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政和三年東京開封府,蔡太師府邸
蔡京目前的官職為司空行尚書左仆射,平章軍國重事,太師總三省事,魯國公,上書左兼中書侍郎,開府儀同三司。
此時左仆射被趙佶、蔡京改名為“太宰”,而右仆射被改名為“少宰”。
一般人均尊稱蔡京為“蔡太師”。
“下官求見蔡太師,下官求見蔡太師!”
此日,一名肥胖的綠袍官員站在蔡府門前大聲嚷嚷道。
“曾公明,你為何又來了?快走,快走,我家老爺不見你,快點滾吧,滾慢了,小心板子伺候!”數名蔡府下人嗬斥曾公明道。
宰相門前七品官,不要說這個小小的縣令了,就連朝中三品以上的大臣,到了蔡府門前也得恭恭敬敬、老老實實的,哪裏像這個肥胖縣令,在蔡府門前大吵大鬧的?
幾棍子打走還是輕的,如若是惹惱了,拿下送到開封府府衙治罪都是有可能的。
可曾公明在蔡府下人嗬斥之下,仍是不走,憤怒得在蔡府門前大吵大鬧的。
於是蔡府下人們大怒,真的拿著幾根木杖,向著曾公明打了下去。
“蔡太師欺我,蔡太師欺我啊!”曾公明無奈之下,隻好大哭掩麵而去。
........................
宋吏部尚書張克公府邸
“下官劉安節拜見中丞相公!”
張克公府邸之內,劉安節向著吏部尚書張克公唱喏施禮道。
張克公,字介仲,潁昌陽翟人,進士功名,潁昌陽翟人氏,為禮部侍郎張叔夜之從弟,也就是堂弟,為人較為正直,曾經於大觀四年,彈劾蔡京,並成功的將蔡京貶為太子少保,遷杭州為官。
不過政和二年,也就是去年,蔡京又被趙佶召迴朝廷,張克公就由禦史中丞遷官為吏部尚書。
張克公不久前還是禦史中丞,而劉安節為朝廷禦史,曾經為張克公屬僚,故以舊職相稱。
“劉禦史免禮,請坐,來人,奉茶。”張克公微笑著擺了擺手,並命人奉茶。
劉安節為新進禦史,人也較為年輕,但卻也是較為正直,非趨炎附勢之徒,同時這也是一名言官禦史最基本應該具備的。
目前朝廷被蔡京、王黼、童貫、梁師成等人把持,使得朝堂之上是烏煙瘴氣的,禦史台之中的官員大都為蔡京等人的心腹黨羽,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張克公也因此由禦史中丞遷官為吏部尚書。
控製言路,為控製朝臣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
像劉安節這樣的人已經不多了,因此張克公還是較為欣賞劉安節的,並以禮相待。
“他是何人?”雙方落座之後,張克公指著與劉安節一同前來的一名三十歲上下的漢子問道。
“小人乃是福建李經略相公門下費景陽。”劉安節尚未迴答,費景陽向著張克公施禮道:“小人拜見張相公。”
李三堅被拘入禦史台台獄,時間已達兩月之久,是命懸一線,而劉安節為李三堅的摯交好友,因此李三堅非救不可,但劉安節官卑言微,言路又幾乎被蔡京等人阻斷,因此劉安節思來想去,再與費景陽商量之後,就前來懇求張克公,望其能夠搭救李三堅出獄。
朝中此時幾乎皆為蔡京及其黨羽,剩下的能夠說得上話的,且正直的官員也是不多了,而張克公便是碩果僅存的官員之一。
“原來如此!”張克公點點頭問向劉安節道:“今日你前來鄙宅就是為了此事?”
“正是!”劉安節聞言起身又施了一禮道:“翰韌與下官有些同年、同榜之誼,下官也與翰韌他誌趣相投,此時翰韌蒙此不白之冤,下官望中丞相公能夠出手營救,卑職如大旱望雲霓,望中丞相公不要吝惜。”
“不白之冤?”張克公聞言微微一笑後說道:“謀逆之事也是不白之冤嗎?”
李三堅之事此時在開封府已經鬧得滿城風雨了,何人不知,何人不曉?張克公又豈能不知?
李三堅在福建路力拒花石綱,將應奉局之人悉數趕出了福建路,為民做主,為民撐腰,此後又上書朝廷力阻花石綱,請斬蔡京、朱勔父子,對此,張克公也是知道的,並對李三堅敬佩不已。
年僅三十,便敢冒天大的危險,敢於上疏朝廷,痛陳此事對百姓、對江山社稷造成的危害,張克公都有些自愧不如。
對此如此忠直之士,趙克功無論如何都欲保下他的。
若是僅僅為了此事,不用劉安節相請,張克公自會上疏朝廷,替李三堅說話。畢竟現在朝中良吏、錚臣、能臣已經不多了,用一隻手都能夠數得過來。圍繞在趙佶周圍的幾乎都是些趨炎附勢、阿諛奉承、雞鳴狗盜、奸邪詭詐之輩。
可李三堅還涉及到了謀逆一事,因而使得張克公不得不權衡一二,不得不小心謹慎。
上疏彈劾,就算有罪,也罪不至死,同時也不怕牽連,大不了罷官或貶官就是,趕走朱汝明等應奉局之人也同樣如此,就算有罪,也罪不至死。
可謀逆之事就完全不一樣了,不但是死罪,張克公若替李三堅說話,那麽也許會受到牽連。
張克公可不願受到牽連,從而獲罪,並令其名譽受損。
“正是!”費景陽聞言叫屈道:“謀逆之事?在下不知中丞相公口中所言謀逆之事,到底是何意?我家相公在福建路為官十年,是忠君愛民、治績斐然,何來謀逆之說?我家相公被百姓譽青天大老爺,百姓視我家相公為再生父母,實為清官、良臣。中丞,在這世上,可曾有過清官、良臣行謀逆之事嗎?清官、良臣無不以民為先,無不體恤百姓,如此害民之舉,我家相公是寧死不為的。”
費景陽當然知道張克公所指何事,無非就是仁宗皇帝年間反賊儂智高後裔一事,勾結反賊後裔,當然可以謀逆罪論之,不過此時費景陽已經將此事處理幹淨了。
費景陽此刻又在心中將此事默默的迴憶了一遍,看看此事還有何破綻?
對付張克公這種老於朝堂之事的人,口中之言,可不能露出半點破綻。
張克公未問,自己先說出儂氏後裔一事,豈不是不打自招嗎?
費景陽與劉安節來張克公府邸之前,曾經商量是否行重賄之舉,可其一目前拿不出什麽重金來了,其二就是對於張克公這種廉吏來說,重賄反倒會起反效果。
重賄不如曉之以理。
“庭舉所言甚是。”劉安節也開口道:“翰韌兄,為一介寒門士子,寒門士子造反?天下奇聞!翰韌他為開封府判官之時,便忠君愛民,難道在福建路為官就行謀逆之舉嗎?天下何來如此這般的道理?”
“儂氏後裔一事又是怎麽迴事?”張克公聞言起身,來迴踱步,默默的思考兩人之言後,開口說道:“蔡京、朱勔之輩已經在陛下麵前彈劾李經略勾結儂氏後裔,圖謀不軌,陛下也因此差人至福州拿了他。”
“儂氏後裔?”兩人聞言忽視了一眼,一同驚問道。
劉安節是真的驚訝,而費景陽卻是明知故問,裝作一副異常驚訝的模樣。
雖劉安節與李三堅相交甚久,但卻不知李三堅與儂氏後裔之事。
當年李三堅為開封府判官之時,與劉安節等人曾經於鏡湖山莊捉拿過清音閣之人,劉安節也僅知道這些,其他事情劉安節並未多問的。
“正是此事。”張克公點頭道:“先帝仁宗皇帝年間,反賊儂智高後裔。”
“中丞,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啊?”兩人驚訝了半響之後,費景陽開口道:“不過是相公在福州驅逐了應奉局朱汝明等人,而他們卻懷恨在心,對我家相公施加報複之舉而已,儂氏後裔?儂智高之事已經過去了數十年了,我家相公哪裏識得儂氏後裔?空口無憑了,為天大的冤枉啊,請中丞明察。”
此時不論是李三堅,還是費景陽對於儂智高後裔之事,隻有咬牙不認賬,死不承認,如此方有一線希望脫罪。
“哦?是嗎?”張克公也覺得此事確實是蔡京、朱勔之流施加報複而已,將謀逆的罪名強行安在李三堅的頭上,於是點點頭後又問道:“綱船被劫掠之事,又是怎樣的?”
“綱船被劫?什麽綱船被劫?綱船被劫被劫與我家相公又有何幹係?”費景陽聞言詫異的問道。
這次費景陽是真的是驚訝了,此事費景陽與李三堅是一無所知的。
“押運花石綱的綱船於崇明島被劫,據報為福州舟師所劫。”張克公看著費景陽說道。
“中丞!”良久之後,劉安節開口道:“無論怎樣,翰韌之事總是要提審吧?未審而定罪,有違律令吧?”
張克公聞言點頭道:“劉禦史言之有理,如此,你們先迴去吧,此事老夫自有計較。你們要記住一件事情,就是我大宋並非隻有一個錚臣,老夫願為第二個錚臣。”
蔡京目前的官職為司空行尚書左仆射,平章軍國重事,太師總三省事,魯國公,上書左兼中書侍郎,開府儀同三司。
此時左仆射被趙佶、蔡京改名為“太宰”,而右仆射被改名為“少宰”。
一般人均尊稱蔡京為“蔡太師”。
“下官求見蔡太師,下官求見蔡太師!”
此日,一名肥胖的綠袍官員站在蔡府門前大聲嚷嚷道。
“曾公明,你為何又來了?快走,快走,我家老爺不見你,快點滾吧,滾慢了,小心板子伺候!”數名蔡府下人嗬斥曾公明道。
宰相門前七品官,不要說這個小小的縣令了,就連朝中三品以上的大臣,到了蔡府門前也得恭恭敬敬、老老實實的,哪裏像這個肥胖縣令,在蔡府門前大吵大鬧的?
幾棍子打走還是輕的,如若是惹惱了,拿下送到開封府府衙治罪都是有可能的。
可曾公明在蔡府下人嗬斥之下,仍是不走,憤怒得在蔡府門前大吵大鬧的。
於是蔡府下人們大怒,真的拿著幾根木杖,向著曾公明打了下去。
“蔡太師欺我,蔡太師欺我啊!”曾公明無奈之下,隻好大哭掩麵而去。
........................
宋吏部尚書張克公府邸
“下官劉安節拜見中丞相公!”
張克公府邸之內,劉安節向著吏部尚書張克公唱喏施禮道。
張克公,字介仲,潁昌陽翟人,進士功名,潁昌陽翟人氏,為禮部侍郎張叔夜之從弟,也就是堂弟,為人較為正直,曾經於大觀四年,彈劾蔡京,並成功的將蔡京貶為太子少保,遷杭州為官。
不過政和二年,也就是去年,蔡京又被趙佶召迴朝廷,張克公就由禦史中丞遷官為吏部尚書。
張克公不久前還是禦史中丞,而劉安節為朝廷禦史,曾經為張克公屬僚,故以舊職相稱。
“劉禦史免禮,請坐,來人,奉茶。”張克公微笑著擺了擺手,並命人奉茶。
劉安節為新進禦史,人也較為年輕,但卻也是較為正直,非趨炎附勢之徒,同時這也是一名言官禦史最基本應該具備的。
目前朝廷被蔡京、王黼、童貫、梁師成等人把持,使得朝堂之上是烏煙瘴氣的,禦史台之中的官員大都為蔡京等人的心腹黨羽,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張克公也因此由禦史中丞遷官為吏部尚書。
控製言路,為控製朝臣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
像劉安節這樣的人已經不多了,因此張克公還是較為欣賞劉安節的,並以禮相待。
“他是何人?”雙方落座之後,張克公指著與劉安節一同前來的一名三十歲上下的漢子問道。
“小人乃是福建李經略相公門下費景陽。”劉安節尚未迴答,費景陽向著張克公施禮道:“小人拜見張相公。”
李三堅被拘入禦史台台獄,時間已達兩月之久,是命懸一線,而劉安節為李三堅的摯交好友,因此李三堅非救不可,但劉安節官卑言微,言路又幾乎被蔡京等人阻斷,因此劉安節思來想去,再與費景陽商量之後,就前來懇求張克公,望其能夠搭救李三堅出獄。
朝中此時幾乎皆為蔡京及其黨羽,剩下的能夠說得上話的,且正直的官員也是不多了,而張克公便是碩果僅存的官員之一。
“原來如此!”張克公點點頭問向劉安節道:“今日你前來鄙宅就是為了此事?”
“正是!”劉安節聞言起身又施了一禮道:“翰韌與下官有些同年、同榜之誼,下官也與翰韌他誌趣相投,此時翰韌蒙此不白之冤,下官望中丞相公能夠出手營救,卑職如大旱望雲霓,望中丞相公不要吝惜。”
“不白之冤?”張克公聞言微微一笑後說道:“謀逆之事也是不白之冤嗎?”
李三堅之事此時在開封府已經鬧得滿城風雨了,何人不知,何人不曉?張克公又豈能不知?
李三堅在福建路力拒花石綱,將應奉局之人悉數趕出了福建路,為民做主,為民撐腰,此後又上書朝廷力阻花石綱,請斬蔡京、朱勔父子,對此,張克公也是知道的,並對李三堅敬佩不已。
年僅三十,便敢冒天大的危險,敢於上疏朝廷,痛陳此事對百姓、對江山社稷造成的危害,張克公都有些自愧不如。
對此如此忠直之士,趙克功無論如何都欲保下他的。
若是僅僅為了此事,不用劉安節相請,張克公自會上疏朝廷,替李三堅說話。畢竟現在朝中良吏、錚臣、能臣已經不多了,用一隻手都能夠數得過來。圍繞在趙佶周圍的幾乎都是些趨炎附勢、阿諛奉承、雞鳴狗盜、奸邪詭詐之輩。
可李三堅還涉及到了謀逆一事,因而使得張克公不得不權衡一二,不得不小心謹慎。
上疏彈劾,就算有罪,也罪不至死,同時也不怕牽連,大不了罷官或貶官就是,趕走朱汝明等應奉局之人也同樣如此,就算有罪,也罪不至死。
可謀逆之事就完全不一樣了,不但是死罪,張克公若替李三堅說話,那麽也許會受到牽連。
張克公可不願受到牽連,從而獲罪,並令其名譽受損。
“正是!”費景陽聞言叫屈道:“謀逆之事?在下不知中丞相公口中所言謀逆之事,到底是何意?我家相公在福建路為官十年,是忠君愛民、治績斐然,何來謀逆之說?我家相公被百姓譽青天大老爺,百姓視我家相公為再生父母,實為清官、良臣。中丞,在這世上,可曾有過清官、良臣行謀逆之事嗎?清官、良臣無不以民為先,無不體恤百姓,如此害民之舉,我家相公是寧死不為的。”
費景陽當然知道張克公所指何事,無非就是仁宗皇帝年間反賊儂智高後裔一事,勾結反賊後裔,當然可以謀逆罪論之,不過此時費景陽已經將此事處理幹淨了。
費景陽此刻又在心中將此事默默的迴憶了一遍,看看此事還有何破綻?
對付張克公這種老於朝堂之事的人,口中之言,可不能露出半點破綻。
張克公未問,自己先說出儂氏後裔一事,豈不是不打自招嗎?
費景陽與劉安節來張克公府邸之前,曾經商量是否行重賄之舉,可其一目前拿不出什麽重金來了,其二就是對於張克公這種廉吏來說,重賄反倒會起反效果。
重賄不如曉之以理。
“庭舉所言甚是。”劉安節也開口道:“翰韌兄,為一介寒門士子,寒門士子造反?天下奇聞!翰韌他為開封府判官之時,便忠君愛民,難道在福建路為官就行謀逆之舉嗎?天下何來如此這般的道理?”
“儂氏後裔一事又是怎麽迴事?”張克公聞言起身,來迴踱步,默默的思考兩人之言後,開口說道:“蔡京、朱勔之輩已經在陛下麵前彈劾李經略勾結儂氏後裔,圖謀不軌,陛下也因此差人至福州拿了他。”
“儂氏後裔?”兩人聞言忽視了一眼,一同驚問道。
劉安節是真的驚訝,而費景陽卻是明知故問,裝作一副異常驚訝的模樣。
雖劉安節與李三堅相交甚久,但卻不知李三堅與儂氏後裔之事。
當年李三堅為開封府判官之時,與劉安節等人曾經於鏡湖山莊捉拿過清音閣之人,劉安節也僅知道這些,其他事情劉安節並未多問的。
“正是此事。”張克公點頭道:“先帝仁宗皇帝年間,反賊儂智高後裔。”
“中丞,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啊?”兩人驚訝了半響之後,費景陽開口道:“不過是相公在福州驅逐了應奉局朱汝明等人,而他們卻懷恨在心,對我家相公施加報複之舉而已,儂氏後裔?儂智高之事已經過去了數十年了,我家相公哪裏識得儂氏後裔?空口無憑了,為天大的冤枉啊,請中丞明察。”
此時不論是李三堅,還是費景陽對於儂智高後裔之事,隻有咬牙不認賬,死不承認,如此方有一線希望脫罪。
“哦?是嗎?”張克公也覺得此事確實是蔡京、朱勔之流施加報複而已,將謀逆的罪名強行安在李三堅的頭上,於是點點頭後又問道:“綱船被劫掠之事,又是怎樣的?”
“綱船被劫?什麽綱船被劫?綱船被劫被劫與我家相公又有何幹係?”費景陽聞言詫異的問道。
這次費景陽是真的是驚訝了,此事費景陽與李三堅是一無所知的。
“押運花石綱的綱船於崇明島被劫,據報為福州舟師所劫。”張克公看著費景陽說道。
“中丞!”良久之後,劉安節開口道:“無論怎樣,翰韌之事總是要提審吧?未審而定罪,有違律令吧?”
張克公聞言點頭道:“劉禦史言之有理,如此,你們先迴去吧,此事老夫自有計較。你們要記住一件事情,就是我大宋並非隻有一個錚臣,老夫願為第二個錚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