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崇寧二年,泉州官府頒布了一條政令,內容就是嚴禁“不舉子”之俗,若有人犯之,以殺傷罪論處,同時若家中有三子之上者,可適當減免丁稅等雜稅,並且官府還給予一定的錢米,幫助貧乏不舉子之家渡過難關。
泉州官府鼓勵失去土地的農戶進城務工等為謀生手段,以最大可能保證他們基本生活所需。
新置“舉子倉”,目的就是專門用來資助貧乏不舉子之家。
泉州官府以上種種措施,極大的緩解了泉州的“不舉子”之惡俗,同時也救了許許多多的嬰兒,為泉州百姓交口稱讚。
不過泉州“不舉子”之惡俗也隻是緩解,並未根除,原因就是並未觸及產生“不舉子”現象的根本,那就是苛捐雜稅。
從目前來講,李三堅等人也隻能這麽做了,也隻能盡最大努力緩解“不舉子”之惡俗。
稅賦之製,為朝廷之製,李三堅等人也隻敢打些“擦邊球”,但不敢對其做大幅度的修改,否則就會蒙受“違製”之罪名。
李三堅對此也是無可奈何之至,同時也有些灰心喪氣的。
大宋之積弊是長年累月的累積而成的,非一人之力,非一夕之功所能夠革出的。
“山魁,你去尋些十餘歲的,無家可歸的少年,切記,這些人需精挑細選,需身體強壯、腦袋靈光之人。”泉州州衙設廳之內,李三堅吩咐泉州黑旗軍魁字營指揮使山魁道。
“是,主人。”山魁應道。
山魁不知李三堅此舉的用意,但山魁並未開口想問,山魁對於李三堅之命從來都是無條件的服從。
“李知州,我等隻需盡力而為就行了,不必如此灰心喪氣。”山魁走出設廳之後,泉州通判崔永梽安慰李三堅道。
此數日間,李三堅均是一副無精打采的模樣,崔永梽都是看在眼中的。
李三堅搖了搖頭,低頭看著州衙公案沉默不語。
泉州之事隻是其一,此時的李三堅除了心憂泉州之事外,還在擔心京師,擔心徐婷婷。
李三堅此時有了些後悔,後悔不該同意徐婷婷前往京師為自己打點。
因三道奏疏之事,就算是朝廷怪罪下來,將李三堅罷官免職、貶黜流放,又能如何?
真若如此,李三堅倒也可以放下這些煩心事,日子說不定還能夠過得逍遙自在呢。
既然如此,徐婷婷又何必前往京師?
不知道朝廷目前是個什麽樣的狀況?不知徐婷婷、蔡櫻雪二人此刻到了哪裏,她們一路之上,是否順利?是否是平平安安的?
李三堅抬頭看著北麵,心中暗暗想到。
。。。。。。。。。。。。。。。。。。。。。。
宋元符二年,東京開封府
宋是有報紙的,官府刊發的報紙謂之“朝報”或“邸報”,而由民間私自刊發的就被稱作“小本”、“小鈔”或“報條”,甚至有時候被稱作“新聞”。
邸報卻由官府發行的,內容豐富,涵蓋很廣,而且讀閱人群麵廣泛。
而主要刊登些新鮮事事情、花邊新聞等等。
無論是哪一種報紙,都是通過驛站發往宋各路府州軍的。
宋朝廷是除了官府刊發的朝報、邸報之外,是不允許私人發行報紙的,不過朝廷對此也不是管製得很嚴,隻要不是非議皇帝、太後、皇後等皇家之事,不是煽動謀逆造反等事,對於民間刊發的小報是睜一眼閉一隻眼。
士庶百姓、文人士大夫等人有時候反倒是喜愛觀看民間刊發的小報。
宋時控製朝報、邸報刊發的是都進奏院。
都進奏院主要職責就是為地方州府官員呈遞奏章,下達文書,接受、傳遞官府文書,在朝廷內部傳遞消息,歸於門下省。
因此都進奏院乃是消息靈通之地。
都進奏院對朝報、邸報的內容采取各種嚴格的限製措施,即不得傳報事幹機密,不得傳報未經準許的官員之奏疏,邊防軍事大事未經允許,也不得傳報,自然災害、靈異事件等事未經允許,也不得傳報,以免引起天下臣民的慌張。
朝報、邸報隻要刊登皇室動態、官員任免、時政近事等事。
不過朝廷雖對朝報、邸報的內容控製的較嚴,但也難免會走漏消息。
都進奏院除了各種進奏官之外,還有無數內探、省探、衙探,專門打聽未在邸報之上登載的各種小道消息,並提供給由私人經營的小報,以換取錢鈔。
因此李三堅的三道奏疏,還未送達尚書省,還未送到宋帝趙佶的手中,就被泄露出去了,刊登了東京開封府的小報之上了。。。。。。
此時的開封府也是春季,為春暖花開之時,在這個春光明媚的日子裏,約上三五好友,帶著新酒、炊餅、果子等小吃,踏青遊賞,是令人心曠神怡的事情。
約上三五好友,聚在一起,喝上一壺好酒或者泡上一壺好茶,看看市井小報,評論一下朝政,也是別有一番風味的。
“請入‘元佑黨籍’疏。。。。。”
“臣於泉州忽聞師軾為‘奸黨’,臣豈不為之寒心哉?臣豈不為之傷心哉?臣豈不為之泣哉?臣於泉州夜不能寐,食不知味,日日為師泣。師為‘奸黨’,弟子豈能獨善其身?臣堅願入‘元佑黨籍’,以謝師恩,臣伏乞陛下全堅忠孝之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豐佑之爭’,女子何辜。。。”
此時開封府一間茶肆之中,一名久不及第的老生員,正坐在茶肆之中,搖頭晃腦的念著刊登在小報之上的李三堅的三道奏疏。
“此三道奏疏,是何人上奏的啊?簡直是不要命了啊!”一名儒生模樣的人聽完後,舌頭伸出去老長,是咂舌不已。
“臣堅,你還沒聽明白嗎?是臣堅,是泉州知州李三堅上奏的,虧你還是個學子呢,這都未聽出來?怪不得連連下第啊。。。。。”一名頭戴高而方正的巾帽,身穿寬博衣衫的中年文人看著書生搖頭道。
書生聞言極為氣惱,恨恨瞪著中年人。
“李三堅為何人啊?”一名模樣看起來為外地商旅之人問道。
普通的庶民百姓隻是關心衣食住行,對於朝中發生的事情也就是議論議論,過些日子後,就會忘記。李三堅也是如此,當年在開封府鬧得是驚天動地的,但過了幾年後,普通百姓們就會將其忘卻,除非是有人提醒,方才有人想得起來。
“哎喲,客官,說起這李三堅,名頭可是大了。”茶肆一名小廝提著一壺新泡的熱茶走進了茶肆,聽到眾人談論,於是接口道:“他可是元符三年庚辰科的狀元郎呢,狀元及第之後,任開封府推官、判官,新官上任三把火,一連揪出了許多貪官汙吏了。特別是國公趙沆一案,李判官杖斃了國公趙沆等人,引起了天下震動,百姓是拍手稱快,這件事情,我開封府的人可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呢,客官,這麽跟你說吧,李三堅李判官可是個為民做主的好官呢。”
“原來是李判官,李判官之名,某豈能不知啊?你們知道開封府之外的州府是怎麽傳李判官的嗎?”商人聞言說道。
“是怎麽傳的?”一名茶肆喝茶的茶客問道。
“前有包龍圖,後有李龍圖,大龍與小龍,穢官膽魂喪!”商人答道。
“可李判官此時為何跑到泉州去了?為何為泉州知州啊?”一名茶客問道。
“哎,客官,這你就不知道了吧?李判官杖斃了當朝國公,可是得罪了朝中權貴,於是就被貶至泉州,泉州是哪裏?直娘賊的鳥不拉屎的地方,真是委屈了李判官啊。”茶肆小廝將眾茶客的茶碗倒滿水之後,幹脆就不走了,與眾茶客一起議論此事。
“原來如此!”一名茶客點頭道:“可此時為何上這三道奏疏啊?這可是件了不得的事情啊。”
“還不是為了他的師父啊?師父受辱,李判官不願意置身事外,憤而上書朝廷的。”一名茶客憤憤的說道。
“你是說‘黨人碑’之事嗎?”另一名茶客問道。
“當然就是這件事情啊,這件事情可了不得啊,司馬光、呂公著、韓忠彥、蘇軾兩兄弟、曾布、章惇等人都是名列奸黨啊!”茶客聞言答道。
“蘇軾也為奸黨?這也太。。。。他可是個愛民如子的好官哎!”一名茶客歎道。
“誰說不是啊?因此李判官才憤怒異常,從而上書朝廷的。”一名茶客憤憤的說道。
“李判官可謂是至孝之人啊!”一名茶客歎道。
“可他。。。。他也為‘元佑皇後’鳴不平,這是何意啊?”一名茶客問道。
“這個。。。俺就不清楚了。。。。”茶客答道。
“某知道,某知道!”一名茶客聞言站起身來,大聲說道:“李判官對貪官汙吏是嫉惡如仇,可卻心恤百姓,其實他是個心軟之人,見不得世上不平事,因此才上書為‘元佑皇後’鳴不平的。”
“原來如此,原來如此。”眾茶客聞言一起點頭道。
“朝廷會不會因為此事,拿下李判官治罪啊?”
“有可能啊,完全有可能啊!”
“奸人高居廟堂之上,忠直之士卻流於荒野,天理何在?”
“兄台,話不能這麽說吧?廟堂之上都是奸人嗎?蔡相公還是蠻不錯的啊。”
“正是,正是,蔡相公對百姓還是很不錯的。”
眾人是議論紛紛,是越談越熱鬧。
泉州官府鼓勵失去土地的農戶進城務工等為謀生手段,以最大可能保證他們基本生活所需。
新置“舉子倉”,目的就是專門用來資助貧乏不舉子之家。
泉州官府以上種種措施,極大的緩解了泉州的“不舉子”之惡俗,同時也救了許許多多的嬰兒,為泉州百姓交口稱讚。
不過泉州“不舉子”之惡俗也隻是緩解,並未根除,原因就是並未觸及產生“不舉子”現象的根本,那就是苛捐雜稅。
從目前來講,李三堅等人也隻能這麽做了,也隻能盡最大努力緩解“不舉子”之惡俗。
稅賦之製,為朝廷之製,李三堅等人也隻敢打些“擦邊球”,但不敢對其做大幅度的修改,否則就會蒙受“違製”之罪名。
李三堅對此也是無可奈何之至,同時也有些灰心喪氣的。
大宋之積弊是長年累月的累積而成的,非一人之力,非一夕之功所能夠革出的。
“山魁,你去尋些十餘歲的,無家可歸的少年,切記,這些人需精挑細選,需身體強壯、腦袋靈光之人。”泉州州衙設廳之內,李三堅吩咐泉州黑旗軍魁字營指揮使山魁道。
“是,主人。”山魁應道。
山魁不知李三堅此舉的用意,但山魁並未開口想問,山魁對於李三堅之命從來都是無條件的服從。
“李知州,我等隻需盡力而為就行了,不必如此灰心喪氣。”山魁走出設廳之後,泉州通判崔永梽安慰李三堅道。
此數日間,李三堅均是一副無精打采的模樣,崔永梽都是看在眼中的。
李三堅搖了搖頭,低頭看著州衙公案沉默不語。
泉州之事隻是其一,此時的李三堅除了心憂泉州之事外,還在擔心京師,擔心徐婷婷。
李三堅此時有了些後悔,後悔不該同意徐婷婷前往京師為自己打點。
因三道奏疏之事,就算是朝廷怪罪下來,將李三堅罷官免職、貶黜流放,又能如何?
真若如此,李三堅倒也可以放下這些煩心事,日子說不定還能夠過得逍遙自在呢。
既然如此,徐婷婷又何必前往京師?
不知道朝廷目前是個什麽樣的狀況?不知徐婷婷、蔡櫻雪二人此刻到了哪裏,她們一路之上,是否順利?是否是平平安安的?
李三堅抬頭看著北麵,心中暗暗想到。
。。。。。。。。。。。。。。。。。。。。。。
宋元符二年,東京開封府
宋是有報紙的,官府刊發的報紙謂之“朝報”或“邸報”,而由民間私自刊發的就被稱作“小本”、“小鈔”或“報條”,甚至有時候被稱作“新聞”。
邸報卻由官府發行的,內容豐富,涵蓋很廣,而且讀閱人群麵廣泛。
而主要刊登些新鮮事事情、花邊新聞等等。
無論是哪一種報紙,都是通過驛站發往宋各路府州軍的。
宋朝廷是除了官府刊發的朝報、邸報之外,是不允許私人發行報紙的,不過朝廷對此也不是管製得很嚴,隻要不是非議皇帝、太後、皇後等皇家之事,不是煽動謀逆造反等事,對於民間刊發的小報是睜一眼閉一隻眼。
士庶百姓、文人士大夫等人有時候反倒是喜愛觀看民間刊發的小報。
宋時控製朝報、邸報刊發的是都進奏院。
都進奏院主要職責就是為地方州府官員呈遞奏章,下達文書,接受、傳遞官府文書,在朝廷內部傳遞消息,歸於門下省。
因此都進奏院乃是消息靈通之地。
都進奏院對朝報、邸報的內容采取各種嚴格的限製措施,即不得傳報事幹機密,不得傳報未經準許的官員之奏疏,邊防軍事大事未經允許,也不得傳報,自然災害、靈異事件等事未經允許,也不得傳報,以免引起天下臣民的慌張。
朝報、邸報隻要刊登皇室動態、官員任免、時政近事等事。
不過朝廷雖對朝報、邸報的內容控製的較嚴,但也難免會走漏消息。
都進奏院除了各種進奏官之外,還有無數內探、省探、衙探,專門打聽未在邸報之上登載的各種小道消息,並提供給由私人經營的小報,以換取錢鈔。
因此李三堅的三道奏疏,還未送達尚書省,還未送到宋帝趙佶的手中,就被泄露出去了,刊登了東京開封府的小報之上了。。。。。。
此時的開封府也是春季,為春暖花開之時,在這個春光明媚的日子裏,約上三五好友,帶著新酒、炊餅、果子等小吃,踏青遊賞,是令人心曠神怡的事情。
約上三五好友,聚在一起,喝上一壺好酒或者泡上一壺好茶,看看市井小報,評論一下朝政,也是別有一番風味的。
“請入‘元佑黨籍’疏。。。。。”
“臣於泉州忽聞師軾為‘奸黨’,臣豈不為之寒心哉?臣豈不為之傷心哉?臣豈不為之泣哉?臣於泉州夜不能寐,食不知味,日日為師泣。師為‘奸黨’,弟子豈能獨善其身?臣堅願入‘元佑黨籍’,以謝師恩,臣伏乞陛下全堅忠孝之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豐佑之爭’,女子何辜。。。”
此時開封府一間茶肆之中,一名久不及第的老生員,正坐在茶肆之中,搖頭晃腦的念著刊登在小報之上的李三堅的三道奏疏。
“此三道奏疏,是何人上奏的啊?簡直是不要命了啊!”一名儒生模樣的人聽完後,舌頭伸出去老長,是咂舌不已。
“臣堅,你還沒聽明白嗎?是臣堅,是泉州知州李三堅上奏的,虧你還是個學子呢,這都未聽出來?怪不得連連下第啊。。。。。”一名頭戴高而方正的巾帽,身穿寬博衣衫的中年文人看著書生搖頭道。
書生聞言極為氣惱,恨恨瞪著中年人。
“李三堅為何人啊?”一名模樣看起來為外地商旅之人問道。
普通的庶民百姓隻是關心衣食住行,對於朝中發生的事情也就是議論議論,過些日子後,就會忘記。李三堅也是如此,當年在開封府鬧得是驚天動地的,但過了幾年後,普通百姓們就會將其忘卻,除非是有人提醒,方才有人想得起來。
“哎喲,客官,說起這李三堅,名頭可是大了。”茶肆一名小廝提著一壺新泡的熱茶走進了茶肆,聽到眾人談論,於是接口道:“他可是元符三年庚辰科的狀元郎呢,狀元及第之後,任開封府推官、判官,新官上任三把火,一連揪出了許多貪官汙吏了。特別是國公趙沆一案,李判官杖斃了國公趙沆等人,引起了天下震動,百姓是拍手稱快,這件事情,我開封府的人可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呢,客官,這麽跟你說吧,李三堅李判官可是個為民做主的好官呢。”
“原來是李判官,李判官之名,某豈能不知啊?你們知道開封府之外的州府是怎麽傳李判官的嗎?”商人聞言說道。
“是怎麽傳的?”一名茶肆喝茶的茶客問道。
“前有包龍圖,後有李龍圖,大龍與小龍,穢官膽魂喪!”商人答道。
“可李判官此時為何跑到泉州去了?為何為泉州知州啊?”一名茶客問道。
“哎,客官,這你就不知道了吧?李判官杖斃了當朝國公,可是得罪了朝中權貴,於是就被貶至泉州,泉州是哪裏?直娘賊的鳥不拉屎的地方,真是委屈了李判官啊。”茶肆小廝將眾茶客的茶碗倒滿水之後,幹脆就不走了,與眾茶客一起議論此事。
“原來如此!”一名茶客點頭道:“可此時為何上這三道奏疏啊?這可是件了不得的事情啊。”
“還不是為了他的師父啊?師父受辱,李判官不願意置身事外,憤而上書朝廷的。”一名茶客憤憤的說道。
“你是說‘黨人碑’之事嗎?”另一名茶客問道。
“當然就是這件事情啊,這件事情可了不得啊,司馬光、呂公著、韓忠彥、蘇軾兩兄弟、曾布、章惇等人都是名列奸黨啊!”茶客聞言答道。
“蘇軾也為奸黨?這也太。。。。他可是個愛民如子的好官哎!”一名茶客歎道。
“誰說不是啊?因此李判官才憤怒異常,從而上書朝廷的。”一名茶客憤憤的說道。
“李判官可謂是至孝之人啊!”一名茶客歎道。
“可他。。。。他也為‘元佑皇後’鳴不平,這是何意啊?”一名茶客問道。
“這個。。。俺就不清楚了。。。。”茶客答道。
“某知道,某知道!”一名茶客聞言站起身來,大聲說道:“李判官對貪官汙吏是嫉惡如仇,可卻心恤百姓,其實他是個心軟之人,見不得世上不平事,因此才上書為‘元佑皇後’鳴不平的。”
“原來如此,原來如此。”眾茶客聞言一起點頭道。
“朝廷會不會因為此事,拿下李判官治罪啊?”
“有可能啊,完全有可能啊!”
“奸人高居廟堂之上,忠直之士卻流於荒野,天理何在?”
“兄台,話不能這麽說吧?廟堂之上都是奸人嗎?蔡相公還是蠻不錯的啊。”
“正是,正是,蔡相公對百姓還是很不錯的。”
眾人是議論紛紛,是越談越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