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候,展昭和另外的幾個人,正在議事廳議事呢。機密重地,門首有幾個軍士在把守,不許其他人靠太近。營使秦雲召集眾人,在商議齊州進軍的事兒。近日來齊州群賊紛紛鬧亂,知府發兵屢禁不住,急求人救。當下有一個說話的道:“使一指揮人先去攻打,等眾賊齊來合圍時,迅速發大軍圍剿之。”議論的空隙,似乎有什麽文書下發,隻聽見一陣紙張翻動沙沙的聲音,裏頭連一聲咳嗽都不聞。
也不知眾人商議了多久,等到說畢了要散時,展英過來找人這事兒,門首的軍士便上前去通報。秦雲聞報,便叫進來。外頭蘇興聽見喚,立刻引展英進門來,兩個人將事情就說了一遍,聽的展昭都驚了。
秦雲便對展昭道:“既然有急事,準你一個月的假,你就迴家去看一看,你哥哥好了再迴來。有什麽用營裏幫忙的,也隻管說。需要的話,就捎信迴來告訴延期。現在就迴吧,廂使相公那一邊,一會兒我過去替你說。”展昭向秦營使道個謝,與眾人告個別,與展英一道煙就走了。
韓煦、玉堂兩人在東京,一連幾日都忙個不停。頭天先是送別了苗翻,因白路需要走水路,正好搭晚上的一條船,下午又接著送了白路。第二天又送了石晃和崔起,第三日早起又送了袁虎。眾人於驛路送行的時候,都置酒相別。
幾年的兄弟,沙場同赴,生死同袍,這一去不知道何日才見麵,如何舍得?自然是送了一程又一程,言語無盡。
正趕上韓煦亡母的忌日,韓煦在東京三日不食,將官家所賜銀錢一並捐與西福田院中,又在報慈寺做些功德善事。次後歐陽、純仁等東京舊友請韓煦、玉堂又聚了幾日。
到這一日時,舊宅已打掃幹淨了,韓煦邀東京諸友來讀碑賞帖、焚香鬥茶。諸友好幾年不見麵,趁這次快活聚一聚。無一時眾人紛紛而至,家中登時立滿人:前麵有一撥看魚的。兵器架前兩行字,那上麵道:“氣定神斂,心澄貌恭”。
有兩個站在寫著“山高海深,謙以自牧”的兩行字前麵,讚不絕口。碑文前麵,有兩人因為看的興起,忽有所悟,隨即研墨鋪紙,當場寫來。後廳有幾個人端著杯酒,立在一幅徐崇嗣沒骨畫跟前,趁著春光,賞畫看蘭,議論之間各有所獲,屋內四五個品茶的。
還有幾個高談闊論,不時妙語連珠,說到濃處,撫掌大笑。書齋裏藏書甚多,儒道的治國修身,佛教的明心見性。法墨裏不殊貴賤,兵書中奇正無窮。《易經》裏涵蓋萬有,《內經》祖為醫家典籍。
不容易良友相聚,知己暢談。眾人忽而議論些治世之策,忽而講一些舊書新得。忽而品評唐碑晉貼,忽而議論易經紫微。忽而論今評古,忽而抨擊時政。還有閑人在撫琴作畫、品茗談禪。人生至樂,好像也不過如此了!
歐陽趁著空閑時,問韓煦道:“九郎有事情來不了,怎麽也不見令弟來?”韓煦迴道:“你不知道,表兄突然傷病複發,病勢不輕。我弟迴太原照應去了。”
歐陽遂問:“他們找大夫瞧了麽?在太原我有相熟的神醫,明熠若需要,我這就寫信派人去請!”韓煦便道:“多謝你費心,名醫已請了好幾個,什麽情況還沒個迴複,再等等看吧。”
歐陽遂歎:“許多人戰場廝殺,一場罷戰,未及休養又催上馬。平日裏隻耗不養,外看雖強,實則內弱。日積月累,如何不病。”旁邊的一個便問道:“按道理說,你們成日習武打熬,應該比常人強百倍,怎麽也生病?!”
韓煦笑著迴複道:“縱沒有傷痛,習武也不是續命金丹,能包治百病。更何況天下的事情,不管到了何種境界,都有約束。譬如說七情致病,尋常人怒,好似攪動池塘之水。尋常人悲,又好似小溪斷流,看不到什麽大妨礙。
你若骨骼經絡都通透時,又無出世之心,怒則如攪動大海之波,悲如長江斷流,甚為厲害。為什麽從習武第一天起,師父就千叮嚀萬囑咐,要求徒弟們‘涵養道德’?這些都是有道理的,沒有誰可以隨心所欲。”
有人於是問疑道:“氣怒成病,這個我們都知道。但若說叫人淡薄七情,去除悲怒,那人與草木又有何異?天下人有誰又能做到?這不是強人所難麽!”
有一個拜過師父的,站樁踢腿學過幾天,內中道理些微知道,此時忍不住炫耀道:“你別不信,有些事情聽著雖然難,也做的到,隻不過門道淺的無從察知罷了。
現有明證:你不見那些在山上修行的高人,筋脈柔和、搏之如綿,素食衣簡、鶴發童顏?人家一大把年紀了,也能攀山越嶺如履平地,比讀書的年輕人強得多!就算是多年習武的,看著也都是神清眼澄,究其原因,不過是內盈外現而已!”
有一個道:“你說的這些似有點道理,可是‘習武養人’的這個話兒,我還是不信:你看看那些常年在汴河上拉纖的纖夫,還有那些在船上扛貨的人,角抵社裏的那些好漢,練的比常人力大十倍,也不見他們多長壽,反倒是三災八難的,年紀一大就不中用了,壽命比讀書人短的多。”
這人立刻迴複道:“練完一套拳靜養的時候,那種通身舒暢的感覺,沒經曆過的不知道,跟幹完活休息不一樣,你別不信!要麽說不少人習武能上癮,幹活能上癮的我真沒見過。有些東西,你們死讀書不肯實修的人,一萬年也體會不到,說出話來也引人發笑。
當初我拜師父時,講過這些。你若生病下不來床,不能習練,自己在心裏麵打一套拳,也有用的,隻不過效用會打些折扣而已。
又譬如習武講究清心寡欲,即便你不去宿娼,單在心裏起個念頭,耗費了精神也是妨害。世人重形而不重心,許多事不能親自去驗證,聽別人說不可思議,便認成是假的。多半是身懶怕難不肯去試,便推說沒有。
這些實有,隻不過我沒這個悟性,怕苦又懶,又兼嫌他禁忌多,堅持不來。所謂的規誡,不是師父們要故意刁難徒弟,實在是血淋淋的教訓太多了,前行路上屍骨宛然。”
眾人聽他講的有趣,又催促著叫說。那人又道:“我遍觀周圍,成年時開始習武的人,絕大多數都半途而廢,童真入道的反多有所成。這裏頭的原因,大概有兩個:一則兒童骨縫尚未長合,誌慮單純,白虎未出天葵未至,能事半功倍,比大人學起來容易得多。
二則成年去聽師父講話,今日篤信,隔日又疑。猶疑反複,徘徊不定,難以寸進。小兒將師父的言語奉為圭臬聖旨,隻知去做,心無疑問。待到年長疑多時,先前的教導已根深蒂固了,覺得就應該這麽做,反倒是自然而然了。等他能為深厚了,能夠察知好壞時,返迴頭再看,自然會知道訓誡是否合乎道理。
醫家常說‘虛則亢’,耗損通常是件樂事,極容易上癮。譬如好淫。譬如服食‘寒食散’,又譬如賭錢。有件事你們發現了麽?周圍那些好賭的人,一個個都是病懨懨的。沒別的道理:賭鬼沉迷物外,精神流溢過於外放,長久身體沒一個好的。高人逸士視物時,目光是收著的。”
聽他講了這一大篇,眾人全都笑了道:“五郎哥,你既然知道的頭頭是道,怎麽當初習武不成,幹脆連拳譜都忘了?說別人死讀書不肯實修,你也是犯了文人弊病,五十步笑百步!”
又一個道:“才剛明遠的一番話,我有異議。當喜則喜,當悲則悲。順其自然,秉其天性,正合天理。正所謂遵循自然,無為而治。怎麽可以借口‘戒律’,將喜怒悲歡強力抑之?”
韓煦便就迴複道:“不是抑之是淡泊。強力抑製與戒惑養心,看似相同,一堵一疏,區別卻大。況且趨利避害,好逸惡勞,貪生畏死,好貨逆寡,人之本性,我沒見這些有什麽好處。你豈不聞尚有‘順則為人,逆則為仙’之一說?舍小得大,空而後應。不是人為身體、欲念而驅役,而是身體皮囊為我所用。
先人所說的‘無為而治’,絕不是束手無策,隨他自去之‘無為’,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然後又返璞歸真,迴歸天然。是已至絕境,大道在心,揮斥八極,笑看天下之無為。”
又一個笑道:“其實萬物都是通的。於國來講,若沒有律法,國將不國。於家來說,家風衰損,禍及子孫。人既然生於天地之間,君子有所為,必然有所不為。佛家說戒定生慧,修行還有個次序呢。人不知自製,難堪大任。
什麽是‘攝心斂神,順逆方便’?入得去,出得來,撿得起,勘得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不知內斂,心神流逸一似凡俗,你儒釋道白學熟了!”
也不知眾人商議了多久,等到說畢了要散時,展英過來找人這事兒,門首的軍士便上前去通報。秦雲聞報,便叫進來。外頭蘇興聽見喚,立刻引展英進門來,兩個人將事情就說了一遍,聽的展昭都驚了。
秦雲便對展昭道:“既然有急事,準你一個月的假,你就迴家去看一看,你哥哥好了再迴來。有什麽用營裏幫忙的,也隻管說。需要的話,就捎信迴來告訴延期。現在就迴吧,廂使相公那一邊,一會兒我過去替你說。”展昭向秦營使道個謝,與眾人告個別,與展英一道煙就走了。
韓煦、玉堂兩人在東京,一連幾日都忙個不停。頭天先是送別了苗翻,因白路需要走水路,正好搭晚上的一條船,下午又接著送了白路。第二天又送了石晃和崔起,第三日早起又送了袁虎。眾人於驛路送行的時候,都置酒相別。
幾年的兄弟,沙場同赴,生死同袍,這一去不知道何日才見麵,如何舍得?自然是送了一程又一程,言語無盡。
正趕上韓煦亡母的忌日,韓煦在東京三日不食,將官家所賜銀錢一並捐與西福田院中,又在報慈寺做些功德善事。次後歐陽、純仁等東京舊友請韓煦、玉堂又聚了幾日。
到這一日時,舊宅已打掃幹淨了,韓煦邀東京諸友來讀碑賞帖、焚香鬥茶。諸友好幾年不見麵,趁這次快活聚一聚。無一時眾人紛紛而至,家中登時立滿人:前麵有一撥看魚的。兵器架前兩行字,那上麵道:“氣定神斂,心澄貌恭”。
有兩個站在寫著“山高海深,謙以自牧”的兩行字前麵,讚不絕口。碑文前麵,有兩人因為看的興起,忽有所悟,隨即研墨鋪紙,當場寫來。後廳有幾個人端著杯酒,立在一幅徐崇嗣沒骨畫跟前,趁著春光,賞畫看蘭,議論之間各有所獲,屋內四五個品茶的。
還有幾個高談闊論,不時妙語連珠,說到濃處,撫掌大笑。書齋裏藏書甚多,儒道的治國修身,佛教的明心見性。法墨裏不殊貴賤,兵書中奇正無窮。《易經》裏涵蓋萬有,《內經》祖為醫家典籍。
不容易良友相聚,知己暢談。眾人忽而議論些治世之策,忽而講一些舊書新得。忽而品評唐碑晉貼,忽而議論易經紫微。忽而論今評古,忽而抨擊時政。還有閑人在撫琴作畫、品茗談禪。人生至樂,好像也不過如此了!
歐陽趁著空閑時,問韓煦道:“九郎有事情來不了,怎麽也不見令弟來?”韓煦迴道:“你不知道,表兄突然傷病複發,病勢不輕。我弟迴太原照應去了。”
歐陽遂問:“他們找大夫瞧了麽?在太原我有相熟的神醫,明熠若需要,我這就寫信派人去請!”韓煦便道:“多謝你費心,名醫已請了好幾個,什麽情況還沒個迴複,再等等看吧。”
歐陽遂歎:“許多人戰場廝殺,一場罷戰,未及休養又催上馬。平日裏隻耗不養,外看雖強,實則內弱。日積月累,如何不病。”旁邊的一個便問道:“按道理說,你們成日習武打熬,應該比常人強百倍,怎麽也生病?!”
韓煦笑著迴複道:“縱沒有傷痛,習武也不是續命金丹,能包治百病。更何況天下的事情,不管到了何種境界,都有約束。譬如說七情致病,尋常人怒,好似攪動池塘之水。尋常人悲,又好似小溪斷流,看不到什麽大妨礙。
你若骨骼經絡都通透時,又無出世之心,怒則如攪動大海之波,悲如長江斷流,甚為厲害。為什麽從習武第一天起,師父就千叮嚀萬囑咐,要求徒弟們‘涵養道德’?這些都是有道理的,沒有誰可以隨心所欲。”
有人於是問疑道:“氣怒成病,這個我們都知道。但若說叫人淡薄七情,去除悲怒,那人與草木又有何異?天下人有誰又能做到?這不是強人所難麽!”
有一個拜過師父的,站樁踢腿學過幾天,內中道理些微知道,此時忍不住炫耀道:“你別不信,有些事情聽著雖然難,也做的到,隻不過門道淺的無從察知罷了。
現有明證:你不見那些在山上修行的高人,筋脈柔和、搏之如綿,素食衣簡、鶴發童顏?人家一大把年紀了,也能攀山越嶺如履平地,比讀書的年輕人強得多!就算是多年習武的,看著也都是神清眼澄,究其原因,不過是內盈外現而已!”
有一個道:“你說的這些似有點道理,可是‘習武養人’的這個話兒,我還是不信:你看看那些常年在汴河上拉纖的纖夫,還有那些在船上扛貨的人,角抵社裏的那些好漢,練的比常人力大十倍,也不見他們多長壽,反倒是三災八難的,年紀一大就不中用了,壽命比讀書人短的多。”
這人立刻迴複道:“練完一套拳靜養的時候,那種通身舒暢的感覺,沒經曆過的不知道,跟幹完活休息不一樣,你別不信!要麽說不少人習武能上癮,幹活能上癮的我真沒見過。有些東西,你們死讀書不肯實修的人,一萬年也體會不到,說出話來也引人發笑。
當初我拜師父時,講過這些。你若生病下不來床,不能習練,自己在心裏麵打一套拳,也有用的,隻不過效用會打些折扣而已。
又譬如習武講究清心寡欲,即便你不去宿娼,單在心裏起個念頭,耗費了精神也是妨害。世人重形而不重心,許多事不能親自去驗證,聽別人說不可思議,便認成是假的。多半是身懶怕難不肯去試,便推說沒有。
這些實有,隻不過我沒這個悟性,怕苦又懶,又兼嫌他禁忌多,堅持不來。所謂的規誡,不是師父們要故意刁難徒弟,實在是血淋淋的教訓太多了,前行路上屍骨宛然。”
眾人聽他講的有趣,又催促著叫說。那人又道:“我遍觀周圍,成年時開始習武的人,絕大多數都半途而廢,童真入道的反多有所成。這裏頭的原因,大概有兩個:一則兒童骨縫尚未長合,誌慮單純,白虎未出天葵未至,能事半功倍,比大人學起來容易得多。
二則成年去聽師父講話,今日篤信,隔日又疑。猶疑反複,徘徊不定,難以寸進。小兒將師父的言語奉為圭臬聖旨,隻知去做,心無疑問。待到年長疑多時,先前的教導已根深蒂固了,覺得就應該這麽做,反倒是自然而然了。等他能為深厚了,能夠察知好壞時,返迴頭再看,自然會知道訓誡是否合乎道理。
醫家常說‘虛則亢’,耗損通常是件樂事,極容易上癮。譬如好淫。譬如服食‘寒食散’,又譬如賭錢。有件事你們發現了麽?周圍那些好賭的人,一個個都是病懨懨的。沒別的道理:賭鬼沉迷物外,精神流溢過於外放,長久身體沒一個好的。高人逸士視物時,目光是收著的。”
聽他講了這一大篇,眾人全都笑了道:“五郎哥,你既然知道的頭頭是道,怎麽當初習武不成,幹脆連拳譜都忘了?說別人死讀書不肯實修,你也是犯了文人弊病,五十步笑百步!”
又一個道:“才剛明遠的一番話,我有異議。當喜則喜,當悲則悲。順其自然,秉其天性,正合天理。正所謂遵循自然,無為而治。怎麽可以借口‘戒律’,將喜怒悲歡強力抑之?”
韓煦便就迴複道:“不是抑之是淡泊。強力抑製與戒惑養心,看似相同,一堵一疏,區別卻大。況且趨利避害,好逸惡勞,貪生畏死,好貨逆寡,人之本性,我沒見這些有什麽好處。你豈不聞尚有‘順則為人,逆則為仙’之一說?舍小得大,空而後應。不是人為身體、欲念而驅役,而是身體皮囊為我所用。
先人所說的‘無為而治’,絕不是束手無策,隨他自去之‘無為’,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然後又返璞歸真,迴歸天然。是已至絕境,大道在心,揮斥八極,笑看天下之無為。”
又一個笑道:“其實萬物都是通的。於國來講,若沒有律法,國將不國。於家來說,家風衰損,禍及子孫。人既然生於天地之間,君子有所為,必然有所不為。佛家說戒定生慧,修行還有個次序呢。人不知自製,難堪大任。
什麽是‘攝心斂神,順逆方便’?入得去,出得來,撿得起,勘得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不知內斂,心神流逸一似凡俗,你儒釋道白學熟了!”