恢複到大纂時期。
劉徹自然也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情的難度。
但沒關係,有難度才有挑戰嘛。
而且……
作為皇帝和穿越者,劉徹很清楚,在紙張出現,並且雕版印刷大行其事的今天。
事實上,一場新的文字革命已經迫在眉睫了。
隸書取代小纂,是曆史發展的必然,也是中國文化和文明發展的必然。
與其被動的等著民間隸書大興,倒逼官方不得不改革文字,不如先發製人,作為這場革命的領導者。
天下大勢,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自古皆然!
更別提,隸書遠遠要比小纂先進。
自倉頡造字,五帝用禮,三王治世。
中國文字,走過了漫漫數千年的發展路程。
劉徹知道,已知的最可考的文字係統,在於現在依舊深埋安陽地底的甲骨文。
然後就是宗周的銘文。
接下來,就是春秋之後,各國內部互相使用的各種文字。
當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這位雄才大略的祖龍,毅然決然的用暴力推行車同軌書同文。
用小纂全麵徹底了列國的各種變種文字。
不取代不行!
在秦始皇書同文之前,特麽一個羊字,在當時就有二十多種寫法。
倘若保留那些文字,中國根本不可能維持一個大一統的帝國。
遲早會變成跟歐陸蠻子那樣各自為政,四分五裂的諸侯王國。
但,當曆史發展到今天,隨著紙張全麵取代了竹簡作為文字的載體。
小纂這種書寫方式,已經明顯不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和曆史的需求。
更加無法滿足未來諸夏文明更進一步所需的要求。
因為,文明程度越高級,其字體就必然越簡單。
道理很簡單,更高級的文明,需要更多的知識分子和文化人以及哲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甚至天文學家。
這必然要求該文明,必須有足夠大的識字的受過教育的人口基數,從而誕生出那些需求量越來越高的精英人才。
自然,這就要求文字必須簡潔,而且不能給孩子和青少年造成理解、書寫障礙。
現行的小纂,是古文的終點。
它從遠古而來,承載著先王和先民的思想,以及諸夏文明的文明結晶。
它將先王以及先民的智慧,傳遞至今。
但現在,它的曆史使命已經終結。
諸夏文明要再進一步,點燃高等文明的火光,就必然需要一種更簡潔書寫更方便理解更簡單的文字。
而隸書,就是曆史選擇的必然。
它是一種革命性的字體形勢,同時也是一種人民為了方便和便捷自行創造的文字。
就像後世的簡體字,這是曆史發展和文明進步導致的必然。
這種革命性的字體,非常適合在紙張之上使用、書寫。
而且結構優美,易於理解,便於人民接受。
哪怕是劉徹不站出來,推廣它,普及它,將它捧上神壇,點燃神火。
隻要再繼續發展下去,不出十年,它就自然而然,肯定會占據主流地位,成為公認的書寫文字。
沒有別的原因。
就因為它簡單、工正,便於書寫,適合傳播和教育。
這就夠了!
至於反對聲和質疑聲。
這是肯定會有的,也一定會有的。
然而,劉徹相信,歡迎的人,支持的人會更多。
中國這個文明,從來都是向前看的。
諸子百家,哪一個不是懷著對先王和先賢的崇敬之請,放眼未來的產物?
易曰:通其便,使民不倦。
詩曰:九變複貫,知言之選。
就是這麽個道理!
望著會場的情況,劉徹提起綬帶,帶著汲黯,走到石渠閣的主體建築之中,與正在跟司馬談等人一起緊張的計算著全新曆法的司馬季主等人打了個招唿。
就像文字一樣,現行的顓頊曆,也已經不再適合繼續作為中國的曆法使用了。
不合用的東西,就該放棄掉。
當然,跟小纂一樣,劉徹是一個非常愛惜和尊崇先王和先民的智慧以及文化結晶的帝王。
新的產物,取代舊的產物,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
但舊文字、舊曆法,就不是說沒有用了就丟掉。
而是應該保存下來,讓後人看看,讓後人知道,祖先和先民,篳路藍縷,有多麽艱苦。
更讓子孫後代知道,自己的源頭和自己民族的曆史。
這是最好的愛國主義素材,更是留給後世人研究的最好的檔案。
所以,劉徹會將它們都保護起來,編輯成冊,收藏在皇室檔案館。
不僅僅是顓頊曆和小纂,劉徹甚至已經下令,征召了大批的懂得銘文和大纂的學者。
趁著現在知識界和文化界還有人懂它們,還有知道它們的發展曆程和背後的故事。
將它們用文字的形勢,永遠的記錄下來。
這才是一個真正的諸夏帝王應該去做的事情。
據舊以鑒新。
在緬懷和尊崇先祖的同時,站在先王和先民的肩膀上,總結祖先的智慧和經驗,結合當前形勢,繼續向前,將自身的文明不斷提高。
直至世界盡頭,直至那星辰大海的未來。
所以,其實此刻,司馬季主等人已經早已經完成了全新曆法的計算,隻差複核和審議了。
他們現在在做的事情,其實是在整理顓頊曆。
將這個曾經陪伴了諸夏文明數百年,指導了中國人民數百年的農業教科書,再次的重新編輯。
從曆史記載,推算這部曆法走過的道路,還原它最初的麵貌和數百年來的演化之路。
見到劉徹到來,司馬談和司馬季主都微微起身,表示尊敬。
劉徹看著兩人,微微一笑,道:“兩位愛卿辛苦了!”
司馬談和司馬季主都是搖頭笑道:“不辛苦!”
製定曆法,重定星辰日月的運行軌跡,推算天時,這怎麽能叫苦?
這是大大的樂事!
哪怕是死在工作崗位上,他們也會含笑而逝。
因為,這是每一個士大夫文人的最高夢想和終究理想。
正如孔子所說:朝聞道夕死可矣。
在中國文化裏,死從來不是可怕的事情。
真正可怕的是,羞辱先王,褻瀆大道,為萬世唾棄。
仁義道德從來不是儒家的專利。
就像大一統不是儒家發明的名詞,就像‘雖千萬人吾往矣’不是儒家獨有的氣勢。
事實是,這些東西,是諸子百家都所共有的。
隻不過在後世,被儒家自己戴到自己頭上,然後告訴世界:這些都是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