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保不住了?”吳三桂喃喃地說道,他並不懷疑朱斌的話,因為他知道麵前的這位兄弟對京師情況的掌握要比自己清楚,過了會,他抬起頭來說道:“你的意思是,咱大明……咱大明難道要亡了!”
朱斌慢慢地搖了搖頭:“不,京師保不住,並不代表大明就會亡,大明還有你,還有我,還有千千萬萬的子民。兄長,咱們今天的這一切,都是朝廷給的,我記得你曾經說過,咱生是大明的人,死也是大明的鬼……”
吳三桂明白他話裏的意思,他沒有說什麽,隻是返身迴到內室,過了會,捧出了一大疊信件,放到了朱斌麵前,指著它們說道:
“看到了嗎,這些都是金虜、祖大壽寫給我的勸降信件,隻要我能夠過去,我想要什麽,金虜就會給我什麽……”
朱斌並沒有去看那些信件,他隻是微微笑了一下:“是啊,過去了,就能享受到咱大明朝廷再也不能帶給你的榮華富貴,可留下來,卻要麵對金虜和賊軍的兩麵夾攻,這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一個困難的選擇……”
“那麽你呢,如果你處在我這個位置上,你會做出怎麽樣的選擇?”吳三桂盯著他問道。
朱斌緩緩地舒出了一口氣,平靜地說道:“我會選擇留下來,金虜對我而言,永遠都是一個意要奪取我漢人江山的異族,我也永遠不願意在自己的腦袋後麵紮上一條豬尾巴,那是恥辱,我們大漢的恥辱。就算我戰死在了疆場,我想,後人也會忘記我曾經做過的壞事,隻會想著念著我為大明的江山流盡了最後一滴血……”說著他看了一眼吳三桂:
“如果投降了金虜,不管你過去為大明做過什麽,不管你過去表現得如何英勇,在所有漢人百姓的心中,都始終隻是一個漢奸,就像祖大壽和洪承疇……”
吳三桂默默點了點頭,他的表情看起來平靜無比,沒有人能猜透他在那想些什麽……
朱斌意味深長地說道:“兄長,若是將來你與滿清決戰於山海關之前,我必起江南軍十萬雄師,後擋賊軍,前攻韃子,以為兄長後援,恢複我大明萬裏江山!”
吳三桂怔了下,忽然嘴角嘴角露出了一絲莫測的笑意,抓住了朱斌的手道:“兄弟,你們相交已十年有餘,每每想到當年在邊關與金虜作戰,總是感慨萬千。吳三桂誓死忠於大明,誓死不叛朝廷,與你縱馬天下,決死疆場,做一個我大明轟轟烈烈的好男兒!”
一路旅途疲憊,吳三桂先親自安頓朱斌住下,等他迴來,林慶宗笑道:“這下好了,有武英王的十萬大軍做為後盾,咱們誰都可以不用怕了……”
“十萬雄師?”吳三桂忽然歎了口氣:“是啊,十萬雄師……我若和清軍決死,這自然是我們最大的援兵,可我這兄弟話裏的另一層意思難道你沒有聽出來嗎?我若去了清軍那邊,這十萬大軍就是我吳三桂最大的敵人!”
林慶宗隻是一個大老粗,他從來都沒有想到這裏麵還有那麽大的學問。不過他心裏也有些疑惑,總鎮和王爺不是十多年的兄弟嗎,怎麽到了這關鍵的時刻,兩人的心思好像不是一樣的呢……
“難啊。”吳三桂苦笑了一下:“現在咱們夾在中間,實在難啊。有我這位兄弟的支持,咱們或許可以和清軍耗上了幾年,可一旦賊軍打進了京師,咱們腹背受敵,難道能夠一直支撐下去嗎?若是清軍鐵了心的要消滅咱們,江南軍路途遙遠,隻恐鞭長莫及了……”
迴頭看了一眼部下,吳三桂居然笑了出來:“不用擔心,我說過,無論到哪,我都會保住你們,都會保住關寧軍,有了軍隊,誰都對咱們另眼相看,就算想打咱們,也先得掂量掂量他們能不能承擔得起這損失!”
第二日,朝廷加急指令快馬送到寧遠,崇禎封吳三桂為平西伯。
吳三桂一直焦急地在等待撤寧遠的命令。他得到賜封的喜訊,當然感到高興。他以如此年輕的年紀得封平西伯,這在他的仕途上無疑又是一個重大的突破。
此刻,吳三桂的確是產生了一種從未有過的滿足。然而,在他短暫的興奮之後,不能不想到,崇禎這次破格優賞意味著什麽,他憑自己多年的經驗,意識到崇禎慷慨加封必有用自己之處!
再深入一層想一想,他感到形勢變得嚴重起來,已到了十分危機的程度,否則,崇禎怎麽會突然把“平西伯”的賜封加到自己身上?他身居遼東,封號不加“平遼”、“征遼”字樣,卻加了“平西”兩字,這不明明白白地告訴他,準備打西邊的賊軍嗎?
果然,才到了下午的時候,崇禎又特使太監謝文舉星夜馳至寧遠,向他下達了旨意。令其棄守寧遠,以吳三桂、薊遼總督王永吉、薊鎮總兵唐通、山東總兵劉澤清率部入京“勤王”。
將聖旨給朱斌看了之後,朱斌也不敢怠慢,又和吳三桂詳細商議了如何部署,一旦發生變化如何聯絡,江南軍和關寧軍如何唿應等等之類,朱斌當即告辭,星夜趕迴江南,以做萬全之策。
朱斌前腳一走,吳三桂立刻叫來林慶宗,吩咐了撤離事宜之後,又下了一道奇怪的命令:“把我吳家所有的產業,都給我放在寧遠!”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林慶宗呆在了那裏:“總鎮,這可是吳家幾代人的心血,咱們這一走,清軍很快就會進入寧遠,難道您要把這些東西全部留給他們?”
“不錯,我就是要留給清軍。”吳三桂微笑了一下:“東西隻不過是死的,一旦吳家都沒了,還要這些身外之物做什麽?可是,我卻要看看大清的朝廷是如何對待我留下的這些東西……”
吳三桂所部精兵四萬,遼民七八萬,如果僅是撤軍,自然容易,但還要撤走當地百姓,那就麻煩多了。
而吳三桂生長於遼東,他的部屬也多係遼東人。由於長期同清兵仇殺,一旦失去遼兵和吳三桂的保護,處境可想而知。所以,遼民和士兵家屬不願留在寧遠。吳三桂也不能不為他的部屬著想,便決定把寧遠及其附近的兵民全部遷入關內。
盡管形勢緊急,刻不容緩,但他為準備撤退仍耽擱了數日,撤離諸事完畢,三月初十,吳三桂率軍民二十萬眾撤離寧遠,遺棄明朝苦心經營近兩百年的寧遠孤城,向山海關進發。
百姓離家鄉隨軍逃難,婦幼老少啼號,擁塞於道,每天行路不過五十裏。此時,吳三桂如急國家所急,本來可以選出精銳,親率他們兼程疾馳,是能夠早日抵達北京的。
可是,他僅以部分步騎兵先入關,他自率精兵殿後,隨百姓緩緩行進,他並不急於進兵。如為護衛百姓安全,免遭清兵襲擊,不能疾行,也不無道理。事實並非如此。
清兵破了中後所等三城,很快撤軍,沒有占領。因為中後所三城處於山海關與寧遠之間,清朝擔心腹背受敵,寧可棄城而不守,僅對寧遠施加軍事壓力,時加偵探。
這次寧遠軍民撤離,一路上沒有受到清軍的阻擊或攔截,任其離去。事後才得知,防守錦州的清將艾度禮等從難民口中獲悉寧遠一帶,人心震恐,聞風而遁。至三月十六日才將這一消息傳達到盛京,滿清決定修整軍器,儲糧秣馬,俟四月初大舉進討……
清朝在得知吳軍撤離寧遠後,並沒有追擊或攔截他進關的企圖,也沒有立即奪取寧遠的企圖,而是作為準備,等到四月時再進兵。因此,吳三桂頗有意拖延時間,不願意捷足先登,他寧願讓其他各鎮兵先行北京與賊軍一戰,而後坐收漁人之利,既保全了自己的實力不受大損失,又得與各鎮總兵分享“勤王”之功。
從寧遠至山海關兩百裏,騎兵日行可達一百餘裏,如日夜兼程,一日夜便可到達山海關。吳三桂並沒有這樣做,在路上行了五天左右,遲至十六日才入關,而賊軍先頭部隊已過昌平,進入北京郊外。
吳三桂還是不急於進京,特向朝廷兵部“請馬一萬,安歇家口五日”。
救兵如救火,崇禎雖心急如焚,又有何辦法!
可吳三桂總算還是發兵勤王了,相比於其他將領好了不知多少。崇禎發出征召全國兵馬“勤王”,卻幾乎無人響應。劉澤清謊報墜馬,腳受傷,借故不奉詔。隻有唐通部離北京近,率八千人馬先到北京。這真是杯水車薪,怎能救得了明朝的危亡!
況且唐通其人“口辯無勇略”,也是無濟於事。崇禎視之如救星,當即給予重賞,封“定西伯”。唐通慷慨激昂,表示不辱君命。不料他與監軍太監杜之秩率部赴居庸關防堵賊軍時,投降了李自成,居庸關不守而破。此關是北京的門戶,此後賊軍能夠一無阻擋地直趨北京。
自從勸說吳三桂之後,朱斌心猶如焚,快馬加鞭,連夜啟程,行至天明,人困馬乏,朱斌下令衛士暫且休息一個時辰。
“關濤,你觀吳三桂此人如何?”接過新任衛士長關濤遞來的水,朱斌喝了一口問道。
關濤稍稍想了下:“我看平西伯倒是很有忠義之心……”
朱斌漠然搖了下頭:“不,你看錯了,其實我也看錯了,我總以為能夠改變一些人,可是,有些人的本性是很難改變的……韃子寫給他的那些書信,他都完整地保留著,你知道是為什麽嗎?”
“因為那是他將來的退路啊……”朱斌自問自答地道,忽然他把麵孔轉向了關濤:“我問你,要是京師被賊軍攻陷,吳三桂又把山海關獻給了滿清,這大明可就剩咱們江南在獨自作戰了,又要對付賊軍,又要對付滿清,你怕不怕?”
“我不怕,但王爺您錯了。”關濤忽然出人意料地說道:“就算京師和山海關都丟了,我相信咱們也不是孤軍奮戰。咱大明有投降的賊子,可也一樣有像王爺您,像盧象升這樣的忠臣,隻要這些人團結在一起,咱大明就還有希望!”
朱斌大聲笑了起來:“是,是我錯了!我朱斌一個人能成什麽事,咱大明還有千千萬萬的子民,我就不相信,滿清和賊軍還真能把咱大明亡了!”
忽然,一名衛士急匆匆地過來道:“王爺,大事不好了,有數百人正悄悄地向我們這圍來,屬下已經探查過了,這些人身手矯捷,而且全部帶著兵器,看他們的樣子怕是衝著王爺來的……”
朱斌皺起了眉頭:“我們離開江南何等機密,又是誰泄露出了風聲?”
“小七子!”關濤忽然低低叫過了一名衛士:“和王爺把衣服互相換上!”
這小七子的長相看起來和朱斌竟有幾分相似,原來,自從關濤負責保衛朱斌之後,他心思縝密,特意找了小七子這長得和朱斌很像的人,以為朱斌替身。
“王爺,事急矣。”不待朱斌反應過來,關濤和幾名衛士一起,強行幫朱斌和小七子替換了衣衫:“你可在此處勿動,我等自行衝殺出去,以吸引敵人注意。王爺,我看敵人此次有備而來,各處必有伏兵,王爺千萬要小心了……”
“不是各處都有,有一個地方肯定沒有他們的伏兵。”朱斌用力拍了拍部下的肩膀,看著遠方說道:“他們做夢也不到我會跑去那裏,京師!”(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qidian,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
朱斌慢慢地搖了搖頭:“不,京師保不住,並不代表大明就會亡,大明還有你,還有我,還有千千萬萬的子民。兄長,咱們今天的這一切,都是朝廷給的,我記得你曾經說過,咱生是大明的人,死也是大明的鬼……”
吳三桂明白他話裏的意思,他沒有說什麽,隻是返身迴到內室,過了會,捧出了一大疊信件,放到了朱斌麵前,指著它們說道:
“看到了嗎,這些都是金虜、祖大壽寫給我的勸降信件,隻要我能夠過去,我想要什麽,金虜就會給我什麽……”
朱斌並沒有去看那些信件,他隻是微微笑了一下:“是啊,過去了,就能享受到咱大明朝廷再也不能帶給你的榮華富貴,可留下來,卻要麵對金虜和賊軍的兩麵夾攻,這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一個困難的選擇……”
“那麽你呢,如果你處在我這個位置上,你會做出怎麽樣的選擇?”吳三桂盯著他問道。
朱斌緩緩地舒出了一口氣,平靜地說道:“我會選擇留下來,金虜對我而言,永遠都是一個意要奪取我漢人江山的異族,我也永遠不願意在自己的腦袋後麵紮上一條豬尾巴,那是恥辱,我們大漢的恥辱。就算我戰死在了疆場,我想,後人也會忘記我曾經做過的壞事,隻會想著念著我為大明的江山流盡了最後一滴血……”說著他看了一眼吳三桂:
“如果投降了金虜,不管你過去為大明做過什麽,不管你過去表現得如何英勇,在所有漢人百姓的心中,都始終隻是一個漢奸,就像祖大壽和洪承疇……”
吳三桂默默點了點頭,他的表情看起來平靜無比,沒有人能猜透他在那想些什麽……
朱斌意味深長地說道:“兄長,若是將來你與滿清決戰於山海關之前,我必起江南軍十萬雄師,後擋賊軍,前攻韃子,以為兄長後援,恢複我大明萬裏江山!”
吳三桂怔了下,忽然嘴角嘴角露出了一絲莫測的笑意,抓住了朱斌的手道:“兄弟,你們相交已十年有餘,每每想到當年在邊關與金虜作戰,總是感慨萬千。吳三桂誓死忠於大明,誓死不叛朝廷,與你縱馬天下,決死疆場,做一個我大明轟轟烈烈的好男兒!”
一路旅途疲憊,吳三桂先親自安頓朱斌住下,等他迴來,林慶宗笑道:“這下好了,有武英王的十萬大軍做為後盾,咱們誰都可以不用怕了……”
“十萬雄師?”吳三桂忽然歎了口氣:“是啊,十萬雄師……我若和清軍決死,這自然是我們最大的援兵,可我這兄弟話裏的另一層意思難道你沒有聽出來嗎?我若去了清軍那邊,這十萬大軍就是我吳三桂最大的敵人!”
林慶宗隻是一個大老粗,他從來都沒有想到這裏麵還有那麽大的學問。不過他心裏也有些疑惑,總鎮和王爺不是十多年的兄弟嗎,怎麽到了這關鍵的時刻,兩人的心思好像不是一樣的呢……
“難啊。”吳三桂苦笑了一下:“現在咱們夾在中間,實在難啊。有我這位兄弟的支持,咱們或許可以和清軍耗上了幾年,可一旦賊軍打進了京師,咱們腹背受敵,難道能夠一直支撐下去嗎?若是清軍鐵了心的要消滅咱們,江南軍路途遙遠,隻恐鞭長莫及了……”
迴頭看了一眼部下,吳三桂居然笑了出來:“不用擔心,我說過,無論到哪,我都會保住你們,都會保住關寧軍,有了軍隊,誰都對咱們另眼相看,就算想打咱們,也先得掂量掂量他們能不能承擔得起這損失!”
第二日,朝廷加急指令快馬送到寧遠,崇禎封吳三桂為平西伯。
吳三桂一直焦急地在等待撤寧遠的命令。他得到賜封的喜訊,當然感到高興。他以如此年輕的年紀得封平西伯,這在他的仕途上無疑又是一個重大的突破。
此刻,吳三桂的確是產生了一種從未有過的滿足。然而,在他短暫的興奮之後,不能不想到,崇禎這次破格優賞意味著什麽,他憑自己多年的經驗,意識到崇禎慷慨加封必有用自己之處!
再深入一層想一想,他感到形勢變得嚴重起來,已到了十分危機的程度,否則,崇禎怎麽會突然把“平西伯”的賜封加到自己身上?他身居遼東,封號不加“平遼”、“征遼”字樣,卻加了“平西”兩字,這不明明白白地告訴他,準備打西邊的賊軍嗎?
果然,才到了下午的時候,崇禎又特使太監謝文舉星夜馳至寧遠,向他下達了旨意。令其棄守寧遠,以吳三桂、薊遼總督王永吉、薊鎮總兵唐通、山東總兵劉澤清率部入京“勤王”。
將聖旨給朱斌看了之後,朱斌也不敢怠慢,又和吳三桂詳細商議了如何部署,一旦發生變化如何聯絡,江南軍和關寧軍如何唿應等等之類,朱斌當即告辭,星夜趕迴江南,以做萬全之策。
朱斌前腳一走,吳三桂立刻叫來林慶宗,吩咐了撤離事宜之後,又下了一道奇怪的命令:“把我吳家所有的產業,都給我放在寧遠!”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林慶宗呆在了那裏:“總鎮,這可是吳家幾代人的心血,咱們這一走,清軍很快就會進入寧遠,難道您要把這些東西全部留給他們?”
“不錯,我就是要留給清軍。”吳三桂微笑了一下:“東西隻不過是死的,一旦吳家都沒了,還要這些身外之物做什麽?可是,我卻要看看大清的朝廷是如何對待我留下的這些東西……”
吳三桂所部精兵四萬,遼民七八萬,如果僅是撤軍,自然容易,但還要撤走當地百姓,那就麻煩多了。
而吳三桂生長於遼東,他的部屬也多係遼東人。由於長期同清兵仇殺,一旦失去遼兵和吳三桂的保護,處境可想而知。所以,遼民和士兵家屬不願留在寧遠。吳三桂也不能不為他的部屬著想,便決定把寧遠及其附近的兵民全部遷入關內。
盡管形勢緊急,刻不容緩,但他為準備撤退仍耽擱了數日,撤離諸事完畢,三月初十,吳三桂率軍民二十萬眾撤離寧遠,遺棄明朝苦心經營近兩百年的寧遠孤城,向山海關進發。
百姓離家鄉隨軍逃難,婦幼老少啼號,擁塞於道,每天行路不過五十裏。此時,吳三桂如急國家所急,本來可以選出精銳,親率他們兼程疾馳,是能夠早日抵達北京的。
可是,他僅以部分步騎兵先入關,他自率精兵殿後,隨百姓緩緩行進,他並不急於進兵。如為護衛百姓安全,免遭清兵襲擊,不能疾行,也不無道理。事實並非如此。
清兵破了中後所等三城,很快撤軍,沒有占領。因為中後所三城處於山海關與寧遠之間,清朝擔心腹背受敵,寧可棄城而不守,僅對寧遠施加軍事壓力,時加偵探。
這次寧遠軍民撤離,一路上沒有受到清軍的阻擊或攔截,任其離去。事後才得知,防守錦州的清將艾度禮等從難民口中獲悉寧遠一帶,人心震恐,聞風而遁。至三月十六日才將這一消息傳達到盛京,滿清決定修整軍器,儲糧秣馬,俟四月初大舉進討……
清朝在得知吳軍撤離寧遠後,並沒有追擊或攔截他進關的企圖,也沒有立即奪取寧遠的企圖,而是作為準備,等到四月時再進兵。因此,吳三桂頗有意拖延時間,不願意捷足先登,他寧願讓其他各鎮兵先行北京與賊軍一戰,而後坐收漁人之利,既保全了自己的實力不受大損失,又得與各鎮總兵分享“勤王”之功。
從寧遠至山海關兩百裏,騎兵日行可達一百餘裏,如日夜兼程,一日夜便可到達山海關。吳三桂並沒有這樣做,在路上行了五天左右,遲至十六日才入關,而賊軍先頭部隊已過昌平,進入北京郊外。
吳三桂還是不急於進京,特向朝廷兵部“請馬一萬,安歇家口五日”。
救兵如救火,崇禎雖心急如焚,又有何辦法!
可吳三桂總算還是發兵勤王了,相比於其他將領好了不知多少。崇禎發出征召全國兵馬“勤王”,卻幾乎無人響應。劉澤清謊報墜馬,腳受傷,借故不奉詔。隻有唐通部離北京近,率八千人馬先到北京。這真是杯水車薪,怎能救得了明朝的危亡!
況且唐通其人“口辯無勇略”,也是無濟於事。崇禎視之如救星,當即給予重賞,封“定西伯”。唐通慷慨激昂,表示不辱君命。不料他與監軍太監杜之秩率部赴居庸關防堵賊軍時,投降了李自成,居庸關不守而破。此關是北京的門戶,此後賊軍能夠一無阻擋地直趨北京。
自從勸說吳三桂之後,朱斌心猶如焚,快馬加鞭,連夜啟程,行至天明,人困馬乏,朱斌下令衛士暫且休息一個時辰。
“關濤,你觀吳三桂此人如何?”接過新任衛士長關濤遞來的水,朱斌喝了一口問道。
關濤稍稍想了下:“我看平西伯倒是很有忠義之心……”
朱斌漠然搖了下頭:“不,你看錯了,其實我也看錯了,我總以為能夠改變一些人,可是,有些人的本性是很難改變的……韃子寫給他的那些書信,他都完整地保留著,你知道是為什麽嗎?”
“因為那是他將來的退路啊……”朱斌自問自答地道,忽然他把麵孔轉向了關濤:“我問你,要是京師被賊軍攻陷,吳三桂又把山海關獻給了滿清,這大明可就剩咱們江南在獨自作戰了,又要對付賊軍,又要對付滿清,你怕不怕?”
“我不怕,但王爺您錯了。”關濤忽然出人意料地說道:“就算京師和山海關都丟了,我相信咱們也不是孤軍奮戰。咱大明有投降的賊子,可也一樣有像王爺您,像盧象升這樣的忠臣,隻要這些人團結在一起,咱大明就還有希望!”
朱斌大聲笑了起來:“是,是我錯了!我朱斌一個人能成什麽事,咱大明還有千千萬萬的子民,我就不相信,滿清和賊軍還真能把咱大明亡了!”
忽然,一名衛士急匆匆地過來道:“王爺,大事不好了,有數百人正悄悄地向我們這圍來,屬下已經探查過了,這些人身手矯捷,而且全部帶著兵器,看他們的樣子怕是衝著王爺來的……”
朱斌皺起了眉頭:“我們離開江南何等機密,又是誰泄露出了風聲?”
“小七子!”關濤忽然低低叫過了一名衛士:“和王爺把衣服互相換上!”
這小七子的長相看起來和朱斌竟有幾分相似,原來,自從關濤負責保衛朱斌之後,他心思縝密,特意找了小七子這長得和朱斌很像的人,以為朱斌替身。
“王爺,事急矣。”不待朱斌反應過來,關濤和幾名衛士一起,強行幫朱斌和小七子替換了衣衫:“你可在此處勿動,我等自行衝殺出去,以吸引敵人注意。王爺,我看敵人此次有備而來,各處必有伏兵,王爺千萬要小心了……”
“不是各處都有,有一個地方肯定沒有他們的伏兵。”朱斌用力拍了拍部下的肩膀,看著遠方說道:“他們做夢也不到我會跑去那裏,京師!”(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qidian,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