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相國,陛下已登大寶,黎元有歸,社援有主,已足以伐虜人之謀;而勤王之師日集,兵勢漸盛。彼方謂吾素弱,未必能敵,正宜乘其怠而擊之。而巡幸江南,有苟安之漸,無遠大之略,恐不足以係中原之望。雖使將帥之臣戮力於外,終無成功。為今之計,莫若請車駕還京,罷三州巡幸之詔。乘二聖蒙塵未久,敵穴未固之際,李相國當親帥六軍,選通北渡,則天威所臨,將帥一心,士卒作氣...”
宋應天府朝廷欲巡幸江南,以避金軍兵鋒,於是宋禦營軍第九軍神武右軍統製嶽飛於大宋宰相李三堅馬前勸道。
“住口!”李三堅聞言大怒,不待嶽飛把話說完,便拿著手中馬鞭,虛揮一鞭後怒斥道“汝小臣也,也敢越職妄言軍國大事?真乃是豈有此理,著即免去嶽飛神武右軍統製之職,罷為軍卒。神武右軍暫由林邾統領。”
李三堅盛怒之下,一句話便將嶽飛罷官奪職,因而許多還想勸諫之人,均是麵麵相覷,再也不敢開口說話了。
“李相國,小將請留應天府抗敵。”二十歲出頭的嶽飛悻悻的說道。
“不許!”李三堅幹脆的拒絕嶽飛道“命你為虎衛營一名小卒,隨軍巡幸江南。嶽鵬舉,你已是我黑旗軍軍中的一員,而我黑旗軍軍紀嚴明,望你不為違抗軍令之事。”
李三堅說罷,再不理嶽飛,打馬而去。
如此良將,李三堅可舍不得讓他留在應天府,萬一哪天一不小心,嶽飛被流矢所傷,豈不是糟天下之糕了?
雖李三堅知道嶽飛的命運並非是死於流矢的,但自建武元年起,曆史已經改寫,嶽飛的命運當然也已經改變,那麽嶽飛被流矢所傷,也並非是不可能的。
如此忠心且極善領軍之良將,留在身邊,李三堅是有大用的。
李三堅不顧勸阻,執意巡幸江南,於是大隊人馬逶迤前行,向著江南東路的江寧府而去。
...........................
“下官等拜見李相國!”
“末將等拜見李相國!”
宋建武元年十月,李三堅等人經過長途跋涉,終於抵達了大江,也就是長江北岸,此時大宋江南東西兩路經略安撫使崔永梽等官,黑旗軍武威舟師統領,寧遠將軍、沿海、沿江製置使章闞等將早已等候在了大江北岸,見到李三堅在山魁、山寍、濟空等虎衛的簇擁之下走了過來,於是整理了一下衣冠,慌忙上前拜見道。
崔永梽、劉安節、楊正、楊友、楊正、曾公明、章闞、鄭泰、司馬威、符鱗、張順、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等人身後便是一望無際的大宋舟師戰船及征調的民船。
為了將孟太後、宋帝趙諶、宰相李三堅、尚書左丞李綱等文武百官及黑旗軍各部將士運過江去,因而章闞等人安排了兩千餘條大小船隻,此刻正密密麻麻的排列在遠處江麵之上。
中小型戰艦自不必多說,密密麻麻的數不勝數,而令人驚奇的便是大宋黑旗軍武威舟師十艘巨艦,此十艘巨艦皆為桅帆船,共有五桅,中間一大一小兩個主帆掛的是橫帆,剩餘三個桅杆掛的是縱桅。
巨大的船帆如垂天之雲,高達數丈,白色的船帆又如天邊之雲,從半空灑落人間。
此為大宋黑旗軍武威舟師的木蘭級戰艦,為李三堅經略江南數年費盡心血打造的最新式戰艦,耗費了巨量的錢財,同時這也是李三堅製勝的本錢之一。
木蘭級戰艦前低後高,前尖後寬,其後部是寬大的船艙,木蘭舟船艙除了水密艙之外,共分前、中、後三個艙,前一艙作為灶與安放水櫃之用,中艙分為八室,分布在兩側的是炮室,又稱炮艙,剩餘的艙室主要是放置軍器或水師將士歇息之地,後艙高兩丈有餘,四壁均有透氣的窗戶,其上還有精美的雕花木欄。
船首是作戰指揮甲板,船尾是艉樓與艙房。
據說木蘭級戰艦之上還有黑旗軍最新式武器,是這個世上從未出現過的武器,當然也就鮮為人知了。
十艘巨艦如十座小山般的,遊弋在寬闊的江麵之上,是威風凜凜的,從而吸引了大部分士卒、百姓的目光,均是好奇的看著這些龐然大物。
被貶為李三堅“親兵”的嶽飛也是睜大了眼睛,好奇的看了看這些龐然大物,又看了看李三堅,心中仿佛是明白了些什麽了。
“諸君免禮...”李三堅翻身下馬,微笑著對諸將說道“諸君辛苦了。”
“李相國安邦定國,嘔心瀝血,才最辛苦。”章闞等將一起拱手道。
李三堅擁立趙諶為帝,並成為了大宋獨相,獨掌朝政,如此章闞等人李三堅舊部怎能不大喜過望?歡喜得一顆心仿佛要跳出來一般。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便是這個道理。
最為關鍵的就是,李三堅不但長於為政,其賢名盛於天下,還善於治軍,麾下黑旗軍可謂是大宋唯一一支精銳之師。李三堅不但善於治軍,還頗為看重章闞等武臣,頗為看重、敬重每一個黑旗軍將士,並不像朝中的那些個文臣,從骨子裏看不起武臣或軍中將士。
另有一處關鍵就是,李三堅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李三堅用將,是給與了他們極大的臨機決斷之權的,李三堅是隻要結果,而不管過程,如此諸將才不會束手束腳的,施展不開。
李三堅經略江南數年,采取各種措施,不斷提高軍中將士的地位,不斷的厚待軍中將士,如提高俸祿、免稅、免徭役等措施,因而才使得整個黑旗軍上下歸心,唯李三堅之命是從。
姚輿為一介武臣,此時居然能夠上朝議政了,就是佐證,這在從前簡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在如此之人手下為將,諸將豈能不歡欣鼓舞?獨掌朝政?諸將隻是覺得還掌少了,甚至有人認為李三堅應當完全掌握天下,如梁山舊將。
“安邦定國?還早著很呐。”李三堅微笑著搖了搖頭後,問向章闞道“十日之內,能否將全部人馬渡過江去?”
“相國...”章闞聞言看了看李三堅身後烏壓壓的人
馬後說道“十日之內,末將敢擔保渡所有人馬過江,可那些百姓...”
章闞隨後指了指大將北岸的那些等待過江的百姓。
“李相國...”崔永梽也開口道“在等待太後、陛下、相國之時,下官等已渡了不少百姓過江了,可仍是有許多百姓無法渡江。”
自己的老搭檔李三堅為相,從而獨掌朝政,崔永梽當然高興,是比誰都高興,李三堅為相之後,崔永梽最起碼可以少受些窩囊氣了。
況且李三堅對崔氏父子不薄,不但升了崔永梽的官,還拔擢崔永梽獨子崔虎臣為軍中將領,賜官封爵的,崔永梽又怎能不喜?
崔永梽隻是沒有想到,當年那個“黃口小兒”,居然一躍成為了大宋實際上的主宰。
金軍將至,朝廷難逃,當然也有不少百姓跟著逃難,每日裏均是擁擠在了江邊,等待船隻渡江。
局勢如此,隻有江南之地才是最安全的。
“民惟邦本,我等萬不可為棄百姓之事。”李三堅看了看黑壓壓的百姓人群後對崔永梽、章闞等人說道“盡全力讓百姓過江。”
“下官、末將等遵命!”崔永梽、章闞等人一起應道。
既然如此,為何還巡幸江南?棄地當然也是棄了百姓,崔永梽隨後心中暗暗嘀咕道。
不過別人不了解李三堅,崔永梽是了解的,李三堅絕非貪生怕死、棄民於不顧之人的。
“太後、陛下鑾輿到了,隨本相迎接去。”李三堅望見孟太後、宋帝趙諶的馬車逐漸駛過來之後,對崔永梽、章闞等人說道。
“啟奏太後、陛下,江岸已至...”李三堅領著對崔永梽、章闞等人於孟太後、宋帝趙諶的馬車之前,當先拜道“臣請太後、陛下換輿乘船。”
於是車簾掀開,太後孟氏在兩名女道的攙扶之下,走下了馬車,而李三堅親自將幼帝趙諶抱下了馬車,李三堅的長子李元瞻也同時跳下了馬車。
“臣等叩見太後、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崔永梽、章闞等人見到禦容之後,一起參拜道。
“眾卿家平身!”太後孟氏走下馬車之後說道“眾卿辛苦了,出行在外,就不必如此多禮了。”
“臣等謝太後、陛下隆恩。”崔永梽、章闞等人一起謝道。
“李相國也辛苦了。”孟氏瞟了李三堅一眼,微笑道。
“臣不辛苦,隻是勞累了太後、陛下。”李三堅慌忙躲閃開孟氏的眼神,牽著趙諶的小手走向江邊。
“李相國,那些大家夥為何物啊?”趙諶一手牽著李三堅的手,一手指著遊弋在江麵之上的巨艦問道。
“陛下...”李三堅微笑著答道“為‘淩虛致遠安濟神舟’ 、‘與靈飛順濟神舟’改造而來的戰艦。”
“啊?這麽巨大啊?像座山一般,有這樣的戰艦在,金人恐怕打不過江吧?”趙諶又問道。
“戰艦固然重要,但人更重要。”李三堅點頭道“隻要微臣在,定不讓金人襲擾陛下。”
第六十九章 渡江(下)
宋建武元年十月,宋室南遷,兩河以北逃難的百姓絡繹不絕的。
眾百姓肩挑背抗的,帶著家中那點可憐的財物,拖家帶口的來到大江北岸渡口,打算渡過長江,前往江南,如此才能安全,也許才能免於虜騎的踐踏。
當然也有許多官府官吏、差人等等也擁擠在了渡口附近。
大宋皇太後孟氏、宋帝趙諶、宰相李三堅等一行人此日也抵達了和州烏江亭渡口,打算由此地渡過大江。
因人數太多,渡口附近是異常的擁擠不堪,渡口堵塞,使得宰相李三堅在送太後孟氏、宋帝趙諶等人之後,於烏江亭渡口之前,親自維持著眾官吏、兵丁、百姓渡江。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迴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此時此刻,站在烏江亭渡口的李三堅忽然想起當年李清照的這闕“如夢令”,心中不禁感慨萬千,眼前仿佛也浮現出了一名亭亭玉立的黃衣女子。
隻不過當時李清照當時做出這闕“如夢令”的心情是沉醉興奮之情,寫出了一名少女純真、可愛、俏皮,可此時眾人是爭相上船,是一片恐慌,與當時李清照寫出這闕“如夢令”的心情,完全為天壤之別。
李三堅已經許久沒有李清照的音訊了,不知她現在怎樣了?不過想必她也會受到大宋這場浩劫影響的,就是不知影響到了何種程度?
不知此舉是對還是錯?李三堅望著擁擠不堪的人群,心中忽然開始懷疑當時所做出的決定。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說曹操,曹操到,李三堅是思孟德,孟德就出現在了眼前...此時官吏、百姓人群之中忽然傳來一名女子的聲音。
聲音不大,但清脆悅耳,正吟唱著一首五言絕句。
李三堅、崔永梽等人聞之頓時大感羞愧,同時轉頭向人群看去,隻見一名典雅端莊的中年女子站著人群之中,目光閃爍,正看著李三堅等人。
此地為何地?乃是和州烏江亭渡口,而烏江亭為楚漢項羽自刎之地...
垓下之戰,項羽中了韓信的十麵埋伏,項羽損兵折將的,項羽大敗而逃,逃至烏江亭渡口之時,因無顏見江東父老,便自刎在了這烏江亭。
李清照的這首五言絕句,明顯是諷刺宋室南渡,不思抗敵,隻知苟且偷生,隻知偏安一隅。
“我等還不如一名女子也!”李三堅身旁的崔永梽羞愧的歎道。
當時的李三堅遠在應天府,而崔永梽在江寧府,因而有些事情,崔永梽是不了解的。
“過後再跟你說。”李三堅瞪了崔永梽一眼吩咐山魁、濟空等虎衛道“將此女帶過來,嗯,不對,是請,請過來,不得無禮。”
此時此刻,此番情景,李三堅還不知此女為何人?為他的“初戀”李清照...
李三堅身為大宋獨相,獨掌朝政,而李
清照諷刺、挖苦宋室南渡,與諷刺李三堅無異,甚至李三堅就是懷疑李清照為故意而為之的。
別人錯解了李三堅也還罷了,可自己“初戀”錯解了李三堅...李三堅心中當然是極為不岔,於是就打算喚李清照過來理論理論,順便問問她的情況。
山魁、濟空等虎衛聞言便恭恭敬敬的將李清照請了過來。
“怎麽?李大相國欲治小女子之罪嗎?”李清照本不想見這個“討厭”之人的,可人家為大宋宰相,還是獨相,獨掌朝政,是權勢熏天,隨便一個眼色便可令李清照陷入萬劫不複之境地,因而李清照不得不過來見他。
“你有罪嗎?”李三堅咽了口唾沫後反問道。
還是那麽的清新脫俗,還是那麽的端莊秀麗,腰肢還是那麽細...,就如水蛇般的,歲月仿佛未在她身上刻下痕跡似的,李三堅心中暗道。
所謂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其實李清照人至中年,與以往的那個俏麗的少女相比,還是有不少區別的,不過均被李三堅忽略了...
才能補貌,更何況李清照本就是個千嬌百媚的大美人,雖人至中年,但卻是風韻猶存,且她的詩詞歌賦,天下鮮有人能與她匹敵的,反正李三堅是做不出來如此精妙的詩詞的,是甘拜下風。
李三堅對於當年錯過了那份緣分,心中多少還是有些惋惜的。
“哦,這麽說小女子無罪了?如此小女子就迴去了?小女子丈夫還在那邊呢。”李清照見李三堅一臉的“豬哥樣”,終於嫣然一笑後問道。
李三堅頗感惋惜,李清照又何嚐不是如此?當年李清照再堅持一些,拋開腦海中的那些亂七八糟的想法,也許結局就會不一樣了,特別是目前的李三堅,若是當年...
在這個世上,絕大多數人還是愛慕虛榮的,少數人雖嘴裏不說,但卻是表裏不一。
大宋宰相在宋人的心目當中是無比令人向往的,是令人無比豔羨的,其尊貴、地位僅次於皇帝,任何王公大臣均是比不上宰相的。
當年那個憊懶小子、窮小子李三堅,一躍成為了大宋宰相,還是獨相,如此不禁令李清照是目瞪口呆的。後李三堅以大宋朝廷的名義,詔令天下,號召天下人抗金到底,當時的李清照還是頗感欣慰的。
可怎料李三堅是說一套,做一套,口口聲聲的抗擊虜騎,可此刻卻逃亡江南,跑得比誰都快...如此,李清照不禁氣不打一處來,見麵便作詩挖苦、嘲諷。
“你丈夫?他為何人啊?”李三堅見到李清照之後,腦殼似乎是有些“秀逗”了,居然忘了李清照的丈夫為趙明誠,於是問道。
“相國,其夫姓趙名明誠,為趙挺之之子。”一直“聆聽”二人說話的崔永梽,此時不合時宜的插嘴道“趙明誠為?州知州,?州賊盜擾城,他卻棄城而逃。”
你個老八卦,李三堅聞言橫了崔永梽一眼後心中暗道,自己一時忘了李清照的丈夫為何人,但提起趙明誠的名字,李三堅又豈能不知趙明誠為趙挺之之子嗎?
趙明誠身為一州之太守,區區賊盜來襲之際,居然棄城而逃,如此不禁令李三堅心中頗為不以為然的。
李清照聞言也是滿臉羞愧之色。
“你隨本相過來。”李三堅對李清照說了一句後,就走到了一邊,遠離了崔永梽等人。
也不知怎麽迴事,李清照是乖乖的跟了過去,也許是因為想知道朝廷如何處置趙明誠。
“身為一鎮之太守,區區些許賊盜來襲,居然棄城、棄百姓而逃,該當何罪?”果然李三堅對李清照說起趙明誠之事,聲色俱厲的說道“按律當斬!”
對於這種棄城而逃的官員,以往一般是罷官免職了事,可自從李三堅為相以來,對於官員的刑罰是越來越嚴厲,而此刻又是戰時,為特殊時期,因而如此行為,依大宋律令,確實可以將趙明誠斬了。
“不殺士大夫,為祖宗家法。”李清照聞言頓時慌亂不已,替趙明誠分辨道。
“祖宗家法?”李三堅聞言咧嘴一笑,露出了滿口白牙,冷笑道“祖宗家法在本相這裏可不管用。”
“李三堅,你故意的是嗎?”李清照聞言看著李三堅怒道“國破家亡,我朝棄城、棄軍、棄民之人還少了嗎?上至王公大臣,下至普通士卒,皆是不戰而逃,人數何止千萬?難道你都要趕盡殺絕嗎?你李三堅李大相國此刻不也是棄地、棄民而逃嗎?朝廷上下皆是如此,為何你今日獨獨要難為明誠他?”
李清照說著說著,眼淚已經流了下來。
趙明誠再不濟,他也是李清照的丈夫,李清照無論如何都要替他分辨地。
“住了,住了...”李三堅有些憤怒,又有些慌張地打斷李清照之言後,悻悻的說道“休要羅唕了,天下就你能說?天下就你伶牙俐齒的?”
身為大宋宰相,卻與一名大臣之妻私下說話,還將他說哭了...因而李三堅不由得有些心虛,慌忙四下裏看了看。
“多謝李大相國了。”李清照見到李三堅的模樣,於是轉怒為喜,展顏一笑道。
“謝我作甚?你夫如此,仍是難逃罪責。”李三堅搖頭道。
“嗯,不過奴家知道李相國是個好人呢。”李清照輕輕的說道。
“好人?好人被你說得如此不濟?”李三堅恨恨的說道“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漢高祖劉邦手下敗將而已,喪師失國的一介匹夫而已,不肯過江東?過了江東又怎樣?過不過江東,他最終也就是個死,且死得無比淒慘。”
李三堅說罷,就拂袖揚長而去。
“李...李相國,奴家有幾車金石之物,拜托相國幫忙運過江去。”呆了片刻的李清照見李三堅將要離去,於是喊住了李三堅後,軟語相求道。
“什麽?本相連人都運不過來,還要幫你運送私財?”李三堅聞言轉身怒道。
李三堅隨後見到了李清照幽怨的眼神,心中不由得一軟,於是暗歎了口氣後,吩咐了山魁等人幾句。
<scrpt>;<\/scrpt>
宋應天府朝廷欲巡幸江南,以避金軍兵鋒,於是宋禦營軍第九軍神武右軍統製嶽飛於大宋宰相李三堅馬前勸道。
“住口!”李三堅聞言大怒,不待嶽飛把話說完,便拿著手中馬鞭,虛揮一鞭後怒斥道“汝小臣也,也敢越職妄言軍國大事?真乃是豈有此理,著即免去嶽飛神武右軍統製之職,罷為軍卒。神武右軍暫由林邾統領。”
李三堅盛怒之下,一句話便將嶽飛罷官奪職,因而許多還想勸諫之人,均是麵麵相覷,再也不敢開口說話了。
“李相國,小將請留應天府抗敵。”二十歲出頭的嶽飛悻悻的說道。
“不許!”李三堅幹脆的拒絕嶽飛道“命你為虎衛營一名小卒,隨軍巡幸江南。嶽鵬舉,你已是我黑旗軍軍中的一員,而我黑旗軍軍紀嚴明,望你不為違抗軍令之事。”
李三堅說罷,再不理嶽飛,打馬而去。
如此良將,李三堅可舍不得讓他留在應天府,萬一哪天一不小心,嶽飛被流矢所傷,豈不是糟天下之糕了?
雖李三堅知道嶽飛的命運並非是死於流矢的,但自建武元年起,曆史已經改寫,嶽飛的命運當然也已經改變,那麽嶽飛被流矢所傷,也並非是不可能的。
如此忠心且極善領軍之良將,留在身邊,李三堅是有大用的。
李三堅不顧勸阻,執意巡幸江南,於是大隊人馬逶迤前行,向著江南東路的江寧府而去。
...........................
“下官等拜見李相國!”
“末將等拜見李相國!”
宋建武元年十月,李三堅等人經過長途跋涉,終於抵達了大江,也就是長江北岸,此時大宋江南東西兩路經略安撫使崔永梽等官,黑旗軍武威舟師統領,寧遠將軍、沿海、沿江製置使章闞等將早已等候在了大江北岸,見到李三堅在山魁、山寍、濟空等虎衛的簇擁之下走了過來,於是整理了一下衣冠,慌忙上前拜見道。
崔永梽、劉安節、楊正、楊友、楊正、曾公明、章闞、鄭泰、司馬威、符鱗、張順、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等人身後便是一望無際的大宋舟師戰船及征調的民船。
為了將孟太後、宋帝趙諶、宰相李三堅、尚書左丞李綱等文武百官及黑旗軍各部將士運過江去,因而章闞等人安排了兩千餘條大小船隻,此刻正密密麻麻的排列在遠處江麵之上。
中小型戰艦自不必多說,密密麻麻的數不勝數,而令人驚奇的便是大宋黑旗軍武威舟師十艘巨艦,此十艘巨艦皆為桅帆船,共有五桅,中間一大一小兩個主帆掛的是橫帆,剩餘三個桅杆掛的是縱桅。
巨大的船帆如垂天之雲,高達數丈,白色的船帆又如天邊之雲,從半空灑落人間。
此為大宋黑旗軍武威舟師的木蘭級戰艦,為李三堅經略江南數年費盡心血打造的最新式戰艦,耗費了巨量的錢財,同時這也是李三堅製勝的本錢之一。
木蘭級戰艦前低後高,前尖後寬,其後部是寬大的船艙,木蘭舟船艙除了水密艙之外,共分前、中、後三個艙,前一艙作為灶與安放水櫃之用,中艙分為八室,分布在兩側的是炮室,又稱炮艙,剩餘的艙室主要是放置軍器或水師將士歇息之地,後艙高兩丈有餘,四壁均有透氣的窗戶,其上還有精美的雕花木欄。
船首是作戰指揮甲板,船尾是艉樓與艙房。
據說木蘭級戰艦之上還有黑旗軍最新式武器,是這個世上從未出現過的武器,當然也就鮮為人知了。
十艘巨艦如十座小山般的,遊弋在寬闊的江麵之上,是威風凜凜的,從而吸引了大部分士卒、百姓的目光,均是好奇的看著這些龐然大物。
被貶為李三堅“親兵”的嶽飛也是睜大了眼睛,好奇的看了看這些龐然大物,又看了看李三堅,心中仿佛是明白了些什麽了。
“諸君免禮...”李三堅翻身下馬,微笑著對諸將說道“諸君辛苦了。”
“李相國安邦定國,嘔心瀝血,才最辛苦。”章闞等將一起拱手道。
李三堅擁立趙諶為帝,並成為了大宋獨相,獨掌朝政,如此章闞等人李三堅舊部怎能不大喜過望?歡喜得一顆心仿佛要跳出來一般。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便是這個道理。
最為關鍵的就是,李三堅不但長於為政,其賢名盛於天下,還善於治軍,麾下黑旗軍可謂是大宋唯一一支精銳之師。李三堅不但善於治軍,還頗為看重章闞等武臣,頗為看重、敬重每一個黑旗軍將士,並不像朝中的那些個文臣,從骨子裏看不起武臣或軍中將士。
另有一處關鍵就是,李三堅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李三堅用將,是給與了他們極大的臨機決斷之權的,李三堅是隻要結果,而不管過程,如此諸將才不會束手束腳的,施展不開。
李三堅經略江南數年,采取各種措施,不斷提高軍中將士的地位,不斷的厚待軍中將士,如提高俸祿、免稅、免徭役等措施,因而才使得整個黑旗軍上下歸心,唯李三堅之命是從。
姚輿為一介武臣,此時居然能夠上朝議政了,就是佐證,這在從前簡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在如此之人手下為將,諸將豈能不歡欣鼓舞?獨掌朝政?諸將隻是覺得還掌少了,甚至有人認為李三堅應當完全掌握天下,如梁山舊將。
“安邦定國?還早著很呐。”李三堅微笑著搖了搖頭後,問向章闞道“十日之內,能否將全部人馬渡過江去?”
“相國...”章闞聞言看了看李三堅身後烏壓壓的人
馬後說道“十日之內,末將敢擔保渡所有人馬過江,可那些百姓...”
章闞隨後指了指大將北岸的那些等待過江的百姓。
“李相國...”崔永梽也開口道“在等待太後、陛下、相國之時,下官等已渡了不少百姓過江了,可仍是有許多百姓無法渡江。”
自己的老搭檔李三堅為相,從而獨掌朝政,崔永梽當然高興,是比誰都高興,李三堅為相之後,崔永梽最起碼可以少受些窩囊氣了。
況且李三堅對崔氏父子不薄,不但升了崔永梽的官,還拔擢崔永梽獨子崔虎臣為軍中將領,賜官封爵的,崔永梽又怎能不喜?
崔永梽隻是沒有想到,當年那個“黃口小兒”,居然一躍成為了大宋實際上的主宰。
金軍將至,朝廷難逃,當然也有不少百姓跟著逃難,每日裏均是擁擠在了江邊,等待船隻渡江。
局勢如此,隻有江南之地才是最安全的。
“民惟邦本,我等萬不可為棄百姓之事。”李三堅看了看黑壓壓的百姓人群後對崔永梽、章闞等人說道“盡全力讓百姓過江。”
“下官、末將等遵命!”崔永梽、章闞等人一起應道。
既然如此,為何還巡幸江南?棄地當然也是棄了百姓,崔永梽隨後心中暗暗嘀咕道。
不過別人不了解李三堅,崔永梽是了解的,李三堅絕非貪生怕死、棄民於不顧之人的。
“太後、陛下鑾輿到了,隨本相迎接去。”李三堅望見孟太後、宋帝趙諶的馬車逐漸駛過來之後,對崔永梽、章闞等人說道。
“啟奏太後、陛下,江岸已至...”李三堅領著對崔永梽、章闞等人於孟太後、宋帝趙諶的馬車之前,當先拜道“臣請太後、陛下換輿乘船。”
於是車簾掀開,太後孟氏在兩名女道的攙扶之下,走下了馬車,而李三堅親自將幼帝趙諶抱下了馬車,李三堅的長子李元瞻也同時跳下了馬車。
“臣等叩見太後、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崔永梽、章闞等人見到禦容之後,一起參拜道。
“眾卿家平身!”太後孟氏走下馬車之後說道“眾卿辛苦了,出行在外,就不必如此多禮了。”
“臣等謝太後、陛下隆恩。”崔永梽、章闞等人一起謝道。
“李相國也辛苦了。”孟氏瞟了李三堅一眼,微笑道。
“臣不辛苦,隻是勞累了太後、陛下。”李三堅慌忙躲閃開孟氏的眼神,牽著趙諶的小手走向江邊。
“李相國,那些大家夥為何物啊?”趙諶一手牽著李三堅的手,一手指著遊弋在江麵之上的巨艦問道。
“陛下...”李三堅微笑著答道“為‘淩虛致遠安濟神舟’ 、‘與靈飛順濟神舟’改造而來的戰艦。”
“啊?這麽巨大啊?像座山一般,有這樣的戰艦在,金人恐怕打不過江吧?”趙諶又問道。
“戰艦固然重要,但人更重要。”李三堅點頭道“隻要微臣在,定不讓金人襲擾陛下。”
第六十九章 渡江(下)
宋建武元年十月,宋室南遷,兩河以北逃難的百姓絡繹不絕的。
眾百姓肩挑背抗的,帶著家中那點可憐的財物,拖家帶口的來到大江北岸渡口,打算渡過長江,前往江南,如此才能安全,也許才能免於虜騎的踐踏。
當然也有許多官府官吏、差人等等也擁擠在了渡口附近。
大宋皇太後孟氏、宋帝趙諶、宰相李三堅等一行人此日也抵達了和州烏江亭渡口,打算由此地渡過大江。
因人數太多,渡口附近是異常的擁擠不堪,渡口堵塞,使得宰相李三堅在送太後孟氏、宋帝趙諶等人之後,於烏江亭渡口之前,親自維持著眾官吏、兵丁、百姓渡江。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迴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此時此刻,站在烏江亭渡口的李三堅忽然想起當年李清照的這闕“如夢令”,心中不禁感慨萬千,眼前仿佛也浮現出了一名亭亭玉立的黃衣女子。
隻不過當時李清照當時做出這闕“如夢令”的心情是沉醉興奮之情,寫出了一名少女純真、可愛、俏皮,可此時眾人是爭相上船,是一片恐慌,與當時李清照寫出這闕“如夢令”的心情,完全為天壤之別。
李三堅已經許久沒有李清照的音訊了,不知她現在怎樣了?不過想必她也會受到大宋這場浩劫影響的,就是不知影響到了何種程度?
不知此舉是對還是錯?李三堅望著擁擠不堪的人群,心中忽然開始懷疑當時所做出的決定。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說曹操,曹操到,李三堅是思孟德,孟德就出現在了眼前...此時官吏、百姓人群之中忽然傳來一名女子的聲音。
聲音不大,但清脆悅耳,正吟唱著一首五言絕句。
李三堅、崔永梽等人聞之頓時大感羞愧,同時轉頭向人群看去,隻見一名典雅端莊的中年女子站著人群之中,目光閃爍,正看著李三堅等人。
此地為何地?乃是和州烏江亭渡口,而烏江亭為楚漢項羽自刎之地...
垓下之戰,項羽中了韓信的十麵埋伏,項羽損兵折將的,項羽大敗而逃,逃至烏江亭渡口之時,因無顏見江東父老,便自刎在了這烏江亭。
李清照的這首五言絕句,明顯是諷刺宋室南渡,不思抗敵,隻知苟且偷生,隻知偏安一隅。
“我等還不如一名女子也!”李三堅身旁的崔永梽羞愧的歎道。
當時的李三堅遠在應天府,而崔永梽在江寧府,因而有些事情,崔永梽是不了解的。
“過後再跟你說。”李三堅瞪了崔永梽一眼吩咐山魁、濟空等虎衛道“將此女帶過來,嗯,不對,是請,請過來,不得無禮。”
此時此刻,此番情景,李三堅還不知此女為何人?為他的“初戀”李清照...
李三堅身為大宋獨相,獨掌朝政,而李
清照諷刺、挖苦宋室南渡,與諷刺李三堅無異,甚至李三堅就是懷疑李清照為故意而為之的。
別人錯解了李三堅也還罷了,可自己“初戀”錯解了李三堅...李三堅心中當然是極為不岔,於是就打算喚李清照過來理論理論,順便問問她的情況。
山魁、濟空等虎衛聞言便恭恭敬敬的將李清照請了過來。
“怎麽?李大相國欲治小女子之罪嗎?”李清照本不想見這個“討厭”之人的,可人家為大宋宰相,還是獨相,獨掌朝政,是權勢熏天,隨便一個眼色便可令李清照陷入萬劫不複之境地,因而李清照不得不過來見他。
“你有罪嗎?”李三堅咽了口唾沫後反問道。
還是那麽的清新脫俗,還是那麽的端莊秀麗,腰肢還是那麽細...,就如水蛇般的,歲月仿佛未在她身上刻下痕跡似的,李三堅心中暗道。
所謂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其實李清照人至中年,與以往的那個俏麗的少女相比,還是有不少區別的,不過均被李三堅忽略了...
才能補貌,更何況李清照本就是個千嬌百媚的大美人,雖人至中年,但卻是風韻猶存,且她的詩詞歌賦,天下鮮有人能與她匹敵的,反正李三堅是做不出來如此精妙的詩詞的,是甘拜下風。
李三堅對於當年錯過了那份緣分,心中多少還是有些惋惜的。
“哦,這麽說小女子無罪了?如此小女子就迴去了?小女子丈夫還在那邊呢。”李清照見李三堅一臉的“豬哥樣”,終於嫣然一笑後問道。
李三堅頗感惋惜,李清照又何嚐不是如此?當年李清照再堅持一些,拋開腦海中的那些亂七八糟的想法,也許結局就會不一樣了,特別是目前的李三堅,若是當年...
在這個世上,絕大多數人還是愛慕虛榮的,少數人雖嘴裏不說,但卻是表裏不一。
大宋宰相在宋人的心目當中是無比令人向往的,是令人無比豔羨的,其尊貴、地位僅次於皇帝,任何王公大臣均是比不上宰相的。
當年那個憊懶小子、窮小子李三堅,一躍成為了大宋宰相,還是獨相,如此不禁令李清照是目瞪口呆的。後李三堅以大宋朝廷的名義,詔令天下,號召天下人抗金到底,當時的李清照還是頗感欣慰的。
可怎料李三堅是說一套,做一套,口口聲聲的抗擊虜騎,可此刻卻逃亡江南,跑得比誰都快...如此,李清照不禁氣不打一處來,見麵便作詩挖苦、嘲諷。
“你丈夫?他為何人啊?”李三堅見到李清照之後,腦殼似乎是有些“秀逗”了,居然忘了李清照的丈夫為趙明誠,於是問道。
“相國,其夫姓趙名明誠,為趙挺之之子。”一直“聆聽”二人說話的崔永梽,此時不合時宜的插嘴道“趙明誠為?州知州,?州賊盜擾城,他卻棄城而逃。”
你個老八卦,李三堅聞言橫了崔永梽一眼後心中暗道,自己一時忘了李清照的丈夫為何人,但提起趙明誠的名字,李三堅又豈能不知趙明誠為趙挺之之子嗎?
趙明誠身為一州之太守,區區賊盜來襲之際,居然棄城而逃,如此不禁令李三堅心中頗為不以為然的。
李清照聞言也是滿臉羞愧之色。
“你隨本相過來。”李三堅對李清照說了一句後,就走到了一邊,遠離了崔永梽等人。
也不知怎麽迴事,李清照是乖乖的跟了過去,也許是因為想知道朝廷如何處置趙明誠。
“身為一鎮之太守,區區些許賊盜來襲,居然棄城、棄百姓而逃,該當何罪?”果然李三堅對李清照說起趙明誠之事,聲色俱厲的說道“按律當斬!”
對於這種棄城而逃的官員,以往一般是罷官免職了事,可自從李三堅為相以來,對於官員的刑罰是越來越嚴厲,而此刻又是戰時,為特殊時期,因而如此行為,依大宋律令,確實可以將趙明誠斬了。
“不殺士大夫,為祖宗家法。”李清照聞言頓時慌亂不已,替趙明誠分辨道。
“祖宗家法?”李三堅聞言咧嘴一笑,露出了滿口白牙,冷笑道“祖宗家法在本相這裏可不管用。”
“李三堅,你故意的是嗎?”李清照聞言看著李三堅怒道“國破家亡,我朝棄城、棄軍、棄民之人還少了嗎?上至王公大臣,下至普通士卒,皆是不戰而逃,人數何止千萬?難道你都要趕盡殺絕嗎?你李三堅李大相國此刻不也是棄地、棄民而逃嗎?朝廷上下皆是如此,為何你今日獨獨要難為明誠他?”
李清照說著說著,眼淚已經流了下來。
趙明誠再不濟,他也是李清照的丈夫,李清照無論如何都要替他分辨地。
“住了,住了...”李三堅有些憤怒,又有些慌張地打斷李清照之言後,悻悻的說道“休要羅唕了,天下就你能說?天下就你伶牙俐齒的?”
身為大宋宰相,卻與一名大臣之妻私下說話,還將他說哭了...因而李三堅不由得有些心虛,慌忙四下裏看了看。
“多謝李大相國了。”李清照見到李三堅的模樣,於是轉怒為喜,展顏一笑道。
“謝我作甚?你夫如此,仍是難逃罪責。”李三堅搖頭道。
“嗯,不過奴家知道李相國是個好人呢。”李清照輕輕的說道。
“好人?好人被你說得如此不濟?”李三堅恨恨的說道“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漢高祖劉邦手下敗將而已,喪師失國的一介匹夫而已,不肯過江東?過了江東又怎樣?過不過江東,他最終也就是個死,且死得無比淒慘。”
李三堅說罷,就拂袖揚長而去。
“李...李相國,奴家有幾車金石之物,拜托相國幫忙運過江去。”呆了片刻的李清照見李三堅將要離去,於是喊住了李三堅後,軟語相求道。
“什麽?本相連人都運不過來,還要幫你運送私財?”李三堅聞言轉身怒道。
李三堅隨後見到了李清照幽怨的眼神,心中不由得一軟,於是暗歎了口氣後,吩咐了山魁等人幾句。
<scrpt>;<\/scr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